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的执使转用:法得经典,心挥手运,熟能生巧

原创翰墨书道2020-04-02 00:38:00

在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这样一句话:“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这句话里谈到了书法的执、使、转、用四个方面的问题,这四个字在书法中是什么意思呢?虽然孙过庭有所解说,但由于高度概括,语言简洁,不特别熟悉书法理论和技法知识者可能会感到语焉不详,抽象晦涩。

执、使、转、用, 是古代书法理论技法术语。即,执笔和用笔的通称,现代使用较少。

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运用”就是运笔之谓。“转”,指行笔的转折呼应。“用”,指点画结构安排。唐孙过庭《书谱》进一步的解释是:“执为长短浅深,使为纵横牵掣,转为钩环盘纡,用为点画向背。”

学习书法不同于写字,因为书法的发展演变历史关系,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统的基本技法和理论,这些技法理论有万法归一的作用,可通一切书体与字体的基本技法,是学习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用笔更是书法技法的重中之重。

用笔技法是表达书法技法的基本技巧,不善于用笔之法,点画线条的形质就很难谈得上符合书法艺术美的基本规律与要求,所以孙过庭把这几种基本性的用笔技法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是非常必要的,也说明是我们学习书法必须精通的用笔技法。

一曰执:执笔无定法, 要使虚而宽

“执”就是所谓的执笔技法,是学习书法无论初学或书法家都必须研究学习的技法,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执笔技法同样包括两种情况:标准的通用的基础性质的执笔技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执笔五字诀所指的执笔技法。

“擫、押、钩、格、抵”五字诀,据说由王羲之所创。这五个字指出了五指在具体的执笔过程的的功用。五字执笔技法,极大限度借助了右手五指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五指的功能,在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有利于稳健执笔,能够上下左右灵便自如运笔,八面力全。古人并归纳出了五指执笔法的基本要领,即: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以上介绍的是执笔到基本技法,也是至今初学者入门所要学习掌握的执笔技法,实际上,在五指执笔法以外含义一些花里胡哨的执笔法,如三指执笔法,回腕法、单抱法等,多有些华而不实。

这些执笔技法,包括五指执笔技法实际上都是从外在形式上介绍执笔技法的,在具体的执笔运腕之间,还有许多非常微妙的技巧,所以苏东坡提出了“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观点。苏东坡所提出的“无定法”,事实上,仍然是有定法的,只不过定法的方向不同,就是“虚而宽”,这就是苏东坡的定法。“虚而宽”是从执笔技法更内在力度而谈的,这种力度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因为不同的人可能在微妙之处,区别非常大,也就是“虚”和“宽”的力度问题。这里的“虚”不是松垮,不结实而有松紧适度的意思,执笔不能过松过紧。“宽”的意思就是执笔松紧适度,运笔才能灵便自然,点画线条产生的意与力才能顺畅的达于笔尖,记录与纸上。需要之处的是这种虚而宽的度与量在不同书体、字体和书法家的腕底有唯妙之不同,这种不同往往会带来点画线条千变万化的风格气韵格调之迥异。

二曰使:自如驾驭用笔技法过程的能力

“使”是指的用笔技法的驾驭能力,有指派、指使的意思,在书法中就是所谓的“运用”,驾驭用笔技法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孙过庭说的“纵横牵掣”。

作为书法艺术,由于历史久远,技法的在发展演变中至晋唐便已经高度成熟,形成了一系列的书法技法与理论。如用笔技法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中锋、侧锋,结构的重心稳定,主笔突出等一系列技法。这些技法是书法家的书法具有艺术性和法度的必备技法,使用柔软的毛笔精准自如驾驭这些技法,不是一撮而就的是,甚至耗费书法家一生的精力去研究。方能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驾驭这些技法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

运用自如,随意挥洒中的“纵横牵掣”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驾驭的,需要书法家们面对经典,进行长期临摹实践中去锻炼这种驾驭能力。需要对用笔技法高度娴熟,方能“纵横牵制”,擒纵自如。

纵横有放的意思,牵制有收的意思,收即“擒”,放即纵。综合起来说就驾驭技法,收放有度,万法如握。实现这一点,要心中有法,腕底有度,随意挥洒而不逾越规矩,方可谓“使”。

“使”是驾驭书法技法的基本功夫。

三转:钩环盘纡,转以成圆,折以见方之谓

“转”是用笔的具体技法。孙过庭说的“钩环盘纡”,是一种狭义的说法,也就是书法中曲线总的用笔技法,主要在行草书中出现。在现代书法术语中多以“转折”描述,所谓“转以成圆,折以成方”,可以理解为圆笔线条和方笔线条的用笔技法。

书法中的点画线条不外乎三种形态,方笔和圆笔以及方圆兼具的点画线条。概括起来所就是方笔与圆笔线条。孙过庭是在告诉我们方笔和圆笔线条是有什么笔法表达出来的,就是“转”的用笔之法。

“转”在汉语里有改变方向和位置的意思,在书法术语中基本上保留了原意。

孙过庭所谓的“转”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的具体的用笔技法,泛指一切的用笔技法,完成一个完整点画或线条形与质的基本技法。因为无论是“钩环”亦或是“盘纡”,从开始的起笔到收笔,都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写好一个具体的点画,需要完成的基本动作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基本基本阶段,包括行书和草书的字形符号,也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即起笔到收笔的动作过程。

“转”就是完成这些点画线条基本的总的技法术语。从孙过庭说的“钩环盘纡”这四个字进行深入的理解认识,不仅仅只是在谈点画线条的形和表现技法的问题还有点画线条的“质”的问题。

四用:用之道,点画相背,经营布置,皆有法源

对于“用”的具体解释,孙过庭说“用为点画向背。”这就涉及到点画线条和字形的造型问题以及对经典书法点画和字形的规律的继承有、模仿借鉴问题。之所以如此理解,是因为“用”在汉语中有“使用”、“采用”的意思,引申为点画安排之意,技法之用也。

学习的学习与创新都是在继承前人经典的基础上,逐步提炼、完善、丰富、概括的基础上而形成经验理论和字形、经典作品的,可以说一点一画都有来历,有出处书法的创新是是在继承经典后的出现,之所以如此,因为向经典取法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因为经典,所以优秀。

孙过庭说的“点画相背”,即涉及到了点画造型问题,也涵盖了点画和结构处理的技法。我们知道,点画线条的造型有相背,字形结构同样包括相背的技法,这些技法并不是现代人的独创,更多的是从前人的经典或优秀作品与字形的学习借鉴而来。不难理解,为什么书法的学习都是通过临摹来获取的。

这就是一个“用”的问题。

字形结构有相背不难理解,点画线条也有相背吗,确实存在。如果我们在读帖时在深入细致一些,不难发现点画线条的这个特点。

点画的相背处理还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和书法家的整体风格或作品的整体风格有关;二和单字内部点画线条间有关,在进一步来说,也和单字所处的环境,也就是上下左右的字,都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楷书中有,在行书、草书和其它以外的书体、字体中都有这种技法的存在。点画线条间相与背的关系有直接相背关系,更多的是具有间隔的点画具有相背关系,如“川”字的左右笔画,而中间竖画一般较竖直。

实际上,如果我们对历代那些经典书法家的经典作品都有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对古今优秀书法作品的借鉴痕迹,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用”的形式。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浮鹅钩”的钩,就带有隶书的雁尾笔意,明显来自隶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