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础石
远远望见一座古建筑的时候,人们会先看屋顶,看到斗栱、梁枋。视线上方的东西总会更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却鲜有人会低头看看柱子末端的风景。殊不知,那里也是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接下来,就一起看看“脚下的风景线”——柱础石。
杭州南宋临安城太庙遗址中的柱础
《淮南子》有语:“山云蒸,柱础润。”——山中云雾缭绕之际,柱础也湿了。民间也有“础润而雨”的说法:每年梅雨季即将开始时,空气湿度骤增形成返潮,柱础也跟着受潮了——换言之,要是没有柱础,受潮的就是柱子了。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要构材,木不但怕火,也怕潮,木长期受潮会腐朽坏掉,对于木构建筑来说是灾难;而柱础是石质,不但不怕潮,还能够有效地隔绝潮气,从而保护木柱不受地气侵袭而受潮腐败。
北方柱础和南方柱础
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在柱础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南方湿润多雨,柱础明显较高;北方干燥少雨,柱础也就低矮得多。再者,踩着柱础这块“垫脚石”,柱子的腿脚不容易被磕碰而损坏,也延长了使用寿命。
柱础之产生
柱础,俗称磉[sǎng]盘,或柱础石,通常为坚硬石头做成,用于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的底端与台基之间,它是承柱的础石,柱下的基础。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zhì],三曰舄[xì],四曰踬[zhì],五曰磩[ zhú ],六曰磉,今谓之石碇[dìng]。按照四川的方言,它叫石墩子。
柱础之作用
柱础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一是用础石隔潮。古代人为使落地屋柱不潮湿腐烂,便在柱脚上添加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作用。
二是将柱子承受的力通过柱础传到基座,增强柱基的承压力和建筑的稳定性。
柱础之发展历程
柱础因功能需要而出现,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在样式及形制上都有了变化,增加了视觉效应与艺术美感。
汉代柱础有类似覆盆式,也有反斗式,但样式极为简朴。
六朝之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建筑与佛教艺术开始融合。覆盆式已相当普遍,又有了人物、狮兽、莲瓣样式的柱础。
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但莲瓣较六朝初期的略为肥短。
苏州甪直保圣寺大殿,宋代铺地莲花柱础
宋代对柱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营造法式》中写道:“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
柱础凋饰也有说明:“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棉花;二曰宝相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花;十曰仰覆莲花;十一曰宝装莲花。或于花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生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但宋代有“非宫室寺观,毋得凋镂柱础”的规例,所以柱础雕刻发展着重在宫室及寺庙方面。
元代,因受民族性格影响,这时期的柱础喜用简洁的素覆盆,不加凋饰。
到了明清,柱础的形制和凋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
柱础之种类
纵观柱础发展历程,其形制可大致分为覆盆式、覆斗式、鼓式、基座式、复合式(四种形式的组合)。
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金柱,覆盆式柱础
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宝装莲花柱础
江苏甪直保圣寺大殿的宋代柱础:覆盆式雕饰牡丹化生图案
覆盆式:整体形制有如一个倒扣在地上的盆,下口大,上口小,根据其上是否有雕刻装饰,又分为素面和凋饰两种。
山西阳城皇城相府覆斗式柱础
覆斗式柱础
覆斗式:像一个倒扣在地上的“斗”(量米器具)。覆斗式柱础中有一种形制特别的几型柱础,它是在覆斗式的基础上,通过雕刻使柱础成为一种具有四条腿的“几”,并在几的每条腿和两腿之间雕刻植物、动物。
鼓式柱础(表面雕刻出瓜棱纹)
苏州网师园的鼓式柱础
宁波保国寺大殿的鼓式柱础
鼓式:整个柱础形如一只大鼓,鼓身上多满布凋饰。
基座式柱础
基座式:较为常见的一种柱础形制,多用须弥座,座的上下有枋,中段为收缩进去的束腰,整体造型端庄。
晋城二仙庙复合式柱础:鼓式+覆斗式
晋城二仙庙复合式柱础:鼓式+覆斗式
复合式:以上四种形式的组合。这一形制的柱础应用广泛。
柱础之纹饰
柱础的纹饰也五花八门。宗教建筑多为莲瓣、云水,表达了佛心的洁净和超脱;皇家建筑则以行龙、飞凤为主,符合了皇家的美好愿望;民间建筑的内容则无所不包,花草禽兽、诗琴书画、渔樵耕读……多彩多样。
柱础的基座为覆莲,这是受到了佛教造像中须弥座的影响在早期佛教中这种“倒扣的”莲花座十分盛行
柱础的基座为仰莲,这也是比较写实的“人间佛教”的反映
浙东民宅柱础,从精美的柱础就可看出主人财力非凡柱础的审美,和家宅的氛围更加和谐统一了
至此,柱础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即使脱离了它所栖身的建筑,也往往会被人挪作他用而毫无违和感,甚至被当作石雕艺术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