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特殊煎法的探讨与思考(三):包煎
唐代《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范汪》疗石淋方又方中记载“取车前子二升,用绢囊盛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顿服之,移日又服,石当下也,宿勿服之神良”,并注明《肘后》和《千金》同[1]。后《普济方》中收载自《圣惠方》中半夏散,注明“旋复花半两,以绢包煎”[2]。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3]单独书写“煎药法论”,明确强调:“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如果不然,则有“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而今,国家标准《中国药典》2015年版也明确规定车前子、葶苈子、海金沙、蒲黄、滑石粉、辛夷、旋覆花、儿茶、蛤壳粉共计9味中药入汤剂需要包煎[4]。如此可见,中药汤剂包煎方法的正确与否,可能直接影响中药临床治疗效果,甚至与中药不良反应也休戚相关。笔者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文献从包煎对复方中活性成分溶出量的影响的角度来剖析中药包煎的原因,尝试从包煎袋的材质、装量、层数等角度探讨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和/或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为临床合理煎药以提高中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1 包煎中药的分类
按照需包煎中药自身的特性,包煎中药可分为4类:(1)易使汤液稠化、糊化的中药;(2)带有绒毛易刺激咽喉的中药;(3)漂浮液面不易充分煎煮的中药;(4)易使药液浑浊的中药。见表1。
2 包煎的原因
2.1 易使汤液稠化、糊化
车前子、葶苈子均含有大量的黏液质类成分,膨胀系数较大,黏性亦较大,煎煮过程中易吸水膨胀,释放入汤液,易沉降结底,引起糊锅,同时黏液质类成分还会降低药液的流动性,扩散动力变小,影响复方中其他成分的溶出与扩散,因此车前子、葶苈子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往往选择包煎来避免糊锅和减少复方中其他中药成分的溶出[5]。易使汤液稠化、糊化的包煎中药的主要黏液质类成分及药理作用见表2。
车前子胶,是一种半发酵膳食纤维,常称作车前子多物质的量比为5.6∶9.4∶1.3∶1,相对分子质量8.913
王翠屏等[19]以黄芪散(葶苈子15 g、桑白皮15 g、黄芪6 g、桔梗6 g、木通6 g、茯苓6 g)为研究对象,观察了黄芪散中葶苈子包煎与否对复方中其他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葶苈子包煎与否均可降低复方中其他药物成分的溶出,但不包煎者较包煎者降低程度大,提示葶苈子包煎可大大减少对方中其他成分溶出的影响。葶苈子较细小,其分散度大而表面积大,吸附空气较多,水煎时具有较大的实际体积而浮力较大,难以沉于水中而得到充分煎煮,因而有效物的煎出量相对减少,同时,因其飘浮在汤液表面,亦给滤过带来困难,提示葶苈子入汤剂宜包煎[20]。李雪峰等[21]发现芪白平肺颗粒中葶苈子包煎活性成分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7-O-β-D-龙胆双糖苷提取率(80.3%)与出膏率(25.4%)高于不包煎(分别为45.6%、17.6%),提示葶苈子包煎可以提高其活性成分的溶出;此外,葶苈子因含有大量的黏液质而容易引起汤液糊化,影响汤液疗效。因此,笔者认为葶苈子黏性较大,包煎既可以使葶苈子充分煎煮以促进其活性成分的溶出,又可以减少多糖的溶出以避免其阻碍复方中其他活性成分的溶出或引起糊锅。
2.2 带有绒毛,易刺激咽喉
辛夷、旋覆花均含有大量绒毛,如不包煎,绒毛易漂浮于汤液表面,服药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往往选择包煎减少它们的副作用[22]。
辛夷性温,味辛,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之功,是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的常用中药[23]。由于辛夷表面有一层密密的绒毛,必须用布袋包裹,如果不包,绒毛浮在药液中,喝的时候可能会黏在嗓子上,引起呕吐、咳嗽。《名医别录》记载辛夷“毛射入肺,令人咳”[24]。笔者认为辛夷包煎主要是为了减少其引起咳嗽的副作用。
[26]。旋覆花被覆大量绒毛,笔者认为其包煎是为了防止绒毛脱落入药液易进入气管而引起咳嗽。
2.3 漂浮液面不易充分煎煮
海金沙、蒲黄、滑石粉、蛤壳粉均颗粒细小,质地轻浮,这些药物虽体积小,但总面积大,颗粒的疏水性强,表面张力大,若不包煎它们会浮于液面难以沉入锅底,充分煎煮致使复方中有效成分溶出减少;煮沸时容易溢过煎锅,煎煮完毕后,也难以过滤药汁,故需包煎[27]。
2.4 易使药液浑浊
疹湿疮、肺热咳嗽等[28]。儿茶含大量缩合鞣质(鞣红),如不包煎在药液中会产生大量絮状沉淀,影响药液过滤,同时还可能会吸附复方中其他活性成分
3 包煎注意事项
耿花娥等[31]开展了中药包煎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若车前子不包煎其煎液黏稠而无法过滤,若满装量包煎,煎出物含量仅为其适宜装量的1/5左右,且采用1/4、1/5装量其煎出物含量显著高于1/2、1/3装量,而1/4、1/5装量煎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提示车前子以1/4装量包煎最为适宜;蒲黄、旋覆花1/4装量包煎其煎出物含量显著高于1/2、1/3装量及不包煎者,提示蒲黄、旋覆花以1/4装量包煎最为适宜;海金沙1/3装量包煎其煎出物含量显著高于1/2装量及满装量,提示海金沙以1/3装量包煎最为适宜;滑石粉1/2装量包煎煎出物含量显著高于满装量,提示滑石粉1/2装量包煎最为适宜。蒲黄、旋覆花、海金沙、滑石粉在最适宜装量下包煎袋挤压煎出物含量增长率分别为49.2%、32.1%、20.9%、7.4%,提示包煎中药煎毕后应挤压包煎袋以促进包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袁劲松等[32]开展了袋泡纸袋与布袋包煎车前子、蒲黄、旋覆花、海金沙的比较研究,发现袋泡纸袋包煎的煎出量均显著高于布包袋,认为袋泡纸袋代替布袋包煎中药是必要的、可行的。邹珊珊等[33]以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7-O-β-D-龙胆双糖苷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肺心宁胶囊中葶苈子包煎的布包材料及装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单层纱布袋包煎的指标成分提取率、出膏率均较普通棉布袋、无纺布袋、双层纱布袋包煎高;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7-O-β-D-龙胆双糖苷含量曲线显示包煎袋装量约为1/4时,包煎效果[34]采用HPLC法测定了蒲黄包煎布袋的材质、装量、层数对蒲黄主要活性成分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无纺布袋包煎组活性成分含量及综合评分显著高于塑料编织袋组、棉布袋组、50目涤纶纱布袋组、80目涤纶纱布袋组;无纺布袋2层组活性成分含量及综合评分显著高于无纺布袋1层组、无纺布袋3层组;1/4装量组活性成分含量及综合评分显著高于满装量、1/2装量及3/4装量组,提示蒲黄以双层无纺布袋1/4装量包煎最为适宜。
4 讨论与思考
车前子中含有大量的黏液质(车前子胶/车前子多糖)类成分,同时也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车前子包煎应以在不影响或较少影响过滤速度或糊锅的前提下多糖溶出量越多越好。张成元等[35]将5、20 g车前子各1份(5 g加150 mL水、20 g加350 mL水)分别包煎与不包煎煮30 min,发现不包煎者均不易过滤。而多年来,有研究表明车前子入汤剂可不用包煎[36-39],如王永等[36]发现车前子5 g不包煎加500 mL水煎30 min较包煎煎出物量显著升高,且过滤容易,无糊锅现象,认为车前子入汤剂不必包煎;王为民[37]发现含车前子复方(菟丝子12 g、车前子5 g、五味子5g、覆盆子6 g、枸杞子12 g)加600 mL水煎煮30 min后,复方中车前子不包煎浸出物量高于包煎者,认为车前子入汤剂不必包煎,而笔者认为由于实验中加水量较多导致车前子不包煎时煎液中多糖浓度并不是很高,所以容易过滤,而中药汤剂在临床煎煮过程往往会控制出液量在150~200 mL,车前子常用剂量9~15 g,此时车前子多糖浓度较高,过滤较不容易,故笔者坚持认为车前子临床应用仍以包煎为宜。
虽然葶苈子中多糖含量较高,但几乎无药理活性,葶苈子煎煮当以不影响其他成分溶出的情况下尽可能少使多糖溶出。包煎既可以避免葶苈子因漂浮而活性成分不能充分溶出,还可以避免因多糖的溶出引起的过滤困难、糊锅等问题,故笔者认为葶苈子包煎最为适宜。
古代煎煮中药时,常用绢丝、麻布等做囊包裹需包煎中药。包煎袋材质的选择既要让包煎中药不易漏出,又要让包煎袋内外的药液迅速的交换以促进包煎中药活性成分的充分溶出。医院门诊患者自行小量煎煮中药时,多嘱以用纱布包煎需包煎中药,涤纶纱布是一种经纬稀疏的编织品,有明显的网格,既可以防止包煎中药的漏出又可以保证包煎袋内外药液的循环交换,且多以双层纱布包为佳。
近来发现一种新的布包材料无纺布,它是将纤维通过非织造布法黏合形成的纤网结构,无毒无刺激,且柔韧耐用,易洗涤,可重复使用,属新型环保材料,前景广阔,有研究发现无纺布包煎蒲黄效果优于纱布,至于能否完全替代纱布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车前子、葶苈子、海金沙、蒲黄、滑石粉等包煎中药包煎时装量不易过大,否则不利于袋外溶剂的渗入及袋内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与扩散。车前子、葶苈子、海金沙、蒲黄、滑石粉等中药的包煎袋的材质、层数及装量见表3。
目前,中药包煎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味中药,包煎质量评价标准也多为包煎中药的单一指标或几个指标为主,包煎对于包煎中药具体活性成分的影响以及包煎对于复方中其他中药活性成分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更未系统地考虑包煎袋的材质、装量、层数对复方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中药如何包煎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略)
来 源:聂安政,赵雪睿,王 雨,凡 杭,朱春胜,张 冰. 中药特殊煎法的探讨与思考(三):包煎 [J]. 中草药, 2019, 50(3):767-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