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老照片:“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你真的了解吗?
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后,在湘潭地区建立湘南县,由此拉开湘潭的历史大幕,此后历朝历代筑城为守。 在这千年时间里,湘潭形成了最有特色的城市规划,即湘潭人世代流传的“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但对于十八总,或许多数湘潭人也只有个概念,时常混淆吧?
城总全图
湘潭十八总一说是指古时候的湘潭城位于湘江河西,主体部分就是沿着湘江河边的一条老街,这条老街每过一到两公里有一个集市,称为“总”,一共有十八总。另一说是按古时候湘潭更夫敲更的范围划分,从一总到十八总每个区域都安排一个专门的更夫进行敲更,因此湘潭的老城区便被分成了“十八总”。
清代又将十八总外延伸部分称十九总。上下十九总河街,有叶家、栾家、南兴、柳树、南竹等五码头及源湘渡,正街有九曲桥、湘灵巷、金凤庙、哈家巷、公敬寺、孤主祠、锦湾正街等。
“九总”就位于平政路大埠桥附近。随着“精美湘潭”计划的推进,这里的居民、商户陆续完成了搬迁,他们带走了岁月的回忆,留下了老街情怀。
平政路145号,牛记臭干子
十总万寿宫,也就是江西会馆。 建于顺治七年,规模宏伟,《湘潭县志》曾经说过,馆饰非常豪华,每修理一次都要十万金,十万两银子。
十一总关圣殿
湘潭关圣殿,位于市十一总正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66平方米,清 康熙时山西众商公建。当时既为祭祀关羽的场所,又为山西、河南、甘肃、山东、陕西北方五省旅潭商人的会馆,称北五省会馆。
这是十六总附近的街口,这两个门楼。
图:黄龙庙一角,黄龙巷是一条介于十三总与十四总之间的南北向的大型街巷。起于马家巷口的黄龙庙,止于风筝街边的黄龙庙。尽头为九汇沟,沟上有杏花桥。1929年改称“建宁路”,为今解放南路的一部分。清至民国时期(1912-1949年)以洋货业(即百货业)群集著称。
十五总海会寺,似乎不同于其它庄严神圣的寺庙一般,因着它巧妙的地理位置——大湖街民主路菜场的原因,这座湘潭较为人熟知的寺庙反而在湘潭人心中多了一份“人间的烟火气”。
十六总鲁班殿位于自力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912年被焚,1915年由泥木工人集资重修。建筑分前后两栋,前栋门楼保存有“湘潭古城全景图”泥塑。
十六总鲁班殿
十七总观音阁
唐兴寺座落在湘潭市上十八总的陶公山内,晋时名石头寺,有湘潭记载:“我在街上全无事,筷子巷过身唐兴寺,石狮一对两边分,起个宝塔在其中,塔内藏有无价宝,抬头望见石嘴垴”。唐时因有名僧智俨居此,寺旁有智俨石塔,故又叫石塔寺。
(米粉的标配)
在“十八总”很多人印象里,还残留着这样的早餐记忆:清晨的大街小巷,每隔几十米,一家家卖早餐的小店里热气腾腾,吆喝声不断。随着时间流转,有的小店变成了大店,有的依然固守当年的规模,更多是一间间新的店铺融入其中,直至新店也变为老店。
十八总有条青石板路的老街,这里承载着几代人的故事。它像是饱经风霜的老者,虽然步履蹒跚,却步步坚定沉稳。我们的城市在变,但他们还依旧如常。
在十八总有很多小巷子,这些老的街道、旧的房子总能演绎出历史的质感。你不必知道终点在哪,就是随便走一走,都有惊喜等着你。
斑驳不只是蔓延在老街巷的墙面上,它还盘桓在人们的心上。旧与新的矛盾,衰与荣的纠缠,人们努力捡拾起那些被光阴掠走的一切,而我们用味蕾和照片记录着这种情怀。
内容来源:盛风文化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