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全国农业展览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作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其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风格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1959年正式落成后,举办了建国后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展览。建国十周年全国农业成就展览,开创了京城近40年的展览历史。从此,全国农业展览馆名震京华,令世人瞩目。
展馆位于北京市东三环北路农展桥东侧,地理位置优越,有京都“龙眼宝地之说,可谓“风水好、有灵气;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没有其他展览场馆普遍存在的“交通管制。从馆区开车到北京国际机场,只需20分钟。展览馆地处首都繁华的国际商贸区,与外交使馆一路之隔。农展馆周围2公里内座落长城饭店、昆仑饭店和燕莎友谊商城等星级饭店、商务写字楼和健身中心就达200多家,是北京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带,食宿十分方便。独特的社区环境和良好社会声誉,使在农展馆举办的各种展览经常是中外客商聚集,热闹非凡,效益极为显著。如八十年代全国服装展览,每天接待达观众10万人,其观众流量创历史记录。在中国汽车市场异常冷清九十年代初,农展馆汽车自选市场却空前火爆,轰动京城,闻名全国,现货严重不足,使主办单位始料不及,一度陷入被动。
全馆占地52公顷,拥有10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展览馆,建筑总面积达25000平方米;农展馆新馆于2004年11月8日奠基,2005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新馆采用大跨度独立柱基张弦式管桥架结构,长152.5米,宽86米,展厅面积13000平方米,最高处达15.6米。新馆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馆承接大型展览的能力,也成为我馆展览租赁的一大亮点。同时,有广场3个,总面积为40000平方米。如此大的展馆面积和广场面积为京城展览场馆之最,特别适宜举办含有大型机械的展览会,一些大型展览非它莫属。馆区树木成荫,繁花似锦,湖波荡漾,与回廊亭台、碧瓦黄檐古典建筑群交相辉映,环境十分优美,是北京唯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式大型展览馆。凡来馆办过展览的客商一致认为,全国农业展览馆是举办大型展览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展区内有各种档次的接待室、会议室,为接待贵宾或召开中小型会议提供了良好条件。商务服务部设有打印、复印、传真和国际国内直拔电话等服务项目,通讯方便,办公设备齐全。多功能厅可以容纳300多人,配有高档的灯光和音响,用于召开会议、举行舞会等。展馆后湖边有一招待所,80多间客房、200多个床位,设施完备,环境舒适。展区配有4000多平方米的海关监管仓库,完全能够满足举办大型国际展览的需要。
几十年的办展实践,全国农业展览馆培养和锻炼出了一支门类齐全、作风优良、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队伍,是全国唯一能为展览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单位。可承担展览策划、内容编辑、设计装璜、加工制作、广告宣传、灯光图表、沙盘模型、摄影录相、照片洗放、文物复制、标本制作以及机电和建筑维修等多项业务,具有信誉高、重质量、速度快、手续简便等特点。
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展览的费用,要低于北京其他展览馆的5%-10%。能以较低的经营成本和办展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得益于面对市场竞争,逐步深化了内部改革,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懂经营、技术精的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较低的价位、优质的服务、良好的`设施深受新老客商的青睐,使全国农业展览馆逐渐成为有识之士举办各种展览的首选之地。
建馆以来,全国农业展览馆结识了许多办展客户,有一大批热心支持展览事业的老朋友。全国农业展览馆不忘老朋友,更渴望结识新朋友。由该馆牵头的自成体系的展览协会,有两千多个会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构织了全国最大的展览网络。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整建制划归农展馆,为其举办大型国际展览的招展招商开拓了一条新的渠道,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农业展览馆积极发展与世界展览界的交流和合作,先后筹办和组织了近两百个出国展览,足迹遍及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馆与意大利维罗纳博览会、德国绿色周食品博览会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国际上其他著名展览中心、展览公司也建立有广泛的联系,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农业、工业、科教、商贸、文化以及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业展览馆坚持以展览为中心,通过自办、合办和场地出租等多种形式,举办了国际性或全国性的机械工程、计算机网络、汽车工业、印刷包装、电力、宠物及其用品、轻工、煤炭、航空、环保、石化、橡胶、纺织、建材、医疗、安全防范等八百多个。所办展览数量之多,涉及行业之广,社会影响之大,是京城其他展览场馆无法比拟的,在国内外展览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纵观四十年京城的展览历史,可以看出,全国农业展览馆第一个举办全国性展览,第一个举办出国展览,第一个与外国展览馆结为姐妹馆,第一个举办商品交易会,同时还创下了一次自办展览交易洽谈额5亿元的记录。
全国农业展览馆正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规范服务,加速进行展馆改造,不断改善办展条件,努力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更为优质的服务。目标是:建成环境优美、规模宏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科学、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展览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无愧为京城的展览圣地,无愧为展览业的“耶路撒冷”、“麦加” 。
古代成就
1.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传承
中国的农具与农业是同步产生的,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基本上经历了木石农具、青铜农具和铁制农具等的发展阶段。农业发生之初,人们用石锛(bēn)、石斧砍伐灌木树丛,放火焚烧,劈地造田,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我国的农业进入耜(si)耕阶段,人们在伐木烧荒以后,还要进行翻地,于是出现了石铲、石锄、石耜、骨耜、石犁等翻土工具,还出现了石刀、蚌刀、石镰、蚌镰等收割工具和石磨盘、棒,研磨器,木杵等粮食加工工具。夏商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锋利、轻便的青铜农具,有铜斧、铜铲、铜锄、铜锸、铜镰等,但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铁和畜力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从此农具便发展到以铁犁牛耕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也就入精耕细作阶段。在此后的近二千年里,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农业生产工具和器具,到元代时种类已达180种以上。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工具分为耕地、中耕、收获、加工等工具,其代表性工具分别是犁、锄、镰、磨。这正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具专题展示的重点。
(1)犁 -农具之尊
犁是传统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普遍,传统农具中最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当时世界上农业生产工具的最高技术水平。汉唐时期犁的使用传入亚洲各国,十八世纪传入欧洲地区,可以说犁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汉代青铜犁范
这里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了犁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的发展演进经过了原始犁、古代犁、中世犁、近代犁四个阶段。从原始农具--耒耜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石犁,改变了间断式作业的方式,采用了由后向前连续作业,故而耕犁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商代开始出现的青铜犁、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的铁犁,与铁犁相配套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广牛耕,使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改善了耕地的质量,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唐代在直辕犁的基础上发明了曲辕犁,象征着耕犁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宋元时期在唐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馋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地效率也更高了。随后半个纪元都没有大的突破,直到近代出现的改良犁、坐犁、车犁和拖拉机犁等,犁耕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直辕犁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曲辕犁
(2)锄---中耕除草工具
锄是一种中耕除草工具,也是掘土整地工具。古代一般是将器身较宽平呈长方形的称为锄,使用时边挖土边向前进。目前出土的石锄一般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有6000多年的历史。锄刃都有经过修磨和使用的痕迹。除了石锄外,在原始农业的后期,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普遍使用一种鹿角锄。商周时期锄开始被用来进行中耕除草,由此创造了田间管理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锄的特点是短小,适合人蹲在田间除草时使用。汉代的锄,由于柄加长,刃加宽,人可以站立在田间除草,其锄草功效也更高。(图54 汉代的铜锄)元代则出现了鹅脖子锄,是北方农村常见的形式。清代出现了漏锄。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商代亚腰石锄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汉代的铜锄
这里除了介绍锄的发展变化外,也展出了各种形制不同、各具特色的铁锄组成了锄的家族,包括板锄、开山锄、长角锄、条锄、三角锄、挖锄、钩锄、大水锄、水锄、月亮锄、花生锄、大阔锄、尖锄、草锄、伏苓、月牙锄、二角锄、鹰嘴锄、木松锄、豆腐块锄、薅锄、漏锄等。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辽金时期的铁锄板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漏锄
(3)镰---农作物收获和刈割的工具
中国共产党的党徽中镰刀代表农民,可见镰刀与农民的关系之密切。这个单元展出了近百把历代镰刀,细心的观众从中可以窥探镰刀的历史脉络和地区差异。镰是收获和刈(yi)割的工具,主要用于秸秆作物和牧草的收割。是一种长条形弧刃的农具。原始农业时期最古老的谷物收获方法是用手摘取的。最早用来收割的工具当数石刀和蚌刀等。镰虽是从石刀演变而来的,但至少在8000年前,石镰也已经出现。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新石器时代的石镰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战国时期的铜锯齿镰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已经可以用石制或蚌壳制的铚与镰割取谷物穗子了。早期多用石制,也有少量骨制、蚌制、牙制等,多呈弯月形,镰刃扁薄多带有细小的锯齿状,柄部稍宽,有一或两个便于系绳的缺口,可以装上柄。使用时手握镰柄,刀头紧贴地面刈割,操作更为容易省力。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镰,大约从战国开始,铁镰逐渐取代铜镰。至汉代,作为收割禾秸的铁镰已基本定型,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不同的作业需要,汉代还出现了几种特殊用途的镰刀。镰的刃部有平刃和锯齿两种形式。平刃的主要用于收割谷子、小麦和青草、锯齿形的用于收割水稻。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收割机械--推镰。是一种可以实现连续收割的镰。而且是一种专门用于收割荞麦的收割农具。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西汉的铁镰铸范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战国时期的铜手镰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镰刀展柜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辽金时期的镰刀
磨--粮食加工工具
在过去,不论你走进南方的村庄,还是北方的院落,总能找到石磨。现在你要看石磨,请到农业博物馆来。各个时代、各种形制、不同用途的磨在这里聚集。下面请允许我向你作一介绍。
原始农业的粮食加工农具主要是石磨盘、石磨棒和杵臼,是通过碾磨和舂打使谷粒脱壳,取得米粒,以便于食用。最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即采集狩猎时期,人们将谷物放在石块平面上,再用一块石头来回碾磨,使其脱壳,后来逐渐将下面的石块加工成长方形,用一根圆形石磨棒在上面来回搓磨。就形成了最早的石磨棒和磨盘。(图62 磁山石磨盘棒)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很多制作十分精良的石磨盘,磨盘下面琢有4个短柱形足,使磨盘放在地面上不易移动,便于加工谷物。这种带有4个短足的石磨盘至少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流行。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磨盘逐渐被杵臼代替。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磁山石磨盘棒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的绿釉推磨俑
战国时期,旋转型圆形石磨出现。它由上下两扇带齿的扁圆形石块组成,上扇有注入谷物的圆孔,下扇有轴,两扇相合转动,从而磨碎谷物,使先民食用方式由“粒食”改为“面食”,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粮食加工机械方面的一大发明,是加工农具史上的重大突破,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汉代的磨是人力推动或摇动的(图63 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的绿釉推磨俑),后来出现了畜力挽行的磨。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南北朝利用水力的磨开始流行。元代还创造了一种利用水力能同时驱动九磨的水转连磨。这种一轮可拨九磨,且兼打碓(duì)、灌溉功能的水转连磨,是石磨发展史上的一大杰作(图64 水转连磨)。此外,还发明了水砻、水碾、水碓等水力粮食加工机械。(图65 水力工具陈列展示)
磨又有旱磨水磨之分。旱磨比水磨大而厚。旱磨是专门加工小麦的,也就是磨面。水磨是专门加工煎饼糊和豆沫糊的,除专门做豆腐生意的人家之外,推煎饼糊是水磨的主要用途。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转连磨
(二)古代成就
1.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传承
中国的农具与农业是同步产生的,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基本上经历了木石农具、青铜农具和铁制农具等的发展阶段。农业发生之初,人们用石锛、石斧砍伐灌木树丛,放火焚烧,劈地造田,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我国的农业进入耜耕阶段,人们在伐木烧荒以后,还要进行翻地,于是出现了石铲、石锄、石耜、骨耜、石犁等翻土工具,还出现了石刀、蚌刀、石镰、蚌镰等收割工具和石磨盘、棒,研磨器,木杵等粮食加工工具。夏商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锋利、轻便的青铜农具,有铜斧、铜铲、铜锄、铜锸、铜镰等,但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铁和畜力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从此农具便发展到以铁犁牛耕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也就入精耕细作阶段。在此后的近二千年里,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农业生产工具和器具,到元代时种类已达180种以上。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工具分为耕地、中耕、收获、加工等工具,其代表性工具分别是犁、锄、镰、磨。这正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具专题展示的重点。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新石器时代的石耜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新石器时代的骨耜
(1)犁 —农具之尊
犁是传统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普遍,传统农具中最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当时世界上农业生产工具的最高技术水平。汉唐时期犁的使用传入亚洲各国,十八世纪传入欧洲地区,可以说犁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辽金时期的青铜犁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汉代青铜犁范
这里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了犁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的发展演进经过了原始犁、古代犁、中世犁、近代犁四个阶段。从原始农具--耒耜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石犁,改变了间断式作业的方式,采用了由后向前连续作业,故而耕犁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南北朝铁铧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辽代铁犁
商代开始出现的青铜犁、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的铁犁,与铁犁相配套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广牛耕,使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改善了耕地的质量,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唐代在直辕犁的基础上发明了曲辕犁,象征着耕犁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宋元时期在唐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馋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地效率也更高了。随后半个纪元都没有大的突破,直到近代出现的改良犁、坐犁、车犁和拖拉机犁等,犁耕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直辕犁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曲辕犁
(2)锄---中耕除草工具
锄是一种中耕除草工具,也是掘土整地工具。古代一般是将器身较宽平呈长方形的称为锄,使用时边挖土边向前进。目前出土的石锄一般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有6000多年的历史。锄刃都有经过修磨和使用的痕迹。除了石锄外,在原始农业的后期,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普遍使用一种鹿角锄。商周时期锄开始被用来进行中耕除草,由此创造了田间管理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锄的特点是短小,适合人蹲在田间除草时使用。汉代的锄,由于柄加长,刃加宽,人可以站立在田间除草,其锄草功效也更高。(图54 汉代的铜锄)元代则出现了鹅脖子锄,是北方农村常见的形式。清代出现了漏锄。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商代亚腰石锄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汉代的铜锄
这里除了介绍锄的发展变化外,也展出了各种形制不同、各具特色的铁锄组成了锄的家族,包括板锄、开山锄、长角锄、条锄、三角锄、挖锄、钩锄、大水锄、水锄、月亮锄、花生锄、大阔锄、尖锄、草锄、伏苓、月牙锄、二角锄、鹰嘴锄、木松锄、豆腐块锄、薅锄、漏锄等。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辽金时期的铁锄板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漏锄
(3)镰---农作物收获和刈割的工具
中国共产党的党徽中镰刀代表农民,可见镰刀与农民的关系之密切。这个单元展出了近百把历代镰刀,细心的观众从中可以窥探镰刀的历史脉络和地区差异。镰是收获和刈割的工具,主要用于秸秆作物和牧草的收割。是一种长条形弧刃的农具。原始农业时期最古老的谷物收获方法是用手摘取的。最早用来收割的工具当数石刀和蚌刀等。镰虽是从石刀演变而来的,但至少在8000年前,石镰也已经出现。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新石器时代的石镰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战国时期的铜锯齿镰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已经可以用石制或蚌壳制的铚与镰割取谷物穗子了。早期多用石制,也有少量骨制、蚌制、牙制等,多呈弯月形,镰刃扁薄多带有细小的锯齿状,柄部稍宽,有一或两个便于系绳的缺口,可以装上柄。使用时手握镰柄,刀头紧贴地面刈割,操作更为容易省力。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镰,大约从战国开始,铁镰逐渐取代铜镰。至汉代,作为收割禾秸的铁镰已基本定型,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不同的作业需要,汉代还出现了几种特殊用途的镰刀。镰的刃部有平刃和锯齿两种形式。平刃的主要用于收割谷子、小麦和青草、锯齿形的用于收割水稻。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收割机械--推镰。是一种可以实现连续收割的镰。而且是一种专门用于收割荞麦的收割农具。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西汉的铁镰铸范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战国时期的铜手镰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镰刀展柜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辽金时期的镰刀
磨--粮食加工工具
在过去,不论你走进南方的村庄,还是北方的院落,总能找到石磨。现在你要看石磨,请到农业博物馆来。各个时代、各种形制、不同用途的磨在这里聚集。下面请允许我向你作一介绍。
原始农业的粮食加工农具主要是石磨盘、石磨棒和杵臼,是通过碾磨和舂打使谷粒脱壳,取得米粒,以便于食用。最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即采集狩猎时期,人们将谷物放在石块平面上,再用一块石头来回碾磨,使其脱壳,后来逐渐将下面的石块加工成长方形,用一根圆形石磨棒在上面来回搓磨。就形成了最早的石磨棒和磨盘。(图62 磁山石磨盘棒)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很多制作十分精良的石磨盘,磨盘下面琢有4个短柱形足,使磨盘放在地面上不易移动,便于加工谷物。这种带有4个短足的石磨盘至少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流行。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磨盘逐渐被杵臼代替。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磁山石磨盘棒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的绿釉推磨俑
战国时期,旋转型圆形石磨出现。它由上下两扇带齿的扁圆形石块组成,上扇有注入谷物的圆孔,下扇有轴,两扇相合转动,从而磨碎谷物,使先民食用方式由“粒食”改为“面食”,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粮食加工机械方面的一大发明,是加工农具史上的重大突破,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汉代的磨是人力推动或摇动的(图63 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的绿釉推磨俑),后来出现了畜力挽行的磨。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南北朝利用水力的磨开始流行。元代还创造了一种利用水力能同时驱动九磨的水转连磨。这种一轮可拨九磨,且兼打碓、灌溉功能的水转连磨,是石磨发展史上的一大杰作(图64 水转连磨)。此外,还发明了水砻、水碾、水碓等水力粮食加工机械。(图65 水力工具陈列展示)
磨又有旱磨水磨之分。旱磨比水磨大而厚。旱磨是专门加工小麦的,也就是磨面。水磨是专门加工煎饼糊和豆沫糊的,除专门做豆腐生意的人家之外,推煎饼糊是水磨的主要用途。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转连磨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力工具陈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