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的正确姿势:怎么才能让阅读更爽?

神译局

 · 昨天

关注
透过理论的棱镜看作品。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英文教师作者带我们简单回顾了回顾情节、主题、人物,想象、比喻、符号,原型等常见文学术语,戴上理论棱镜的基本款来阅读文学作品,让阅读和讨论都更有趣!本文编译自Medium,原文作者 Deb Leitner Frey,原文标题:How to Read for (More) Pleasure

图片来源:Pexels

你喜欢读书吗?小时候喜欢语文课吗?两者不一定吻合。假设你小时候不怎么喜欢上语文课,但是你现在喜欢阅读,可能你还加入了某个读书会。2020年初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读书,毕竟有时间,也有逃避的需求。一些读书网站和读书俱乐部时下比较流行。我跟我朋友谈起一本我们都喜欢的书的时候,我提到了书里的符号问题,她说,“啊,我完全没有注意;好厉害啊!”我谈了谈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感受,她说,“嗨,你真应该写一篇文章,提醒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如何阅读。”

这个想法在我的脑子里盘旋了一阵子,我觉得我可以写,但是你必须要愿意——注意我说的——回顾语文课。不要怕,试一试。

我女儿说语文课“谋杀了”她的阅读兴趣。直到30岁,她才开始再一次享受阅读。我不谴责我的语文同行——那是因为课程表的限制,而不是他们的教学能力又问题。但是语文课表是另一码事儿,我们之后再谈。

我要教你们“如何”重新阅读,是的,有一些东西可能你还蛮熟悉的!预备读小说的时候,请你想一想情节、主题、人物和其他文学要素(还记得这些吗?)。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1、基础

  • 情节:发生了什么。谈起一本你读过的书,你可能会说,“嗯,在这本书里面,两个姐妹……”这样可以,但并不有趣。当然,你在阅读的时候会紧随情节,但是当你那样做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这儿,作者试图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

  • 主题:作者试图通过故事传递的讯息。可能有一个主题,也可能有好几个主题。看一看你能否在阅读时梳理出来,尤其是你读到结尾的时候。是否有一个跟人的处境(人所共有的经历)相关的讯息?比如母女关系、族群关系等。思考和讨论这些都很有意思。不同的读者会在同一文本中读出不同的意义或讯息。

  • 人物:我们与书中的人有共鸣或者能刻画出书中的人时,我们就喜欢拿本书。如果是第一人称叙事(“我”),我们就能进入人物的大脑。你喜欢他们吗?你与他们感同身受吗?他们可信吗?再次,思考和讨论这些都很有意思。一个丰满的人物或者叙事者能够激起读者心中强烈的情绪,读者读完此书后,仍意犹未尽。

2、文学要素

除了情节、主题和人物以外(这些,加上背景,都是文学要素“砖头”),就是那些能让你感叹“写得真好”的东西。

  • 想象:用文字来描绘一幅画……颜色、感官细节,生动的描写,让一切栩栩如生。注意它们,欣赏它们。这些是让你身临其境的珠宝。

  • 比喻:做比较,让你能够联想和理解。它们是恰到好处的隐喻和明喻。比如,将艰难的旅程比成一场风暴,就像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的《旅程》(The Journey)一诗。

  • 符号(Symbolism)与母题(motif,即不断出现的符号):她总是在谈论天气——为什么呢?

  • 讽刺、铺垫、插叙、典故……你懂的。

小时候语文老师给你讲过的这些文学要素都是作家用来写好故事的策略。识别它们,欣赏它们的作用,让它们提升你的阅读体验。

3、原型

原型是文学中不断重复的故事和故事要素。你现在读的东西是不是有点眼熟?想一想一下这些故事,关于征服的故事(爱情、认识自己、自由),善良与邪恶的较量,成年与失去天真;浪子,帮手与流浪者;性,洗礼,痛苦与天气。再看一遍《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最好再读一读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长篇小说,他是擅用原型的天才。

托马斯·福斯特(Thomas Foster)曾在《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根本没有什么完全原创的文学作品”。你自身的知识比你想象的多得多,一旦激活,能让你成为更加自信和善于思考的读者。

不管你加入了读书俱乐部,想要提升自己的讨论水平,还是只是一个人读着玩,想要收获最多,你都可以在读下一本小说的时候戴上这所有的棱镜。即使是你最喜欢的书,也逃不掉的;毕竟,故事就是故事。比如,《绝命毒师》(Breaking Bad)能用所有的棱镜来看:复杂的情节,沃尔特作为缺乏英雄品格的反主角,风景作为一种角色,主题是探索人性的更阴暗面。它可能能让你想起高中语文老师的一点儿好来。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不妨读一读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语言生动有趣,教你读出文学作品背后的含义。

图片来源:Pexels

译者:沈晨烨

本文来自翻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