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跟诊日记录 (转)

曾培杰,陈创涛

鸡矢藤

什么一二三四啊?一就是以一味消积的鸡矢藤。二就是两味升降气机的桔梗、枳壳药对。三就是焦三仙,即山楂、神曲、麦芽。四就是四君子。这样治疗小儿食积的思路,就基本理顺了。我们还编了首顺口溜方歌,歌曰:

一味鸡矢藤消积,二药枳桔调气机,

三仙消食开胃气,四君补养脾中虚。

老师治疗小儿食积没胃口的方子,与寻常的汤方最大的不同,便在于重用鸡矢藤这味药,还用枳壳、桔梗这对药来升降气机。

第3天,2月21日。

◎鸡矢藤可以消食化积

今天第1个病人,是小儿纳差,说白了就是吃饭没胃口,平时还老冒虚汗。

老师说,这样的患儿不能吃水果。家长很吃惊,完全不解,还说经常给小孩吃水果,很关心小孩,怕小孩维生素不够。

老师说,小孩越吃水果,越冒虚汗,这是人体自解功能,它要排解人体的阴寒之气。许多家长不知道,四处求医没效果,也很苦恼。小孩老是反复生病,却不知道这病从口入的道理。生冷水果,伤了脾阳,脾胃升降失常,立即周身不适。外面容易感冒、发热,里面则容易便秘、泄泻、腹痛,默默不欲饮食。

老师这时以鸡矢藤为君药,重用50克,以消食化积。鸡矢藤消食化积之力极佳,而且药性平和。再配上一个药对,枳壳、桔梗,一升一降,令中焦气机开通。然后再加上焦三仙与四君子,一边消食健胃,一边还补益脾气。老师治疗小儿食积没胃口的方子,与寻常的汤方最大的不同,便在于重用鸡矢藤这味药,还用枳壳、桔梗这对药来升降气机。

与秀梅一起吃饭时,我们说,今天又在老师那里学到了一招治小儿食积的妙法。秀梅好奇地问,那是什么啊,说来听听?

我们说,小儿食积一二三四,记住这句话,就记住了老师的方子。

什么一二三四啊?一就是以一味消积的鸡矢藤。二就是两味升降气机的桔梗、枳壳药对。三就是焦三仙,即山楂、神曲、麦芽。四就是四君子。这样治疗小儿食积的思路,就基本理顺了。我们还编了首顺口溜方歌,歌曰:

一味鸡矢藤消积,二药枳桔调气机,

三仙消食开胃气,四君补养脾中虚。

后来,我在老师手中借来《太氏药谱》这本书,看完后,才恍然大悟,老师重用鸡矢藤治疗各类积滞疾病,是大有来头的。《太氏药谱》里面提到,有位老中医非常善于治疗小儿积滞病,远近闻名。他的疳积秘方谁也不传,凡小儿积滞不适,到他那里只需拿些药末,吃后便没事了。

这老中医把他的秘方藏得稳稳的,视为“枕中秘”,形容连睡觉时,也放在枕头底下,从不轻传。后来,太树人非常真诚地请他喝酒,这老中医才酒后吐真言,仅一味鸡矢藤研末就是。

如此则知,一味鸡矢藤就可以解决一半以上小儿食积纳差的问题,这是多么宝贵的经验啊!难怪古人有秘方,绝不肯轻传,因为那可是吃饭的法宝啊!

而老师好的经验、心得,却从未私藏,有问必答,绝无隐瞒。我们才来两天,便得到老师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读书多年的宝贵心得。

任之堂今天又来了一位新同事,他是浙江温州的,叫王蒋。晚上,老师请我们四人一起吃饭,我们、秀梅、王蒋觉得非常过意不去,因为古人说:“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就是说,只听闻学生前来求学,供养老师,却没有听说老师宴请学生的。老师一直有心让中医队伍壮大团结起来,故而不吝财、不吝术。

来北方后,饮食的味道明显加重了,食物普遍都偏咸偏辣,没有南方吃得那么清淡。北方这种辛辣厚味,是由于气候地理环境造成的,但如果一味过食,很容易伤到心脑血管。

老师经常交代病人,少吃花椒、辣椒,吃清淡些,别吃那么咸,这道理也是从《黄帝内经》中来的。

为何呢?《黄帝内经》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咸为水,水克火,所以过食咸,则伤心脏、血管,所以人容易心气郁闷。辛属金,金克木,肝木主筋,过食辛辣,筋脉容易抽筋。由于辛味发散为阳,还容易消耗肺气,使肺气不能正常通降,这样人的精神就容易委靡不振。

《黄帝内经》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所以,脸色灰暗,印堂发黑,以及容易抽筋,手指甲枯槁不润的人,都应该清淡饮食,少吃咸的,少吃辛辣的辣椒、花椒。俗话说:“若要身体安,淡食胜灵丹。”

余浩医生(任之堂):

小茴香治疗阳虚尿频疗效较好

小茴香,此药味辛,性温,入肾、膀胱、胃经。具有散寒止痛、和胃理气的功效。

日常生活之中,常做调味品使用,殊不知此物治疗阳虚尿频,疗效较好。

临床上很多女性和老年患者,小腹胀满,尿频尿急,每次解小便,量不多,但总有尿意,在医院进行尿检,并没有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疗效较差,采用补肾缩泉的办法,疗效虽有,但起效慢。

其实此病的病位不在膀胱,也不在肾,而在三焦,“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尿频的原因,在于膀胱之外的三焦受寒,水道不畅,水液积蓄在三焦之内,不能下行至膀胱,停留至膀胱之外,压迫膀胱,故时时有尿意感,但真正解小便时又解不出来,很多这样的女性患者在做B超时可以见到盆腔有积液,此病的治疗,宣通下焦的气机,促进其水液转运,尿频治疗即可立竿见影。

小茴香性温,走下焦,能够散小腹之寒,宣通小腹之气机,患者服药后常常出现小腹转气,放几个响屁之后,尿频即愈。

小茴香20—30克。一天一剂,一剂见效,三剂即愈。

网址:

网上博客:小茴香治疗老人夜间多尿--效果确实好

从一位年轻有为的祖传加科班出身的中医处,获得一个治疗老年人夜间多尿的方子:小茴香15--20克,适量水煎半碗水喝下,可以一次有效。

我母亲今年82岁了,因为夜间多尿,使得不少保姆知难而退。

今天下午在药店用1元钱买回20克小茴香,不知道效果如何。

效果确实好。到今天为止,已经控制的很好。

给北京的宋金萍老师:刚刚看了中央台新闻频道您的事迹,心里热乎乎的。

片中提到钟老师晚上方便的次数多,这个有点像我的母亲,我母亲今年82岁,目标100,在我的博客中提到一个中医的简便方法,就是用小茴香15-20克,煎水喝,我母亲是今年春节初三时喝的,到目前为止,效果非常好。特地推荐给您。

这样,晚上的话,钟老师可以减少方便的次数,您也可以休息的好一些。

如果您那没有小茴香的话,可以告诉我,我寄给您,免费的,不要任何的费用。小偏方治大病啊。

2012年2月13日写的《给北京的宋金萍老师》中提到小茴香治疗夜间尿频的方子。在实践中,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逐步衰减,不如开始的时候,慢慢的我母亲对于喝小茴香已经没有作用了,保姆开始有意见了,夜间尿的频次像从前一样,晚间有尿意但是又尿不出,折腾的保姆不能休息。

我申明,这个小茴香是余浩老师告诉我的,也是余浩大夫在道医献宝大会上献的宝之一。

在此向余浩老师表示感谢,受益的人们都应该感谢余浩老师。

同时,我也是从余浩老师的博文中知道了孙曼之老师,又通过渭南新闻网了解了孙老师,遂产生当面求医问药的想法。

2012年6月15日,计划得以实施,从十堰市到陕西渭南市,向有中医界霍金之称的孙曼之老师求教时,孙老师听完我的叙述,不紧不慢的说,再加益智仁、乌药就可以了,当时,他周边的几个学生,包括我在内,重复问了几次,是薏苡仁啊,还是什么仁,我回到十堰后,又打电话和孙老师确认,就是益智仁,通过百度查询,益智仁是对的,有缩尿的作用。

17日的下午,回到十堰的第二天,我到任之堂,和堂主余浩大夫交流这个方子,余浩的学生做了记录,随后,余浩按照这个方子给我抓了5付药,一共10元钱,很便宜的。

今天是18日,今天下午下班后准备给母亲送过去,希望对于母亲喝了后,夜间休息时间长一些,保姆也好睡个安稳的觉,也别老说走的话。

希望看到这个方子和方子变化的人,告诉身边的患病老人,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让跟多的人受益。

任之堂跟诊日记:跺脚比吃药还管用

2012-04-25

四月十三日。

今天第五个病人,从广州来复诊的。

他高兴地跟老师说,跺脚比吃药还管用。

原来他头晕牙痛,小便比较困难。老师教他回去跺脚。

老师说,浊气要往下降,降不了,它就在上面发热。跺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引火热之气下行。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脚部,心神就往下沉,这样就不再打妄想了。

妄想伤人最重。人能少打妄想把心静下来,病都会好了几成。

所以跺脚这一法门,是形神相合的。既把形体上的气血往下引,使牙火、眼胀、鼻塞、头晕的等火热之气顺降下来。又把心神往下沉,少打妄想,人心就安静了。

老师说,跺脚要躲到脚发麻、发热、发胀时效果比较好。这样跺完后,是轻松舒坦的。

这病人脸上长很多痘痘的,老师说是虚火上冲。

后来,他每天都坚持跺脚,这次跟老师说,他的痘痘消了很多,小便也好多了,虚火没那么重。只是跺脚后,会觉得气不够用。

老师说,你这是以前腰部有湿气,现在把它跺开后,浊气往下排,一时会觉得有些虚。等身体恢复后,将会更健康。

老师又教他搓脚心,这样可以帮助肾气恢复。

病人又问,他容易着急发脾气怎么办?

老师说,回去跺脚把。

跺脚是人体的自救行为,可以平衡上下阴阳。你看,很多人一烦躁、着急,他自发性的动作就是气得直跺脚。为何呢?

就是为了防止气血攻心、攻脑,人生气时,内环境压力是很大的,像鼓气球一样,跺脚就能把这种压力消弭于脚下。

原来人平常的一举一动里面,都蕴含着深刻的养生道理啊!

据说,太极拳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招式,而是人在静坐入定的时候,进入状态时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这就是太极拳的原型。

其实,太极拳也是一种自我气机疏导的行为,是自然而然,任运自在,毫无形迹功夫的。

一个近视的患者,还年轻,但手掌的纹路,却烦乱而苍老。

接着还有一个女病号,老师把脉后说,脉涩。然后让我们也把把。

涩脉是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老师说,这脉象走得不流利,是心脉瘀堵。为什么会心脉瘀堵呢?

老师问她是什么职业。

她说是坐办公室,搞财务管理的。

老师说,你脑袋供血不足,是因为血脉瘀堵,血脉瘀堵是因为你想得太多。想要身体好,就要多让身体劳,养身体要劳其筋骨,养心要静其心静其神。你只要不想事了,病就会好得快。而且还要多买菜,自己做饭,在家里拖地洗碗。

这女的多是管理别人的,管惯了,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很少自己亲自去动手做。所以说,这最平常简单的做饭洗碗,她都觉得有些困难。

之后,老师给她开了宽胸活血的药,并叫我们帮她拍打内关穴。

老师把《四总穴歌》用到拍打上,还另外加了两句话。

《四总穴歌》即是: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另外老师加了两句是:

心胸内关拍,

头脑涌泉搓。

心胸部的疾病,烦躁生气,往往在内关穴上用拍打或按摩。而头脑上虚火上冲,或眼胀,或鼻塞,或咽喉炎,或头痛,这时就直接搓足底涌泉穴,或者用跺脚有良效。

又一个求医的。

老师说,你思虑太多了,阳气都郁在里面。

他说,我近视准备去做手术,怎么样?

老师说,我之前是三百多度近视,过度用眼导致的。现在没事了,纠正过来了。

他又问,怎么纠正呢?

老师说,多向远处望,多看绿色的东西。多爬山,亲近自然,少呆在电脑旁。

他说,他是搞设计的,在东风汽车厂里做,在所难免。

老师说,从你脉象性格来看,偏于弦细,你太在意细节的东西。针尖一样大小的事儿,别老惦记放在心上,这对个人的长远发展不太好。

这年轻人点了点头,想通了一些症结所在,眉头也舒展了不少。

他又问老师说,我这鼻炎怎么老好不了。

老师说,你肺脉浮取不足,很难摸到。整个寸脉都偏弱,说明大小肠不好。你只要肠气一通,鼻子就通气顺畅了。

他说,是啊!我大便不是很顺畅,那大夫我这么弱,要不要喝些补药呢?

老师说,你不能随便喝补药,喝些顺气的药就好了。

他问,那该吃些什么好?

老师说,少吃好得快,把鸡蛋、水果停了,冰冻冷饮更不能沾嘴。

他每天都要吃鸡蛋,不解,他问,是不是吃药期间要停掉水果、鸡蛋呢?

老师说,以后都要少吃。

老师又说,你身子虽然不能干重活,但不能不干活。你不干活,什么病都来找你。比如,你们汽车厂生产的汽车,放在那里让它几年不动,也容易生锈报废。没事多干体力活,少动心思动脑,这样好得快点。

说完老师就念方子了,还是调气与肠道的药。

老师用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一润一通,一辛开一苦降,让肠道以通降为顺。

再用枳壳、桔梗、木香,三味药接触中焦脉郁的现象。

然后用黄芪、葛根、通草,把清阳之气往上引导。

这十味药从下面胃肠到中间胸腔,再到上面头颈鼻子,一路都治上了。

老师说:

治下焦要去浊。此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之类药也。

治中焦要活。此枳壳、桔梗、木香之类药也。

治上焦要清升。此黄芪、葛根、通草之类药也。

我们把治三焦的这十味药,称之为“三通汤”法,并编了首方歌曰:

上焦芪葛通草清,

中焦枳桔木香活。

下焦麻甲艾参浊,

三通汤法治病多。

由于这病人久视伤血,又心思细腻,肝血暗耗,所以血虚不能养目,而见视力减退,肝急而扰心,而见睡眠不安。

老师便随症加入白芍柔肝缓急养心血,合欢皮、夜交藤安神助眠以生心血。

这个三通汤法,是老师常用的。

《内经》说:“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就是指病人有病没病大病小病,都要从这周身上中下气血流通来调理。

所以《黄帝内经》又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乃至和平。”千般疾病都超不过这个理,百病皆生于气,气血能够调平和,百病不治而自愈。

这三通汤的思路,是老师用道家的思想开出来的。道家认为盘古开天辟地,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人为万物灵长而居中。

所以在人身体,肠道的浊气要下降为地,清阳要上升到头顶为天,中间脾胃气机要斡旋起来,像一个枢纽一样灵活,作为最灵活的中焦枢纽,运转上下气机,永不停息。

任之堂跟诊日记:

拍打痧出而无突起状,一般为血瘀为主,

而痧出突起如豆,则是气滞为主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今天有从武汉过来的患者,听说老师治痘效果不错,故特来求医问药。

她舌苔白腻,舍下络脉曲张,寸脉上越,明显是个心急性躁之人。果然她一开口就问老师,这痘多久能治得好,要吃多少药,她这病严不严重,怎么以前到处吃药都没能治好?

老师说,一个人能长痘,说明她的病好治,只要调一下她的饮食、生活起居,以及药物就好了。而一个人如果不能长痘的话,如七老八十的人,邪毒都不能往外排,都往脏腑里面走,这样治起来就不妙了。

老师又说,我可以告诉你,三五付药治好你的痘痘是不可能的,但你必须配合戒掉一切水果,以及一切凉饮,这样吃药就能不断改善。

她又重复着无数病人重复的疑惑,说水果不是美容的吗,香蕉不是通大便吗,我经常都要吃香蕉苹果啊?

老师摇头笑说,你现在吃水果,吃到长痘痘,吃到月经不调、痛经,以后还会吃到子宫肌瘤,不能生娃子。

老师摸她的手说,你的手冰凉的,一点温和之气都没有,还吃水果。

老师又指着她手指甲说,你指甲都看不到月牙了,说明你身体寒气有多重啊!你还吃香蕉水果。

老师又说,你看这苹果,今年秋天卖的,可以是去年秋天摘的,再看看香蕉,乃大寒之物,水果在树上还是青色的,都是寒凉为主,只有它在树上彻底熟透后,才会略带些温热,但现在的市场上,哪里能够卖得上树上就变黄了的香蕉,全部都是青绿色大寒的香蕉从树上砍下来,然后用催熟剂把他们催熟。所以你吃了都会消化不良,胃也不好。

她听后终于明白为什么不能吃水果了,但还是不死心。

她又问老师能否吃加热了的水果?

老师说,比如你走路前面是山头,你走不通了,搭个桥又往前走,还是山头,走不通了还想往前走,为何撞了南墙而不回头呢?

老师叫我们到书架上请一本《清静经》来,给她拿回去读。

老师说,你要静下来,人一静下来,气色眼神都不一样。你一旦静下来,眼神都是温润慈祥含蓄的,精气神是内收的。而你现在不能静下来,眼神明显是经气外泄,这不利于治病。

她听后,粗重的呼吸变细了下来,神色间和缓多了。

老师又说,你不单脸上长痘胃不好,胆囊也不好。你要看到病根,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痘痘。把水果跟鸡蛋给我停了,别问我那么多为什么。我是医生不会骗你的,你再吃水果,吃到得绝症都不知道怎么得的,你现在身体寒湿重,不单水果不能吃,连绿茶冰冻饮料都不能沾嘴。你要想一想,你吃一个苹果一根香蕉,就等于吃一块老鼠药,你干不干?

患者有所触动,又问老师说,我少吃水果了,那我该多吃些什么才能不够营养呢?

老师说,你就不要想多吃啥,少吃啥才对。五谷杂粮都可以吃,但不要吃饱吃撑,饱食一顿,折命一天。把三餐吃好就行了,一日三餐,一生平安。人因为三餐吃乱了,吃过多了,才会把人体阴阳平衡破坏了。要退耕还林,休生养息啊!

她又不解为何鸡蛋吃不来,她天天都要吃鸡蛋?

老师说你胆囊有问题,鸡蛋乃大发之物,粘滞生痰湿,会让血脉走动不利,不利于痘疮治疗。

原来胆囊有问题的人,大寒大热的东西都吃不了。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会得胆囊炎,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不按时吃饭,第二个就是时常吃大寒大热之物。

以前,我们还没来老师这儿学医时,不知道为何温胆汤在胆的前面要加一个温字呢?

一直想不明白这中医的十大名方里面居然用温,现在有些想通了,原来胆为少阳春生之气,春天为温和生发的季节。

所以冬天的大寒,以及夏天的大热,都不利于胆气的疏泄通畅。故水果、冰冻、冷饮、凉茶,这些寒冷的食物都是伤胆的。

反过来,鸡蛋、鸡肉、肥肉、西餐、烧烤,这些燥热粘腻的食物,也是伤胆的。

寒热两个极端对身体都不好,这个时代为何那么多人得胆囊炎,把胆囊给切除掉了?

如果他们稍微反省一下自己的过来,原来是走了寒热这两个极端,不是冰冻水果,就是鸡蛋烧烤,从来也没有真正回归过温和的食物与性格中去,走上养生的中道。这样把身体当成战场,疾病四处播散,正邪互相交攻,身体怎么能安分下来呢?

《黄帝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我们现在终于明白了,那么多人犹犹豫豫,寡寡断断,计计较较。原来是胆主决断功能减退了,长期的大寒大热,令他的胆不能中正了。

所以要养好胆,增强个人果断能力,就需要注重这个温字。

正如古人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个温就是不寒不热、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正符合胆的春生之气,生化万物而不息。

为何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都不适合吃水果与鸡蛋?

因为,这类人阳虚寒湿为底,血脉瘀堵,胆胃上逆之气为标,想要标本并治,就需要从两个极端的寒热中走到温和的饮食与行为方式中来。

老师用心良苦,每每碰到病人,都要反复解释,故而每天在这叮咛医嘱上面都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

希望阅读此文的人,都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广为传播。

上午还拍打了三个病人,用原始点按摩了一个头痛的病人,效果都非常明显。

比如,这个辽宁的病人,老师看他舌脉后,说你思虑过度,中焦郁滞得厉害,以前是搞啥行业的?

他说,是经商的,商场如战场。

其实,很多人都思维定势了,将眼光放在外在片面的斗争上,而忽视了个人心灵的修养。

重视个人内修的,他会不断上进,把眼光放在外面争斗的,便不断地堕落。

我们听一听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是怎么形容商道的。

他说:“商场是道场。”

战场是害别人的,也害自己。

道场是救自己的,也救别人。

我们也摸摸他的脉象,关部郁得打团,必有不能释怀之事。

老师说,这个病人需要拍拍。

心胸内关摩,手上整条心包经都需要拍拍。

我们边帮他拍,边跟他聊。

才拍不到十下,紫红色的痧点,便开始大块大块出来。

我们也奇怪这痧气、邪气出得这么快。

接下来更是奇怪,每拍一下,手就冒出很多痧豆,一粒一粒地突出来,由小变大,一直拍到内关穴都还有。

从他出痧的情况来看,痧出而无突起状,一般为血瘀为主,而痧出突起如豆,则是气滞为主。

果然,疾病的起因往往都在一些小事中。

他说,有一次他与朋友在外面喝酒,酒席上跟一海关人员大吵一顿,大动肝火,怒火中烧,从此以后便怪病连连,吃东西也不香,后来手脚也开始干燥,膝关节也疼,常生闷气,心中堵得慌。

百病皆生于气啊!

我们劝他要把这句话牢记在心里,把气消掉身体才能彻底好。

这病是心病,起源于肝火,肝火犯脾土,脾胃大伤,所以食不知味。

脾主肌肉能力下降,所以手脚干燥,肌肉无力。

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怒伤肝,同时也伤膝关节。

我们用了很大的力,由轻到重帮他拍,拍完后,再把一下他的脉,通畅了不少。

他也说,舒服多了,很感谢。

又问除了吃药拍打,还要注意什么,或者做些什么?

我们建议他,回去大哭忏悔一场,因为悲苦能够降肺气。

我们看秋天一到,树木就落叶,这是因为金秋之气能克肝木啊!这也是金克木,中医认为悲胜怒的道理。

病人起病于肝木火上冲,五内俱焚。治疗起来需要肃降肺气,悲伤忏悔,让眼泪重新滋润,树木根苗,降掉火气。

所以说,把商场理解为战场会助长火气,与人争斗。把商场理解为道场,则心头能常得清凉,熄灭争斗,归于和谐。

老师给他开的方子,也是以调气为主。

在加强版逍遥散的思路上,还特别加入元胡、川楝、栀子、淡豆豉,这些宽胸顺气的药。

第二天,病人回来复诊说,睡眠好多了。以前后半夜,总容易心悸,吃药后,顺了。但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又必须坐车回去,老师让他带药。

第二个拍打的病人,老师说直接拍他右脚的足三里。

原来这病人,右关部郁,胃胀,牙也痛。

这是胃气不能顺下,导致胃火上冲而牙痛的。

这时,拍足三里,直接引胃火下行。

我们拍打得比较大力,一下子就进入状态,因为这个病人比较年轻,且脉象有力。所以效果很快就出来了。

那足三里处居然被拍出一个包块来,这病人居然不觉得有多痛,反倒越拍越舒服,他也进入状态了。

期间,他打了两个嗝。

我们拍完后问他觉得怎么样?很明显,他呼吸深沉有力了,他说,胃不胀了,牙也不痛了。

湖北省十堰市任之堂的学医心得

2011-03-20

中医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它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个人对于这套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对中医中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有差异,结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过程,我想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学中医!这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五个字:

“信”、“求”、“疑”、“悟”、“行”。

信,就是“信念”,也就是学习中医首先的信中医,相信中医。

求,就是“求知”,有了信,就得去求,要有求知的渴望,求知的动力。

疑,就是“存疑”,求到了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中要存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悟,就是“开悟”,脑海中有了疑惑,就要想,要悟,想通了,就开悟了。

行,就是“身体力行”,也就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你所悟的结果。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信”:

信,两个问题,信什么?为什么要信?

信什么,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要信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讲到: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肺主皮毛,肾主骨”;这些基本的中医理论必须要信,因为这是中医的骨架,中医的标准。如果我们不信这些,只相信中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那是买椟还珠。

临床上很多西医大夫不相信中医,首先就是不相信这些中医的基本理论,认为它是错的,认为中医水平的高低在于用药经验的积累,与这些基本理论无关。更有废医存药之说。

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学习心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些基本理论非常有用,它就是我们进入中医之门的钥匙。

举几个例子:

1、临床上经常遇到面部长痤疮、长黄褐斑的患者,治疗时如果思路不对,效果就很差,但如果我们想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认识到面部疾病要从心入手,面部的所有问题,都与心有关,当我们把治疗的重点放在心脏的调理上,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临床上遇到湿疹、荨麻疹的患者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肺主皮毛”,而是不把目光放在是否过敏这个问题上。立足于肺,从肺求找答案,才能够治愈这些疾病。

3、当我们遇到膝关节疼痛的病人,患者膝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往往采用注射玻璃酸钠来治疗,如果你相信中医理论,相信:“肾主骨,肝主筋,膝为筋之府”,从肝肾入手,养阴柔筋来治疗,三五天往往就能解决问题。

4、对于骨折后延迟愈合的患者,我们首先用该想到“肾主骨”,从肾入手进行调理,而不是只想到接骨疗伤,活血化瘀。

大家可能都会说,我信啊!我不信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我就不会学中医了!

临床上遇到面部长斑的病人时,很多中医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呢;遇到腿抽筋的病人时,告诉病人是缺钙所致,要求病人补钙。这些都是对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不够,信心不够。

只有我们相信了中医基础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灵活的运用于临床,才会会发现,中医疗效确实很好。

第二、要相信中医的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

刘力红先生在《开启中医之门》的序言中写道:我们看到中医确实能治病,而且,不但能治疗小病,亦能治疗大病,更能治未病。

举个例子,前年夏天,一个患者找到我,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

因为我是采用纯中医疗法,我告诉患者,我这里不打吊瓶,并问他,“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呢?”

患者笑道,“每次感冒打吊瓶,三天就好了。”

“那我一天给你治好,算不算快?”

“那当然快了,中医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我毫不犹豫的说。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时空调温度开的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生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不少紫黑色淤点,前后也就十来分钟,患者感觉好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采用中医治疗,一天就好了。在随后的这几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中药,常常一剂就搞定,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海中“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消失了,代之的是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而且,在患者的影响下,以前一家人都不吃中药,不看中医,现在也开始看中医,尝试中医疗法。

临床上经常遇到小儿饮食停滞,出现食积发热的情况,在治病八法之泻法的指导下,采用二丑粉内服治疗食积发热,一次就好。

临床上经常遇到白睛溢血病,是指白睛血络破裂,血溢于白睛外膜之下,呈一片鲜红色,界限分明的眼疾,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下出血。患者往往一觉醒来,变成兔子眼了,通过中医辨证,“肝开窍于目”,按照五轮学说,“白睛为肺所主”,白睛溢血从肝肺入手,清肝肺之火,采用桑叶三十到五十克,煎水内服,两三天就好了,而且至于之后,不易复发。

去年秋天,全国很多地方红眼病暴发流行,给这些患者切脉时,发现肺金过亢,克制肝木太过,重用桑叶清肝肺之火,同时配伍生大黄、黄芩泻肺,薄荷疏肝,蒲公英清热解毒,许多患者三剂而愈,病情重的,五剂而愈,我将此方公布于药房宣传栏,很多患者照方抓药,三剂药,十块钱,三天治愈流行性结膜炎。当时我自己感到双眼干涩、发痒,服用此方预防,虽然每天接触不少患者,但我并未感染发病。当时我讲典型案例发在丁香园眼科版,大家可以看看。

在针灸学里面,有个《四总穴歌》,即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临床遇到痄腮,也就是西医虽说的流行性腮腺炎。借用“面口合谷收”,针刺合谷穴,留针十五分钟,每日两次,一次见效,三天就好,快的两天就好。

学习中医,一定要相信中医的疗效,这很关键。

因为疗效就是你处方的信心,没有这个信心,你就无法开出自信的处方来!

第三、要相信中医的思维方式

提到中医的思维方式,谈到取象类比,天人相应,很多人常常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荒谬的逻辑,须不知现代很多的科研成果,仿生技术,都是利用了这种思维模式,他不是落后,是人类向自然界学习的一种本能,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这种本能在逐步退化,人的取象类比思维能力在不断减弱,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对学好中医非常重要。

相信这种思维模式,并熟练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将会大大的拓宽你的思维空间,让你的思想时刻充满灵感。

举个例子来看看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

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将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架起后,中部用火烤,两端就会有汁液流出,汁液呈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有焦香的气味。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丹溪心法》中描述:竹沥能滑痰。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

我们思考一下,凡植物之浆液,汁水,其性多粘稠,性滑利者少,竹沥何以能滑痰?

有位老中医给我讲,观竹之形态,中空而直,从头至根,看似节节受阻,气机实属相通,就好比人之体腔,被隔膜分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节,看似不通,其实经三焦上下贯穿,内外相连,竹之内质为竹茹,清热化痰,贯通竹之全身,借用于人,实能贯通人之三焦。竹茹非简单的化痰之品,实为清化痰热自三焦水道而出。竹沥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热最速。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凡心包受痰热所困,心神不宁者,用竹沥皆有捷效。

这位老中医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竹之一物,看似普通,实禀天地之造化,具有神奇的功效,其竹茹、竹沥、竹黄,均有通利之性,凡热痰、顽痰阻滞三焦、六腑,均可配伍使用。

几月前,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感冒后咳嗽咳痰,家人自购咳嗽药。治疗一周无效,患者出现胸闷不舒。于是在当地医院住院,抗生素治疗月余,病情未能缓解,出院后寻求中医治疗。

老年患者,年事已高,原本就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囊息肉等宿疾,每餐服用西药一大把,现在胸腹胀满,出气困难,每日咳吐大量粘稠黄痰。三焦六腑不同,大便一周未行。我建议患者服用中药治疗。但患者惧怕中药汤剂之味,加之食欲不佳,不敢服用汤剂。思虑再三后,告知家人,可以到山中伐竹,置于炉火之上,烤竹取沥,每次30ml,每日两次。因竹沥清香,清新爽口,无异味,具有清热化痰,具有通利三焦六腑之功,与病机丝丝入扣,理当有效。

患者家属按照吩咐,上山伐竹,烤竹取沥。服用两天后,矢气连连,解不少粘腻大便,咳嗽胸闷大减,胃口已开,连续服用一周后,诸证平息。

相信中医的思维,就会给你开启一扇灵感的大门,让你在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有很多好的治疗思路,而不是死守教科书,按图索骥。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求”

求,就是“求知”的意思。

求什么?向谁求?

既然我们相信中医基础理论;

相信中医的疗效;

相信中医的思维方式!

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中医,在杏林中求索。

将求知的欲望,建立在信心之上,我们才会有求知的动力。

这个动力,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消磨大学的几年光阴。

这个动力是发自内心的,对你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求。

在探求过程中,你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而不是枯燥和乏味。

具体而言,向谁求呢?

第一、 向书本求。

《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向书本学习,是最直接也是最方便的求知途径!

1、学好现有教材。教材上的东西,是很多老师的心血的总结,是对中医经典的总结和阐释。有的人对教材不屑一顾,认为没有经典有价值,其实教材是带你入门最好的资料。如果你将教材读透了,你的理论知识就丰富了。

2、学好经典。对于经典的理解,的确有很多差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这并不能否认经典的重要性。

对于经典,该背的条文一定要背,这些条文将是你在临床工作中智慧的源泉,没有他们作为支持,你会发现思维容易枯竭的,没有灵性。

四大经典需要多背多记,另外我建议大家看看《道德经》、《易经》和《金刚经》,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学习好这些经典,你会发现中医越学越有味道。

临床上很多病人,他们身体的疾病,远远小于精神上的疾病,精神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你解决了他身体上的疼痛,而不去解决它心灵上的创伤,疾病很快就会再次复发,当你用你的思想去开导他,让他被囚困的心灵得到释放,疾病不用药就会好很多了。而如何去开导他们,就需要我们自身先要看透很多道理,我们自己都看不透,你又如何来帮别人呢?所以在学习之余,《道德经》、《易经》和《金刚经》这类书籍多看看,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 向老师求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成熟的世界观,这是多年培养起来的。同样,对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而言,他们也有一套对付疾病的办法,这套经验有的总结成为一个理论体系,有的没有总结,但运用得比较娴熟,向老师求,临床跟师,就是要学习他如何同疾病打仗,学习他的那一套作战方法,这个东西学到手了,也就算求到了,跟师跟的有价值了。

第三、向基层求

中医德根在基层,而不是在喧哗的都市。

基层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多病在没办法的时候,不得不采用中医疗法,这是环境逼出来的,你到农村去打听打听,每个基层老百姓都有几招应付常见疾病的办法,这些大多是他们自身的体验,是他们在自己身上试验出来的。基层的草医、乡村医生,掌握的土办法更多,也许一个疾病你搓手无策,在他那里,随便几样草药就搞定了,医院要住半个月的院,到他那里几副草药就搞定了。

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的医术比城里大医院高呢?也不能这么说,只能说他们在某些疾病的临床实践上,很有经验。

实习的时候,有个糖尿病足的患者,住院治疗月余,未能控制病情,医院多次建议病人截止,病人是农村的,截肢之后下半辈子就没有劳动能力了,病人反复思考,拒绝截肢,最后不得已出院,回到农村,经过当地的草医治疗,一个月后伤口长好了,只在脚掌留了个小疤,这让三甲医院的医生非常吃惊,没有想到有如此好的结局。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民间常常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要学好中医,最好能拜一两个地方的草医为师,或者交几个草医朋友,定期到他们那里坐坐,聊聊天,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疾病,治疗疾病的,历史上“赵学敏”就是榜样,一部《串雅》就是他向草医学习的明证。

第四、向自然求

艺术家搞创作,要下基层,体验生活。

画家搞创作,也要“策杖于山林,扁舟于江湖”。

医生要学好中医,最好多接触大自然,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百味药都长在大自然中,他们就是我们同疾病作战的士兵,如果你是将军,如果由你指挥打一场战役,你会在不了解下士兵的状况下盲目作战?你肯定得去了解。

作为一名中医,如果你对你经常使用的药物一无所知,他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的颜色如何?气味如何?味道如何?

这些都不了解,那你如何相信这些药能帮你战胜疾病呢?

春天,万物都没有发芽的时候,当你看到柴胡已经绿叶葱葱,你自然会联想到柴胡归肝经,具有升发肝气的作用。

如果你看到附子长在阴冷的地方,你自然想到它的大热之性。

如果炎热的夏天,你看到西瓜长得非常旺盛,自然会想到西瓜解暑生津。

如果你看到鸡血藤藤茎部多孔,你自然会想到他能够疏通经络……

前一段时间有辽宁的、上海、北京的学生到我那里学习中医,我多次给他们讲,要向大自然学习,平时要到郊区,到深山去看看,熟悉熟悉常用药物,看看它们长的是啥样?尝尝它们的味道?与你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它们为什具有这样那样的功效,掌握了这些,当你在下笔开方时,这些药材的样子就会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你就会更有信心组织他们去同疾病作战。

第五、向生活求

中医的很多理论来源于生活,我们用心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很多看似复杂的中医道理,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理解了。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寒性收引”为寒邪的特性,这句话学中基时都学过,但临床上遇到相关疾病的时候,常常想不起来,也运用得少。

寒邪对人体的损害究竟有多大呢?寒性收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有年冬天,气温特低,周围邻居的水管都被冻坏了,我家厨房的水管也不例外,早上起来,发现厨房的水管被冻得严严实实的,我提来一瓶开水,慢慢的浇在冻住的水管上,几分钟后,水开始慢慢的往外流,一滴一滴的,随后是成一条细线,然后慢慢通畅起来,但却发现水管被冻破了,水不停地往外漏。没办法,只好换一节水管。于是请来了水电工,工人一边换水管,我一边同其搭讪。

没想到上冻如此厉害,好生生的水管都给冻裂了。

这算啥,很多施工工地,因为没考虑到热胀冷缩,有些工程建筑可以被冻得坏,这个问题不考虑好,甚至桥梁都可以被冻断……

修理好水管,送走管道修理工,我开始思考同工人的聊天内容,国家每年因寒冷造成的损失都不少,寒邪既然对大自然有如此大的破坏力,那么对于我们人体有多大的破坏力呢?

管道被冻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寒性收引”所致。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

“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袭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

在自然界中,寒性收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

“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不通,出现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

“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如上面所说的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

临床上常常遇到病人说,“医生啊,我这背部肌肉收缩,发凉,感到很不舒服”!这其实就是寒邪收引的结果,治疗时“寒者热之”,就能解决问题。

将中医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向生活学习,这样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想通了这些基本理论,将它们与临床结合起来,就能够指导临床工作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疑”

疑,就是疑惑的意思,学习中医要学会“存疑” ,也就是说,脑海中永远要有疑惑。

为什么“湿性趋下”?

为什么“湿阻气机”?

为什么“湿性重浊”?

在“求”的过程中,要多问一些为什么?

有许多问题教科书上没有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想。

当你的脑海中有很多疑惑的时候,你就会想方设法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你会继续求,求到更多的知识。

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总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疑问,这些疑问常常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当我们长大以后,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世界,于是我们的疑惑越来越少。

疑惑少,不代表我们长大了,成熟了,代表我们老了!

学习中医的过程,就好比我们成长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应该有很多疑惑,如果没有疑惑,就说明你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进入角色,疑惑会促进我们学习,疑惑会帮助我们成长。

如果一个问题想不明白,查找资料也没有满意结果,那就将这个问题放到天地之间,放到大自然中来寻找答案。

举个例子来说明“存疑”的妙处。

在学习《内经》时侯,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夏天炎热,需要养阳,秋冬寒凉,却需要养阴,这里的养是什么意思?

看了很多资料,从历代大家,到各门各派,有很多解释方式,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并将其指导于临床呢。

我一直心存疑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答案。

在老家的屋后山有一个很大的山洞,当地老人们都称之为“鸡蛋洞”,为什么称为“鸡蛋洞”呢?据说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夏天天气炎热,当时没有冰箱,镇上收购的鸡蛋过不了夏天,容易变质,无法保存,后来他们发现夏天山洞里很冷,于是,修了一条山路,直通山洞,在洞内放了很多大缸,专门为鸡蛋过夏天准备,后来大家都称山洞为“鸡蛋洞”。

大学期间有年放暑假,我去山洞玩,虽然山洞外面天气炎热,气温三十多度,但只要进入山洞,立即感到凉簌簌的。洞很深,站在洞中回头望,可以看到洞口的丝丝缕缕雾气。洞顶水汽凝结成水珠,不时滴答滴答的向下滴,地面显得非常潮湿。

小时候经常到山洞玩,也知道山洞冬暖夏凉,但从来没在意,学了《内经》,知道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后,再切身体会山洞冬暖夏凉,我立即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脑海中长久的疑惑,立即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山洞内很冷,里面很潮湿;冬天虽然大雪纷纷,但山洞内很热燥。

我们人体呢?

借用“天人相应”,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身体和山洞一样,夏天我们人体阳气充斥于体表,体内阳气缺乏,也是很潮湿、很阴冷。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体内,容易消耗阴液,所以人就感到很干燥。

既然春夏养阳,为什么夏天人们爱吃冰糕,而且吃后感到很舒服呢,吃寒凉的食物是否与春夏养阳相违背呢?

太阳就好似人体的心脏,大气就好似我们的肺,而土地就好似人的脾胃,土地之下就好似我们的肾脏。

夏天地面以上空气炎热,而山洞内却非常阴冷,类比如我们的身体,春夏我们心肺阳气旺盛,而脾肾阳气却亏虚。

春夏养阳,养的不是心肺之阳,而是脾肾之阳,秋冬养阴,养的是五脏之阴。

没有游玩过山洞的朋友,你们可以试试井水,井水也是冬暖夏凉啊!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看看临床上风湿病的患者,春天夏天发病率较高,还有胃肠道疾病夏天发病率也很高,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就需要用温性的药,每年春夏两季,我用附子、乌头上百公斤,而秋冬两季,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多数患者体内阴份亏虚,试用附子的机会就少多了,总用量还没有春夏两季的三分之一。

学习中医需要存疑,脑海中永远要有疑惑,当有一天这些疑惑突然被你解开之后,你会体会到开悟时的快乐,往往一个结打开之后,后面一连串的疑惑都得到了解决。由“存疑”到“开悟”是一件令人非常兴奋地事情!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悟”

悟,就是想,用心去想,去体会。

当我们脑海中的疑惑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想,去思考,去感受。

学习中医必须要经历“悟”这个阶段,很多东西悟透了,在临床上运用就会得心应手,想不通,就只会邯郸学步。

多悟,开悟!可以帮助我们攻克很多疑难杂症。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举个例子:

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他们清晨5-6点左右出现腰痛,疼痛难忍,无法继续入睡,起床后稍活动即可缓解,每天如此。

以前治疗这类疾病的时候,通常按照“通则不痛”的指导思想,采用“补肾强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办法,有的有效,有的没效,有效的患者,过不几天又复发了,这个问题如何来解决呢?

一次的感悟,让我彻底想通了这个疾病的病机以及治疗思路。

那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洗完脸后,我习惯性地将毛巾挂在阳台上。晚上再用时,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而且下端居然还结了冰!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

当时妻子说:“还不快点洗脸,在想啥?”

是的!看着这一半干一半湿的毛巾,我当时的确想了很多,也明白了一些病的病机,同时也想通了治疗方案……

毛巾湿透后挂起来,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上半部分先干了,下半部反而更湿,加上天气冷的原因,时间长点,下半部分就会慢慢结冰了……

这不正是我们中医里面的“湿性趋下”?

作为一名中医,“湿性趋下”这句话,我们记得熟,临证时常常容易忘记!

常有病人说:“医生啊!我每天上楼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这是咋回事啊?”

听到这样的主诉,西医大夫往往会考虑是不是存在电解质平衡紊乱?会不会是脑血管意外?有没有神经病变?常常开出一大堆检查来,而结果多半没有什么问题。

刚上临床的中医大夫,往往会一头雾水,一片茫然,认为是什么疑难杂症,不知道从哪里辨证入手。

其实,只要想到“湿性趋下”,这种症状就不难理解了。

人体就像这毛巾一样,白天站立时间多,按湿性趋下的特点,水湿自然下移于腿部,所以下肢的湿邪就会偏重。“湿性重浊”,当人体内湿邪稍重,就会感觉双腿很累,湿邪严重时自然感觉 “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毛巾只有在冬天才会出现下端结冰的情况呢?

当外界气温较高时,水湿也会下移,但因为温度高,水分会很快蒸发,毛巾会干燥,不会出现前面的情况。

同样的道理,在人体如果肾火旺,不亏虚,或亏虚不严重,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如果肾阳虚衰时,就好比冬天挂湿毛巾一样,湿邪不能及时被蒸腾化气,盘踞下焦,患者就会感到双腿沉重!

回到最初的案例,患者为什么后半夜慢慢开始出现腰痛、背痛,有时甚至会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疼痛就好了呢?

其实仍然可以用“湿性趋下”来解释,夜晚卧床休息,处于人体最下端的,应该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湿邪由双下肢向接触床面的部位转移,自然会是与床接触的部位不舒服啊!

看到“湿毛巾”,想到“湿性趋下”,想到“正气不足”,想到“脾肾阳虚”……

想通了这些再来治疗这类疾病,就很轻松了!

“湿性趋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患者,范某,女40岁,酒店配菜员。

自觉双下肢沉重1周

患者1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沉重感,以上午病情轻,下午较重,每晚下班回家,上楼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沉重异常,休息一晚后病情减轻,不伴双下肢水肿。就诊时病舌根白厚,右尺沉迟,左尺部沉滑。

我就把湿毛巾的感悟讲给患者听,并按照病机,开出药方:

乌附片20克(先煎1小时)炒白术20克  茯苓30克 干姜20克黑豆30克甘草10克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两天后,双腿的沉重明显消失,随后我让病人再继续服用三天,巩固疗效,平时间断性服用桂附地黄丸,半年来,患者继续从事以前工作,未再发病。

再来看看下一个案例:

网上有个病号找到我,将腰痛的资料发给我看,希望我能帮助解决多年的痛苦。其实病情和前面的案例一样,就是早上腰会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每天如此,几年来不得不每天早上4、5点起床,最近发现疼痛时间提前了,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无效,不得已进行网络求诊。

看完病人上千字的求助信,我实在不忍心让其继续痛苦下去,由于网络会诊收集资料不全,只好推荐最安全的办法,于是我开如下处方:

壮腰健肾丸一瓶 黑豆半斤

要求患者每晚用  黑豆50克煎水后  送服20粒壮腰健肾丸,每天只用药一次。

第二天患者急切的给我留言,昨晚服药后,早上腰不痛了,一觉睡到早上7点,感觉太棒了!我建议他继续服用五天。

五天后留言告之,清晨腰痛好了,这几天没有再出现过了。

患者感慨道:患了几年的病,花费了几千上万元钱没解决的问题,没想到就这么几块钱给解决了……

看似很神奇的效果,其实主要是了解了疾病的病机所在——湿性趋下,从这个角度入手,这类疾病都是很容易解决的。

学会感悟生活,感悟医学理论,你会发现学习中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工作!

我们再来谈一个感悟: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句话源自清朝李用粹的《证治汇补:痰证》。

临床上对于那些长期咳嗽,咳吐粘痰的患者,我们在治疗时很容易想到从脾入手,调理脾脏;有些患者不咳嗽,但睡觉经常打呼噜,形体肥胖,我们也容易想到胖人多痰湿,考虑患者体内有痰,通过调理脾脏来治疗。

上面这些都是以痰测脾,知道了体内存在痰邪,来推测脾脏的状态,然后通过治脾来治痰,这很容易理解,也很好运用,

“脾为生痰之源”,有痰治脾,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如果患者表现的主要是脾虚,我们是否想到“脾为生痰之源”呢?

有一个浙江的患者,20岁,男性,长期身体消瘦,溏便,齿痕舌,在当地治疗多年,每次就诊医生都告知脾虚,服用健脾的药物无数,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食欲好转,舌苔好转,但过不了多久,依然恢复到未服药前的状态,去年不远千里,从浙江义乌来到湖北十堰来就诊。

观其形,切其脉,患者脾虚无疑,翻看以前处方,多以健脾为主,有的配以补益气血,有的配以温补肾阳,方都没错,但为什么不能治愈此疾呢?

脾虚身体消瘦的病人很多,有几岁的,也有十几岁的,也有二三十岁的,也有四五十岁的,可以说每个年龄段都有这样的患者,脾虚,肠道吸收差,便溏,头昏,乏力,长期伴随着他们。

患者从几岁开始就脾虚,一直脾虚到四五十岁,还是脾虚,服用调脾的药可真是不少,为什么呢?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痰”的问题,脾既然为生痰之源,当脾虚运化失司之后,食物精微在人体的运化就会失常,就会转变成痰,脾被湿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脾被痰所困,被顽痰所困。也就是说长期脾虚的病人,健脾的同时,要考虑痰湿为患,解除痰邪对脾脏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愈脾虚。

这个义乌的患者,在健脾利湿、补养气血的同时,我配以海浮石这味药,患者服用十天后,舌苔恢复正常,食量大增,一月后电话随访,体重增加不少,未再出现齿痕舌,大便也很规律,不再溏便。

化痰的药物很多啊!为什么选用海浮石这味药呢?

虽然患者只有20来岁,但脾虚的病史有十余年,这十余年来,体内的痰湿一直存在,病史较长,可谓“顽痰”,能化顽痰的药物可就不多了。

海浮石具有“化老痰”,“软坚散结”的作用,所以我习惯选用此药。

“脾为生痰之源!”

通过前面的讲述,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如果我们站在痰的角度,治疗痰证,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意调脾。

如果我们站在脾的角度,治疗脾虚,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重视逐痰。

这就是我学习中医,感悟中医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帮我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通过解决这些难题,让我更加对中医充满了信心。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行”

行,就是实践的意思。

前面谈了信、求、疑、悟,中医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一个“行”上。只有通过实践,切身体会中医的疗效,才会进一步“信”。

很多同学也许会说,我现在是学生,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即使以后工作了,短期内也很难被患者认同。是的,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直到今天,许多人看中医还习惯性地要找老中医?为什么呢?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老中医等于经验丰富。

那么作为年轻的中医,是否就没有实践的机会呢?

不是这样的。这里,我想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感悟!

读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喜欢玩台球。时常在周末,邀上几个朋友,跑到.台球场,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午,不玩出胜负,总不甘心。

玩台球,除了角度、力度的考虑外,还有很多技巧在里面,玩伴中有个同学玩得很好,每次与他对局,总是输两三个球,有一次玩到天黑,大家一起吃夜宵,让他谈谈玩台球的经验,这位高手说了一句:“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

大家被他的话吸引住了,于是请他继续说下去。

他继续说:“很多时候,球的角度不好,的确很难打进去,这个时候,人就会有些心浮气躁,随便出上一杆,进不进算了,等下一次机会再说。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打不进的时候,也有打不进的打法,可以控制住白球,给对手制造困难,也可以慢慢运球,将难打的球运到好进洞的地方。如果看到球不好进,管它三七二十一,就使劲戳上一杆,这样只能给对手制造更多的机会……”

“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多年后这位朋友的话,仍然记忆犹新。

人生,如同一场台球赛,有很多次出杆的机会,机会好的时候,轻轻一送,一个漂亮的进球。机会不好时候,就看你如何去面对。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可能最初,我们的机会不多,但并不等于没有机会。

首先,我们自己会生病。其实人体的每一次生病,都是对身体的一次考验,生病不是坏事,对于学医的我们而言,它就是一次亲身实践的机会。

记得三年前,有一次我连续熬了几夜,早上起床后,感到精力不支,眼睛模糊,总感到有眼屎,但用手擦时,却又没有。肝开窍于目,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让我立即想到熬夜伤肝,于是,用枸杞子一小把,加菊花七八朵,开水泡后当茶饮,边饮边感到眼睛舒服了,真可谓立竿见影。

后来每当病人描述眼睛不舒服的时候,我就习惯的问上一句,“是不是总感觉有眼屎,用手擦时却又没有啊?”很多病人就会点头称是,于是在下药时,就习惯用上菊花配枸杞子,疗效自然很好。

记得有一年夏天,天气潮湿,又连着吃了几天的面食,大便时感觉很不爽,不是便秘,解不出来,也不是拉不干净,而是感觉大便好像粘在肠壁上一样,解大便时很费力,擦时很费纸,这是典型的肠道湿热所致。我用苦参、茯苓配少许艾叶,煎水服用后,很快就好了,但那种大便粘肠的感觉却是终身难忘。

后来遇到肠道不好的病人,切脉时发现肠道有湿热,但问病人大便如何时,他们常常回答还好,再继续询问大便是否发粘,擦的时候是否费纸,患者常常点头称是。在很多病人的思维中,大便不干结,不拉肚子,就属于正常,他们从不认为大便发粘是异常情况。如果不是自身体验,我可能会接受问诊结果,认为患者大便正常,排除肠道湿热的情况,这样就容易贻误病情,错失治疗机会。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珍惜自己每一次生病机会,细心体会疾病的表现,充分理解其中的病机,并尝试使用中医治疗,感受治疗过程中疾病变化,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对中医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其次是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接触患者的机会。当我最初开始开药房时,患者非常少,每天只有十几个人过来买药,基本没有专门过来看病抓药的。我要求自己:凡是进店买药的,都得让病人服药后有效!对每一个哪怕只是买感冒药物的患者,我也认真地望闻问切。虽然看上去很麻烦,但是这样做,使我得到了很多机会,不光提高了我的技术,也增加了患者对我的信任。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珍惜我们每一次与患者接触的机会,珍惜问诊的机会,珍惜切脉的机会,珍惜辨证以及处方的机会。

最后,经验是靠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如果你不去实践,不去思考,又不擅于总结,哪怕活到一百岁,可能也没有一点经验,更谈不上成为一个好中医。

就好比打台球一样,“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医术一定会不断提升,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进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

最后我想同大家交流:什么是理想?

而当有一天你做了什么之后,未必这件事情也真的就是你的理想。而其实理想是有一天你做了这件事情之后,你开始重新定义你的人生,也愿意你为了这件事情你去受苦、你去受累、你去受委屈、你去受质疑、你去受诽谤,你还愿意坚持,那你才有资格说那件事情才是你的理想.....

我们每个人都是特比特别偶然才能够来到这个世界,那既然来了,你就得做点什么吧?你要找一个理由,一个更有价值存在的理由,其实那才是理想。

如果你将学习中医,作为你人生的理想,我相信,你已经找到了学习的办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医之路崎岖而又漫长,让我们永远保留一颗求知的心,在中医之路上探索、前进……

任之堂跟诊日记:

胆囊有问题的人,不能吃大寒大热的东西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今天有从武汉过来的患者,听说老师治痘效果不错,故特来求医问药。

她舌苔白腻,舍下络脉曲张,寸脉上越,明显是个心急性躁之人。果然她一开口就问老师,这痘多久能治得好,要吃多少药,她这病严不严重,怎么以前到处吃药都没能治好?

老师说,一个人能长痘,说明她的病好治,只要调一下她的饮食、生活起居,以及药物就好了。而一个人如果不能长痘的话,如七老八十的人,邪毒都不能往外排,都往脏腑里面走,这样治起来就不妙了。

老师又说,我可以告诉你,三五付药治好你的痘痘是不可能的,但你必须配合戒掉一切水果,以及一切凉饮,这样吃药就能不断改善。

她又重复着无数病人重复的疑惑,说水果不是美容的吗,香蕉不是通大便吗,我经常都要吃香蕉苹果啊?

老师摇头笑说,你现在吃水果,吃到长痘痘,吃到月经不调、痛经,以后还会吃到子宫肌瘤,不能生娃子。

老师摸她的手说,你的手冰凉的,一点温和之气都没有,还吃水果。

老师又指着她手指甲说,你指甲都看不到月牙了,说明你身体寒气有多重啊!你还吃香蕉水果。

老师又说,你看这苹果,今年秋天卖的,可以是去年秋天摘的,再看看香蕉,乃大寒之物,水果在树上还是青色的,都是寒凉为主,只有它在树上彻底熟透后,才会略带些温热,但现在的市场上,哪里能够卖得上树上就变黄了的香蕉,全部都是青绿色大寒的香蕉从树上砍下来,然后用催熟剂把他们催熟。所以你吃了都会消化不良,胃也不好。

她听后终于明白为什么不能吃水果了,但还是不死心。

她又问老师能否吃加热了的水果?

老师说,比如你走路前面是山头,你走不通了,搭个桥又往前走,还是山头,走不通了还想往前走,为何撞了南墙而不回头呢?

老师叫我们到书架上请一本《清静经》来,给她拿回去读。

老师说,你要静下来,人一静下来,气色眼神都不一样。你一旦静下来,眼神都是温润慈祥含蓄的,精气神是内收的。而你现在不能静下来,眼神明显是经气外泄,这不利于治病。

她听后,粗重的呼吸变细了下来,神色间和缓多了。

老师又说,你不单脸上长痘胃不好,胆囊也不好。你要看到病根,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痘痘。把水果跟鸡蛋给我停了,别问我那么多为什么。我是医生不会骗你的,你再吃水果,吃到得绝症都不知道怎么得的,你现在身体寒湿重,不单水果不能吃,连绿茶冰冻饮料都不能沾嘴。你要想一想,你吃一个苹果一根香蕉,就等于吃一块老鼠药,你干不干?

患者有所触动,又问老师说,我少吃水果了,那我该多吃些什么才能不够营养呢?

老师说,你就不要想多吃啥,少吃啥才对。五谷杂粮都可以吃,但不要吃饱吃撑,饱食一顿,折命一天。把三餐吃好就行了,一日三餐,一生平安。人因为三餐吃乱了,吃过多了,才会把人体阴阳平衡破坏了。要退耕还林,休生养息啊!

她又不解为何鸡蛋吃不来,她天天都要吃鸡蛋?

老师说你胆囊有问题,鸡蛋乃大发之物,粘滞生痰湿,会让血脉走动不利,不利于痘疮治疗。

原来胆囊有问题的人,大寒大热的东西都吃不了。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会得胆囊炎,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不按时吃饭,第二个就是时常吃大寒大热之物。

以前,我们还没来老师这儿学医时,不知道为何温胆汤在胆的前面要加一个温字呢?

一直想不明白这中医的十大名方里面居然用温,现在有些想通了,原来胆为少阳春生之气,春天为温和生发的季节。

所以冬天的大寒,以及夏天的大热,都不利于胆气的疏泄通畅。故水果、冰冻、冷饮、凉茶,这些寒冷的食物都是伤胆的。

反过来,鸡蛋、鸡肉、肥肉、西餐、烧烤,这些燥热粘腻的食物,也是伤胆的。

寒热两个极端对身体都不好,这个时代为何那么多人得胆囊炎,把胆囊给切除掉了?

如果他们稍微反省一下自己的过来,原来是走了寒热这两个极端,不是冰冻水果,就是鸡蛋烧烤,从来也没有真正回归过温和的食物与性格中去,走上养生的中道。这样把身体当成战场,疾病四处播散,正邪互相交攻,身体怎么能安分下来呢?

《黄帝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我们现在终于明白了,那么多人犹犹豫豫,寡寡断断,计计较较。原来是胆主决断功能减退了,长期的大寒大热,令他的胆不能中正了。

所以要养好胆,增强个人果断能力,就需要注重这个温字。

正如古人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个温就是不寒不热、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正符合胆的春生之气,生化万物而不息。

为何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都不适合吃水果与鸡蛋?

因为,这类人阳虚寒湿为底,血脉瘀堵,胆胃上逆之气为标,想要标本并治,就需要从两个极端的寒热中走到温和的饮食与行为方式中来。

老师用心良苦,每每碰到病人,都要反复解释,故而每天在这叮咛医嘱上面都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

余浩医生(任之堂):

桑叶治疗球结膜下出血有奇效

桑叶药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

桑叶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取其辛凉解表之功效,在此我要谈的是使用桑叶治疗球结膜下出血。

这样的病人常常一觉醒来,发现眼睛白睛部分充血,血色鲜红,中医称为白睛溢血。患者在医院寻求西医治疗,往往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勉强服用一些止血活血的药物,治疗七八上十天也不一定能治好,花钱不说,患者常常左眼未好,右眼又充血了。

此病治疗起来很简单,桑叶30—50克,煎水内服,每日一剂,一般一剂见效,最多三剂,出血就彻底消失。对于“旧的出血未吸收,颜色变暗,新的出血又形成”,这样的患者,可以反佐一点生麻黄来发散,防止桑叶寒凉留淤。

治病机理:肝开窍于目,按照五轮学说,白睛部分属肺,因肺属气,故称气轮。此病为肝肺二经热邪亢盛,迫血妄行所致。桑叶归肝经、肺经,其“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与病机丝丝入扣,故而投之疗效迅捷。

任之堂:喝酒为什么伤肝?

经常喝酒,酒对人体有哪些影响,谈几点个人感悟:

第一,为什么喝酒伤肝?

酒味为辛,辛味属金,归于肺。

饮酒过度,肺金太过,肝木被肺金所克太过,则伤肝。

所以酒精肝的病人,治疗时需要从肺入手,而不是单纯从肝入手!

第二:酒也分阴阳。

凡是蒸馏出来的酒,不论度数高低,因其为阳性物质凝积,所以归属阳性。以白酒为代表,其性温,味辛,入肺,具有发散之性。

凡是发酵后直接饮用的酒,阴性物质含量高,所以归属阴性。以黄酒为代表,其性粘腻,性温,偏滋腻。所以外感咳嗽的病人,服用阴性酒之后,会容易迁延不愈!对于阴性的酒,饮用时,配以生姜片,烧烫后再饮用,可使其性发生转变。

第三:药酒也是药,不可随意乱服,不对症,有害无益。

第四: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饮酒

肺脉偏沉、弱者,肺之宣发力度不够,适宜饮酒,饮酒后增加肺之宣发力度,人会感到舒服;肺脉浮滑之人,不宜饮酒,饮酒后肺金太过,反侮心火,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也容易患肝脏疾病(金克木太过)。

第五:酒后不宜同房,同房损伤肾精。

因为同房之后,肾精消耗,需要补给,而肾水来源,需要肺金,金生水,肺的敛降,可以促进肾水得补养。饮酒后,肺金宣发太过,敛降不足,所以酒后不宜同房。

任之堂跟诊日记:苏叶有解鱼蟹毒之功

苏叶,人都知道它普遍适用于发散风寒、行气宽中的,却比较少人用它解鱼蟹毒这一功效。

老师曾经碰到一例鳝鱼中毒的病人,开始脚肿,在医院里面打吊瓶治疗,医院以为是过敏,搞了一周都没效果。

他就来找到老师,老师想到苏叶有解鱼蟹毒之功,为何不试一试呢?

于是给他开了两包五十克的苏叶,吩咐他药熬好后,喝一半细洗一半。老师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想不到当天只用了一包苏叶,煮成两碗水,病人喝了一碗,用另一碗洗脚,第二天,脚上的水肿就消了,人也不烦了。

今天又一例复诊的病人,是乳腺囊肿。

老师摸脉后说她身体肝胃上还有湿浊,但肺脉比上次来时已经顺下去很多了。

这病人说,心不那么烦了。

老师参看上次的处方说,这苏梗这味药很好。既能行气宽中,也可以降胃浊。

病人肝胃不和,肝气不疏胃逆不降的用上这药很好。

原来苏梗就是紫苏的梗,紫苏的叶子偏于发散风寒,而苏梗则偏于宽中下气。

即《药性赋》说:“散寒下气于紫苏。”

乳腺有囊肿,按中医辨证来说,主要在肝胃二经上。乳头归肝经管,乳房归胃经管。肝胃不和,容易出现乳房胀痛,乳腺增生,

而苏梗这味药,可以并调肝胃,还能降气。

老师对既可以理气又可降气的药,都非常重视。因为这个时代的很多是病在斗气上,容易于人较劲,气结在胸中,或者是上亢犯脑窍。

这是单用理气的药,还不够力,还要把上亢的逆气降顺下来,所以要用到降气的思路。

像这类既能降气又能理气的药有哪些呢?

比如降香、沉香、川楝子、苏梗等。

关于苏梗,还有它奇特的功效。

老师说,记药物功效,既要记住药物的普遍功效,还要记住它的偏性。

比如苏叶,人都知道它普遍适用于发散风寒、行气宽中的,却比较少人用它解鱼蟹毒这一功效。

老师曾经碰到一例鳝鱼中毒的病人,开始脚肿,在医院里面打吊瓶治疗,医院以为是过敏,搞了一周都没效果。

他就来找到老师,老师想到苏叶有解鱼蟹毒之功,为何不试一试呢?

于是给他开了两包五十克的苏叶,吩咐他药熬好后,喝一半细洗一半。老师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想不到当天只用了一包苏叶,煮成两碗水,病人喝了一碗,用另一碗洗脚,第二天,脚上的水肿就消了,人也不烦了。

老师说,这就是记住药物偏性的好处。

往往在治疗特殊的疾病时,它能给人于灵感。然后剑取偏锋直中病所。

老师说,小时候在农村时常都可以见到吃鱼蟹中毒过敏的人,他们有的一拖半年都没有好,打吊瓶也难管用,这时用苏叶就好了。老师曾治疗一例,鱼刺刺伤导致大拇指感染的患者,患者在医院抗菌消炎,一周未愈,后来老师就用苏叶煎水内服加外洗,几天就好了。

老师还提出这苏叶可能有解河豚之毒的功用,但没有去验证,一般认为橄榄汁或芦根能解河豚之毒。

老师说,行气宽中降气用苏梗,苏梗的下气降气作用更强于苏叶,因为苏梗是空心通透的,故苏梗在降气的同时还能通气,令人心中不烦不闷,肠胃也和顺。

老师说,碰到打呃逆,胸闷堵得慌,舌苔白腻或有白痰的,用苏梗款中下气,比用枳实、竹茹还要好,因为苏梗性温能辛开苦降。痰气郁阻在中焦,需要温性的药,又要能够降下的药,而苏梗正是两者兼而能之。

以前,我们在学校跟一位老中医抄方时,他是消化科退休的老教授,因为治病极有效验,善治消化类疾病,被医院请回来看病。

他就有一个心得方子,就是变通四逆散。

即柴胡、枳实、白芍、苏梗,在这四味药基础上加减变化,用得非常多,效果也好。

当时我们还想不明,他为什么要去甘草而用苏梗呢?

原来这也是当今世人的时代病,现在的消化道病患者,绝大部分是由于过度吃喝造成。

上不能嗳气,下不能放屁,食物都蕴积在中焦,肠胃血脉都走不动了。

这是尊《黄帝内经》所说“中满者不食甘”的道理,因为甘者令人中满,所以去掉甘草之甘壅。

而选用苏梗之辛温宽中降气,并且解除病人长期过度饮食造成的鱼肉毒,这些中毒往往是隐性看不见的。

所以这位老中医用意深远,每每用苏梗三十到五十克大剂量而见效。

因为苏梗在南方属于菜食之物,可做调料,性格比较平和,所以往往要重用才能取效。

很多人大鱼大肉惯了,身体进入一种亚健康状态,非常不舒服,但到医院检查又检查不出啥毛病,这里面问题往往出现在饮食上。

就是长期吃太多鱼虾蟹肉,还有各类调料味精,造成隐性的鱼蟹中毒。但有没有特别强烈的过敏反应,这时我们称它为“吃喝病”、“酒肉病”,这类病正符合紫苏、苏梗的药性。

万病从根治 15 ——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作者:余浩郑黎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小时候,家里居住环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叶纷飞,很容易飘落在屋顶,堆积在瓦沟,以致屋顶的排水通道被堵塞。每次下雨的时候,只要雨水稍大一点,屋顶排水不畅,瓦房就会漏雨。雨水从屋顶滴答滴答地落下来,落到屋内的地面上。为了防止地面被雨水淋湿,只好弄个盆子接水,但雨水滴在盆中后,还是会溅起来,盆的周围通常会被溅湿。所以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地面弄干,父亲最常用的办法是将灶膛里的柴灰撒在被溅湿的地上,柴灰很干燥,撒上去之后,很快就将地上的水吸收了,将已经吸水的湿柴灰扫干净,然后再撒上干燥的柴灰,如此几遍之后,潮湿的地面,很快就干燥了。

后来我跟随太爷学习中医,每当听到太爷五行相克,特别是“土能克水”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父亲用柴灰来弄干地面的情形。

随着对中医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对临床的不断接触,我对五行相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其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前面一章通过养猫的故事,阐述了相克的道理,当人体水湿过重,出现湿邪为患的疾病时,调理脾脏,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在中医理论中,肾脏主水,有“水脏”之称,当肾脏出现功能异常,体内水湿泛滥的时候,通过调理脾脏也可以得到治疗。所以又有脾主湿之说!

要深入理解“以土制水”的含义,我们还得明白这里的“水”在人体的指向,水过多的具体表现,知道了什么是“水湿太过”,知道了“土能治水”,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以土制水”。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湿邪在体内的表现形式。

湿邪重表现之一:痰多

“湿痰内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痰湿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湿阻膈,气机不畅,痞闷不舒;痰湿留注,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

一些老年人,长期咳喘痰多,体温并不升高,西医诊断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其实这样的病人,并不是所谓的炎症,而是“脾虚失运,痰湿内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急性期痰湿较盛,可以通过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来缓解,后期则从脾胃人手,培土制水,让脾胃功能恢复了,痰湿的来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虽然表面上没有治痰,但实为治痰的不二良方。

临床上,遇到这样的患者,我都是用二陈汤作为主方,随症加减。二陈汤的组方是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生姜。因为陈皮和半夏,以陈旧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陈”。

二陈汤的组方略为加减变化,就能用于多种痰证。

1、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2、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

3、治寒痰、凉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4、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息风;

5、治痰食交阻,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6、治痰气郁闭,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7、治顽痰阻滞经络,形成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在痰湿之邪得到改善之后,通过调理脾肾,可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恢复,痰湿产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彻底痊愈。

湿邪除了上述这些表现形式外,还有很多,比如,皮肤经常起湿疹、双腿经常浮肿、女性白带清稀量大等。

认清了这些表现形式,治疗时想到“土能克水”,想到“脾主燥”,再想想前面谈到的扫地的故事,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相关疾病时,自然而然会想到调脾!

当一种病邪长期存在于体内时,治疗的思路不是单纯驱邪这么简单,应该从相克的角度入手,培养病邪的天敌,培养虚弱的脏腑,脏腑强盛了,疾病就能得到控制。

湿邪重表现之二:全身乏力

《黄帝内经》上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的这些分布,需要脾脏来实现。

脾主升清,升发人体清阳,是脾脏的职能所在。如果脾受湿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阳的升发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之症。

许多患者经常抱怨:“医生啊,我全身没劲,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

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生重浊”。

湿性为什么会重浊?

那是因为湿邪困脾,影响到了脾脏的升清功能,进而影响到阳气在人体的输布。

这些都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病。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后果就是“九窍不利,耳目闭塞,大小便不畅”,所以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能发于上,头部阳气就会不足,人就会感到头脑昏沉,这样的病人从早到晚都觉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状态很差,很压抑,很郁闷。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发挥所致,这也是为什么逍遥丸通过疏肝健脾,就能够调节情志的原因,清阳升发了,头部阳气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遥自在了。

清阳不能发腠理,则腠理失养,皮肤干燥,脱皮脱屑,所以健脾也能润肤。

清阳不能实四肢,则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样的病人,在排除脑血管意外之后,运用健脾除湿的办法,常常能够立竿见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说。

中医的许多理论,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关联的,只要学透了,自然就能将它们融会贯通。

湿邪重表现之三:口水多

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

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身边,你就会发现,许多小孩经常流很浓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湿邪内盛,非常容易出现五液过多,湿邪过重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调理脾脏才是关键,同时兼顾五脏,就能解决问题。

湿邪重表现之四:肥胖

许多年轻的女性,体重不断增加,控制饮食也不能解决问题,借用患者的话说:“喝水都长肉。”

“喝水真的能长肉?”当然不是!这长的其实不是肉,是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个小故事:杀年猪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次春节回家,正好家里杀年猪,父亲请来屠户,在家里烧了几大锅开水。杀猪、放血、刮毛、破腹……屠户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

母亲在一边唠叨:“这头猪长得真快,吃了氨化饲料就是不一样!”

“什么是氨化饲料?”我问父亲。

父亲解释说,普通的秸秆饲料营养价值很低,但是在密闭条件下,经过氨化(氨水或尿素)处理,那些与木质素有联系的营养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就能通过化学反应分解,增加氮元素,而氮元素能促进胃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这样一来,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就大大提高了。不过目前这项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而且氨化的过程也很有讲究,我们农村主要是针对牛吃的稻草进行氨化。

父亲标准地描述氨化饲料的概念和目前的适宜推广方向。

“听你爸说了关于氨化饲料的事后,我就偷偷在猪饲料里面加了一些尿素,猪吃食后常常睡觉,体重增加很快,去年那头猪养到这个时候也才两百来斤,今年这头有三百斤。”母亲一边看着屠户褪猪毛,一边说氨化饲料的事情。

打开猪的腹腔,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猪的膘并不厚,反而有些薄,在网油上还挂满了水铃铛,看着大大小小的水铃铛,父亲责备母亲:“瞎搞!听风就是雨,长得快,可长的都是水,有啥用?”

母亲也非常懊恼,后悔不该在饲料中加尿素,原本氨化牛饲料,弄到猪身上了,瞎忙一场啊!

年后上班,我就遇到一个中年女性患者,说自己体重增加得太快,平时饮食已经在控制了,但还是感觉喝水都会长胖。

切脉后,我发现患者右尺沉细无力,关部郁塞,这是明显的脾肾阳虚啊。

想想杀年猪时看到的水铃铛,再看看患者胀满的腹部,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患者体重不断增加的原因!

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水液的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的关系,当三脏功能异常时,水液在体内的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轻则体重增加,重则出现浮肿。许多人长胖,并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内停所致。

后来在治疗肥胖患者时,对于上腹部胀满的,我习惯运用枳实、白术和木香三味药;

对于小腹胀满的,则加上附子、小茴香、荷叶;

对于下肢沉重、浮肿厉害的,则配伍黄芪、益母草、川芎。

患者服用后,很快就感到轻松舒服了,体重也下降不少。可见,肥胖症的治疗,除了考虑降脂外,水液代谢异常也是非常多见的。

五行相克的运用,不仅体现在对付湿邪上

湿邪如此,那寒邪呢?

有些病人经常咳嗽,稍稍受寒,立即诱发。有些病人夸张地说,只要有一根手指沾上凉水,就立即咳嗽。

火能御寒!

这样的病人是因为体内克制寒邪的火不足了。心主火,心脏就好比天上的太阳,太阳不出来,地上的寒邪是驱散不尽的。心火衰微的病人,就容易患此类疾患,这样的患者,稍稍接触凉物,就会开始咳嗽。

现在流行冬病夏治,按照五行来分,夏季属火,这是借大自然的火,来驱散人体内的寒。

其实,只要明白了相克的道理,温养心阳,让患者体内火力旺盛,自然就不会咳嗽了,一年四季都可以治疗,何须受夏季所限呢?

曾经有位外地的患者,长期咳嗽,稍稍受凉,病情立即加重,还总感到后背发凉,到了冬天,手脚冰凉,穿多厚的衣服都没有用。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后经人介绍找到我,切脉时,我发现他左寸沉迟而微,右寸浮紧而滑,表明心火衰微,肺中有寒痰凝积。综合各种症状,我建议他服用肉桂粥。患者连续服用半月后,病情痊愈。

肉桂粥做法如下:

上好的肉桂一两,研成极细的粉末。用白粥一碗,加肉桂细粉5克,加少许白砂糖,调匀。每日早上吃一次,连续吃10天。

这粥看似简单,却能温通心阳,流通血脉,消散寒邪,对于寒性咳喘疗效特别好。

有些病人每到冬天就手脚发凉,无论如何都暖和不过来,这种情况也可以服用肉桂粥,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就会大为好转。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火能克寒,对于虚寒型疾病的治疗,就是需要补火,而心脏属火,只要。心脏功能强盛了,人体自然就不会有寒了。

有人或许会问,单单一碗肉桂粥,就能将沉寒痼冷治愈?这又是什么道理?

余浩医生谈拍打治疗

最近几个月,按照萧宏慈老师的经验,对很多病进行了拍打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今天借花献佛,谈几点实践结果,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帮助。

下列几个病种通过拍打效果很好:

1、皮肤病。湿疹、神经性皮炎,效果不错。

2、手足麻木、疼痛。这样的患者很多,体内大多存在寒湿淤阻,单单内服汤剂,三五天也能见效。但通过拍打,当场见效,立竿见影。再配合中药内服,很快能彻底治愈。

3、下肢静脉曲张。内服中药起效太慢,三五天见效不大,拍打承山穴之后,患者当场见效,双下肢沉重感减轻,立即倍感轻松,拍几次后,迂曲的血管会慢慢减少。配合中药温肾除湿,活血通脉,效果更好。

承山穴

4、心脏病。血脉痹阻的患者,拍打肘关节(曲池穴、曲泽穴、尺泽穴)、内关穴之后,胸闷会立即缓解。

5、腰腿痛。拍打委中、承山,配合中药对证治疗,一般三五天就有很好的效果。

几点感悟:

1、出痧的顺利与否,与病情轻重不成正比,与患者的正气是否充足有很大的关系。

曾给几位癌症患者拍痧,虽然患者血瘀明显,但却出痧非常困难,有些患者痧很少,但轻轻一拍就出来了,所以感觉这痧不是拍出来的,而是患者的正气将痧托出来的。

2、病情越重,拍打时,医生的手越痛,病重时感到如同针刺手一般,这时患者也会很痛。我的经验是一边拍打,一边诵“金刚经”,这样痛感会减轻。

3、患者一般很难下手,如果由我们医生来拍,拍不了几个病人,手臂就会酸麻,有时手指会破裂。所以后来我想了个法子,用木铲来拍打,效果不错。

4、单纯采用拍打的办法,起效快,但患者体内的寒湿不能清除,病情容易复发,配合中药内服,或者艾灸的办法,来恢复人体阳气,可以从根本上治愈一下寒湿闭阻的疾病。

5、气血虚弱之人,拍打时不容易出痧,而且患者身体也会因拍打之痛而承受不住,会出现脸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厥冷等表现,所以身体非常虚弱的的患者,先扶正是关键,患者服用一些补益气血的药物,待气血充足之后,再针对淤阻进行拍打,会有较好的效果。

曾培杰、陈创涛:任之堂跟诊日记

老师边拍打病人边叫教我们一些拍打的细节,老师说,要用空心掌,不是打病人,而是帮助病人用正气把邪毒拖出来。

拍打的病人由于各自体质不一样,拍打的部位,分别可以见淡红色、深红色、红紫色、紫黑色等各种痧气。

这种拍打的方法,明显比拔罐刮痧要深刻,拔罐刮痧,作用的层面会浅一些,偏于皮肤肌肉,而拍打却可以直接把力道灌进血脉里。

有些椎间盘突出、长骨刺的病人,本来走路很重滞的,一经拍打完后,当时就觉得浑身轻快,脚也便利很多,他们还忍不住地多走了几步,甚至不停地感谢。

老师说,这是欠打,就是人身体缺乏运动锤打,所以许多多余的骨刺、瘀堵,才不能被身体消化搬运走。

人的骨头跟手指甲一样,每天都会有细胞分裂、生长、脱落、死亡,只不过手指甲长得较快,人可以用指甲剪剪掉,而人体腰脚长的骨刺呢?有人想通过手术刮掉,但总不如靠平时的运动、拍打来磨掉安全可靠。

这种筋骨不利索长骨刺的现象,用民间的说法很形象,叫做骨头生锈了。

那该怎么办?

我们打个比方,买两把新的镰刀,一把放在角落里老不用它,它很容易就生锈,久了就不能用。

而另一把时常拿来使用,不仅越用越光滑锋利,而且还不会生锈。

可见人长骨刺,椎间盘突出,以及各类筋骨不利索的病,那道理跟刀生锈是有相通之处的。

吃药不能代替运动,老师交代病人,要少思虑多运动。对于筋骨不利,中风偏瘫的患者,能否康复得好,全在于患者的锻炼意志。怕锻炼苦,避免运动流汗,这样的身体会助长疾病的滋生。

我们拍打时,除了叫病人要放松深呼吸外,我们也需要,而且还要少说话。

老师还教我们念《金刚经》的那四句偈,在拍打时可以在心中默诵: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念诵经文,可以令心神正气更足,防止病邪入体。这种情况,我们拍打时就体会很深。

比如,我们拍打一些疾病比较顽固的,自己的手都会明显感到酸痒。

病人身体寒瘀特别厉害的,才拍不到十几下,那些痧斑、邪毒便会星星点点地冒出来,而病人的呼吸也明显会深沉顺畅很多。

特别是拍得力的,越拍到后面,病人就越不觉得痛,因为气顺了。还叫我们要多拍,越拍越舒服,越拍越痛快。

按照拍出来的邪毒、痧斑颜色,可以辨明病性,一般偏红的是属于热毒,紫的便是瘀血,紫黑的那种便是寒瘀了,比较淡红的,那是属于气血亏虚,一般不适合拍打。

老师之所以要教我们念诵经文,也是有深意的。

东梅她个子比较瘦小,她说,身体虚弱的人,一般不适合针灸、推拿这行业。

针灸拍打这些都是用神用起的,神气怯弱,很容易为病邪所乘。所以,行医者,需要正气存内,不然很容易就像《黄帝内经》所说的“邪气所凑,其气必虚”。

念诵经文以及加强锻炼,都是培养我们正气存内的方法。

现代有不少医生平均寿命才六十岁上下,尤其是香港、澳门、台湾的西医生,他们都做过统计。为什么这医生本来医治疾病的,怎么反而没有活出更长的生命来?

甚至还有这种现象,肿瘤科的医生得肿瘤,医肝癌的得肝癌,治精神分裂的,到后来自己也精神失常了。

这大概就是被病邪所感的缘故吧!所以,医生在提高医技的同时,更需要提高自身的修为,养好自己的浩然正气。

湖北省十堰市任之堂的学医心得 :

菊花配枸杞子治眼睛模糊

记得三年前,有一次我连续熬了几夜,早上起床后,感到精力不支,眼睛模糊,总感到有眼屎,但用手擦时,却又没有。

肝开窍于目,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让我立即想到熬夜伤肝,于是,用枸杞子一小把,加菊花七八朵,开水泡后当茶饮,边饮边感到眼睛舒服了,真可谓立竿见影。

后来每当病人描述眼睛不舒服的时候,我就习惯的问上一句,“是不是总感觉有眼屎,用手擦时却又没有啊?”很多病人就会点头称是,于是在下药时,就习惯用上菊花配枸杞子,疗效自然很好。

医道自然:两味中药鱼腥草30克,

仙人掌200克水煎温服治疗肛痔

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痔我常常从肺治疗效果非常好。肺气不足而下陷,或者肺火下注于大肠,或者肺气瘀滞于大肠,或者肺阴不足大肠失润,或者热毒郁结于大肠皆能引起大肠内外痔。

以前治疗痔用医宗金鉴上的方或者用中医外科学上的方,有的有效,有的效果不好,比如槐角丸,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都用过。

曾经一段时间认为痔要想除根必须手术。我就时常想这个问题,中医脏腑学说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那么通过治疗肺脏来治疗痔怎样呢?但是必须要经过实践来证明,实践肯定是先从最亲近的病人开始,娃他妗子患有痔病同时咳嗽,我就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入肺经的鱼腥草30克,仙人掌200克水煎温服,服用三天咳嗽就好了,痔明显减轻,再续服两天痔也好了。一个病例并不能说明问题,以后只要是肛痔不论内外皆用这两味药,五天就好,治疗好的不下20例。

实践证明这两味药治疗肛痔(痔疮)可以免去手术之苦,效果好,同时也证明肛痔从肺治疗的理论是正确的。

文章网址:

药名:鱼腥草

别名:折耳根、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朱皮拱。

性味:性微寒,味苦。

归经:归肺经、膀胱、大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主治:肺痈吐脓;痰热喘咳;喉哦;热痢;痈肿疮毒;热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25g,不宜久煎;或鲜品捣汁,用量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药材基源: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

生态环境:生长于沟边、溪边及潮湿的树林下。

资源分布: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采收和储藏: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阴干用或鲜用。

任之堂 按:

从资料记载可以看出,仙人掌治疗疔疮肿毒的作用显著。

仙人掌: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痢疾,咳嗽;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

在我国做为药用首载于我国清代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据该书记载,仙人掌味淡性寒,功能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可内服外用治疗多种疾病。

清代刘善术著的《草木便方》中记载,仙人掌苦涩性寒,五痔泻血治不难,小儿白秃麻油擦,虫疮疥癞洗安然。

《本草求原》载:寒,消诸痞初起,洗痔。

《陆川本草》记载有消炎解毒,排脓生肌的作用,用于疮痈疖肿咳嗽的治疗。

《岭南采药录》记载:“仙人掌焙热熨之,用于治疗乳痈初起结核。

《闽南民间草药》中说,用仙人掌鲜全草适量,共捣敷患处,治透掌疔。

《广西中草药》载:仙人掌止泻,治肠炎腹泻。

《闽东本草》载:能去痰,解肠毒,健胃,止痛,滋补,舒筋活络,疗伤止血。治肠风痔漏下血、肺痈、胃病,跌打损伤。

《湖南药物志》记载:仙人掌消肿止痛,行气活血,祛湿退热生肌。

《中国药植图鉴》记载:仙人掌外皮捣烂,可敷火伤,急性乳腺炎并治足胝。煎水服,可治痢疾。

《分类草药性》载:专治气痛,消肿毒,恶疮。

《贵州民间方药集》载:仙人掌为健胃滋养强壮剂,又可补脾、镇咳、安神。治心胃气痛、蛇伤、浮肿。

《图经本草》记载“仙人掌无毒,与甘草浸酒服,治肠痔、泻血。”

从资料记载可以看出,仙人掌治疗疔疮肿毒的作用显著。

任之堂:姜炒鸡蛋止咳

很有几个病号向我反映,吃姜炒鸡蛋,治好了他们的咳嗽,现转载过来,受寒咳嗽的患者,不妨试试。

任之堂跟诊日记:

常吃黑木耳,还能预防血栓等症的发生

黑木耳是药食同源的,可以降低血粘度,保护血管,在晚上服用黑木耳粥。

黑木耳能补肾,又可通血管。

台湾一位企业家,得了冠心病,三条血管都堵了,到美国准备做心脏搭桥手术。

美国医生说:“现在还不行,做搭桥手术的排得满满,你要一个半月后才轮得到你。”

这样一个半月后,这企业家又到医院去检查,准备去做手术。医生惊奇地告诉他,说三根血管全通了,没有病,根本不用做搭桥手术。

又问他是怎么治好的,这企业家说,他只用了一个食疗小方,就是每次用十克左右的黑木耳,加上三片姜与五枚大枣,这样再用六碗水,文火煲成两碗水,放点盐调味,不要过咸,每天吃一次,这样一个半月期间,居然把心脑血管血栓都化了。

这黑木耳粥,不但对心脑血管有巨大帮助,而且对五脏都有补益。

黑木耳色黑补肾,质柔软能软化血管养心。

又因为它是从腐烂的木头上长出来的,为阴中之阳,故又有润肺补肺的作用。

由于木耳乃木头之上生长出来的,其禀赋性甚厚,故可养肝木,助肝排毒降浊。

加上生姜与大枣,就可以调和营卫,补益胃脾。

如果是年老体弱之人,还可在木耳粥中适当加点无肉骨头,或十克左右的北芪.

网上文章:核桃、黑木耳治结石

这是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守杰医生刊登在《健康报》上的一则小妙招。

张医生说,他曾诊治过一位肾结石患者,结石排出来后患者告诉他是吃核桃吃好的,每天生吃3-4只,大概两周时间,结石就排出来了,请问是什么道理。当时把张医生气的,心想我用中药给你治了一个月,你却归功于核桃!但是过不多久,又一位患者告诉张医生,说父亲听人介绍,生吃核桃肉,结果肾结石排出来了,也问是什么道理。这才引起张守杰医生的重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唐代医书《海上集验方》就有吃核桃排结石的记载:胡桃肉一升,细米煮浆粥一升服用。

后来黄文东教授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问世,书中有了生吃核桃肉防治结石的报道,并认为其机理是酸化尿液以调节酸碱值,使磷酸镁胺结石、草酸钙结石之类在酸性环境中无以生存。

另外也有文献认为,核桃肉中含有丙酮酸,能阻止黏蛋白和钙离子结合,从而阻止结石形成。1986年6月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有了更详细记载:胡桃仁120克,用食油炸酥,加糖适量混合研磨,1-2天服完(儿童酌减),一般在服后数天,即能1次或多次排石,连续服药至结石排出后,症状消失为止。

后来张医生在给肾结石病人治疗时有意让结石患者每日用金钱草30克煎汤代茶(金钱草能抑制24小时尿草酸晶体的生长和聚集,具有防止含钙结石形成的作用,并能酸化尿液,使结石易于溶解),再每天吃4-5只生核桃肉,一月为一疗程,结果有很多人因此而避免了手术或超声波碎石之苦。

张老师还在文中说,其实排石仅是核桃的“副业”,核桃的主要功能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能治疗肾虚咳嗽,腰痛脚软,大便秘结。《本草纲目》记载,用核桃仁、杏仁、人参研匀,作成丸药,能治疗肾虚久咳不止。核桃煨熟,卧时嚼之,用温酒送下,可以治疗小便频数,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不妨一试。

现代医学还证明,核桃中富含大量特殊结构的脂肪蛋白质及胡萝卜素、维生素和磷、铁、镁。有资料说,500克核桃的营养价值等于2500克鸡蛋,或4750克牛奶,或1500克猪肉,故称之为“营养库”。此物老幼皆宜,并可长期服用,既可补肾健脑,又可防治结石。

黑木耳可以化解肾结石

为防止和治疗各种异物造成的胃肠不适或病症,不妨常吃些黑木耳,尤其是从事理发、开矿、粉尘、锯木、修理、护路等作业的人员更应经常吃些黑木耳。

黑木耳对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粪石等内源性异物也有比较显著的化解功能。黑木耳所含的发酵和植物碱,具有促进消化道与泌尿道各种腺体分泌的特性,并协同这些分泌物催化结石,滑润管道,使结石排出。

同时,黑木耳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能对各种结石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剥脱、分化、侵蚀结石,使结石缩小,排出。对于初发结石,保持每天吃1-2次黑木耳,疼痛、恶呕等症状可在2-4天内缓解,结石能在10天左右消失,对于较大较坚固的结石,其效果较差,但如长期食用黑木耳,亦可使有些人的结石逐渐变小变碎,排出体外。

常吃黑木耳,还能预防血栓等症的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