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非遗的“女性缘起”


福州非遗的“女性缘起”
光明网 03-15 08:55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不少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追根溯源起来,都与女性关系密切。这对于研究闽都女性文化以及女性地位影响,具有启示价值。

女性之拳

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失败退守台湾,在战争中,福建沿海男丁锐减,很多地方只剩孤儿寡母。福建莆田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也是反清志士。为了帮助弱女,她将禅武结合,创出一套适合女性演练的功夫——詠春拳。

那时候,女子出嫁后没有名字,她们练习詠春拳后,学会写“詠春”二字,便将这两个字绣在贴身衣物上,慢慢地“詠春”就成了她们的名字。姓马的,就叫“马詠春”,姓严的就叫“严詠春”,叫“詠春”的女性听说达300多位。后来,清廷对福建反清力量进行残酷绞杀,她们为自保只能秘密行动,甚至外逃。

由于创始人是女性,所以詠春拳拳理充分剖析女性弱点和特长,其中还利用了人体力学、杠杆结构、三角力学等原理,擅长的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因而詠春拳又被称为“女人拳”。

詠春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并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天它为人所关注,得益于李小龙、叶问等武术大家的影响力。目前它已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元首保镖、皇家卫队、特警队、海空陆战队等特殊组织团队必修的拳术之一。

无独有偶,省级非遗项目儒家拳的创立也与女性有关。

明末年间,闽越古都有四位儒士结伴进京赶考,因朝廷昏庸,科考未果,故遍访名山古寺习文演武,习得源于唐代黎山老母八个女徒弟所创的内家拳,即儒、鱼、牛、犬、猴、鹤、鸡七种拳法中的鸡、犬、儒、鱼四种拳法。

金鸡报晓以为天,犬顺地势以为地,儒士以为上人,鱼游阴阳以为和。这四种拳法集上、中、下盘为一体,寓意着天、地、人、和,儒士们将老子的“无为”“虚实”等哲学思想贯穿于武学拳路中,形成独特的儒士之拳。

因为是来源于女性之拳法,儒家拳演示起来,较为舒展悠缓,有文雅之风。过去的书生可以穿着舒适的宽袍长袖,将整套拳打完。

母亲文化与孝文化

福建有“海上女神”妈祖,也有“陆上女神”陈靖姑。陈靖姑信俗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陈靖姑,唐朝后期福州仓山下渡村人。相传,16岁时学法,18岁嫁到古田,24岁脱胎祈雨,造福万民,可是自己所脱之胎却被妖精所害,羽化登真,后被敕封为“临水夫人”“顺天圣母”等。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陈靖姑的动人故事:保胎护幼,拯救难产孕妇,割股疗亲、喂饲乞妇、庇佑“苦儿”,严惩恶夫等。千百年来,她成为海内外民间共同敬仰的“妇女儿童保护神”。
在福州民间,人们尊称她为“娘奶”“临水奶”,本地话即为妈妈的意思。福州家庭还常常让孩子从出生直到16岁认陈靖姑做干妈,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可以说,陈靖姑信俗的本质是崇尚慈爱、坚强的母性文化价值。

市级非遗项目福州“拗九节”习俗,其来源与“目连救母”的传说有关。

目连的母亲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饿极。目连探监送食物去,但均被看守狱卒吃掉。于是他把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入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狱卒见黑乎乎的,问是什么,目连答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现在,福州有了拗九节风俗,每年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送“拗九粥”,以求父母平安、健康,表达孝意。

省级非遗项目永和鱼丸制作技艺,起源也与母亲有关。但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家住福州塔巷的刘二俤(大名刘必松)染上赌博恶习。母亲为此伤心欲绝,竟然一时想不开上吊自尽。刘二俤惊醒,立志洗心革面,做个有担当的男儿。打鱼丸是当时门槛最低的行当,刘二俤决定从做鱼丸开始。他后来跨海到了台湾,在永和镇一家饮食店落脚打工,上世纪30年代回福州创立“永和鱼丸”。目前成为福州市现存最老的鱼丸品牌。

娶亲“女助手”

福州有独特的喜娘习俗,至今已有800多年。它将富有本地特色的传统婚庆仪式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喜娘在福州方言中俗称“伴房嬷”“伴房妈”,旧时多是通晓礼仪的已婚中老年妇女。以前的人结婚较早,婚前男女双方都没见过面,家族成员多,婚礼上礼数也多,姑娘出嫁时难免紧张、害羞。所以婚礼上都要请一位“伴房嬷”陪护新娘,为她说好话,教她行礼等。现在婚礼的一些仪程被简化或取消了,喜娘的作用更多的是传达孝敬父母、相伴一生、相敬如宾等精神内涵。

市级非遗项目田螺姑娘传说,也与帮助娶亲有关。

故事出自《搜神后记》,讲的是晋朝时,福州男子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好心的邻居收养了他。他忠厚老实,勤劳节俭,成年后在山坡边搭屋,开始独立生活。因为一贫如洗,一直没有娶妻。

一天,谢端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带回家。自此他劳作回来,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谁帮他把饭煮好了。为探明真相,他偷偷在劳作中间溜回家,发现一个少女在灶下生火。原来,这是田螺化成的姑娘,天帝派她下凡为他烧火煮饭,料理家务,助他成家立业。
天机泄露,田螺姑娘必须离开,临走前留下田螺壳,用它贮藏粮食,能使稻米生息不尽,用不完。果然,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神女的帮助,谢瑞的日子逐渐红火起来。几年之后,他娶了妻子,并中举当上了县令。

三公主的“骄傲”

畲族在罗源人数众多,形成了独特的畲族文化。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服饰、省级非遗项目畲族婚俗,很能体现畲族人对女性的崇敬和仰慕。

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打仗有功,高辛帝就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婚礼上,三公主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打扮得像凤凰一样。从此,畲家女便世世代代穿上“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因为凤凰是畲族的图腾符号。

头顶盘着红绳,象征凤头;衣服、围裙绣上五色花边,象征凤羽;蚕丝带扎在腰后随风扶摇,象征凤尾;银饰叮当作响,象征凤鸣……这一套装束就是“凤凰装”,通过印染、刺绣、纺织、装饰等,搭配和谐,鲜艳夺目,美轮美奂。与畲族女性的“凤凰装”相比,畲族男性的服装则素朴单调得多。

畲族婚俗(罗源)更可以看出畲族女性的特权地位。畲族娶亲的第一个环节是接“亲家伯”。迎亲前一天,新郎家要选择一名同辈男子挑礼到女家做“亲家伯”,不仅是增加欢乐气氛,更意在向女方表示日后不会欺侮新嫁娘。另外,和汉族传统婚礼不一样的是,新人拜堂时只有新郎下跪,新娘不行跪礼只点头鞠躬即可。这些都充分表现出畲族对女亲一族的敬重。

从武术到娶亲,从母亲到孝子,从女神到公主,从汉族到畲族,女性在福州非遗里的翩然身影,令人几多思量,几分向往。女性在福州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福州非遗中,她们所扮演的角色基本都是有立场、有力量、有价值的,骨子里是骄傲的。她们身上的保护与指引色彩几乎可以说明,传统福州是一座具有母性的城市。

作者:万小英  来源: 福州日报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