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父母、老师、领导,对我有所期待 |心理学原因&解决方法 | 原生家庭
2020年第47篇
音频版👇
视频版👇
文字版👇
区分”想要“和”一定要”
顶着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想法目标是很难的,这时候了解它难在哪里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在他的书《控制焦虑》里是这么说的:
让人感到特别难受,产生焦虑的是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听起来是个新概念,但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比如:没有考到一本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未来就完了;高考是独木桥,掉下去就粉身碎骨……听起来就让人害怕。这种考不好就是世界末日的描述,会引发很多情绪,主要是恐惧。就像小时候父母告诉孩子外面有大灰狼,要是自己出门就会被吃掉的。
这些非理性信念,是一些家长老师会跟孩子反复强调的。在缺乏心理知识的情况下,他们觉得让孩子越害怕,就可以让孩子更听话,更有紧迫感,学得更认真。但这样的恐惧,反而会把人困住,让人开始害怕逃避学习。
我们可能已经听到过不少非理性信念,甚至自己也开始认同它们了。所以我们要开始分辨过滤非理性信念,不要让它们把你困住。书里列举了12种常见的非理性信念类型,这里重点分享一个典型非理性信念特点,它们经常包含这样的概念:“必须要、一定要、不然就...”。
这样的表达通常是非理性的,是制造焦虑的杀手锏。比如,一定要找稳定的工作,不然就没有前途;学习一定要考上一本,不然就是有问题的学生…
这些“不然”后面就是用来让人害怕的“大灰狼”,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它。不要相信非理性信念,那我们该相信什么呢?
相对于非理性信念是理性信念,理性信念也会带来压力,但它不是“强制性”——强迫性的一定要,而是“想要”,是去追求希望,是给人动力,让人行动。
所以我们可以把非理性信念转化为理性信念,把“一定要”变成“想要” 。比如,我想要控制体重,因为这样可以变得更健康;还有这位糖丸儿提到的,Ta想要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快乐也不一定马上能找到,但是这也不意味着找不到就完了,Ta还是可以保持好奇心,保持寻找的状态,那你就可以长久地处在一个良性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中。
成为自己永远是正在进行时
我们不用成为父母高期待中的自己,那真正的“我”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
《人生脚本》这本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作者艾瑞克·伯恩是这么说的:
影响人命运的有四种力量:第一种来自父母的脚本程序,是指父母、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比如原生家庭创伤和家庭支持;
第二种来自父母给我们的基因和生命本身自然发展,成长的力量;
第三种是外部力量也被称作命运,包括突然中大奖的好运,也包括新冠这样无法预测的疫情;
最后一种是自主的志向,是我们自己的意志和选择。
真正的自己,是指你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想要成为的自己。
以目前的技术,我们还没有办法给自己基因编程,也还有很多我们无法预知控制的外部力量,我们也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那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自己,是父母家庭对你的影响有多大和你的自主志向、你的选择。
伯恩在这本书中说,父母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心理治疗咨询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然后选择是不是要改变。比如你是不是要让父母的高期待,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
让父母说的非理性信念变成,你的痛苦和负担。当然不止有心理咨询可以做到这一点,有时候碰到非常温暖的朋友也可以治愈家庭给我们的创伤。
一份好的工作,或者中奖暴富,也可以让我们变得独立,脱离家庭影响;还有你在网络上天天学习的心理知识,比如安慰记推荐的各种心理学好书,都是你可以为自己增加的筹码。
那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你的意志和选择了。“真正的自己”就是,这一秒你想做什么,你选择让自己做什么,它又被什么样的力量所影响。
比如选择接受父母家庭力量影响,接受他们对你的高期待,被拽进负面情绪里;可以选择接受我们基因里懒惰天性的召唤,躺着玩手机,当一个自然人;也有人选择由外部力量主导自己的生活,非常佛系随缘,听天由命;还可以选择成为自主的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寻找你想要的学习的快乐。
打开一本你一直说自己想看的书,你在每一秒里的选择,都在让你成为现在的自己。每一秒我们在做的选择都是真实的,也都是真实的你。
去年很火的一本书——米歇尔 奥巴马的自传《成为》,英文是becoming。我特别喜欢它是正在进行时,因为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人,说Ta是我们想成为的样子,然后把自己变得和Ta一模一样,那个不是真实的自己,是另一个Ta。
我们每一秒都在面对不同的事情,都在做属于你自己的选择,都在成为自己。
比如你现在就有两个选择:
马上关了视频,然后打开一本你一直想看的书,把第一页看完
重新看一遍视频,把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然后好好内化,成为你的一部分
你有很多的选择可以成为自己,不管你想成为什么,都交给这一秒做的事情来给你底气吧!
最后的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认同的选择,不断成为你更喜欢的真实的自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