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权力的野兽和文明的掘墓人(四)(精彩连载,必读)

(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太祖之孙建文帝朱允炆叔父,驾崩后庙号太宗文皇帝,后在明世宗嘉靖年间改谥成祖,以便为嘉靖皇帝本人的直系祖辈腾出宗庙牌位。朱棣一生好大喜功,喜怒无常,残暴凶烈程度绝不亚于其父。靖难之变后他将大批宁死不屈的建文帝旧臣推出喂狗,将他们家眷送入妓院和洗衣房。1405年朱棣亲征蒙古鞑靼阿鲁台部的回师途中猝死于榆木川,众人得讯皆如释重负。)

没有任何一个汉人朝代如明王朝这样,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崩溃和灭亡的基础。朱元璋建立大明,宣称继承了大宋的正统和天命,但明朝的君主专制独裁制度、特务监控和告密统治、轻文臣而重皇亲的狭隘家天下观念,以及在经济上彻底重农抑商和全面控制社会活动的发展思路,却和大宋制度开明、市民社会、重商主义和以文安邦的模式完全背道而驰。诚然,明中叶以后随着君主权威的逐步削弱,以及江南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又有些回归宋朝文明的发展轨迹,但却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明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境界已远不如宋人,也就决定了明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外财富的大量流入只能带来社会风气的日益堕落和拜金利己主义的泛滥,而不是如宋人高度自律仁爱,真正为民族和国家发展而深谋远虑,真正地实现社会的普遍繁荣。假冒伪劣也就是从所谓晚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萌生的,比如以假乱真的假白银。最终,朱元璋时代就奠定的制度性溃败加上社会和民族思想的总溃败导致这最后一个汉人朝代终于寿终正寝,迎来了最黑暗的满清时代。----忠介公原创评论

从乞丐到义军(下)

举目无亲的小朱重八走投无路,只得哀求刘财主让出两亩薄地草草安葬亲人,然后投奔邻近的皇觉寺,削发为僧。乱世之中,寺庙往往是落魄者最好的庇护所。唐末的农民军领袖黄巢和明末的闯王李自成,在失败后也都皈依了佛门。皇觉寺的方丈看到小重八这幅落魄的模样,也同样很不待见他,叹口气,以命令的口吻对他说道:“你就在这里打打杂吧,专门负责苦活累活。现在庙旁的水缸已空,快去五里外的河边打满水回来!”重八无奈,只得听命。崎岖的泥路,超负荷的艰辛劳动,数不清的白眼和嘲讽,这就是他在接下来十年里的全部人生。

顺帝至正十三年(1319),濠州人郭子兴和孙德崖等也顺应反元起义潮流,在城中聚拢数万人,扯起了反旗。元廷派驻此地的达鲁花赤长官贾鲁不敢和义军作战,却“日杀良民以邀功”,还一把大火将朱的避难所皇觉寺给烧了。青年重八无以为生,只好穿着已经破烂恶臭的袈裟,戴着破草帽,一路驱赶着蝇虫,四处化缘,其实就是乞讨。这一化缘就是一年多时光,途径庐州(今合肥)、徽州、宣城等淮西主要城镇,最远一直徒步走到离南京燕子矶不远的地方。为了一口几近发霉的烂饭团,重八要跪地哀求,磨破嘴皮,使尽浑身解数磨上半天时间,才有可能确保不挨饿;至于风餐露宿,走到哪睡到哪,那更是家常便饭,以至于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在南京近郊荒野的一处凉亭里睡了一觉,雪埋到了半脖根,差点把他冻死。

经历了近十余年饥寒交迫和举目无亲的最底层生活,朱重八失去的只有幼年的稚嫩和纯真,数不尽的嘲讽、白眼和压迫却让这个青年人彻底悟透人情世故和生存之道,让他“明白”当时人性中除了利益和权势“最有用”以外,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人性本恶,对于广大底层人而言,要么有重大利益可以交换,要么有绝对权力和权威可以掐住他人的脖子,其他都真的是浮云。也就从这一时期开始,青年重八逐步蜕变成为老谋深算、杀伐决断而不择手段的权力的野兽……

(未完待续,精彩纷呈,请认准本原创优质公众号:毛猴历史,也欢迎推荐!,本人90后,appreciat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