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千古之谜: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胜了?

三国时代战争史最大的悬案,是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胜负之谜。

第四次北伐胜负之谜

唐朝宰相房玄龄等人编写的正史《晋书》说司马懿战胜了诸葛亮,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一路上诸葛亮军都在“宵遁”逃窜、被追杀;而东晋名士习凿齿编写的《汉晋春秋》则说诸葛亮获得了胜利,“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司马懿被打败,一直当缩头乌龟。《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极为简略,语焉不详。成书最晚的《资治通鉴》则认为诸葛亮取得了胜利,“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其描述的内容基本采用了《汉晋春秋》的说法。

综合下来,如果不算《资治通鉴》的话,《晋书》和《汉晋春秋》关于诸葛亮、司马懿的胜负记录完全是相反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历史上著名的老对手,老百姓看了《三国演义》都觉得诸葛亮更厉害,“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但《三国志》《晋书》这些正史内容显示司马懿更胜一筹,第四次北伐是两人唯一一次有正面交锋的战争,所以考究孰胜孰败也是很有意义兼趣味的。

为了全面还原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争,特将《三国志》《晋书》《汉晋春秋》《资治通鉴》四大史书有关记载进行刊录,并制作实景地图加以还原当时战争场景,比较史书内容详加分析。读者不便细读原文的,可直接看图文分析。

第四次北伐形势图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三国志 张郃传》记载: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合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合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合右膝,薨,谥曰壮侯。

◆分析1:《三国志》的记录是诸葛亮出祁山北伐,后来诸葛亮因粮尽撤退,张郃率军追击,在木门这个地方交战,张郃右膝中箭,伤重而亡。此外,关于军队胜负等其他方面,并无记载。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魏略》记载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分析2:虽然说裴松之自己认为《魏略》也有差错,但这段记载很符合逻辑,说是司马懿硬逼着张郃追击,张郃争辩了没用,只好追击诸葛亮,结果中了埋伏,被射中大腿(注意不是膝盖),大腿上有主动脉,才能成为致命伤。《三国志》曾评价张郃“合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被曹魏三代雄主所看重,这样的百战老将在战场一般不会犯低级错误。所以,司马懿可能想借孔明之手除掉张郃,因为张郃位居征西车骑将军,封都乡侯,食邑四千三百户,属于国家元勋。《魏略》记载明显有司马懿借刀杀人的意思。比较下来,《魏略》关于张郃之死的记载比较可信,但还是没有说到诸葛亮和司马懿胜负的问题。

《晋书》记载

《晋书》描述的第四次北伐诸葛亮进军路线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晋书》司马懿追歼蜀军路线

◆分析3:《晋书》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进攻天水郡,先到祁山攻打魏将贾嗣、魏平,没打下来,就进军到上邽,准备割了麦子充实军粮。司马懿兵贵神速,拒绝张郃分兵建议,认为诸葛亮在上邽,按照其谨慎的性格,肯定会先打好了营盘再割麦子,所以估计麦子还没割多少。司马懿带部队日夜兼程、倍道而进,为的是阻止诸葛亮得到粮食,在当地形成气候。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来了,麦子还没来得及割,就望风而逃。司马懿追到汉阳,诸葛亮才接战就赶紧撤退,一直退到卤城,背靠南北两座山,并掘断当地河流作为营盘的防护,司马懿军勇不可当,攻破这些防御设施。诸葛亮军继续逃跑,司马懿军继续追击,斩首和俘获蜀军一万多人。

《晋书》记载司马懿军日夜兼程赶路,一直在进攻和追击,诸葛亮则一直在逃跑,连续三次很狼狈地逃跑,最后被“俘斩万计”,输得很惨。其中说诸葛亮军因为司马懿急行军过来,来不及割麦子就撤军,这比较可信,因为“粮尽撤军”是《三国志 诸葛亮传》也承认的,如果蜀军得到了麦子,就没必要因为粮尽而撤军,所以《晋书》这一记载可信。

另外,《晋书》引述司马懿的话“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这两段话都符合事实,诸葛亮确实没割到多少麦子,也确实因为粮食问题,过了三年后才开展第五次北伐。这些事实都符合司马懿的预判,似乎《晋书》有理有据,司马懿自始至终神机妙算,诸葛亮始终被动,一败再败,真的吃了大败仗。

但《晋书》的记载有个问题,没有说到张郃之死,张郃也是主将之一,如果蜀军真的如此不堪一击,怎么会取得杀死张郃的战果?所以《晋书》似乎隐瞒了什么,而且给人总的感觉司马懿比诸葛亮强的太多,司马懿打仗跟打猎一样轻松,这就是不正常的地方。假如诸葛亮真的这么不堪,为什么第五次北伐敢于进军到渭河南原,寻求和司马懿的决战?这就是《晋书》不合逻辑的地方。

《晋书》是唐朝房玄龄汇编,但记载原始资料还是根据晋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可能造成了神话司马懿而丑化诸葛亮的问题。姑且存疑。

《汉晋春秋》记载

《汉晋春秋》第四次北伐形势图

建兴九年二月伐魏。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三国志 鲜卑轲比能》并无记录)。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若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都督张郃,费耀、戴陵、郭淮等。宣王使耀、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追。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耀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兵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畏虎,柰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已,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汉晋春秋》第四次北伐进军路线

◆分析4:《汉晋春秋》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先跟曹魏北部的鲜卑大人轲比能联络共同进攻曹魏,这个说法疑点很大,诸葛亮要联络轲比能必须经过曹魏辖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三国志 鲜卑传》关于轲比能的内容很详细,但没提到这件重要的事情。

《汉晋春秋》说司马懿分兵四千守上邽,其他部队西救祁山。诸葛亮分兵继续进攻祁山,自己带了主力去跟司马懿到上邽会战,先打败了守上邽的郭淮费耀,然后“大芟刈其麦”,割了很多麦子。在上邽东面,依托险要的地方,跟司马懿大军对峙,还没打仗,诸葛亮“引兵而还”。

这段记载逻辑矛盾比较严重,但仔细理顺一下,就能明白,诸葛亮去上邽的时候,司马懿主力还没有到,诸葛亮先打败了原先司马懿派驻守上邽的郭淮费耀的部队,等司马懿主力到了,蜀军对峙一下就撤退了。所以这段记叙跟《晋书》本质上没矛盾,唯一不同的是说诸葛亮割到了大量麦子,这似乎不符合事实。当然,也可以说割到了大量麦子,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加工成面粉,仓促之际无法成为军粮,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情理。

《汉晋春秋》卤城之战及诸葛亮撤军路线

《汉晋春秋》跟《晋书》相比出入最大的是卤城之战,《汉晋春秋》说司马懿只追击,但是不出战,还拒绝了张郃派出偏师摆出堵截诸葛亮后路(逼迫诸葛亮撤退)的合理建议,还被部将讥笑“畏蜀如虎”。当时,两军在卤城处于阵地战的对峙状态,司马懿不贸然出战是合理的,后来在部将纷纷请战的情况下,派张郃进攻蜀军营垒南围,诸葛亮派猛将魏延等人逆战,大破魏军,取得了一定战果,还有清单:“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吃了败仗,回军保住营盘不出来。

这段记叙看上去是符合逻辑的,司马懿不愿意分兵,也讲了他的道理。诸葛亮一开始撤退,似乎就是为了退到卤城等着司马懿,司马懿发现蜀军防守严密,当然不会贸然进攻,但在将领们的催促下,还是进行了攻坚战,结果吃了败仗。

但《汉晋春秋》也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交代张郃之死。张郃如果在攻坚中被杀,则跟其他史书不符合。如果张郃不是在这次攻坚战中阵亡,那么既然蜀军打了胜仗,为什么张郃还会追击蜀军?这就是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是诸葛亮老乡,也是诸葛亮的粉丝,还去襄阳附近的南阳探访过诸葛亮的草庐。《汉晋春秋》首次开创了以蜀国为正统的叙事方式,一直影响到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汉晋春秋》在保存大量史料的同时,也因“治史不谨”而受到诟病。所以他记载的诸葛亮事迹,要注意辨别分析。

《资治通鉴》记载:

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于是大司马曹真有疾,帝命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以御之。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欲分兵驻雍、郿,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分析5:《资治通鉴》的记载内容跟《汉晋春秋》大多雷同,唯独补充交代了张郃之死,估计司马光等人颇费了一番脑筋。《资治通鉴》说卤城之战中,诸葛亮大败司马懿,“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既然是大败魏军,杀死三千并不能算大的胜利,这也是照搬照抄《汉晋春秋》的问题。后来诸葛亮粮尽,就撤退了,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追到木门的时候,被乘高埋伏的蜀军射死。总的来看,《资治通鉴》把事情都交代了,话都说圆了。《晋书》记载有个细节,说战后,魏“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一般打赢了才能增加封邑。这跟《资治通鉴》说司马懿损兵折将的结果,也是因果矛盾的。

蜀军射杀张郃地点

综合分析:

通过史料集中分析,能够分析出一些符合逻辑和情理的基本史实。

1、诸葛亮在上邽小胜,并得到了一些麦子作为军粮补充。后来司马懿大军到来,诸葛亮就撤退了。为什么撤退?因为这个地方离汉中太远,不是决战的理想位置。

2、诸葛亮撤退到卤城固守,这是预先选择的便于防守的据点,司马懿追击到卤城,两军在这里安营扎寨打了一仗,诸葛亮因为营盘牢固,防守设施好,加上魏延得力,取得小胜,歼敌三千。

3、在卤城对峙到6月,诸葛亮粮尽退军,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在追击途中,张郃被高处埋伏的蜀军射中大腿,伤重而亡。

4、至于《晋书》所说司马懿追击过程中“俘斩万计”,在卤城小败、张郃被杀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战果不符合情理。诸葛亮对于撤退工作还是很严密的,在第二次北伐中,蜀军撤退中还斩杀了追击的魏将王双。所以要想在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占到很大的便宜,基本不可能。

所以,总体来说,第四次北伐,笔者倾向于更赞同《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的大致观点,诸葛亮取得小胜,射杀张郃;司马懿小败,但是借机清除了军界的对手张郃。所以真正的赢家,表面上是诸葛亮,实际上司马懿也获益。

作者:蠡湖夜谭。欢迎您的点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