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皇室后裔,都改姓了啥?也许,你就是皇亲国戚~

来源:头条号 历史野读君
广为人知的国姓包括唐朝的李、宋朝的赵、汉朝的刘。
当然,还有一些亡国遗民通过更改姓氏,来躲避新王朝的追杀。因此我们身边很多默默无闻的人,都有可能是某个王朝的后裔。
本文将细数从秦朝到清朝,皇室姓氏都改成了什么。

秦朝嬴姓——秦、银、寅、赵

秦朝末年,胡亥和项羽两次大规模屠杀嬴氏后人。留下不多的公族以国为姓改为“秦”姓,也有一些公族以“银”、“寅”等同音字为姓氏。又因为秦国本是嬴姓赵氏。所以很多人也改姓为“赵”。
相传公子扶苏的后人途径朝鲜来到日本,在日本朝廷中负责为天皇养蚕。所以朝鲜、韩国的“秦”姓,日本的“太秦”姓,都可能是秦朝遗孤。

曹魏曹姓——操

姓“操”的朋友,大多自称是曹操的后人。
魏晋交替之际,为了防止引发兵变,晋武帝司马炎大举查抄曹魏的皇族后裔。其中被分封为沛穆王的曹林和其后人,悄悄地躲入了皖南山区,最后逃到了休宁县附近,以曹操的名为姓,生存下来。

晋朝司马姓——司、马、同、冯

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原本的中原王朝皇室的司马家为了躲避战乱,不少人都改变了姓氏。一般多为“司”和“马”。比如八王之乱期间,南顿王司马宗废为庶民,并且将他的整个宗族贬姓马姓。
后来宋武帝刘裕篡夺东晋江山,又对司马宗室屠杀了一遍。“司”和“马”都不能保命的情况下,有人在“司”的左边加一竖,“马”的左边加两点,变成“同”姓和“冯”姓。

*宋朝赵姓——爱新觉罗

在宋金交替之际,宋徽宗和他的后人被女真人带到了东北,并在当地繁衍生息。
在满语中,“爱新”是金的意思,“觉罗”则是赵的音译,爱新觉罗连起来就是归附金国的赵家。
巧不巧的是爱新觉罗家还有一枚归化金邦涿郡赵氏的印玺。在《黑龙江志稿》中记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也。”
当然,这种说法仅供参考。

辽国耶律姓——阿、莽、蒋、刘

相传一部分辽国遗民被女真人追赶,一路迁徙到今天云南境内。在云南省保山地区有阿、莽、蒋姓人家,自称是契丹族后裔,一度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
还有一部分耶律后人改姓为“刘”。这是因为在辽国建国之初,就已经将“耶律”的汉化定为“刘”。《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所以耶律阿保机也自称为刘保机。

金朝完颜姓——王、陈

留在汉地的女真人除了被蒙古人屠杀了一部分外,其余的留在汉地的都改了汉姓。完颜改得最多的是王姓和陈姓最多,可查《南村辍耕录》。
因为完颜姓氏用女真语翻译就是王的意思,所以满汉两家最后汉化以后都改成王姓居多。
完颜改姓陈,也许和完颜氏最后退守在蔡州、陈州(今天的汝阳和淮阳)附近有关。

明朝朱姓——仵、见、廖、王、高、东、西、南、北

明朝发生过多次非正统的传位,因此皇室改姓的事情时有发生。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后,部分族人为了避祸,流落到河南郸城一代。
他们将“朱”字下半部“人”挪上来成单人旁、“牛”字不出头成仵,意为无出头之日,当地至今流传埋头朱的说法。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异族擒获,他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当了皇帝。后来朱祁镇回到北京,发动夺门之变夺回皇位。
景泰帝的次子为了避祸改姓“见”,在桓台县唐山镇兴旺村尚能看到家谱,绵延至今已经有23代之久了。
明朝末年,朱家子孙先被李自成屠杀,后被入关的清兵清剿,活下来的后裔只得隐姓埋名。今天姓廖、王、高、东、西、南、北的朋友,就极有可能是明朝皇室后裔。

清朝爱新觉罗姓——金、赵、肇、启 

满清政权灭亡之际,很多遗老遗少为了生存,只能改变祖宗留下的姓氏。
前文提到过,“爱新”在满语中是金的意思,因此大多数人改姓为“金”。也有一些人改姓“赵”或者“肇”,这是根据“觉罗”的音译而来的。
还有一个容易看出老姓是“爱新觉罗”的是“启”姓。根据康熙为宗室排的字辈,到了“启”字辈时,索性直接用字辈做了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