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一议“后宫干政”的是是非非(下)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五十七

在中国古代,由两种势力把持朝政而形成的专权局面的一直被史学家们认为是政治管理上的失败,一种是作为皇室奴才的宦官势力的专权;另一种是后宫的皇亲外戚专权。一旦宦官势力或外戚势力把持朝政,便会架空皇帝,专权擅政,搞乱朝政,以至于使朝廷失去了基本法度,进入了朝局的昏暗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外戚专权往往与后宫干政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外戚专权通常是在皇帝年幼时,或在皇帝缺乏理政能力的情况下发生的,当皇帝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朝政,即治国理政的机制无法正常运转时,后宫往往起着辅佐甚至代理皇帝理政的作用,而后宫的太后、皇后或妃子毕竟势力毕竟单薄,她们必须有依靠的力量,而最好的依靠力量便是娘家的家族势力,即外戚力量,而外戚力量也会乘机崛起,所以,没有后宫所起的靠近皇帝,辅佐皇帝,甚至代理皇帝理政的的作用,外戚便没有可能实行专权。

如此一来,外戚专权,实际上是源于后宫干政,后宫的娘家势力由于后宫的作用而能升官居要职并把持朝政,所以,外戚与后宫常常是架空皇帝的联合力量,后宫临朝听政,独揽朝纲,而外戚专权跋扈,排除异己。历史上,外戚专权最典型例子之一便是东汉的外戚梁冀,梁冀的姐姐梁妠是汉顺帝刘保的皇后,汉顺帝去世后,汉冲帝刘炳继位,梁妠被尊为皇太后,从此开始临朝听政。汉冲帝去世,梁妠与梁冀拥立汉质帝刘缵继位,梁妠继续把持朝政。而因为有专权的姐姐梁妠作靠山,梁冀在朝中不可一世,有一次汉质帝刘缵在朝会时指着梁冀说:“此为专横跋扈将军也。”梁冀对此怀恨在心,不久他将汉质帝毒死,改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恒帝,而梁妠继续临朝听政。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十分忌讳后宫干政,采取积极措施来防止,可是,不幸的是,到了西汉末和整个东汉时期,后宫干政的现象频现,时间很长了,东汉有“六后干政”,而东汉王朝也因后宫干政而导致了外戚与宦官的激烈争斗,最终使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后宫干政、外戚干政和宦官干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造成了朝政的腐败,因为这三种干政之所以能产生,其主要原因大都是皇帝年幼或懦弱无能,而皇权旁落造成了各种势力争权夺利,陷入了激烈的争斗之中。同时,朝局混乱,管理失效,内损严重,朝政荒废,王朝自然也就开始衰落。与此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强势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清圣祖等,在其所主政时,是绝对不会允许后宫、外戚和官宦这三种势力干预朝政的。比如,西汉的窦太后是很有智谋很有治政能力的,但是,在汉武帝主政之后,她便选择以明哲保身为主,不再像以前那样干政了;再如,清代的孝庄皇太后,也是很有智慧很强势的太后,但在清圣祖康熙主政之后,孝庄太后也就退居幕后,不再干预朝政了。所以,有为的皇帝是绝对不会允许皇权旁落的,更不会容许被当成傀儡作摆设。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强势的君主,深知外戚专权对皇权的巨大危害,也知晓外戚专权与后宫干政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于是,君主们想方设法阻止后宫干政,他们所采取的有些措施,甚至是非常残酷的,残酷得骇人听闻,让人难以接受。

孝庄皇太后与康熙剧照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阻止后宫干政,皇帝和大臣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下面,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措施进行分析。

第一,采取不立皇后的措施,防止皇后权大而干政。

古代宫廷中,常常是嫔妃很多,而通常情况下是确立一位皇后,由她来管理后宫,维护后宫的秩序,同时,也让皇后在道德礼仪方面起表率作用,能以母亲般的爱来关爱天下百姓,这就叫“母仪天下”。后宫的皇后掌权的设置本来是很好的,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后宫并非清静之地,后宫与朝堂一样,是“权力场”的一部分,即便是后宫,也依然避不开角逐与争斗。皇后之争成了朝廷政治斗争的一部分,而当皇后掌控了内宫的权力之后,就不仅仅是拥有了管理内宫的大权,而且,因为与宦官,与朝臣,特别是与外戚的密切关系而对朝政大局产生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很大的。当皇后与外戚联手而干政时,皇后执掌后宫的权力便延伸到对于朝政的管理,形成皇后专权的局面。所以,在历史上,有一些皇帝便坚决不设立皇后,使后宫没有专权的皇后,避免皇后因权力过大而干预朝政。

比如,秦始皇在他主政之前,他的生母赵姬曾淫乱后宫,与权臣(如吕不韦)的关系不清不楚,与嫪毐私通并有私生子,且传言嫪毐要以私生子取代嬴政,这些对于秦始皇年轻的心理的刺伤是很大的,所以,秦始皇或许对太后很反感,从他主政后一直到驾崩,他都没有立过皇后,这或许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像赵姬蓄养嫪毐引起造反的事再出现。

再如,唐玄宗击败了太平公主之后,开启了“开元之治”,政绩相当不错,可是,后来他万般宠爱杨贵妃,沉溺于诗乐和爱恋之中,并重用外戚,导致唐朝开始转向衰落。而唐玄宗有一样措施值得注意,即,他尽管十分宠爱杨贵妃,但他却始终没有立杨贵妃为皇后,这或许是他感受到他的原配王皇后干政可怕之处,所以,他对后宫干政一直心有余悸!

唐玄宗与杨贵妃

其实,唐玄宗后来没有确立皇后是有理由的,在他前后,唐朝一直有比较严重的后宫干政现象,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有武则天皇后干政;在唐中宗李显执政时,有韦皇后干政。后来,在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有张皇后干政,这些皇后或者勾结外戚,制约皇权;或者觊觎皇权,拉帮结派;或者假传圣旨,搅乱朝局;或者试图改变立嗣,图谋专权,她们都以皇后的高贵身份干预朝政,让作为皇帝的夫君在朝局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皇后干政所产生的危害让晚唐的一些皇帝采取了不立皇后的措施,这也成了维护皇权专制的一种重要措施。

第二,采取禁止生母抚养的措施,隔断生母对皇子的影响和控制,避免因母以子贵而出现后宫干政。

在古代宫廷里,皇后或妃子是否能生下皇子是天大的事,一旦能生下皇子,留下了皇室的血脉,皇子的生母的身份立即能得到提高,而若皇子成了太子,在律法是他便是未来的皇帝,如此一来,太子的母亲便因“母以子贵”极大可能成为未来的皇太后。所以,皇子一出生,其生母便开始拥有了潜在的权力,极有可能在未来掌控后宫,并进而干预朝政,也有可能引来外戚干政的严重后果。所以,在古代一些朝代,便实行了一项很不人道的措施,即禁止皇子的生母抚养其亲生子,皇子一出生,便交给其他后妃来抚养,以此来隔断生母对皇子的影响和控制,避免将来因母以子贵而造成后宫干政的局面形成。

清朝时,在后宫就一直实行皇子脱离生母抚养的措施,清代的绝大多数皇子,一生下来,便要离开其生母,被别的后妃抱去抚养,这能有效的防止生母对于皇子的控制,同时,能让后宫的后、妃的力量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贵为皇子的生母,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权力,这对于维护皇权专制统治是比较有效的。不过,这种让皇子与其生母隔断的方式,剥夺了母子之间天伦之乐,无情地让血亲母子分离,这是很不人道的。为了专制统治而牺牲了人伦常情,这样的政治制度不是好的制度,而是不合理的制度。

第三,采取民间选妃的措施,杜绝皇室子孙与权贵联姻,限制后、妃、嫔的出身条件,避免外戚干政的现象发生。

古代封建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皇族与权贵联姻是最常见的事,这也常常是皇权专制体制下强强联盟的重要手段。所以,年轻的皇帝经常被皇室安排与朝中威权显赫的文臣武将的女子联姻;或者与当时的豪门世族联姻,其目的在于巩固皇权,维护皇权的专制统治。但是,事情往往有两面性,当皇帝强势时,皇后娘家的权臣或豪门成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重要势力,但是,当皇帝幼小或懦弱时,皇后或皇太后娘家的权臣与豪门便极有可能助长后宫干政,从而演化为架空皇帝的后、妃联手外戚专权的局面。所以,皇室与权臣或豪门联姻,对于皇权专制来说,未必是好事,反而常常是坏事。因此,历史上就有皇帝采取了从民间选妃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后宫干政或外戚干政。

比如,明初朱元璋在为皇室子孙选姻亲时,就是采用了从民间选妃的制度,极力限制后、妃、嫔的出身,禁止与权贵家族的女子联姻,竭力从源头来遏制后宫和外戚在朝中干政的苗头出现,从而杜绝后妃干政和外戚篡权。朱元璋的这种方法不失是一种好方法,明朝出现后宫干政的事例不多,倒是宦官干政的事例很不少,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但永乐帝破了这条戒律,宦官专权的现象不少,而且,没有外戚力量的制衡,宦官就更加专横跋扈。

朱元璋剧照

第四,采取“立子杀母”的措施,防止后宫干政的现象出现,只是其措施太残酷了。

古代宫廷里通常状态是“母以子贵”,皇子封王,特别是被封为太子,或当上了皇帝之后,其亲生母亲便飞黄腾达,成了太王妃,太子妃,或皇后,于是,地位提高了,权力也大了,当然,也很可能权力欲也随之膨胀了,于是,便萌发争权的念头,接着便会有后宫干政的现象出现。为了防止出现后宫干政,有的朝代的皇帝,比如汉武帝,索性采取了残酷的措施,推行“立子杀母”的制度。

汉武帝年轻时经历过窦太皇后操控朝政,经历过受母亲的娘家一族势力掣肘的事,而且,再往前看,有汉初的吕后干政,有秦朝秦始皇生母赵姬淫乱后宫等事例,对他来说,教训是很深刻的,所以,当汉武帝驾崩前,他便下旨将太子刘弗陵的生母赐死,这是非常残酷的,刘弗陵虽继位成为汉昭帝,但他却永远失去了亲生母亲,而且,他这亲生母亲一直是汉武帝最宠爱的钩弋夫人。当刘弗陵被确定为太子时,他的生母赵氏即钩弋夫人也就注定要被赐死了。钩弋夫人死后,汉武帝身边的人曾问武帝:既然立了钩弋夫人的儿子为太子,为何要让他的母亲去死呢?汉武帝认为这不是一般儿辈愚人所能懂的事,他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见《史记 外戚世家》)汉武帝的心够狠的,比唐玄宗还狠,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兵变时不得已让宠妃杨玉环被吊死,而汉武帝则亲自赐死了自己所宠爱的妃子,作为帝王,很多时候是心狠手辣的。

钩弋夫人剧照

之后,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将“立子杀母”的措施立为制度,在北魏的统治时期坚决执行,成了北魏严格防止后宫干政、外戚篡权的重要政策,而这一政策有效地平衡了北魏各种势力集团之间的力量,对于保证北魏王朝的百年延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这种“立子杀母”的政策太血腥,太惨无人道了,这对于女性太不公平了,皇子的生母仅仅是延续皇家血脉的工具,一位母亲,当她的孩子被确立为皇位的继承者时,她就必须死,这是天大的不公!

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后宫干政的危害是很大的,后宫干政搅乱了朝局,导致皇权专制统治发生紊乱,中央政权统治机制往往因此而出现危机,并常常伴随着其他的危害,比如君权旁落、外戚滥权、大臣投机、宦官专权等,所以,依附于后宫干政的一系列政治后果常常是很严重的,直至导致王朝的衰亡。那么,后宫干政的危害到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仔细分析。

第一,后宫干政是对原有皇权专制中央集权的破坏,是对原有的正常统治秩序的严重冲击。

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它的正常秩序,这秩序最根本的一条是皇权至上,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掌权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奴仆,朝中大臣,后宫的后、妃、嫔等,也都是臣,皇太后、皇后地位最尊贵,也只是臣子,秩序是不可逾越的。而“后宫干政”之所以有巨大危害,就在于它干扰、破坏了已有皇权专制制度,破坏了统治秩序。皇后干政让中央政体陷入混乱之中,原来正常运作的统治方式错乱了,这造成了政局的混乱和管理体制陷入无序之中,因此也导致使统治王朝进入衰退状态。历代政治家们都反对后宫干政,就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东汉的“六后干政”是很明显的事例,后宫干政导致东汉王朝最终走向衰亡。

第二,后宫干政挑战王朝的律法,是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是应该被制止的。

封建王朝有它的律法体系,有它的法制制度,而最重要的律法便是:皇帝是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不可侵犯的。皇权至上是根本性的法律原则,皇权专制是最基本的法制。而后宫的女子们,包括皇太后、皇后和嫔妃们,她们都只是君主的配偶,对于皇太后或皇后,法律赋予她们的最多只有管理后宫的权力,而没有赋予她们管理国家的职权,这即是说,无论是皇太后还是皇后,或者是受宠爱的嫔妃,她们在律法上皆不是政府成员,没有管理政府机构的任何职权,所以,一旦出现后宫干政,便是意味着已有的律法、法制遭到破坏。后宫干政的女人们是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是必须被制止的,甚至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国家,一个王朝,如果未能实行法治,如果律法可以随意践踏,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王朝就一定会陷入混乱,就必定会乱了基本的管理原则。而法度如果乱了,王朝走向衰败也就成了必然。在这个意义上,东汉时期,晚唐时期等,频繁出现后宫干政的朝局,便是对于依法治国正常秩序的冲击,是目无君王,是犯上作乱,是违法乱规,是必须被制止的的。

第三,后宫干政会刺激后宫和朝堂中各派势力的夺权欲望,加剧各派势力的矛盾冲突,使朝局变得更混乱。

后宫的女人们,即便是皇太后、皇后,本来其所掌控的权力仅限于后宫,而当她们干预朝政时,便越过后宫,把掌控权力的手伸到了朝廷上,肆无忌惮地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这便树立了一个非常坏的榜样,这意味着任何派系、力量皆可以夺取皇权,因为最不允许掌权的后宫女人们都能掌权了,那么,朝中文武权臣,外戚,宦官,甚至各地诸侯等,其掌控权力的资格都不会比后宫的女人们差,因而也被认为有资格夺权朝中的权力,如此一来,各派的权力欲更加膨胀,都想伺机抢夺皇权,这便加剧了朝中各派力量的矛盾,如此一来,朝局的混乱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后宫干政影响极坏,常常是加剧各派势力矛盾的导火线。

唐朝在武则天之后,各派力量都盯着皇帝宝座,其中,后宫的女人们权力欲更强,比如,唐中宗的韦皇后野心极大,她要学武后,极力想把持朝政,可惜,她有武后一样的野心和权力欲,却没有武后的政治才能,最终在李隆基发动政变时被杀于宫中,并被追贬为庶人;再如,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因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让李旦成为唐睿宗,所以,太平公主因此功劳而晋封万户,成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李旦很多朝政大事都要征求太平公主的意见。而当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之后,太平公主便试图废掉他而改立一位懦弱的皇子,同时,他也想方设法控制李旦,后来,李旦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当上太上皇,太平公主又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冲突,太平公主揽权擅政,任用亲信,排除异己,极力制约李隆基,直至谋反事败,最后,被李隆基下诏赐死于她的家中。太平公主想学她母亲当女皇,最后,却被赐死了。这就是权力欲膨胀所导致的后果。

第四,后宫干政冲击和破坏了封建传统的政治理念,被认为是对正统仁政学说的亵渎,常常引发政治观念的混乱,也让一些道德败坏的野心家有了可乘之机,加剧了皇权争夺的局势。

在中国古代,历来正统的统治思想都是坚持仁政学说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王权主义确立了一系列的君权专制理念,比如,认为“君权神授”,皇帝是“天子”,是天之子,是上苍授权来统治世间的;再如,主张皇帝是“天地君亲师”的集合体,认为“君父”代表着皇帝是全社会的宗法大家长,“王辟”代表着皇帝是法律和秩序的化身,“圣人”代表着皇帝扮演着与道同体的文化权威的角色等;再如,强调“君尊臣卑”,将“忠”与“孝”高度统一,让家国一体化等,如此一来,皇帝便成了文化思想的最权威的代表。

而当出现皇宫干政时,王权主义这一切的政治思想观念都被冲破了,仁政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君权非神授了,君(皇帝)不尊,臣(皇后)不卑了,忠孝混淆不清了,“三纲五常”理念遭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便引发政治思想的大混乱。原本,王权主义的政治理念约束着思想观念上有反叛、夺权追求的野心家,而当后宫干政冲破了王权主义的思想约束时,那些权力欲强的有野心的人便纷纷冒出来了,他们伺机争夺权力,擅权专政,搞乱朝纲,满足自己的权利欲望,朝廷也就乱了,王朝也开始衰败。

西汉末,王莽篡权就是很好的例子,王莽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而王政君干政冲破了皇权专制的正统理念,为王莽篡夺皇位竖起了榜样。作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王莽在篡位前一直装得很贤良,似乎一直坚持“正统”观念,他看似为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而实际上却是在沽名钓誉,他从来都不遵守什么正统原则,一直在逐步实现他的政治野心。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于公元8年12月,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这就成了史上有名的“王莽改制”。可是,王莽这位野心家并没有成功,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也随之灭亡了。王莽的新朝成了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可见,“乘乱打劫”,终究是要失败的。

总而言之,后宫干政危害性是很大的,历史上,大多数后宫干政时期,朝局都是混乱的,而所在的王朝也走向衰败,所以,从正常的政治文明和管理的科学性的要求来看,后宫干政是对正常政治秩序的冲击,对于政治管理危害是很大的,也是对朝政正常化的破坏,对统治机制的侵害,对于帝王来说,就是应该反对和消除的。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时期,一些后宫的女人们,因为干政而干出了一些很有成绩的事,所以,历史上皇后们的政治行为,也不是完全没有成绩的。比如,当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身居后位长达61年的王政君,虽然干政时期专权有其对朝局危害的一面,但她在晚年坚持维护夫家的政治权力,维护刘汉皇家的荣耀,极力反对王莽篡权,为了不让王莽抢走玉玺,她把玉玺摔破了一个角,这种反对娘家侄子篡权的举动是值得赞赏的。再如,武则天虽然专权跋扈,排除异己,清除老臣,把持朝政,不可一世,而且生活上也道德混乱,但她在位时,政策稳当,百姓富裕,有“贞观遗风”之誉,为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稳定的基础,武则天的政绩还是应该肯定的。再如,清代的孝庄皇太后,对于朝政的干预是积极的,她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特别是支持年轻的康熙帝除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等,对于维护清王朝的政治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孝庄皇太后可算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他的政治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康熙擒拿鳌拜

所以,后宫干政,如果历史上的具体情况看,也是有一些积极方面的,至少,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让女士有了掌权执政的机会,仅就这一点而言,也是一种积极性的政治表现。当然,无论武则天、孝庄皇太后等有什么样的政治成绩,“后宫干政”毕竟是对政治秩序的严重破坏,是对于正常法律秩序的践踏,是对于长期国策的冲击和危害,也是政治管理的危机表现,是不能容许的,只有对之杜绝才是正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