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复:从杨宝森不挂髯口的戏说起

杨宝森演过不挂髯口的戏,我听过他的《平顶山》(《盗魂铃》)的八戒,《天河配》的牛郎,《巴骆和》的骆宏勋。《平顶山》是老生应工戏,谭鑫培、王又宸等位都正式演过此戏,过去清宫里的谭鑫培剧目《外学目录》中第一出就是《平顶山》。此戏老生演八戒不戴假嘴,杨宝森也不戴,八戒脸谱很有讲究,不能勾成妖精样子。杨宝森自己组班之后,还多次演过此戏,唱做都郑重,认真,作为正戏来演。

《天河配》的牛郎,杨宝森成班之后,还演过一次,前场与裘盛戎演《李陵碑》。《天河配》是跟童芷苓合演的,童芷苓演织女,杨宝森演前部牛郎,后部牛郎由童祥苓演。杨宝森小时在斌庆社科班演此戏颇受欢迎。

《巴骆和》是当初斌庆社科班很能叫座的一出戏。杨宝森扮演骆宏勋,扮相、唱做念打无一不佳,单刀对打十分利落。此戏搭配整齐,杨宝森之外,徐碧云演巴九奶奶马金定,小奎官(殷斌奎)演鲍赐安,赵连生演胡理,小小楼(沈小楼)演巴九爷。戏中骆宏勋给巴九奶奶行礼、认义母时,有一次徐碧云逗哏,拧着杨宝森的脸蛋儿说:"我的宝贝儿,小脸蛋儿活象小鸡蛋儿。"台上台下哄堂大笑。这使我联想到那时斌庆社的小老生演员,杨宝森之外还有五龄童,王斌芬等位,他们各有特长,能戏不同。

王斌芬的戏有《华容道》关羽、《青石山》关帝、《卧虎山》伍员、《百凉楼》吴桢、《木兰从军》贺廷玉、《火烧向帅》向帅、《逍遥津》穆顺等。五龄童的戏有《逍遥津》汉献帝《空城计》、诸葛亮《汾河湾》薛仁贵等。杨宝森的戏,《天河配》《巴骆和》之外,还有《珠帘寨》李克用、《定军山》黄忠、《打鱼杀家》萧恩、《武家坡》薛平贵、《南阳关》伍云召、《教子》薛保等。王斌芬嗓音高亮,擅唱唢呐,学王凤卿有汪派老生风格,可惜的是少年过世。五龄童后来改用本名,他就是陪荀慧生演戏的王文源,嗓音圆润宽厚,当时有的学时慧宝,有孙派老生味道,后来除与荀慧生等位合演外,他本人的《探母回令》《盗宗卷》等戏都很受人欢迎。

杨宝森与梅兰芳剧照(四十年代)及老戏单(1946年)

杨宝森当时嗓音非常好听,一般唱六半调,离开斌庆社塔班,嗓子还是那样好,都公认他是谭派老生。后来倒仓,便自己努力深造。他幼时曾受裘桂仙、陈秀华各位的教导,谭派戏的基础打得很牢固,舞台经验很丰富,因之对老生艺术有正确的见解和评价能力。他崇奉余叔岩的艺术,在余叔岩自己组班和杨小楼荀慧生等位合作时,杨宝森正式购票听戏,以他的基础和经验来听余叔岩演戏,收获之大就不言而喻了。那时他灌过很多唱片,其中有的是孙佐臣操琴,他在大东书局的《戏剧月刊》中发表过《上天台》、《法门寺》、《盗宗卷》等老生戏剧本。这些唱片和剧本,很受当时京剧老生艺术爱好者,特别是余叔岩老生艺术研究者的重视,原因是这些资料有很高的质量正确可靠。嗣后杨宝森嗓音逐渐恢复,搭班演出,他的《探母回令》、《乌龙院》、《打棍出箱》等重头戏,由于规格严谨,都很受内外行的重视、欢迎。

杨宝森自行组班演出之后,威信与日俱增,听众称他的老生艺术为"杨派",但是杨宝森十二分谦逊,他说他不是什么"杨派"老生。至多也就是一个没学好的"余派"老生而已。

我从十来岁就听杨宝森的戏,一直到他的最后。我也是十来岁就听余叔岩,也是一直到余的最后。对照来看,我认为杨宝森是学余叔岩老生艺术,很全面的一位京剧老生演员,是一位在余叔岩老生艺术基础上,按照自身之长,规规矩矩、兢兢业业,努力创造的高水平京剧老生演员。在谭、余老生艺术传代中起着一定的中坚作用。

对于这一问题我想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杨宝森是在谭派老生艺术基础上学余,所以不会走入歧途,从他的表演中找不出坏的东西;这一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第二,杨宝森学余,不在于表面摹仿一字、一词、一腔、一招、一式,他是按余叔岩的演戏艺术原则来演他的戏,因而可以说他是掌握了真正的京剧基本功的。第三,杨宝森学余,除《空城计》、《洪羊洞》、《李陵碑》、《定军山》、《战太平》、《打棍出箱》、《当锏卖马》等高难的好戏他均擅长之外,其他老生戏,唱、念、做、打各种剧目,不下百十出,他演起来,水平也均不低于上述各戏,都具有谭、余的风度,非同一般。第四,演戏要有好的扮相,杨宝森的身材相貌合乎老生"内行扮相"的要求。第五,演戏要有好的嗓音,杨宝森的嗓音有好的生理基础,加以功夫深湛,合乎京剧老生嗓音纯正宽厚的要求,绝无单、左、扁、窄、哑等不足。第六,杨宝森演出之戏,达到可传的境界,后人可以为法。基于上述诸项之实,说杨宝森在谭余京剧老生艺术传代中起一定的中坚作用,想来不能算是过誉之词。

(刘曾复 《杨宝森纪念集》)

(0)

相关推荐

  • 《余杨言麒京剧老生》

    <余杨言麒京剧老生>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 ...

  • 浅说老生流派的特点

    (作者:文华) 杨宝森救了一批调门不高的老生演员,这是他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天性的创作出的一种演唱模式.后人学杨派,大多是因为自己嗓子不高,才学的杨派,但忽略其中的韵味,也就是人物,要么怎么说杨派易学难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五.一)

    伍 京剧的超级明星 一 说起京剧的超级明星,一定要提到"同光十三绝". 下页这幅由晚清画家沈容圃绘制的人物画,长有丈余,现收藏在梅兰芳纪念馆. 画上的十三个人,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

  • 赵万鹏:苦心孤诣的“杨派”

    杨宝森 京剧老生艺术流派,当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本身具有一条得天独厚的嗓子,或嗓子天赋虽不卓绝,但经刻苦钻研反复磨练,在唱做念打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如高庆奎.马连良.唐韵笙.谭富英等;另一 ...

  • 余叔岩艺术妄谈:“不必盲目崇拜,也不宜一味死学”

    余叔岩这位京剧名伶真正活跃于舞台上而享有盛誉只有十年左右,而且在1928年(那时他才三十八岁)之后就不再公开演出,然而居然迄今仍旧被奉为老生行当中最受尊敬的人物,实在不简单. 但是,今天活着的人,有几 ...

  • 京剧老生流派

    谭鑫培去世后,继承"谭派"唱腔的代表人物当数余叔岩.余叔岩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一步发展了"谭派"艺术,被称为"新谭派",社会上公认他是谭鑫培以 ...

  • 一位海外华人心中的于魁智(三)于魁智怎么那么红

    <说说于魁智>之三:于魁智怎么那么红 (作者:文华) 既然于魁智唱的一律快节奏.唱的没人物,演的没"身上".更没表情,那为什么这么红呢? 一:有贵人相助.因受了挚友(于 ...

  • 【转载1】闻见杂说|刘曾复

        1.老谭死后,打红豆馆主起,到言菊朋.贵俊卿.王雨田.罗小宝.王又宸,谭小培就甭说了,全是争做老谭的接班人.后来,余叔岩跟人讲这档子事,说是当时心想这下完了,就我这条嗓子--又说不要紧,先了解 ...

  • 【转载2】闻见杂说|刘曾复

       36,昆腔的影响,后来是愈来愈小,因为渐渐都不怎么学昆腔了.这里也有个内在的原因,是打大老板程长庚那儿下来的.昆腔体系的继承者,比如钱金福.陈德霖.李寿山等,他们所传授的面,本身就比较局限,传承 ...

  • 【转载3】闻见杂说|刘曾复

        68,<法场换子>这个戏,余叔岩很想跟陈彦衡学,还有<取帅印>.陈说: "现在你出大名了,得给报酬.一出一百块! "余说: "我不能学了. ...

  • 【转载4】闻见杂说|刘曾复

        95,有人问,余叔岩对谭鑫培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要按我说,他没发展,他唱不了谭的<挑华车>那些个戏,就是以己之长学习谭鑫培.谭有时候是唱得好玩,很随便.余叔岩是没有一句不好好唱的 ...

  • 刘曾复先生的唱词之学(徐芃)

    我与刘曾复先生(1914-2012)结识一共十四年,其间七年我在北京大学求学,经常得晤先生面,又七年我至大洋彼岸芝加哥大学求学,常常以电话请教.后七年的电话,我问先生答,幸而先生的回答我都简单记了笔记 ...

  • 【书摘】刘曾复口述.京剧的原则

    摘自<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作者定宜庄    阅尽人间春色---刘曾复口述(7.京剧的原则) 刘:打"五四"起一直到今天,对待京剧就分两派,一部分打倒京剧,一部分拥护京剧 ...

  • 刘曾复:唱京戏难在练基本功

    刘:打"五四"起一直到今天,对待京剧就分两派,一部分打倒京剧,一部分拥护京剧,有时候拥护京剧的这个吃京剧饭而已,他也是谋他自己名利,当然我不敢随便说了,有些事情很可笑. 我说内行话 ...

  • 刘曾复口述.京剧的原则

    刘:打"五四"起一直到今天,对待京剧就分两派,一部分打倒京剧,一部分拥护京剧,有时候拥护京剧的这个吃京剧饭而已,他也是谋他自己名利,当然我不敢随便说了,有些事情很可笑. 我说内行话 ...

  • 刘曾复:余叔岩的讲演、剧照和著作

    余叔岩是谭派老生最全面的继承人和余派老生的创始者.他曾向社会作出包括表演.录音.剧照.录像.授徒.讲演.著作.组织学会等多方面的贡献.余叔岩曾有无声电影录像,但已遗佚.三十年代初,他与梅兰芳等人在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