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六八)

有人把麻杏甘石汤称之为肺炎第一方,对于小孩子发高烧引起的肺炎效果特别的好,有好多医家用来治疗麻疹肺炎,大叶性肺炎,效果都不错,最关键的是费用很低。这可能就是中医为什么不能跟西医比的原因,西医随便一个感冒都是几百块钱,那是遇到肺炎,别的不说,一句话就把病人家属吓倒了,赶紧住院,不然有生命危险,这一住进去,不是几十块几百块能解决得了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的中医喜欢在经方上做加减,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做加减,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有的时候是必须要做加减的,例如像《麻症集成》卷四里就在麻杏甘石汤里加了瓜蒌,力子,前胡,川贝,和竹叶,这个方子就是专门针对麻证发热引起的胀痛,咳嗽不断,寒气郁堵。

中医讲的是方证对应,但有的中医师喜欢加减,并不是因为需要,而是感觉好像不加点药,心里总是不放心,也不能显示自己高明辨证论治的能力,有的在治疗咳喘的时候,就在麻杏甘石汤里加点鱼腥草,黄芩,连翘,桔梗,金银花等等,其实有很多时候,加味是没有多少作用的,药味多并不意思味着药力强。所以,我们常把经方称作为经典之方,绝对处方,只要证对就不需要加味了,只是在剂量上做调整就可以了。

麻杏甘石汤里有麻黄,我们吃进去并不会发汗,为什么?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剂,开麻黄的时候,只要有石膏,不用担心太重,当然,麻杏甘石汤与大青龙汤不一样,开大青龙汤时候有一个技巧,我们前面讲过,在这里再啰嗦一下,就当是复习,假如说麻黄开六克,那么杏仁开两克,石膏开四克,杏仁加上石膏的量正好等于麻黄的量,只要按这样的方法去开,病人喝了药下去,绝对不会伤到津液。在这里又要讲到加减,当病人痰多热少的时候,杏仁多一点,石膏少一点,热多痰少的时候,石膏多一点,杏仁少一点,在剂量上做加减就可以了。只要证对了,就不需要加味了,除非还有其他的症状。

麻杏甘石汤里的麻黄是宣肺的,也就是把肺打开,麻黄质轻,善于走上焦,心肺,走气分,有麻黄,不加桂枝,是不会发汗的,但是他可以把皮肤毛孔打开。石膏的目的就是清热,特别是肺里的热和胃里热,所以,他能够退烧,由于石膏是金石类药物,质重,所以,下行的力量也是很强的,当石膏与麻黄配伍的时候,麻黄把肺打开,把皮肤毛孔打开,就像家里把窗户打开一样,石膏就可以把肺里的热从皮肝毛孔散发出来。

杏仁是去痰,润肺,还有一味甘草,甘草大家都很熟悉了,是缓急止痛,调和其他药的作用,他就是一个和事老,当然,他还可以补中益气,但是甘草唯独不能与大戟、甘遂、芫花同用,当方剂里有大戟、甘遂、芫花的时候,把甘草换成大枣就可以了。

麻杏甘石汤这个方剂,主要辩证要点就是汗出而喘,只要是感冒所引起的急性肺炎都可以用麻杏甘石汤,不管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所引起的,都可以用。

麻杏甘石汤与大青龙汤不一样,麻杏甘石汤是没有热,不需要麻黄来发表,所以,麻黄的剂量不是很高,大青龙汤是壮热,所以,麻黄的剂要开得高一些。当你辩证正确以后,病人需要,你就不要怕,如果你怕,不敢大剂量开麻黄,而是加了其他的药去辅助,从而耽误了病人的病程,这样就不好。

有的时候,没有效,不是你的药方不对,而是你的剂量不够。所以,需要的时候,下手要重,不要怕,但是不要怕有一个前题,那就是比例,绝对是黄金比例,所以,每个方剂,都是用比例来说,而不是具体的用克来说。

临床验证,应用麻杏石甘汤的目的主要在于清泄肺热,不在于发汗。只要肺有热的病人,不论有汗与无汗都可以用麻黄。张仲景在原文中论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主要是指邪热在肺,虽体表无大热,并非不热也。 应用石膏配麻黄,仍为泄其肺热。如果有大热而喘,应适当加大石膏用量,这样才可以把热去掉。所以,不管体表有无大热,只要肺的内部郁热,都可用石膏。

麻杏石甘汤在临床中,应用也很广泛,例如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病等。 只要是临床表现有肺热证的病人,例如有咳嗽、喘息、发热、烦躁、口渴、痰色黄、咯之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等,都可以用。

(0)

相关推荐

  • 经方:麻杏石甘汤(肺炎第一方)

    麻杏石甘汤[原文]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作者]张仲景[出自]<伤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零)

    伤寒论第69条辨: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未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伤寒,当病人用了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

    桂枝加葛根汤的方证对应就是只要有太阳中风且还有项背强痛不舒服,太阳中风是什么症状,大家应该还记得,我还专门发一个表进行对比,发热,汗出,恶风,这是太阳中风,我们通常把他叫做桂枝汤证,如果还有项背强痛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