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二轮专题--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整合: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

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1、相似规律

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

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

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

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3、带谱数量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

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

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③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应用: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5、坡向规律

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应用1: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如下图甲所示。(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应用2: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6、雪线规律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影响因素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注意:同一座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雪线较低;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较高。如果某山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则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再判断雪线的高低。一般来说,在湿润地区,降水是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在干旱地区,气温是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地处干旱地区的天山,南坡为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高。应用: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7、特殊规律---天山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关于垂直地带性小结:如何分析带谱图?

考查方向3:从尺度来看,小尺度的分异规律考查越来越多,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要求高,尤其是垂直地带内部差异。名师点睛:对垂直地带性内部差异进行分析时,要关注坡向差异,具体分析还要结合图文材料等关键信息,建立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自然要素对水分、热量在不同坡向上的影响。

关于坡向知识归纳,请看早期推送:(超链接,点击直接进入)【学法指导】微专题--坡向问题(习题归纳)经典高考题回顾:【2017全国卷I】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解析】(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带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2000-2300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典型模拟题汇总题组1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大联考文综地理气候变化对植被演替有一显著影响,长白山西坡海拔2140-2200米,原生植被以矮小灌木和苔鲜地衣为主,草本植物入侵后原生植被退化,被侵入地土壤水分增加。图3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和坡度下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据此完成9-11题。

9.该区域草本植物的入侵方向是(   )A.向较低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B.间较低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C.向较高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D.向较高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10.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风力D.土壤11.与灌木相比,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使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是( )A.土壤蒸发加剧B.生长耗水减少C.植株高度减小D.枯枝落叶量增加↓↓↓↓↓↓↓↓↓↓↓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本题很容易选择A选项,因为从图中看出,在低海拔、坡度陡的地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最高,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植物较灌木植物更具有竞争优势,更适宜该生长环境。但该选项是问:区域草本植物的入侵方向是什么,也就是草本植物分布的范围有多大,除了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外(较低海拔的陡坡处)也包括不具有优势的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低的地区)。图中曲线的延伸区间就是草本植物的分布范围。从坡度上看:从15°到25°均可,但在25°地方最具竞争优势,从海拔上看,从2140米到2220米均可分布,但在2140米处具有竞争优势。答案选C。2、解读该题一定要注意,说的是“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图中就看坡度曲线即可。根据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坡度越陡入侵程度越高,说明此地环境条件更适宜草本植物生长,坡度越陡,对降水、气温、风力改变不大,但坡度越陡,土壤越浅薄,灌木不易着生,而草本植物容易生存。  答案选D.3、草本植物也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土壤蒸发会减弱,A错;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使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生长耗水量减少,所以土壤水分增加 ,B正确。  而植株高度减小,生物量并没有减少,水分消耗不会变小,C错; 草本植物入侵提高,使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主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枯枝落叶量不影响土壤水分,D错。名师点睛:气候变化对地理事物分布的影响

题组22019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文科综合(网友提供)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6分)(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6分)(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6分)(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6分)↓↓↓↓↓↓↓↓↓↓↓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个人解析,原题只有答案,无解析过程,如果解析不周请大家指正)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带分布和形成过程我个人认为,这道模拟题设计的非常好,符合现在高考“小切口”“微专题”考查,特别注意地理综合思维训练。解析:1、主要考查自然带地带性分异规律判读。示意图主要体现垂直地带性,但注意题干设问角度:有两处限定---“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显然要从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来判断植被,另外一处限定是“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显然不是该图所示局部地区小尺度的分异,而是放在丹霞地貌所在地区大尺度的分异上,即水平方向上来考虑。这就用到,垂直地带性分异最重要的一个规律:山麓底部自然带与所在纬度的自然带一致。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底部基带是常绿阔叶林(之所以不是图中的沟谷季雨林或湿地植被,是因为沟谷是流水侵蚀地貌,是后期山麓被流水冲刷,形成了沟谷),因此判断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乞力马扎罗山为例)

2、3、4题:主要考察植被(自然带)的形成过程(原因)

关于自然带的概念(如上图所示)我想大家再清楚不过了。但这三问就是要将自然带的形成过程具体化,显然我们应该建立的思维线索链是:从热量、水分、土壤差异探究植被形成过程以及产生的差异。2、结合题干关键词“山顶植被”以及示意图可知,山顶植被为常绿硬叶灌丛。根据名称,它应该类似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说明山顶光照强、比较干燥。水分少,说明地表水难以保存,要注意蒸发、下渗的影响。3、沟谷季雨林发育,一定要注意雨林(包括季雨林)指示的是水分多或降水多的湿润环境。显然思维线索链要从为什么水多?角度分析。4、注意解读题意,“在流水作用下”显然要从流水侵蚀、搬运、堆积角度分析。山顶平、身陡侵蚀搬运明显说明水土流失显著;沟谷麓缓堆积明显,水分土壤条件好。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多一字、少一字、写错字都不得分)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2分),冬季温和干燥(少雨)(2分)(2)答对每一方面关键词就可得2分,总分不超过6分:山顶面积小(2分),保存水分条件差; 土层较薄(2分),保水性差;风力较大(2分),蒸发量大;阳光充足(2分),蒸发量大;砂岩(岩性)透水(2分),保水性差;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3)按要点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沟谷地势低(2分),地表径流汇集(2分);沟谷地形封闭(2分),光照相对较弱(2分);蒸发量较小(1分),水分充足(1分),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4)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答“流水侵蚀”得2分,只答“水土流失”得1分)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答“流水沉积”得2分,只答“土层堆积”得1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2分;答“水分差异”或“水热差异”得1分),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题组3百师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文综地理试题下图为中国某地孤立山块植被分异示意图,该地海拔一般在300-400m,山块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不超过200m,据此完成1~3题。

1.依据图文信息判断,该地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2.新鲜崩积物上只生长低等植物,可能的原因是(     )A.干旱缺水B.光照不足C.日温差大D.缺少土壤3.对山顶只能生长常绿硬叶矮林影响最大的要素是(     )A.热量B.水分C.光照D.土壤↓↓↓↓↓↓↓↓↓↓↓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个人解析,原题只有答案,无解析过程,如果解析不周请大家指正)解析:1、主要考查地带性分异规律判读。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因为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既有热量也有水分,但以热量为主。由图可知,山体顶部和山麓底部虽然植被类型不同,但都属于亚热带植被,从而说明该地位于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地区,即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B。2、从植物生长条件看,四个选项都是要考虑的因素。但是从图中信息看,低等植物位于山体底部(山麓附近),本身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该地水分条件好(一方面降水多;另一方面山体陡峭,山体上的水分容易流失),昼夜温差小。因为山顶有亚热带硬叶矮林和灌丛,说明光照条件好。题干中强调低等植物位于新鲜的崩积物上,说明是山体上碎屑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散落在山麓底部,不具备土壤应具备的肥力条件,说明土壤贫瘠。故选D。3、该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环境与植物的关系)。根据亚热带常绿硬叶矮林的特性,硬叶说明叶子表面有蜡质物质,是为了适应高温少雨的环境特征,从而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起到保水的作用。故选B。答案:B D B题组4广州、深圳、惠州市学调资源中心 2019 届高三第一次(4 月)联考文综地理菲氏叶猴是亚洲疣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物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怒江以西一带,毛色灰黑,以植物为食,与其他热带猴类种群相比,食谱庞杂(其他猴类如金丝猴一般只食用果实),甚至可以食用树皮,据此回答 4-6 题。

4. 菲氏叶猴相比其它热带猴种,通常有多达十几只猴的大猴群,主要原因是菲氏叶猴 (    )A. 领地意识不强B. 生性温和,物种内部矛盾小C. 生活空间大,可容纳的菲氏叶猴多D. 栖息地位置优越,植物茂盛5. 在我国,研究和拍摄菲氏叶猴“绝非易事”,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一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A. 毛色灰黑,隐蔽性强B. 深入森林,人迹罕至C. 山高谷深,难以进入D. 猴群警戒,行踪不定6. 川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在川藏海拔 2000m 的山区,推测我国的川金丝猴与菲氏叶猴栖息地的树种分别是(    )A. 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 针叶林;热带季雨林C. 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D. 针阔混交林;热带季雨林↓↓↓↓↓↓↓↓↓↓↓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解析:本题通过菲氏叶猴的生活空间和习性,主要考查横断山区(怒江河谷地带)的区域特征(地形、垂直分异规律)。1、本题很容易选择C、D。因为活动空间越大、植物茂盛,食物来源多,该物种数量就多(也就是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要注意材料强调的是:菲氏叶猴相比其它热带猴种,通常有多达十几只猴的大猴群。说得是一个种群的数量多,不是一个物种的数量多。猴群大小约50-60余只,为多雄多雌配偶制,说明公猴的领地意识不强,答案选A。物种内部矛盾小,不是因为猴群生性温和,是因为习性是多雄多雌配偶制。答案B错。本题涉及到地理生物类的一个问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名师点睛:如何分析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多样性成因分析思路生物多样性要从两个维度思考:(一)、种类数量本身多---说明多样的环境条件,适合不同生物的习性----环境复杂多样;(二)、种类数量不会减少---说明外界干扰少,不会被破坏----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少(一)环境复杂多样:(注意区域尺度大小、位置独特)大尺度范围:

①南北跨度大,纬度差异明显,热量带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地形类型复杂多样,环境条件复杂;③空间范围大,生物活动空间范围大。小尺度范围:(2018年北京地理---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①低纬度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好,适合多种生物生长;②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特别是低纬的高山),垂直地带性分异显著,水热变化明显。③有多样的局地气候、地形(阴阳坡、干热谷等)地理位置独特:①位于大陆沿海地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多样;(见上图)②位于自然区(地形区、气候区、干湿区等)过渡地带,环境复杂多样。(例如:甘肃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中药材种类多)

附: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我国各种自然区的过渡地带

(二)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少①地广人稀,开发程度小;②环境封闭,人类以及各种天敌难以进入,威胁少;③人类设置生态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④自然灾害少(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生物正常演化。2、研究和拍摄菲氏叶猴“绝非易事”,说明人类首先很难进入猴群所在的地区(环境封闭)、其次也很难接近猴群(森林茂密,隐蔽性好)。根据材料猴群位于怒江以西,说明位于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属于阶梯过渡处,人类很难进入。答案选C.注意较为封闭的环境,物种一般具有独特性,因为受外界因素影响小,生物可以独立演化,形成特殊物种。名师点睛:生物物种独特成因分析思路

基本生存条件:对动物而言-----有吃、有喝(食物来源丰富)、有玩(活动空间大)、又安全(天敌少,自然灾害少)。对植物而言-----气、地、水、土独特满足植物独特的习性。环境独特---有自己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环境封闭、外来物种干扰少)位置独特---远离其他生物种群,特别是远离大陆的孤立岛屿。1、远离大陆的海岛或四面环海的大陆(澳大利亚),与外界生物种群隔绝,有独立的演化环境。2、有多样的局地小气候类型,满足特殊动植物的习性,动植物种类独特。3、人为干扰少---环境条件恶劣(湿热、干旱、酷寒、地形复杂),人迹罕至。4、沿海地区----鱼类、饵料丰富(联系渔场---上升流、寒暖流交汇、河流入海口、浅海大陆架附近);平坦开阔,活动空间大;人迹罕至,天敌少;自然灾害少,生物正常演化。代表地区举例澳大利亚

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

马达加斯加岛(狐猴、猴面包树)

3. 本题注意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横断山区)主要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表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据川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在川藏海拔 2000m 的山区,可知应该位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上部,主要是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金丝猴一般只食用果实,说明主要生活在有阔叶林的森林系统中,所有应该在针阔混交林里;而菲氏叶猴和金丝猴都同时生活在西南地区,而且分布于怒江以西,说明在河谷地带,地势低主要是亚热带地区,所以菲氏叶猴生活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选C。题组5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文综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波密是西藏松茸的重要产地,县城海拔2700米,1月均温—0.2°C,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 波密县松茸产量最多的月份是(   )A.1-3月B.4-6月C.7-9 月D.10-12月2.“冰舌前端伸入森林”中的森林最可能是(  )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3.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多B.海拔高C.气温低D.光照强↓↓↓↓↓↓↓↓↓↓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1.本题考查气候特点(区域认知)文中材料提示: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说明是在当地雨季过后快速生长,关键是判断当地气候类型及其雨季出现的时间。由图可知:波密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汽来源于北印度洋,是夏季风(西南风带来的水汽受峡谷的影响形成的地形雨)带来的降水。(见下图)

答案至少在BC中选。由于该地水汽来源于北印度洋西南季风,所以该地降水季节与印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同步。(见下图)

由上图可知:雨季集中在6到9月。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西藏每年4—6月属于雨季前夕,降雨量较小,6月底及7月初开始进入雨季高峰,降雨量大,因此7—9月最可能为产量最大的季节;C正确;1—3月为旱季,A错误;4—6月雨季刚开始,松茸发育较小,不适合采摘,B错误,10—12月雨季结束,当年松茸采摘完成,D错误。答案选C名师点睛:热带季风气候的“三季”热带季风气候经常我们说:分雨旱两季。如果考虑气温,应该是“三季”----热季、雨季、旱季

热带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是一年可分为三季(见上图:以孟买为例),此“三季”是热季(4、5月)、雨季、凉季,6到9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的5月为旱季。2.本题考查垂直地带性分异(综合思维)一定要注意材料中提到关键信息:“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因此冰舌深入的森林应该是最靠近冰原带的(距离雪线最近的森林带)森林。(见下图)

由上图知:针叶林是最可能的,A正确;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植被,其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针叶林,B错误;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一般属于亚热带植被,其海拔分布低于落叶阔叶林,而且硬叶林主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CD错误。3.本题考查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内部差异(综合思维)我们在讲授地域分异规律时,不管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任何分异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两个条件共同影响的。如纬度地带性分异既有热量差异也有水分差异,但以热量为主。同样垂直地带性分异既有热量也有水分,以热量为主,表现为林线以下的森林植被变化类似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见下图)。

而水分的差异在垂直地带性中表现为: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荒漠的变化(森林指示湿润的环境,体现出水分随海拔减少的特点,类似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而此题波密地区: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说明山脉此地段水分变化不明显,及水分不是随海拔递减,而是上下基本一致,说明降水多,答案选A。山地自然带数量的多少取决于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山地海拔低顶部可能缺少苔原带和草原带,但是图示区域山地海拔很高,不会因海拔高缺少自然带,B错误;草原带和苔原带一般分布在高海拔、气温低的山地顶部,因此气温低不会造成草原带和苔原带缺少,C错误;光照对自然带的形成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同一自然带在阴阳坡的高度差异,D错误。题组6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因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而闻名,尤其以称为“石海”一段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图3示意“石海”景观与秦岭太白山北坡植被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从安全角度考虑,一年中最适合在鳌太线上徒步旅行的时期是(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2.推测“石海”出现的位置在(  )A. 落叶阔叶林之下B.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C. 高山灌丛草甸上D.针阔混交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3.与“石海”形成过程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因素是(   )A. 气温的日变化B. 气温的季节变化C. 降水的日变化D. 降水的季节变化↓↓↓↓↓↓↓↓↓↓↓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第1题,由于海拔较高,且秦岭地处我国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天气变化多端。资料里也给出路线:以山水形胜出名,路线以积雪多等出名。积雪中行走会耗费体力,在高山险路且有碎石的路上积雪会致使行路不便,导致滑倒或因路途高低不平受伤的现象,所以不应该在冬季徒步旅行,A直接排除;4、5月,山上积雪还有残余,也应排除掉;10、11月,秋末冬初,冷空气频频,在北方海拔较高的地方容易出现气温骤降,易使行人出现身体失温的现象,影响身体健康。单从安全角度考虑,7、8月份应该是最适合徒步旅行的时期,虽然会出现降水较多的现象,但只要避免雨中行走就行了,安全性比其他几个选项中要更高一些。故此题选C。2.石海为山上大量的裸露的碎石覆盖地面,说明该处无植被覆盖。在垂直自然带中,海拔高气温低,植被因热量不足无法生长,而岩石冻融风化作用显著。所以因分布在所有植被带以上。石海出现在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 475 m)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 767 m)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的路途中,注意信息“沿山脊”及海拔高度,再从右图中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上可以推测出大致相当于此高度出现的植被为高山灌丛草甸。所以本题选C。3.石海是冻融风化作用的产物,当岩石存在裂隙,在水分冻结膨胀情况下,岩石被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热胀冷缩,造成岩石破裂。故选择气温日变化 。答案:CCA题组72019山东烟台期中800多年前,长白山天池火山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喷发,巨量火山浮石及火山灰毁坏、掩埋了山体植被,受高空西北风影响,各坡向火山灰沉积厚度不同。此后山体各坡向植被恢复状况差异明显,目前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下图为长白山天池周边地形及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火山灰沉积厚度最大处在该山(    )A. 北坡B. 南坡C. 东坡D. 西坡2. 北坡岳桦林带以下植被依次是(   )A. 高山荒漠、针叶林B.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C.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D. 针叶林、常绿阔叶林3. 研究发现,北坡岳桦林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说明北坡(   )A. 植被演替停止B. 苔原带下侵C. 岳桦林带下侵D. 岳桦林带上侵↓↓↓↓↓↓↓↓↓↓↓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解析:1.据题文“受高空西北风影响,各坡向火山灰沉积厚度不同”可知,火山灰沉积厚度受西风影响,风向为西北风,则火山灰飘向东南,且东部等高线较稀疏,坡度缓,沉积作用较强。答案选C。名师点睛:地形对植被、土壤的影响山地的坡向要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山地海拔高度也要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见下图)

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2. 由材料分析可知,“目前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且长白山位于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山地的基带应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C、D错误,而高寒荒漠带应该位于苔原带之上,因此A错误,B正确。故答案选B项。名师点睛:垂直地带性规律应用1、相似规律----推断自然带

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

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推断纬度、气候、地区位置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

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

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3. 题干中“北坡岳桦林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说明海拔低处先出现岳桦林,海拔高处后出现岳桦林,这说明岳桦林带不断向高处迁移,故答案选D项。补充知识:特殊等高线汇总

题组8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形成的终碛堤特点相差较大。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山岳终碛堤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山岳终碛堤最可能位于(    )A. 高山草原带B. 高山冰川带C. 高寒荒漠带D. 高山针叶林带2. 图中两道终碛堤显示(   )A. 气温降低,冰川扩张B. 气温降低,冰川退缩C. 气温升高,冰川扩张D. 气温升高,冰川退缩3. 与大陆冰川相比,山岳冰川的终碛堤(   )A. 海拔较高,长度小B. 海拔较低,长度大C. 海拔较高,长度大D. 海拔较低,长度小↓↓↓↓↓↓↓↓↓↓↓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冰川地貌。1、由材料可知: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冰川在由高向低流动时,随着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冰川侵蚀携带的物质就会在较低处沉积,所以冰碛堤是在冰川带的下限,是乱石堆,不是森林和草原带,应是高寒荒漠带。答案C正确。此题推理还有一种方法,利用雪线来分析。终碛是冰川末端,说明在雪线附近。从垂直地带性分布看,最近的自然带是高寒荒漠带。(见下图)

2、两道冰堤的出现说明冰川堆积的时间有差异,堆积的高度不同;而冰碛堤应在冰川带的下限,冰碛堤出现高度上升,只能是冰川退化,是气候变暖,冰川在更高海拔处最已经融化。答案B正确。3、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纬度高的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等面积大的陆地上,较为平坦,冰川面积大;而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高的山地上,面积较小呈条带状;可判断山岳冰川的终碛堤较大陆冰川分布的海拔比较高,长度小。答案D正确。题组92018-2019学年度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调研考试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市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掩盖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气温较低,风力强劲,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云雾出现频率较高的狭窄海拔范围内。图6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图7示意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分布,据此完成18-20题

18.有关热带云雾林说法错误的是(  )A.阴天的夜晚水汽更丰富,雾出现的次数更多B.水汽沿着山体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降温,凝结成雾C.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雾出现的频率较旱季高D.热带云雾林树木矮小,植株密度大,附生植物丰富多样19.仅从纬度角度推测,图7中三个采样地热带云雾林分布的最低海拔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20.下列地区最可能出现热带云雾林的是(   )A.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B.美国境内的落基山脉C.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脉D.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1.本题主要考查云雾的形成条件,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云雾的形成条件要从材料信息中获取: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市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掩盖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气温较低,风力强劲,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云雾出现频率较高的狭窄海拔范围内。阴天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近地面气温下降幅度小,雾出现的次数会减少,选A。读图可知,热带云雾林区主要是湿润气流沿山体上升降温,水汽凝结成雾;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空气湿度大,出现雾的频率高;热带云雾林光照差气温低(海拔较高),风大,因而树木矮小,植株密度大;受云雾影响,空气湿度大,附生植物丰富。

2.本题主要考查纬度因素对热带云雾林形成的影响,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气温降低是形成热带云雾林的关键因素。从纬度角度看,③②①近地面气温由高到低变化,要使三个采样地气温降低形成云雾林,气温越高(纬度越低)的采样地气流要上升的海拔应越高,因此三个采样地热带云雾林分布的最低海拔③地最高,①地最低。附:自然带分异规律相互关系

3.本题主要考查热带云雾林的分布地区和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热带云雾林主要出现在热带地区,所以山脉至少要处于低纬热带。美国境内的落基山脉主要在温带(如下图)

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热带高原山地地区

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温带。

以上都不是位于热带地区的山脉,只有地处热带的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才可能出现热带云雾林(见下图)。

题组10福建省泉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树木年轮的宽度与气候的年际变化有关。树木径向生长速度快的年份,年轮宽度较大(年轮宽度越大,说明树木生长条件越好)。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云南松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地理科考队调查了云南丽江高山植物园(海拔在3000米以上)内两处不同海拔采样点的云南松。较低海拔的采样点朝南,地势平缓,土壤砂石较多,保水能力较差;较高海拔的采样点位于山谷,坡向东南。较好的水热组合对云南松生长影响显著,与水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水分的可利用性严重制约着较低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而较高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与夏季的降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下面左图示意丽江高山植物园与气象站的位置,右图示意丽江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分布。

(l)分析较低海拔采样点云南松径向生长受水分条件的制约远大于较高海拔采样点的原因。(2)说明该地区较高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与夏季降水呈负相关的原因。(3)月均温高于正常年份的5月和10月,云南松径向生长与气温的相关性差异显著,请说明原因。↓↓↓↓↓↓↓↓↓↓↓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垂直地带性内部差异。1、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水分和热量。在分析各种差异变化时,一定要从水分、热量变化角度考虑,是什么原因导致水热条件变化。学生要建立起来的思维是整体性思维。

本题重点分析低海拔地区为什么水分制约大,重点放在低海拔采样点:土壤以砂石为主,保水差,向阳坡(气温高,地表蒸发加上植被蒸腾,蒸发强)角度考虑(这些在材料中已经说明)。较低海拔采样点云南松径向生长受水分条件的制约远大于较高海拔采样点,因为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坡向朝南,太阳辐射较强;植物的蒸腾作用与地面的蒸发作用较强;加之低海拔采样点土壤中砂石较多,保水能力较差;导致低海拔采样点云南松生长的水分较差,受水分限制较大。2、该地区较高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与夏季降水呈负相关,即降水多反而径向生长慢。注意材料中强调:较好的水热组合对云南松生长影响显著。说明较高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状况差,是热量不足导致,而水分条件好。关键是分析海拔高水分条件好的地方,热量为什么不足?因为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坡向东南是东南季风迎风坡,夏季降水较多,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树木的光合作用、降能了气温,使水热条件恶化,不利于植物生长。3、本题一定要注意材料中强调的:较好的水热组合对云南松生长影响显著。云南松径向生长既要考虑气温,同时也要考虑降水条件。月均温高于正常年份的5月和10月,说明这两个月热量条件都较好,而云南松径向生长与气温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只能说明5月和10月降水差异显著,因为较好的水热组合对云南松的生长影响显著。因为是季风区,降水要考虑雨带的季节性移动。

5月雨带尚未到来,经过较长的旱季影响,土壤中湿度较小,水分条件较差;过高的气温加剧蒸发与蒸腾作用,干旱发展不利于云南松生长。10月则由于刚经历了雨季,土壤中湿度较大,水分条件较好;较高的气温组合出较好的水热条件,利于云南松生长。【答案】1、低海拔地区温度(气温)较高;坡向朝南,太阳辐射较强;植物的蒸腾作用与地表蒸发作用较强;加之低海拔采样点土壤中砂石较多,保水能力较差;导致低海拔采样点云南松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受水分限制较大。(6分)2、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夏季降水较多,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树木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气温;使水热条件恶化,不利于植物生长。(6分)3、较好的水热组合对云南松的生长影响显著。5月雨带尚未到来,经过较长的旱季影响,土壤中湿度较小,水分条件较差;过高的气温加剧蒸发与蒸腾作用,干早发展不利于云南松生长。10月则由于刚经历了雨季,土壤中湿度较大,水分条件较好;较高的气温组合出较好的水热条件,利于云南松生长。END

声明:本文来源于樊勇地理工作室,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591921299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下载海量资料请加QQ群:4555762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