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8篇:读文随笔∣表现性评价与记叙文写作

表现性评价与记叙文写作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阅读完郭家海老师的论文后,又继续在《语文建设》2021年第1期阅读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陈沛老师和香港中文大学钱荃老师合写的论文《初中记叙文写作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这篇论文的理论性非常强,阅读难度较大,尤其是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解与落实很到位。虽然还有很多内容读不大懂,也有很多内容还找不到具体实施的路径,但至少给我提供了思考记叙文评价的思路。

使用“表现性评价”这个概念,意在说明作文评价不能独立于作文教学,更不是写完作文之后才对作文进行批改、反馈。表现性评价的理念是要融入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评价理念,很明显不只适用于考场作文的评价,更适用于平时写作训练的评价。而对于作文评分,一直存在两种观点和方法,一种是整体评分,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印象分”。整体评分对教师的作文敏锐度要求较高,操作简单,缺点就是不会绝对准确,同一份作文,不同的打分者的差异性很大。尤其是对于特别优秀的作文和特别差的作文,打分更不容易把握。在一种受制于“趋同”而打“保险分”的情况下,“印象分”更容易出现问题。作文双评、三评等方式,就是这种“印象分”比较模糊的情况下的应对策略。第二种是主张分项评分,将评价分为内容指标和表现指标两个板块,或者是分为内容与立意、结构与形式、语言表达等多个板块。相比较而言,我个人认为分项评分更体现出教师对作文评价的理论性。作者提供了一份“记叙文写作表现性评价分项评价规则——'明确中心’”的范例。该范例分为内容指标和表现指标两种,内容指标又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明确中心”就是“立题立意”的二级指标;表现指标分为表现等级、表现描述和范例等。其中“表现描述”有的类似于高中语文课标中的学业质量评价的相关等级,例如“合格”等级的表述是“文章有中心,但未能围绕中心集中表述,处处点到,却未展开。所选材料散乱,观点中心不明确。行文中缺少有力的语句点明中心,首尾没有明确统一的中心。没有详写的内容突出表现作者的看法”。像这样的分项指标体系,我是比较认可的,缺点就是操作难度大。

这篇论文最精华的内容是作者提出的记叙文写作表现性评价的实践路径,一共有三条。第一条是关注写作需求,借助评价自主诊断,导引记叙文写作。即在写作前,教师从写作的实际问题出发确定恰切的评价指标。例如有教师围绕“详略安排”设计的指标“文章有详写和略写的事件,详写事件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能够突出中心”,这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详略,在写作时要选择多起事件,并且在详写时要有多处细节描写,这就起到了引导教学或写作的作用。表现性评价要关注学情,能够针对学生的真实问题、真实需求、真实状况展开。

第二条是关注写作过程,借助评价自主监控,助力记叙文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遇到写作障碍时,就可以借助表现性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写作过程,其实是“过程性写作”的基本需求,而评价不是发生在写作之后,而是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举的例子是写作任务的设置,类似《我的新学校》《我的新老师》等题目,看似好写,实际上不容易写好,因为这类作文没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的指向,学生不知道写给谁看、为什么要写,如果将写作任务进行细化,可能会好一些,例如:

给九月份就要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写一封信,探讨他们在新的学校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且给他们一些建议。你应该考虑:你的语言——你是在进行解释、描述和建议的写作;信的结构以及你介绍新想法的方式;你的受众和写这封信的目的——你是否完全解决了疑问?

有了这些具体指引,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有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过可能是我的理解水平问题,作者讲的这些内容似乎与表现性评价本身关联不大,或者是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关联。写作任务的设计,更像是支架式作文教学、支架式命题的相关内容。

第三条是立足写作成品,借助评价自主调整,融入记叙文写作。香港祝新华博士提出了“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理念,我非常认可。评估的作用不仅仅在划分等级、分流学生等方面,更重要的就是引导教学、促进学习。正如作者所说:“评价的价值不仅在于写作成品的水平高下,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行动。”将写作成品融入学习过程,作者提出了如下步骤和阶段:一是学生在写作后参与自主自评和客观地评,前者是从作者角度评,后者是从读者角度评;二是学习反思,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当评价作用于真实的写作过程时,评价就会促进学习。当学生参与整个评价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评价结果时,自己对写作的感悟与认知就又不同了;三是收获写作知识,实践写作修改。记叙文写作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作文,更重要的是在评价过程中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写作知识过去靠教师讲解与个人训练,现在则是在评价过程中进行总结提炼;四是适应新的评价。当学生进行反复多次的评价之后,就会逐渐适应新的评价方案与模式,进而促进写作教学评价的逐步革新。

总的说来,这篇文章对我还是很有启发的。不过文章的理论性比较强,抽象的理论讲解比重较大,用以证明观点的案例较少,这也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阅读障碍。再加上作者说的“表现性评价”和“记叙文写作”“记叙文教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有时候又分不清楚哪些内容属于评价,哪些内容属于学习。作者说的“价值诉求”和“功能分类”,似乎都是在讲评价的价值与意义,第三条路径中提出的四个步骤,也像是在阐述表现性评价的作用。这些都给我对论文的理解带来了不小的困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