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以上转载
对于“不信者吾亦信之”的这种行为,人们是抱怀疑态度的。信任或不信任,人们首先是从自己的利益考虑,相信别人不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就信任,反之则不信任。所以对于整个社会 ,人们是太需要诚信了。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百姓对当时的朝廷是“不信者吾亦不信”,所以没人来试,觉得这分明是在玩儿“狼来了”的游戏。
商鞅知道这些人还是不相信自己于是他就把赏金给提高到了五十两,赏金提的越高,人们越是怀疑,更没人去扛了。
后来出现一个勇敢的人,他从人群里面走了出来说:“那就让我来试一试吧。姑且就“当不信者吾亦信之”,信他一回。
他把木头扛在肩膀上便走,一直给搬到了北门。于是乎,商鞅马上叫人给了这人足足五十两金子。商鞅在秦国老百姓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非常不错的威信,老百姓一下子改变了观念,原来现在朝廷有诚信了。于是商鞅就趁热打铁,把自己刚起草的改革法令一并给公布到了秦国各地。
“不信者吾亦信之”是智慧和胆识的体现。同样是在这片“城门立木”的秦国大地上,汉高祖刘邦在向咸阳进发的途中,收编了投降的秦朝的将士,毕竟是败军之将,人心惶惶。刘邦为了打消军中疑虑,展示出“不信者吾亦信之”的示范 ,亲自挑选一众将士做贴身护卫,负责自己的安全。这样的胸怀成就其不朽的传奇。
“不信者吾亦信之”,当然也不能愚信,面对“烽火戏诸侯”这样的蒙昧,只能被调戏二三次,第四次被戏弄,就得怪自己愚信了。
就连圣人孔子,在教学时都做这样的示范。“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大意是童蒙第一次提出疑问时要及时告诉他,再三地就同一问题提出疑问说明童蒙态度不好,要拒绝回答他。
“不信者吾亦信之”,给我们的启发是,对于那些失去过信誉的人,我们也不要一棒子打死,毕竟人谁无过呢?我们要心从宽厚,给别人改过和信任的机会,总会感化对方,使自己后其身而身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