贫瘠的语言和悲伤的你 | 今晚我一起拯救 | 创造论述的巴别塔
🦋
去年的时候花总就做过一篇名为「文科研究生的装逼词汇大全」的内容,里面大致就是罗列了一堆可以用来提升你的论述语言的相关语词,包括异化呀、解构呀等等。
这段时间大部分的朋友也都进入到了答题训练的阶段。在年初我和花总做秃头所的一年规划的时候就一直在强调「前期输入和后期输出」,二者是相辅相成 却又有所不同的阶段。
在输入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知识,需要做好知识图谱框架以厘清纷繁复杂 的学科内容,这个时候大部分情况还是涉及理解和记忆,相比之下,输出就会对大家的语言表达的遣词造句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
如果现在看到一道题,咱们能够迅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内容或者说是自己曾经整理过的一些知识图谱,那么对「输入」的掌握相对来说就是比较完善的了。但问题就在于「输出」的时候往往会处于「摸不着头脑」或者是「词不达意」的状态——明明脑子里能够想出解题逻辑,但是这个手啊,它怎么就写不出正常人说的话呢?
专业性、文学性、可读性。
这三者在答题中是缺一不可的。能够答题的前提除了建立在能够对题目有所见解之外,最关键的就在于「如何表达」。
今天的推送主旨很简单,就是专门为大家提供一些语料,不管是运用在答案的小标题里还是分析段落中,都可以为其既提升专业性,又加强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
冲鸭!今年不努力!明年可能岸就没啦!(不是
🦋
- 使用方法 -
这些语词一方面可以用到你的小标题中,让你的小标题更有可读性和专业性,例如:
- 休克的文化意义:对外传播中的误读
- 话语的延异:粉丝的意义再生产
还有一种就是融入你的论述表达中:
- 亚文化正以其独特的戏谑和解构的方式抵抗着主流文化对其进行的收编或蚕食的霸权主义。
- 舆论总是在质疑和批判中获得推进事件发展的价值快感。
切记,所有的词语使用都一定要保证合情合理,而不要生搬硬套!不然容易「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嗷!
🦕
延异:延异(differance)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一个自创符号,他将差异(difference)中的一个字母E变为A,是差异和延缓的组合体。该词语表达的实际概念就是在语词意义的阐释过程中,语言无法准确指明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只能指涉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由它与其他意义的差异而得到标志,从而使意义得到延缓。意指文本背后的意义阐释不是唯一性的,是能够被反复阐释的。
使用场景:文本意义解读、符号和意义的指代
例句:话语意义的延异促使多重文本信息的解码成为可能,伸展出各种零散的、随意的概念解释,由此形成了迷因的更迭和再阐释。
🦕
景观:景观其实就是简单借鉴了「园林景观」这样的词语意义,代表一种现象、一种存在;但景观本身也可以延伸至居伊·德波所写的那本「景观社会」,代表一种非真实的「景观存在」。
使用场景:想要说一种现象、一种事实存在的时候可以使用;尤其是这种现象还是被建构起来的时候。
例句:资本家利用广告画面构建起一座完美的景观城市,使消费者完全浸淫于其中,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完成了一场现实和虚拟的沉默交换;社交媒体的图像化景观正在促使新闻媒体纷纷转向短视频、Vlog的内容生产中去…
🦕
巴别塔:巴别塔是圣经中人类联合起来搭建的一座试图通向天堂的高塔;现如今经常用来指代一种理想化的世界。这个词没有什么新传的实际意义,但是用在一些想要表达「乌托邦」这样的语境时还是挺好用的。
使用场景:作为「乌托邦」「理想国」的替代词
例句:再建网络文化的巴别塔(可用在小标题,意指促进网络群体沟通,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融合)。
🦕
信徒:这个词就有点奇奇怪怪了其实,但是我最近对这种奇奇怪怪的词就是很上头。信徒顾名思义就是虔诚信奉某一客体的人。
使用场景:要表示一种崇拜,甚至是盲目崇拜时,可用作批判语境
例句:技术的信徒:盲目前行的朝圣者(可用作小标题,意指过于迷信技术或者是只专注于技术提升而忽视人性融入,患上了闪亮综合症)。
🦕
祛魅:就是让一个人身上的光环消失,简而言之就是「简单来说」。比如我手上有一个碳元素组成的无色晶体,然后你喊我说人话,我和你说:「钻石」。让高大上一秒破功就叫做祛魅。
使用场景:但凡你要和人家建议说「别一天到晚花里胡哨啦」「这有啥看不懂的,其实这就是…」的时候。
例句:技术祛魅:技术中立主义下人文主义的崛起(可用作小标题,意指不要对技术盲目崇拜啦,它不过就是技术而已)。
🦕
吊诡:是奇怪/不同寻常这样一些比较常见和普通的词的替换物,表示奇怪的现象或者无法理解令人迷惑的情节。
使用场景:想要用奇怪这个词的时候你就用吊诡
例句:吊诡的是,公众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后真相所带来的影响,依旧沉迷于高涨的情绪、模棱两可的观点和毫无依据的揣测中不能自拔。
🦕
异化:异化的概念最开始出现在马克思形容工人的异化中,表示的是工人不仅没有拥有自己生产的产品,反而被这些产品所控制——工人从原有的生产关系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不正常的劳动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本来正常的东西变得奇怪。比如一个词语的「异化」:小姐代表的原本是大家闺秀,在现代社会又有了一层身体交易的意思。
使用场景:某一对象从原来的正常状态开始转变。
例句:同时,文化景观正在进一步发生异化,原本由大众媒体所控制的主流文化的边界通过收编等形式逐渐与边缘的亚文化壁垒发生消弭。
🦕
狂欢:来源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特指一种反日常的、集体参与的社会情景,在传播学领域,每一次的微博热搜“爆”,每一次的社会热点事件的集体讨论都可以用狂欢来解释,而狂欢也是当下互联网传播的典型特征。
使用场景:舆论传播、迷因传播;凡是引发了网络讨论的情况。
例句:在巴赫金所阐释的狂欢中,公众脱离了现实语境中的身份、地位和其他个人特征,成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开始进行无意识地斥责、站队和言语攻击。
🦕
解构:来源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它是一种符号或者话语的拆解方式,比如我们看到电影里面的一些表演画面,本来很悲伤,但是不由地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就觉得很搞笑,这个时候我们就是把这种电影中的表达「悲伤」的语境给「解构」了;很多东西都可以解构,比如意义解构,比如文化解构,甚至是关系解构、价值解构。
使用场景:任何涉及到改变了原本形态/意义/表达内容的情况。
例句:多元信息生产者不断分割专业新闻从业者的话语资本,模糊了新闻业通过新闻专业主义所建立的传播新闻的社会角色以及解构了新闻职业壁垒,从而不断消解新闻专业主义的存在价值。
🦕
凝视:看着你,盯着你。凝视反映的就是一种被关注的状态,而这种凝视又会带来比如「监视」、「物化」。
例句:国家是被公民所集体凝视的对象,由此能够生成一种极强的群体意识。
🦕
规训:规训这个词最著名的就是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意识是某种力量正在对你的行为作出制约,乃至将你进行驯服。其实每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都是 一种规训,我们会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在什么场景下做什么事,这就是规训。
使用场景:技术的规训、社会的规训、文化的规训、意识形态的规训;只要是有一种力量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影响、规整,都可以用规训。
例句:社会惩罚不再让人承受必要的肉体考验,却从精神和心理上对每个人的行为举止加以规训。
🦕
驯化:驯化和规训其实是异曲同工的,表示的都是某种力量对人类的制约;甚至于你妈揍你这件事都可以是一种驯化的表现。
使用场景:技术的驯化、社会的驯化、文化的驯化、意识形态的驯化。
例句:技术正在驯化每一个走进它的围城里的普通人。
🦕
话语: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交谈的各种文本。比如罗兰·巴尔特的「作者已死」就是一种典型的话语研究。
使用场景:涉及到文本内容的讨论时。
例句:宣传话语中所预定的主流政治权力正在左右着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
表征:表征也是文本研究中的一种,意指一种文本所呈现出的意义和形态。只要是文本的形式、文本的语言,都可以说是一种表征 ;表征还可以用在对于一种现象描述中。
例句:技术环境的表征更多地偏向于社交化和图像化的审美趣味。
🦕
弥散:哪都是,无所不在。
使用场景:新闻的弥散、意义的弥散、图像的弥散、消费的弥散。
例句:新闻弥散:传统价值标准被解构。
🦕
范式:所谓范式其实就是一套标准或者说体系,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使用场景:想要说某种公认的行为或者标准,就可以用范式
例句:新闻的范式变迁所牵扯的不仅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意义消解,还有新闻职业在社会中的合法性认同问题。
🦕
场域:场域的概念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布尔迪厄,表示的是一个区域内存在着各种权利的媾合和斗争。一般我们使用的话不一定会带有这个词的布尔迪厄的定义,往往就是指代某一个范围,某一个区域内。
例句:新闻话语生产的场域中存在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各种编辑室惯习在内的多重权力角斗。
🦕
圈层:意指一个群体,一个圈子或者一个层级的人群聚合。经常会出现在亚文化、社群、Z时代、微信群这样的表述中。
例句:圈层的出现促使网络群体相互之间的交往更加松散,在不同圈层中常会形成不同的、独特的文化标准和话语系统。
🦕
流动的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是鲍曼的一个观点,其含义是当下的社会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固定存在的,所有的都是流动的、移动的。就像一个词没有绝对的含义,一个画面能够出现无数种解读一样。
出现场景:文本的意义不固定、新闻的定义弥散、人群的不断流动等等
例句:流动的现代性: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可用作小标题,表示某种意义的流动、价值的游移,比如新闻价值。)
🦕
共同体:你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共同体,代表着在这个群体内部往往有着相同的观念、文化和规则。拉斯韦尔所说的社会协调其实就是在协调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群体都是一个共同体。
出现场景:群体意识、家国意识、媒介事件、传播的仪式观
例句:通过宗教仪式般的意义共享,媒介事件能够促成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从而更好地使其成员获得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
仪式观:大名鼎鼎的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讲的是在传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谁传递信息给谁,而是在传递的过程中,你我之间的身份共享。比如我现在是传播者,你是接受者,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份就是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读者,这就是传播中的身份共享。
出现场景:有任何意义共享、身份认同的情况
例句:参考上文的共同体。
🦕
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就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就是很庞大,一看就很辉煌的那种。像去年70周年的纪录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迁即宏大叙述,而当下流行的非虚构写作,写边缘群体的就属于微观叙事。
例句:社会宏大叙述建构“集体记忆”。
🦕
龃龉:上下牙齿对不上,表示一种矛盾性,纯属是一个生僻词的积累。
例句:创意与人性的龃龉。
🦕
抵牾:抵牾和龃龉一个意思,也是表示矛盾,纯积累一下 。
🦕
游牧:就是游牧民族那个游牧,表示一种流动的状态,多指用户在互联网中的各个平台到处倒腾。
例句:用户的游牧性质增加了媒体获取目标群体的难度。
🦕
撒播:撒播是基督教的一种传播观,实际上就是像种子一样撒播出去,能长的就长了,不能长的就拉倒了。表示的是受众的广泛性——撒播。
例句:作为典型的撒播形式,大众媒体的受众特征表现为阶层多样、地域多元。
🦕
犬儒:犬儒主义代表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像现在很多丧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犬儒思想,既然没有办法改变,那就随他去吧。
例句:犬儒式的舆论景观(可做小标题)。
🦕
霸权/抵抗:霸权就是葛兰西的那层文化霸权的意思,但是除了统治者在文化意义上的霸权,其他的各种霸权,例如话语霸权、国际霸权这些都可以用霸权;而有霸权就有抵抗,这俩往往是一块的。
出现场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国际传播
例句:亚文化正以其独特的戏谑和解构的方式抵抗着主流文化对其进行的收编或蚕食的霸权主义。
🦕
快感:快感就是一种感受,一种满足意义。像是约翰·菲斯克说的粉丝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获得的意义的快感就是一种快感。
出现场景:受众满足
例句:舆论总是在质疑和批判中获得推进事件发展的价值快感。
🦕
物化:一种客体化的思维,就是不把人当人。比如很多男性把女性物化,把女性当成物品交易,这就是物化。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商品化,也可以作为一个积累。
例句:在电影中不断出现的物化女性的场景不仅会加深社会中的两性对立,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思想形成。
🦕
浸润/浸淫:一个词语积累吧,除了用沉浸这样的词语之外,还有这两个词可以使用。
出现场景:要讲述一种沉浸状态时
🦕
工业化:工业化就是一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那种机械化生产。比如现在的机器人新闻写作就是一种利用机器进行高效生产的工业化模式。
出现场景:任何符合工业化作业的情况
例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极大促进了新闻生产和分发传播的效率。
🦕
抵偿:是补偿的另一种说法,感觉可以积累一下。
🦕
再封建化:哈贝马斯认为随着20世纪媒介商业化的发展,资产阶级理性化的公共领域已经被「再度 封建化」,“公共领域已化身为作秀的舞台,批判与理性论消失,权力再度落入财团和政治霸权者手中。”现在的再封建化更多地可以用在互联网已经悄然被很多技术巨头所控制。
使用场景:批判控制和统治;探讨公共舆论空间的形成
例句:社交媒体的再封建化让公共舆论的话语空间不断缩小,甚至影响了理智、独立的公众思考。
🦕
数字殖民化:殖民本身的概念是对一个地方的人进行统治;而数字殖民正是化用了这样的情况,表达的就是当前的技术巨头通过垄断或者是其他方式对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形式的殖民统治。
使用场景:批判视角的技术思考
例句:脸书、谷歌等硅谷技术巨头正在不断利用其自身的垄断性工具——Facebook、Google——向世界发起新一轮的数字殖民。
🦕
脱域:脱域本来是吉登斯的一个社会学观点,目前经常被使用为把某样东西从原来的领域中置换出来,放入新的场域中。
使用场景:文化挪用、意义再生产
例句:表情包的对于各种文字、图片的挪用、套层和再组织,其实质上正在让原有的文本意义持续脱域,并生成新的价值阐释的可能性。
🦕
缪斯:古希腊神话中文艺女神的总称,多用来指代一种灵感的来源。古希腊的神话真的很美,很喜欢用这些有意思的词语。
使用场景:灵感、灵韵
例句:本雅明认为大众媒介消散了高雅文化的灵韵,但同时也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的缪斯,开创出更为多元的文化体系。
🦕
话语悬浮:话语悬浮其实是拉康的一个概念,多表述在对于文本意义的讨论中,比如一个词语不总是只有一种解释。
使用场景:文本意义的再生产
例句:话语悬浮:一场意义的在建构(可用作小标题)。
🦕
宰制:宰制和驯化、规训差不多的意思,三者可以相互交替使用。
🦕
混搭/拼接 :迪克·海布迪奇用「混搭」(bricolage)一词清晰地描述了青年亚文化是如何从以商业化方式生产的商品中创造出自己的用途和意义的,文化商品或被拼凑或转化,早已与生产者的本来意图大相径庭。
使用场景:亚文化生产
🦕
建构:搭建起一种解读体系或者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塑造,就是搭建。你写出一篇答案的过程就是一种「答案的建构」
例句:任何意义的建构都无法逃离主体的认知框架。
🦕
悖论:悖论表示的就是和实际情况相反。比如说你讨厌下雨天却总在下雨天出门,这就是一种悖论。比如我们发展技术却总为技术围困,这也是一种悖论。
🦕
外延:外延大部分用在「意义外延」上,或者是一些概念外延,还有包括比如一个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这种「理论外延」。
🦕
休克:文化休克(当个人遇见前所未见的意义网络或者和其天性和常识相反的文化时就会出现的情况)、内容休克(在互联网中的优质内容反而不能被发现)。休克表示的就是一种「停止」、「消失」;所以可以用这个词来替代一些被说烂的「消散」啊之类的表达。
🦕
惯习:惯习是布尔迪厄所说的一个场域中的参与者会存在一种习惯。但是说习惯不够高大上,我们就说惯习吧——惯常的习俗/习惯/规范。
例句:新闻生产的关系:效率和速度并行(可用作小标题)。
🦕
结构:结构就相当于是你家的乐高的各个部件组合。传播学里说结构就是将把社会或者是语句中的各个部分拆解开再合上,看成是一个个的「零部件」。
例句:话语的结构中潜藏着一种逻格斯中心主义。
🦕
隐喻:就是比喻的另一种说法,更有隐藏的意义。可做比喻的替换。
例句:媒介的隐喻意味正在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个人的价值取向。
🦕
他者:不是主体的其他人。传播的他者就是接受者,就是这样。和你观点相反的也是他者。
例句:沉默的螺旋摈除了与群体不同的他者意见,由此,寡头化的舆论最终形成。
🦕
神话:表示的就是一种完全的、不加质疑的相信。当然也有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学的那一层含义,也可以通用。
例句:技术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类难以捉摸的神话崇拜。
🦕
赋权:给你权力。比如网络给你权力说话,就叫做话语赋权。
🦕
合法性:合法性就是存在的合理性,为社会所认可的。比如职业的合法性就是认为说,你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是被认可的,是能够成为一个职业的。
例句:合法性的危机:新闻职业化的质疑(可用作小标题)
🦕
盗猎:类似于挪用、套用。
使用场景:粉丝文化、文化/意义的再生产。
例句:粉丝对权威文本的内容盗猎,是在消解其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二次生产。
🦕
原子化:原子化的个体大家应该在大众社会理论那里很熟悉了。这就是用来形容人类的孤零零的状态的。
🦕
收编:一个主体对另一个客体的收容。
例句:主流文化正在对亚文化进行收编。
🦕
接合: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接合是它的来源;接合其实表达的就是一种简单的衔接、融合、交织,所以可用作替换词。
🦕
资本:资本不仅仅是钱的意思,还有话语资本、权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交资本、社会资本种种。
🦕
顺民:顾名思义,用作积累吧。
🦕
内爆:内爆老熟悉了,就是消失的替换词。
例句:不同群体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内爆。
🦕
迷思:一些错误的观点的意思。
例句:透过技术发展和经济泡沫的迷雾,试图探明围绕数字化新技术出现了哪些迷思,以及为何人们对这些迷思坚信不疑。
🦕
惊颤:本雅明认为,电影的表现手法、电影具有的消遣特质以及电影的集体观赏形式能够使现代人释放日常生活中的“惊颤”体验。这个词可以用在公众意识觉醒这样的情况下。
例句:文化的惊颤:国际传播中的民族意识
🦋
好啦,以上就是今晚我对大家贫瘠语言的拯救,而悲伤的你要怎么拯救呢?就是在评论区用以上的词语造句,本班挑一个感觉最好的置顶,然后给你送一箱的快乐肥宅水!
晚安啦!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