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含图)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以阴阳为总纲,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并赋予了具体概念和内涵,形成了中医学的一个独特辨证体系,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最外面的阳,太阳,中间最旺盛时候的阳,阳明,阳逐步少了,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它是更阴阳的多少,和经络的理论,六经辨证裡面也不可否认,它是有经络的理论,经络也是六经辨证,张仲景这个辨证方法裡面,也採用了六经。还採用了脏象,不是纯粹就是根据阴阳。还有脏象理论,就是根据这个经络,它联繫的是什麽脏腑。太阴是脾,少阴是心、肾。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所以根据了脏腑的生理、病理基础,它的理论,是根据这个理论,六经辨证它根据的是什麽理论呢?不仅仅是一个经络理论,根据了阴阳、经络、脏象的理论。将外感病所出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类证候。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把这些分成这麽六类,我这地方不是用的分成六经。分成这麽六类。哪六类?第一类是太阳,第二类是阳明,第三类少阳,分成这麽六类病证。从而说明外感病,实际上也不完全是外感病。就是把疾病发展过程,分成这麽六种类型。而指导临床的一种辨证方法。它的病证特点。六经辨证就是《伤寒论》的这种辨证方法裡面,贯彻了八纲,裡面有八纲。为什麽说它有八纲?阴阳分成六,这是不是就是阴和阳?我们讲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实际上六经辨证,它也是阴阳为总纲。太阳、阳明、少阳属于阳。太阴、少阴、厥阴属于阴。贯彻了用阴阳统其他的六个方面。就是表裡寒热虚实。这样一个思想。它其中的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有实和热的特点的这样的病证,归属于三阳病证。将正气虚衰,病邪还没有完全消除,抗病力减退,病势属于虚衰的,表现为寒和虚的,归纳为三阴病证,三阴的病变。所以这裡面就贯彻了八纲的思想。阴和阳,它是三阴三阳,这是阴阳;裡面有实、热、虚、寒,实际上八纲的思想,在《伤寒论》裡面已经有体现,只是没有把八纲,表裡寒热虚实阴阳合在一起。统称为八纲。实际上用了这个意思
它得临床表现,是根据了刚才讲的,是根据阴阳、经络、脏象,作为病理基础。为什麽会出现这样的表现?为什麽把这些证称为太阳病?那些病称为少阴病?根据的是什麽?那就是根据了阴阳盛衰。经络的循行,和脏象的理论。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它不仅仅是讲六经脉的病证。六经辨证,不是单纯讲的六条经脉的病证。其中的三阳病证,阳证裡面一般又分为经证和腑证。太阳有经证,有腑证。阳明,这是后人分的,后人分为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现在也有人提出,湖北的成肇智,现在在这样诊断教研室,他就曾经提出了,少阳病也应该分经证和腑证。所以三阳病裡面的经证,往往是和经络有关係。腑证,所谓腑证,实际上就是联繫到六腑了。这个经络它联繫的是哪一个腑,太阳—膀胱,阳明—胃、大肠,少阳—胆。所谓的腑证,一般讲的就是六腑的病变。所谓的经证一般和经络是有关係的。三阴病证基本上就是五脏的病。脏腑的病变,五脏的病变。所以五脏的病变归属于三阴,六腑的病变一般是在三阳裡面的腑证。经络的病变是归属于经证。这是大体,只能这麽简单地大体区分一下。实际上裡面还有很多,不属于这个归纳的。
临床应用
对六经辨证现在的临床应用看来,一个是主要用于外感时病。外感病的演变,发展过程。实际上,现在临床因为三阴病,实际上就是讲的脏腑的病,五脏的病。所以就不仅仅是一个外感病。内脏的病,内伤杂病也可以用它来归纳。只是可能内伤杂病,那个三阳病的症状,演变过程可能不太明显。它就表现为太阴病,少阴病,可能是三阳的病变不太明显。所以程郊倩就讲“因热病而沿及六经”,就是热性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六经的这种演变趋势。他又讲“设六经而赅尽众病。用六经,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名字,可以把所有的病变都概括在裡面去,那就说不完全是用于外感病。在外感病裡面,从现在临床实际应用看,从《伤寒论》所包括的实际内容上看,外感病裡面又特别重视的是,外感风寒引起来的。外感风热,比如《伤寒论》裡面没有银翘散,桑菊饮。我们现在用的卫分证,外感风热阶段用的银翘散,都是温病学派。吴鞠通,叶天士他们发明出来的。所以后来的这一补充之后,《伤寒论》它重点放在寒,风寒引起来的这种外感病。当然到了后期也包括了发热,那麽和那个风热表证入裡也是热,风寒发热入裡了,也是热。和这个演变史相同的。只在初期阶段它重视的是风寒。所以我们归纳一下,六经辨证,它的实质上是根据阴阳盛衰的道理,借用了六经的名称,太阳经病,阳明经,少阳经,借用了六经的这个名字。包含了八纲和脏腑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强调的每一个具体的证型了。它讨论的是,以外感寒邪为主的病证规律。外感寒邪为主的这样一种疾病发展过程,它的演变规律,病和证的规律。
一 太阳病证
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诸经藩蓠。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体表而出现的病证,为外感疾病的初期,是六经病证的第一阶段。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由于病人的体质强弱不同,感受外邪有轻有重,病理变化亦各有特点,所以太阳病可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太阳病又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太阳经证,一个是太阳腑证。这都是后人把它归类的。《伤寒论》张仲景自己也没有讲过,太阳经证怎麽样,太阳腑证怎麽样?太阳经是什麽表现?腑是什麽表现?没有那样讲。
1 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风寒袭表,以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就是前面讲的“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讲的是风寒表证。根据它的邪气有所不同,或者人体的正气有一点差异,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这是个表证,实际上我们现在理解太阳病,太阳经证就是个表证。并且是风的表证,不是讲风热表证。当然也可能包括风湿这种风寒表证。根据这个风寒是风还是寒,邪气的轻重,和我们人体正气的抵抗力不同,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类。太阳中风强调是风邪为主,侵犯了体表。侵犯了太阳最体表的这一部分。我们为什麽说太阳呢?不要以为是天上的太阳,是讲的我们阳在外面,最外面的这一部分。最外面当然现在说是表,是不是?由于它是风邪为主侵袭,表现一直卫强营弱的趋势。相当于现在临床讲的风寒束表。卫表没有闭塞,所以它的表现是太阳经证。这个太阳经证,恶风寒,病人表现为什麽?以恶风,恶风比恶寒轻一点,恶风是避之和缓,遇风觉冷,轻一点。发热也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如果发了热的话,不会是高热,不会很高,稍微有一点点。所以恶风,发热,都比较轻。并且有一个汗出的特点。汗出,就说明卫气,卫表,腠理,毛窍,是开启的,不是闭塞的。因此我们讲的那个伤风证,风淫证裡面讲过伤风证,实际上就是那个伤风证。由于它发热也不严重,又加上出汗,有一点汗出,大家都有这个体会,表证,发热的病人,出一身汗,温度肯定要降低一些,汗就把热能带出去了。所以他发热,出汗肯定会降一点温。由于他又出汗、又有发热也不严重,因此脉浮、缓、不是数,不数。也不紧,为什麽不紧?它不是寒性凝滞收引。毛窍不是一种闭伏状态,所以脉浮缓。鼻鸣乾呕者,《伤寒论》裡面还有鼻鸣乾呕者,这鼻鸣,我那天讲了,可能就是讲的喷嚏,鼻塞这样的表现。《伤寒论》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个太阳病为什麽不讲恶寒呢?它讲的是恶风了。发热应该是也是不严重的,有汗出,脉缓,这就是中风的表现。就是我们讲风淫证裡面的伤风证。风证,风邪袭表的那种证候,风性开泄这是邪,有汗出,所以认为是风,不是寒。寒就是凝滞收引,就应该毛窍闭伏,脉紧。它现在脉不紧,有汗出,所以不把它归属于寒,而称为风。卫表处于疏鬆状态。这是正气有所不同。所以邪气和正气有所不同。你怎麽知道邪气和正气不同?不是根据做实验来的,是根据证候表现。它这个表现只能够用风来解释,不能用寒来解释。也不能用风热来解释,是不是?是它的证候表现决定的。所谓卫强营弱,是卫气抗邪于外,营弱势讲的有汗出。营阴不能内守,所以叫卫强营弱。这个话,我们现在可以不讲,应该是归《伤寒论》去讲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太阳中风证,是指的这样一个表现。太阳伤寒证,它的表现是以寒邪为主的。侵袭了肤表,卫阳被遏制了,这样一种表现。相当于我们讲的风寒表实证。前面是风寒表疏证,我不是提的风寒表虚证。为什麽不提是风寒表虚证,上次讲过这个概念,一提虚,那就是正气虚了,就要补一补,实际上它是因为风性开泄,卫表,毛窍没有闭伏,是疏鬆的一种状态。我把它改为风寒表疏,不叫风寒表虚。它的表现:恶寒,无汗,脉浮紧。这个我们讲寒证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发热这个症状,我们分析表证的时候,是“或有证”,或还没有发热,但是必恶寒,头痛,身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到底阴阳俱紧,阴阳是指的什麽阴阳?有的说是浮沉都紧,有的说是寸关,有的说两手,反正张仲景就这麽讲,后人怎麽理解,反正是个紧脉,这是肯定的。至于说寸和尺都紧,那我想不可能说关就不紧。而浮和沉都紧,浮紧,沉紧,那也还是紧。所以不管他左手、右手,都是一样紧。所以脉紧是它的特点。脉浮紧,寒邪收引。所以卫表闭塞,卫阳被遏,经气拘挛,经脉拘急,所以就头痛,身痛很严重。不出汗,恶寒甚,脉浮紧。脉搏也处于踡收的状态。中风和伤寒比较起来,应该说都是一个表证,就是我们讲的表证。这种表证是偏于风寒的表证,它的不同在于,邪气方面,中风是属于风。伤寒是属于寒邪。风,轻一点,病情表现,伤寒重一点。正气来说,中风的病人,正气稍微弱一点。而伤寒虽然看到他冷的很厉害,实际上他的抵抗力,正气反要强一些。卫表一个是疏鬆,所以有汗,一个是闭塞,所以无汗。由于有汗是风性开泄,发热也不严重。所以脉浮缓。伤寒,由于它寒性凝滞,毛窍闭塞,脉道收引,因此脉浮紧。区别应该比较一下。
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中具有卫阳被遏,营阴内弱病理特点的证型,称为太阳中风证,又称太阳表虚证。
【病因】患者腠理疏松,感受风寒邪气,但以风邪为主。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病机分析】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腠理不密,营不内守则汗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则恶风。足太阳经脉自头项下行于背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气血运行受阻,则头项及背部作痛。若外邪犯及肺胃,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辨证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中具有卫阳被束,营阴郁滞病理特点的证型,称为太阳伤寒证,又称太阳表实证。
【病因】患者腠理致密,感受风寒邪气,但以寒邪为主。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病机分析】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发热。卫阳郁遏,脉中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寒性阴凝,致使肌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寒邪凝束,正气抗邪,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理,太阳病是讲的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正气抗邪于肤表浅层说表现的证候。那和表证的功能是不是相同?表证是讲的外邪,六淫疫疠等外邪,从体表,包括肤表和口鼻进入人体,正气开始抗邪于肤表浅层,所反应的轻浅证候。实际上,这个经证就是一个表证。并且是偏于风寒的表证。如果经证没有痊癒,经证没有解除,而又循着经络入了腑了,太阳的经络,太阳的经,是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那麽随着它的经气入腑,就变成太阳腑证。所以我们前面讲到经证是指的什麽?一般是讲的经络,腑证是讲它联繫的脏腑,六腑。
太阳病的主要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所以《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而恶寒”有人解释这个“而”字,说《伤寒论》的语法特点,用“而”字的时候,往往是“必”。现在称为“必”,而必恶寒。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转折词“但是”。不是“但是”的意思。一讲但是的话,就转弯了。而恶寒是强调的意思。有人研究《伤寒论》的语法特点,是这麽一种说法。它的主要表现,恶寒、脉浮、头项强痛。这裡面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它的邪气是什麽?正气怎麽样?病位在什麽地方?性质、证候、阶段、趋势。我们讲表证的时候,就强调这些问题。邪气是六淫疫疠,正气这个时候肯定是不虚。是卫气抗邪,病位在肤表,是不是?性质属于表实,阶段是浅层,初起阶段。病势向外。讲到这个问题,太阳病同样是讲的这个情况。所以外感病一般应当见到太阳病。外感病一般必须要见到太阳病。为什麽?都是外邪从皮毛而入。正气抗邪向外。所以它就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苔薄这些症状。所以作为外感病,一般来说是讲要见到太阳病的。
2 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讲的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内传膀胱的证候。应该是内传膀胱之腑,根据六经总的特点,它的规律。根据经络,阴阳,脏象理论来看,它应该是传到膀胱之腑,按道理说,太阳、太阳经有手太阳,足太阳,现在讲的太阳是最体表,体表,阳在我们人身上,如果说从部位解剖上来看,胸腹部和背部区分,背部是阳,胸腹部属阴,面朝黄土,背朝天,背对着太阳,面向着太阳的是阳,背向太阳的是阴。那麽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背对着太阳的,所以背面属于阳。而背面是哪一条经络循行?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小肠经不是走在背面。所以认为一般是这个经。应该说是膀胱经。膀胱经它联繫的腑是哪一个腑?当然是膀胱了。根据这一项问题,后人又有说法,为什麽不是太阳小肠呢?又总结一条规律,说是六经辨证。伤寒是“传足不传手”。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这都是后人的解释。为了要解释这个问题。太阳腑证实际上它的表证仍然存在,不是表证消除了。表证存在的标志是什麽?恶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头痛、身痛,脉浮,和恶寒这些症状仍然存在。因此,那麽除了太阳表证存在以外,它传了腑,因此应当有膀胱的症状。所以是实证,实际上是一个表裡同病。太阳腑证已经是表裡同病了。它又分为两种:
太阳蓄水证。讲的膀胱气化不利。由太阳经传到了太阳的腑,就是膀胱,膀胱有了邪气的侵袭,会出现什麽表现?膀胱是一个排尿的器官,所以它有水液停聚的表现。太阳经证没有解,仍然有发热,恶寒,脉浮,或者浮数等等表现。膀胱气化不利,应该有小便的不利,小腹满,《伤寒论》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讲,没有讲这个症状,而是讲的水入即吐,“太阳中风,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裡证”,他已经强调了有表证,又有裡证,裡证是什麽?就是有膀胱的证候。表证是恶寒、发热、脉浮、头身痛。它只讲“渇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干什麽的?就是利小便的,消水的。所以它这个地方没有讲小便不利,小腹满,为什麽小腹满,因膀胱在小腹,尿解不出来。
这个小腹满,小便不利,病在膀胱,这好像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尿潴留。是不是?应该好像是尿潴留。他小腹满,小肚子胀,小便解不出来。那不是膀胱裡面有尿解不出来吗?气化不利吗?相当于我们讲的尿潴留。但是我看不是讲的尿潴留。临床上好像这种病不是讲的尿潴留。那是不是讲的风水呢?我们不是讲过。水突然起的,头面肿得严重,小便不利,那是种风水,水邪开始的时候,是不是这个问题,也很难讲。所以太阳腑证这个蓄水证,到底指的什麽?如果说它是指的这种急性的水肿,它又没有说小便不利,又没有说水肿。它只讲,口渴,水入即吐。所以这个两千多年的政张仲景的学说,我们现在,他为什麽这样写,还理解得不太透。看《伤寒论》的老师们有什麽说教。请他们来解释。这种表现又好像尿潴留,又好像水肿,都好像不像。但它确实是讲了,从理论上是这样认为的,认为太阳的经,受病了以后,随着经传到了腑,传到膀胱。膀胱的气化机能,对水液的代谢发生障碍。应该是这个机制。张仲景应该是这个意思。
太阳蓄血证。这就更难理解一点了。为什麽更难理解一点呢?应该是太阳经证不解,热与血结于,我现在说的是少腹的部位,结于少腹,小肚子旁边,小肚子,下腹部,下焦,这样的部位的证候。它的症状,《伤寒论》是有说法的,张仲景说,少腹急结或者硬满,小肚子上,或者小腹部的两边,急结。就是有点拘挛,腹壁有点紧张。甚至是硬满,硬起来了。就是按上去,很硬,胀,小便自利。他讲的是小便自利,那麽这个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太阳蓄血就强调了自利,而太阳蓄水没有讲小便,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是自利,那麽太阳蓄水是小便不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黑色。脉沉涩或沉结。这样的表现,这是太阳蓄血证的表现。太阳蓄血证这个证型,这也是后人归纳的。太阳蓄血这四个字,也是后人讲的。张仲景没有明确地讲太阳蓄血,没有这样讲,之所以把它这样归纳,是根据哪一条呢?根据《伤寒论》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太阳随经,瘀热在裡故也。抵当汤主之”。强调表证仍在,这个地方强调有表裡证,所以我说太阳腑证,实际上是表裡同病。热在什麽地方,下焦,不是上焦,不是在中焦。少腹应当是硬满。它只讲瘀热随着太阳经跑到怎麽地方?下焦,少腹这个地方来了。瘀和热结在一起。血瘀就是寒邪已经化热了。并且有血瘀结在什麽地方?结在下焦,少腹部的地方。所以我讲是热与血结语少腹部。那麽这个少腹部,按道理说,太阳经的少腹,一个随着它的经络入腑,应该瘀在膀胱吧,那应该是膀胱有蓄血,确实有的书上说讲膀胱蓄血证,是这样写的。那应该是在膀胱,但是在膀胱又说小便自利。膀胱的功能正常,所以它就不在膀胱,那不在膀胱在什麽地方?在肠子裡面,在小腹部那地方。肠子裡面,后面还有阳明蓄血,阳明蓄血就是在肠子裡面。阳明大肠足胃,在胃肠裡面。它又有阳明蓄血。这是讲的太阳蓄血。因此这个位置到底在哪个地方?既不在肠子裡面,也不在膀胱上面,这就可能张仲景当时认识不太准,解剖,张仲景可能没有学过解剖,是不是?这个问题,到底在哪个地方?我们不好定。只好笼统地说在少腹。在下焦这个位置上。有这样的表现。 怎麽知道有蓄血呢?它有少腹硬满,比如说阑尾炎之类的病人,他确实是小腹部拒按,有压痛,反跳痛,有这种情况。硬满,下血乃愈,你给它用通下,抵挡汤,就是破血的,裡面有蝱虫,蝱虫就是吸牛血的蚊子。你说它这个药破不破血。水蛭、蝱虫都是破血很厉害的药。因此说它是瘀热在裡。是血和热瘀结在下焦,少腹。具体的位置,还不好说。五脏六腑是哪一个腑还是不死,没有定论。我们只能笼统知道位置在下面。少腹这个部位就行了。它的表现是这样一些表现。如狂,发狂就是讲影响到神志。有瘀有热。影响到神志的时候,出现这种表现。所以它既不等于在膀胱,也不等于在肠道,所以我们笼统的说是下焦,少腹。如果硬要理解的话,是不是张仲景把下腹部的感染,比如阑尾炎,附件炎,就是子宫旁边,输卵管这些地方的炎症。盆腔炎,称为这种太阳蓄血证。只能这麽设想,可能见于这种情况。不然你到底指的什麽病?同学一问,这种哦的什麽东西,我们不好解释这个问题。
二 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本证多因太阳病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气亢盛。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最易化燥化热。阳明病证又可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阳明热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阳明实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1. 阳明热证
外邪内传化热,具有胃中燥热炽盛,消灼津液病理特征的证型,称为阳明热证。
【病因】病邪进入阳明,无形邪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汗出,口渴引饮,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滑或洪大。
【病机分析】邪入阳明,化热化燥,弥漫全身,充斥内外,故身大热;邪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汗大出:热盛伤津,且汗出复伤津液,故口渴引饮。邪热上扰,心神不安,则见心烦躁扰;气血涌盛于面,故面赤。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似喘。脉滑或洪大有力,苔黄燥,为阳明里热炽盛之象。
【辨证要点】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滑或洪大。
2. 阳明实证
外邪内传化热,具有胃中燥结成实,腑气不通病理特征的证型,称为阳明实证。
【病因】病邪进入阳明,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腑气不通。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病机分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四肢禀气于阳明,肠腑实热弥漫,故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于肠中,腑气不通,故脐腹胀满而痛,大便秘结。邪热上扰心神,则见昏谵。苔黄燥而有芒刺,或焦黑燥裂,为燥热内结,津液被劫之故。邪热亢盛,且有形之邪壅滞,气机不畅,脉气不利,故脉来沉迟有力;若邪热迫急则脉滑数。
【辨证要点】潮热,心烦,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阳明病证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阳明病证是由太阳向裡,已经变成裡热证了。太阳是表寒证,实际上到太阳腑证,像蓄水、蓄血的时候,已经就有化热了。像蓄血它已经有明显的化热了。不是寒了,但是它仍然有表证。表寒裡热,实际上按照八纲来说是表寒裡热了。到阳明病证,是典型的裡热证。阳热炽盛,胃肠有燥热,但是这个胃肠有燥热,是不是一定在胃肠?只能说阳明是大肠和胃。所以叫做胃肠,不一定真正是在胃肠,这个病的原发病灶是不是就在胃肠,那也不一定。不一定。《伤寒论》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提纲。阳明病的纲领,是三个字,是“胃家实”。是它的纲领性的说法。胃家实这个胃家,就是指的胃和肠,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它的经络是联繫这两个腑的。这裡面也讲了一个邪、正、性、形、位、势是什麽?我们现在时间不够。学生也没这时间,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就要考虑邪气是什麽?正气怎麽样?位置在什麽地方?性质、病势怎麽样?它是一种邪很旺,阳热之邪,正气很强盛,位置是在裡,在胃肠,性质属于实,病势是向内。来认识这个问题。
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经证是指的邪热瀰漫全身,肠中没有燥屎内结的证候。我比喻,就像烧的柴火,草,明明的火在这裡,火势很明显的时候,瀰漫全身,整个都显得是有火的表现。它的特点,后人归纳为四大: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渇,脉洪大。这是讲它的四大特点。是不是除了四大特点以外,身大热,壮热不退,汗出很多,邪热炽盛,口渴引饮,脉搏洪大。这是没问题的,实热证的表现。那是不是只有四大症?还有其他?舌子怎麽样?舌红、苔黄、乾燥,是不是?大便怎麽样?小便怎麽样?肯定小便会黄,大便也应该是乾燥。所以这些面红、气粗这些症状,都是有的。阳明经证的表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不恶寒、反恶热,就是它和太阳病不同的地方,太阳病就是恶寒,不发热,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可能没有发热,到了阳明病的时候,就是只发热,不恶寒,恶热不恶寒,汗大出,这个汗自出就不是自汗,不能成为自汗。它是病重,热盛引起的汗出。它虽然叫汗自出,就不能理解为自汗。这是由于邪热瀰漫,瀰漫到了全身,实际上这个瀰漫全身,到底瀰漫在哪地方,整个全身都是热。病位不一定真正在胃肠。是全身的热盛伤津,心神不宁的一种表现。用药就是用白虎汤。主要用石膏。阳明腑证,邪热已经慢慢地蕴藏起来了。和燥屎搏结在一起了,原来是通红的,大热,现在这个热就像我上次举的,就像木炭、煤一样的。热能都已经集在裡面去了。都和燥屎连在一起了。外面看起来没有那麽明显了。但是裡面的温度很高,热的很厉害。就和那个燥屎搏结在一起了。肠内有燥屎的症状。就是我们昨天讲脏腑辨证,腑病证候裡面的,肠热腑实证那个证型。它的表现:在《伤寒论》裡面是叫做痞、满、燥、实、坚五个字。所谓痞、满、燥、实、坚,是指的什麽东西呢?痞就是讲的腹胀,一般是讲脘痞腹胀。痞是讲的腹胀。满,是讲的肚子大,肚子大起来,肚子胀,肚子看上去还大一些。这个大是什麽问题?裡面有燥屎,不是水。乾燥,大便一点很乾燥。口乾得很厉害。坚硬,甚至大便坚硬,是一个实证。所以后人总结的《伤寒论》裡面讲的,阳明腑证的表现:痞、满、燥、实、坚。按道理说,痞满是讲的一回事,就是讲肚子大,肚子胀。燥是讲的大便乾燥,实是讲的病机不通畅了。它偏偏没有讲痛。按我的想法,就应该讲痞、满、燥、实、痛。应该这种病人有腹痛。它没有讲到腹痛。所以古人归纳这个痞、满、燥、实、坚,也不是很完整。我觉得应该是痞、满、燥、实、痛。它的症状,大便解不出来,肚子痛。我们讲过,发热,这种发热,不是壮热,烘烘地发热,而是感到裡面热,阵阵发热。甚至由于有燥屎内结,燥屎是种秽浊之气,这种燥屎和热熏蒸,可能出现神志有谵语,如狂或发狂。不睡觉等等,大便乾燥,不通,这是最主要表现。舌子肯定就会是焦燥,燥黄,焦黄汤,焦黑苔,很乾燥。这样的表现。张仲景是讲了绕脐痛,后来又归纳了痞、满、燥、实、坚;不知道为什麽不把这个痛归纳进去。应该是绕脐痛,应该有痛,是不?大便很乾燥。从汗和热,脉象上和经证应该有区别。出汗,阳明经证是热盛大汗,口渴很明显,阳明腑证也有汗出,但是没有经证那麽出得多。阳明腑证的热,是热鬱结在腹部,鬱结在裡,外面可能没有那麽壮热,不是那种外面摸得到的热,脉搏显得沉实有力了。阳明经证实脉洪大,阳明腑证脉沉实,这是相对来说。它的特点,它的证候表现是热、秘、神、沉。有热,本质属于热,有便秘腹痛,神志受到干扰,一个是热,一个是秽浊的燥屎熏蒸,可以出现神昏谵语之类的表现。病势是沉伏在裡面,是向裡。脉搏也是沉,出现这些问题。要用三承气汤,特别是大承气汤。
三 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具有枢机不运,经气不利病理特征的证型,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病因】阳明病不愈,病传少阳,或太阳病失治,内传少阳,或病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脉,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性情沉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病机分析】病在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少阳经脉下胸贯膈,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故见胸胁苦满。胆热上炎则口苦。热灼津液则咽干。邪热上扰空窍,故头目昏眩。若胆热扰胃,胃失和降,则见不欲饮食,欲呕。胆气失舒,则性情沉默。胆热扰心则心烦。脉弦为肝胆受病之征。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有力。
少阳病证按照经络来说,它应该是在少阳,应该是联繫到胆。所以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利,我们画一个门的那个意思。枢机就是个门,内外可以转动,它可以向内,也可以向外,经气不利的一种表现。少阳病证既有表的一些表现,也有裡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表裡同病的表现。按道理说实际上是表裡同病。阳明太阳腑证就是表裡同病,少阳病也是有点表裡同病。只是它不是说纯粹的一下就到裡面。纯粹一下就到外面。是既有裡面的一些表现,又有外面的表现。处于进退的这麽一种状态。它所讲的那些或有证,我们上次引过的,或胸胁苦满,或默默不欲饮食,或口渴,或者小便不利,或者心烦,等等。或者腹中痛,都属于裡证的表现。它不同的就是没有大热,热势不明显。不像阳明经证那麽热势明显。没有腹部满痛,胀满疼痛,它不是阳明腑证。不是寒热同时存在,我们引过“寒热间作而不齐,寒热齐作而无间”,它是寒热交替出现。所以它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表证。不是寒热幷作。这个我们在讲半表半裡证,已经讲过了。
四 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病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发病,亦可由风寒外邪直接侵袭而发病。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病机分析】病入太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中焦脾胃气机阻滞,故腹满时痛。脾失健运则纳食减少。寒湿下注则下利;寒湿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呕吐。阳虚而气弱,失于温煦,故四肢欠温。由于太阴病从寒湿而化,下焦气化未伤,津液犹能上承,所以口多不渴。但是在吐利严重时,亦可出现口干渴的感觉,不过渴不喜饮,或渴喜热饮而饮亦不多。阳虚鼓动无力,故脉沉缓而弱。
【辨证要点】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
太阴病证实际上就是讲的寒湿困脾证。讲脾病裡面那个寒湿困脾。湿困脾阳,或者脾虚湿困那种表现。太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这个时候讲的到底哪一个太阴呢?应该是讲的足太阴。手太阴肺的症状,按道理说,有相当一部分归属于太阳。肺主表,所以它鼻鸣、乾呕,还有一点喘,那实际上是有肺的问题。麻黄汤裡面用杏仁,那不就是有肺的问题吗?桂枝厚朴杏子加,桂枝汤裡面又可以加杏仁,实际上就是在肺,因此我们现在讲的太阳病,是讲的足太阳,也就是脾的问题,不是讲的肺的问题。古人讲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热证的表现,实和热的表现,是阳明病。虚寒、寒湿的表现是属于太阴,阳明病的提纲可以是胃家实也。太阴病的提纲按照病理机制上来说,也应该是脾家虚是也。应该是脾家虚。我们讲脾的病理特点是什麽?脾气虚为本,湿困为标。那麽太阴病就是脾虚湿困的表现。所以寒湿内生,脾阳虚衰的表现。和脾病应该是一致的。
臨床表現
《傷寒論》原文裡面,“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這是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文。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腹滿是什麼問題?就是我們講的腹脹。我們講的脾虛證的特點是什麼?食少、腹脹、便溏,六個字。或者隱痛,隱隱地痛,八個字,脾病。我們看《傷寒論》的原文裡面,有沒有這八個字?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腹滿就是講的腹脹,食不下,它不叫做食欲不振,《傷寒論》張仲景叫做食不下。食不下是不是就是講的食少,食欲不振?自利益甚,是不是就是講的便溏?並不是講的一天腹瀉幾次吧?它大便有便溏,有一點稀。有一點腹瀉。時腹自痛。時時肚子感到有點痛,不會痛得很厲害吧,隱痛。所以我們講的脾的病,腹脹、食少、便溏、腹部隱隱痛,在《傷寒論》的原文裡面都講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講得很完整。當然他還將到可能有嘔吐噁心的表現。太陰病按道理說,它可能還有肢涼這些表現,這是太陰病,《傷寒論》273條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這個病人不能攻下,他和陽明病不相同的地方在這一些。這個病就是我們講的太陰病,就是講的脾病。脾虛濕困證,濕困脾陽證。應該很容易理解了。知道是一個脾的虛寒證。脾的寒濕證,就行了。用理中湯。我們講的脾虛,濕困脾陽,也是用理中湯,脾虛濕困,理中湯。
五 少阴病证
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病位主要在心肾,是六经病变过程中后期的危重阶段。少阴病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因而可分为寒化、热化两类证型。
1. 少阴寒化证
邪传少阴,具有心肾阳衰,阴寒内盛病理特征的证型,称为少阴寒化证。
【病因】少阴寒化证是少阴病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证型,多为病邪入里,损伤心肾阳气,阴寒内盛所致,既可由三阳病证转变而来,亦可由风寒外邪直接侵袭而发。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身体卧,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见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等戴阳症,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分析】肾阳气衰微,阴寒独盛,故无热恶寒。阳气衰微,神失所养,故见但欲寐。阳衰寒盛,外不能温煦四肢,则四肢厥冷;内不能温运脾土,升降失职,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少阴病下焦阳衰,不能化气升津,同时下利较甚,津液随之外泄,所以少阴下利每多口渴。阳衰脉失鼓动,则脉微细或微而欲绝。若阴盛格阳,可见身热反不恶寒、面赤。
【辨证要点】无热恶寒,下利,肢厥,但欲寐,脉微细。
2. 少阴热化证
邪传少阴,具有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病理特征的证型,称为少阴热化证。
【病因】大多由于肾水不足,心火亢盛所致。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细数。
【病机分析】少阴为水火之脏,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化热则真阴受灼,水不济火,心火独亢,侵扰心神,故心中烦热而不得眠。阴液亏损,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阴虚而阳热亢盛,故舌尖红赤,脉细数。
【辨证要点】失眠,心烦,脉细数。
阴阳都处于一种衰竭状态了。病情很严重,阴阳衰竭的一种表现。后期,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少阴病的提纲是“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一个是讲脉微细,一个是讲但欲寐也。实际上这只是讲了少阴病的一种表现。少阴病,后人又分为“寒化”和“热化”两种类型。少阴是属于哪一个脏器?少阴心经足为肾。那就是说少阴病是心和肾都有。所谓“伤寒是传足不传手”,这是勉强来解释的。少阴病就把心都包括进去了。太阴病那个肺,实际上是到了太阳病去了,不是太阴病了,太阴是讲了脾,那是足。但是少阴病是心和肾。实际上是讲了心和肾的阳气虚衰。我们昨天也讲过心肾阳虚证,就讲的那种表现,心肾阳虚证的表现。虚寒证的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脉微细是讲的脉搏很细,没有劲的一种表现。当然主要应该是在心。但欲寐应该也是心,疲倦,想睡觉。精神昏沉状态,并且有一派虚寒症状。畏冷肢凉,下肢冷甚,是不是?或者下利清榖,等等。虚寒证候,少阴寒化证,很容易理解的,脉微细,但欲寐。这就是少阴寒化证的提纲。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以心肾阳气虚衰,具体症状我看我们不要学生去掌握。我们学过脏腑辨证,已经讲过心肾阳虚,讲过脏腑的合病,心肾阳虚证。你掌握那个症状就行了。少阴病还可以出现热化证。热化证的表现是什麽?是讲的心肾的阴虚阳亢。昨天讲脏腑辨证的时候,也讲过心肾阴虚,心肾阴虚阳亢。通称什麽证?“心肾不交”。就是讲的那个心肾不交证。心肾不交,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就是泻心火,滋肾阴,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干什麽的?泻心火。阿胶干什麽的?补肾阴,当然补血。鸡子黄是干什麽的?为什麽要用鸡子黄?不用其他的?鸡子黄外面是蛋清,裡面是蛋黄,黄代表了红,代表了火。外面的清代表了水,用鸡子黄的目的在“把火要引到水裡去,引火归元”。那就是要心肾的阴虚阳亢这一种表现。临床表现,这个时候就不是脉微细、但欲寐了。细还可以,但是可能是脉细数,它就不是但欲寐,而是心烦不得眠,是不是?应该是心烦不得眠,睡不着觉。还有一派阴虚的表现。我们讲心肾不交已经讲过了。就是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是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芍药,这样的药组成的。这一类的要是滋阴潜阳,滋阴泻火,泻南方火,补北方水。泻南补北法,就是这个意思。讲的是阴虚阳亢,心肾不交。
六 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外感病发展传变的最后阶段,病情复杂,临床证候多为阴阳对峙,寒热夹杂,因此,它的性质为寒热错杂证。
【病因】厥阴病为六经之末,大多由它经传变而来,既可由太阴、少阴传入,又可从三阳经内陷。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嘈杂似饥,不欲饮食,食则吐蛔,下利,四肢冷,时烦不安。
【病机分析】邪入厥阴,木火上炎,疏泄失常,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木火燔炽,津液被耗,肝胃阴伤,故消渴饮水。厥阴之脉挟胃贯膈,肝经气火循经上扰,肝气横逆莫制,故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嘈杂似饥。肝木乘脾,脾虚失其健运,则不欲食。胃气上逆,则呕吐,如肠中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蛔不安而上泛,进食时可随食气而吐出。
【辨证要点】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不欲食,下利。
厥阴病,我看是大杂烩,是一个现在还没有办法作定论的问题。《伤寒论》的原意思想认为,到了疾病后期,疾病是在这裡转动的,转化的,这个转化的过程裡面,从开始表到裡,半表半裡,由阳到阴,这样转化,转了以后,到了最后,要嘛就死掉了,到少阴病了以后,就死掉了,是不是?不是每个病人都死,它到了后期以后,它可以又会向好的方面转化。阳气又开始回来了。厥阴是什麽问题?阴尽阳生的时候。什麽是厥阴,阴已经完了,阳又开始出现了。那就说这个人,这个疾病已经是死裡逃生了,正气开始复活了,这麽一种表现。邪气还没有完全除掉,正气已经开始来了。所以它必须为,后气阶段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就说有一种寒热虚实夹杂,正气和邪气处于这麽一种状态。总的说厥阴病,是反应这麽一个阶段的病理证候。应该说是这麽一个状态。就像我们晚上天黑很冷,慢慢到了鸡叫,阳气又开始升起来了。太阳快要出来了这麽一个时间。这是厥阴的阶段。这个阶段因此就表现了寒热错杂,阴阳胜复,在这裡邪正斗争。这个邪正斗争,就可以表现为很多的形式。
它的临床表现,《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飢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是厥阴病的提纲。少阴病的提纲,“脉微细,但欲寐”。太阴病的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阳明病的提纲,“胃家实是也”。厥阴病的提纲是来的这一段话。它的主要表现是什麽?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又疼又热,这个心中肯定不是讲的心脏,是讲的心下,胃脘这个地方。飢而不欲食,肚子饿,但是又不能吃,吃了以后就吐蛔虫,你说怪不怪?这个吐蛔虫,搞到厥阴病裡面来了。下之,利不止。又不能攻下。什麽方?乌梅丸主之。这一个病,你说它这就是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好像难理解。所以厥阴病是个大问号。实际上《伤寒论》裡面,太阳病佔了百分之五十几,六经病证裡面太阳病佔了五十几,百分之六十都是讲太阳病,其馀的阳明病讲了不少,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讲得很少,很少,少阴病的原文不少,讲太阴病,厥阴病,少阳病的原文很少。所以这个六经辨证,还要很好的系统整理。要根据当前的怎麽样来完善、发展。厥阴病这个病,到底是一种什麽病?很像这个表现,“蛔厥”;这个病我们现在叫做蛔厥。指的什麽问题?相当于胆道蛔虫这种病。你看这个胆道蛔虫的表现,和它有相同。厥阴之为病,消渴,口渴,又想吃饭。为什麽想吃饭?因为蛔虫在裡面,蛔虫它要吃营养。它也要吃。气上撞心,这个蛔虫一动起来的时候,向上就冲起来了。蛔虫有个特点,鑽孔,它鑽到胆囊裡面一动,是不是像个气上撞心的表现。心中就疼热,痛得要死。要倒立,把头要向下。向下的目的只想让这蛔虫退出来。那蛔虫已经头鑽到裡面去了,还退得出来,这个病人,就,哎呀,痛得要滚。心中疼热,飢而不欲食;肚子还是飢,为什麽?蛔虫在裡面扰乱,一吃了以后,蛔虫更闻食臭,闻到食物的气味,闻食臭而动,所以实则吐蛔,他又不敢吃。所以这个病人是有点像蛔虫病。下利不止,下就下不得,用什麽方?乌梅丸。乌梅丸干什麽的?就现在治疗胆道蛔虫的,一个很好的方剂。乌梅丸裡面有花椒、细辛,热的药;裡面又有黄芩、黄柏这类寒的药。所以它有寒热这一类的表现。厥阴病到底讲什麽?不太好理解。所以有的人讲厥阴就是杂凑成篇。杂凑,凑合拢来。不好放的地方,一些什麽表现,张仲景发现了那种表现,把它放在哪一章?只好放在厥阴篇。反正乱七八糟的。都放在这个地方来。
.....................................................................
六经病证的传变方式
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
六经病证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而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变,某一经的病变常会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传经、合病、并病等变化。六经病变的传变,我们用一个图来表现一下。六经辨证和八纲的关係。我们这样地画几个虚线,最开始的阶段,邪气刚侵入到人体的时候,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按道理说,由表到半表半裡,才能够发到裡,所以说应该还有一个少阳病证阶段。或者太阳腑证,少阳病证,都是一种半表半裡的状态。到了后来,就到阳明病了。阳明病就是邪热炽盛,画的红线了,阳热证。太阳、阳明、少阳都是属于阳,属于热的问题,阳明病证。到太阴病证,就属于裡证、虚证、寒证了。太阴病进一步发展,它可以出现两种转化。一种寒的转化,一种热的转化。厥阴病证也是寒热交错的这麽一种状态,这是厥阴病阶段。这个阶段,如果按照表和裡,八纲的关係来说,那就有个表。半表半裡,这个地方写不下,这个地方是半表半裡。这后面都是裡证了。实际上,太阳腑证,少阳病证,都有裡证的成分。唯有太阳经证就是一个纯粹的表证。到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都是裡证。因此我们讲表裡的时候,唯独那个表,这是特殊的。其馀的除外了表证,以及半表半裡证,统统都是裡证,非表即裡。用六经来说,也是这样。除了太阳经证实一个表证以外,可以说都是裡证。半表半裡证,太阳腑证,是一个半表半裡证。如果从病位来看,病的脏腑经络,形体的位置来看,太阳病是处在肤表和经的部分。少阳病和太阳腑证就到了六腑了。或者从这个形体的层次上来看,肤表是太阳,腠理是少阳,肌肉以下就是裡了。肤表是太阳,肤表下面应该是腠理,就像皮下组织一样的。那就是腠理,半表半裡。然后深入到肌肉。所以肌肉和六腑都是裡证了。裡证在太阳阶段,裡证只到了腑,少阳阶段也只到了六腑。阳明的经证和腑证,应该也还是只到腑。三阳阶段它的病位还没有涉及到脏,而到了三阴阶段就是脏的问题了。脏的病变了。所以三阳病的阶段是属于阳热实证,三阴病的阶段属于裡寒虚证。裡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证。三阳病不等于说是表、实、热。不等于都是表,大部分不是表了。阳明病就不是表。太阳腑证也不单纯是表。少阳病证也不是纯粹的表。所以这个地方不能讲表热实证。三阳证不能讲表热实证。它裡面包括了裡,而三阴病肯定是裡虚寒证。肯定是裡证。
(一)传经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这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的,称为“传经”。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如太阳病传太阴病,阳明病传少阴病等;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阳明病传太阴病等。
循经传: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根据《素问。热论》裡面,就有一种叫做循经传。“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他认为按这个顺序传递,是按照正常规律,按照经络阴阳的正常转化来传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是这个顺序应该是有争论。主要争论在什麽地方?就是阳明和少阳。按道理说太阳是表,阳明是裡,少阳是半表半裡。按道理应该是太阳、少阳、阳明。但是根据《素问。热论》它确实就是讲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按这个顺序。当然那个日,并不等于第一天就是太阳,第二天就传到阳明,第三天少阳。不一定是那个,但是顺序是那样排着的。到底是少阳在先还是阳明在先,我看现在根据临床实际,它只是这麽一个大体的划分。所有的病多麽複杂,就仅仅是这麽一种排列顺序?疾病的所有都按这一种排列顺序?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根据临床实际来看。我是没有看到过一个,不知道大家看到过没有,第一天就是恶寒发热,头身痛,第二天就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第三天就身大热,口大渇。第四天就腹满时痛,自利益甚,第五天但欲寐,脉微细。第六天,厥热胜复。没有看到过,哪有一个这麽典型的循环。没有,不存在。只是说疾病的整个发展趋势,大体有这麽一个由表入裡,由阳转阴这麽一个转化过程。是这麽一个大体的认识过程。
越经传。它不按这个顺序来了。它隔了一经,隔了两经去传。那就叫做越经传。
表裡传,就是阴和阳相表裡。太阳和少阴相表裡,阳明和太阴相表裡。少阳和厥阴相表裡。按着一个顺序来传,这是表裡传。
(二)合病
外感病不经过传变,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出现的,称为“合病”,如太阳伤寒证与阳明热证同时出现,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病与少阳病同时出现,为太阳少阳合病等。什麽合病?两条经的病,就是太阳、阳明,或者太阳、少阳,还是少阳和太阴,同时存在。这就叫合病。
(三)并病
外感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为“并病”,这与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病者不同。如太阳病治疗失当,不仅表证未除,又出现阳明病的证候,称太阳阳明并病。幷病是讲的这一条病还没有完全消除,另外一条经的病变又出现了。太阳病还没有完全好,少阳病就来了。少阳病还没有完全好,阳明病又来了。阳明病实证,脾胃又虚了,太阴病又来了。两个经的病都存在,但是是一个先,一个后。合病是讲同时存在的,分不出先后来的。
(四)本经自病
病邪直入阳明或少阳,表现出阳明经或少阳经的证候,称为“本经自病”。阳明本经自病往往与阳热体质密切相关,而少阳本经自病与正气不足的体质密切相关。
(五)直中
外感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经,表现出三阴经的证候,称为“直中”。如直中太阴,发病初期就出现呕吐、腹泻、不欲饮食等脾虚湿盛的证候。直中往往与患者虚弱的体质密切相关。不经过三阳经。直接就跑到太阴病裡面去了。变成了少阴病了,这是可以的。它有的病不是外感表证。六经辨证《伤寒论》张仲景的辨证方法,不是只用于单纯的表证了。可以不经过表证阶段,可以直中。不在外边起腻,直接跑里边去了。
=================================
附
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可以明晰,中医学对外感病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外感发热病,就其风寒即伤寒性质,医学教育网原创在临床上可见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2)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医学教育网原创肌表致密者为伤寒。临床表现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临床表现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有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临床上表现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医学教育网原创小便自利为蓄血证。临床表现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2、阳明病证《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3、少阳病证临床表现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医学教育网原创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寒化证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
热化证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属阴虚火热相搏。
6、厥阴病证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来源:六经辨证 - 文章 https://weibo.com/p/230418a21687b20102xk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