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分析

导读“巧妙玄机在指头”,针刺疗病取效关键在于针感得气。本文就烧山火、透天凉其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文字简约,义理精深,对古今此手法传承阐微发幽,拾遗补阙,实为针灸干货,医家所宜。
___________________
“烧山火、透天凉”是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代表。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中,并详细叙述了它的操作方法和主治范围。后世医家包括近代、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挥,操作方法虽不一致,但均遵循《金针赋》中的操作原则。各家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认识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不同流派、不同学术思想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方面,要师古不泥古,更不要神秘化。不知何因连最具有权威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精编教材《针灸学》在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内容中最关键问题:“紧按慢提,紧提慢按”的术式操作,也未作多一个字的阐述。“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取热、取凉手法的代表。但不是补泻手法的叠加,研究“烧山火、透天凉”应该找到手法技术关键,在手法技术关键方面,发挥总结提高,是我们研究的方向。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应用体会,仅就《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及几个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紧提慢按,紧按慢提”
1.1“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是《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中的关键技术
这是医家们公认的。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基本形式。要准确理解、运用、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首先要理解泉石心单式手法“按”“提”的真意
在《金针赋》十四式单式手法中有“提”“按”法,没有“插”法。虽然杨继州《针灸大成》有“按者插也”之说,但这是泉石心十四式单式手法百余年之后之说。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必须理解领会《金针赋》中“提”“按”单式手法之含义,这才是泉石心《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本意,其他后世医籍只能做参考。
笔者认为表述上可以用“插” 代替“按”,但操作上必须领会“按”法之含义,按照“按”法的术式操作。一般认为插有快慢之分,插的幅度较大;按没有快慢之分,按以慢为主,按的幅度要小。对于“提”“按”单式手法的阐述,窦汉卿的《针经指南》说“按者,以手捻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金针赋》说“沉重如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窦氏与泉石两位大师都明确阐述了“提”“按”单式手法的操作术式并在操作幅度、力度方面作了量化、标准化的规范。
《针灸大成·问补针之要法》对“按”法的含义和幅度也有论述:“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随也。”以窦氏学派的论点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中“提”“按”的操作有两方面的含义。
按法:
1)在天(浅)部得气(针下沉紧)后,食指、大指紧握针柄,微用力向下,紧按少许(2分左右),在得气的状态下保持原有的角度、深度、沉紧度持续紧按,针体基本保持原位不动(针体与皮肤),把此法拟名为“按留针法”(按而留之)。
此法集守气、行气于一体,操作时问稍长,直到有热感,一步(部)到位。如热未至,可能是沉紧度不够,用捻按等方法加重得气的沉紧度在稍深部再次操作“按留针法”。
根据引阳入阴;引阴入阳的理论,只要是向下的按或插(得气状态下),无论快慢都是补,从程度来讲越慢越佳,什么是最慢?就是停(留)住,“按留针法”按而留之就是此意。
2)是慢慢下按(越慢越佳),在天(浅)部得气(针下沉紧)后,食指、大指紧握针柄,微用力向下紧按,按针幅度在1~2分范围内多次操作,可分层多部操作。
提法:
1)在地(深)部得气(针下沉紧)后,微用力向上紧提少许(2分左右),保持原有的角度、深度、沉紧度持续紧提,针体基本保持原位不动(针体与皮肤),我们把此法拟名为“提留针法”。操作时问稍长,用力要轻浮。
2)是慢慢上提(越慢越佳),在地(深)部得气针下沉紧后,用力向上紧提,提振幅度在1~2分范围内,用力轻浮,反复操作。
1.2“紧按”“紧提”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关键术式的主操作,“紧提慢按”的“慢按”和“紧按慢提”中的“慢提”是从属操作
在主操作中“紧”字至关重要。“紧”字的含义:
第一是得气后,以针下沉紧为准;
第二是指“力”的轻重。紧按是力向内,针是力的载体,力贯针中,力随针入。著名针灸学家张缙教授提出此观点。紧提是力向外,力贯针中。我们认为,在按、提的全时程(时间和路径),要保持得气(针下沉紧),使气、针、力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达到引阳入阴、引阴入阳的目的,这是紧按紧提手法术式的宗旨。
2、“细细搓之”
《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技术关键除“紧按”“紧提”之外,泉石心在手法操作描述的最后有“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几字。其中“细细搓之”意义深邃,后世对此多未予重视,最具权威性的《针灸学》精编教材也只字未提。在《金针赋》一百多年之后的《针灸大成》也未继承此法。
《针灸大成》的手法在《金针赋》基础上加入呼吸补泻,此时的呼吸补泻通过空气的温差对取凉、取热无疑能起到诱导的作用。呼吸补泻一般不能单独使用,需在其他补泻方法基础上使用,所以起到补泻作用和产生热凉效应还是主要宗于《金针赋》手法术式所为。以后又有学者给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加上捻转补泻,可以说在《金针赋》之后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研究方面,多是补泻手法的叠加。
诚然“紧按”“紧提”能达到取热(热补)、取凉(凉泻)的目的。为什么泉石心的手法中使用了“皆细细搓之”?现代针灸学家张缙教授是这样阐述的:
“单式手法中“搓法”占有重要位置。实践证明,用搓针来取气,效果是最好的。在取气方面,我们先选用了提插法,此法在得气的程度上不够,也就是得气的量不足,得气后守气也较难。继之用了捻转法来取气,也同样达不到量的要求。搓针法得气的程度是较为理想的。”
3、得气
得气一词,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称为“气至”。《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素问·针解》:“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这些都是《黄帝内经》对得气的描述。
到了元代《标幽赋》又有进一步的阐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清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对得气的论述是:“如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如针下轻浮虚恬者,气犹未至”。
可以看出,早期的得气(气至)强调的是刺者(医者)的感受。在清代之前的中医文献中很难找到把病者(受刺者)的酸麻胀痛等感觉为得气(气至)现象的记载。把酸麻胀痛等受刺者的感觉定为得气的标志,应是民国以后近代医家的观点。
窦氏学派传人泉石心在《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操作术式,虽然没有在字面上提出“得气”,但术式中已包含有“得气”的寓意,其中的“紧”“紧按”“紧提”均包含有得气针下沉紧的含义,如针下空虚,就不能使力、针、气(得气)成为一体。
《针灸大成》中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中虽然在字面上首次提出“得气”,只能是起强调作用,其含义没有超出《金针赋》,均为医者(刺者)的感受,因此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得气,针感的问题,应以得气状态下医者针下感受为基准,在此基础上阐述取凉、取热针感更具有普遍性。
4、基础针感
关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取热、取凉基础针感的研究,医家多认为取热的基础针感为酸胀感。取凉基础针感有学者认为取麻感,有学者认为取沉重感等。针感与得气的关系,严格来说,得气不能等同于针感。得气是医者针下的感觉(沉紧),病人可以有感觉,也可以无感觉;针感是针刺后病人的感觉,医者可以有得气针下沉紧的感觉,也可以针下无任何感觉。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主操作“紧按”“紧提”整个行针全部过程,都是在保持得气(针下沉紧)状态下完成的。所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取热、取凉基础针感,不能脱离“得气”,以“得气”为基础阐述取热取凉的基础针感,会更完善。同时应不断总结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在同一穴位,不同穴位取热、取凉出现的针感规律和特异性,得出取热、取凉基础针感的普遍性。
5、指力
一般认为指力与刺激量有密切关系,指力重刺激量大,指力轻刺激量小。指力是指手指的力或指、腕、臂的合力。在指力的研究方面也出现了指感、意、气等概念。“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主操作中的“紧按”“紧提”包含有“力贯针中,力随针入”之意。我们主张力(指力)、针(载体)、气(得气)的统一,但此“力”应以医者针下的感受为基准,强度与针下沉紧的程度成正比,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而针上(手或手以上)的感觉,包括食指、大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上肢肌群的变化等,不能排除含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意识。在临床上要正确看待指力,但不要迷信指力
笔者曾对数例取热针法的临床观察,同一病人,同一穴位,同一时间(隔日),同一地点,治疗环境、病人状态(饮食起居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照观察,每人共针4次,均指弹进针0.5寸左右,得气(针下沉紧),病人有胀感,2次用指腕合力紧按(按留针法);2次用食指指腹下按针柄上端(按留针法),没使指力,操作均为2.5 min,结果4次操作均出现针下热感,热感的程度和面积基本相同(患者自述)。
6、关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成功与否的标志
有学者把病人有热感(局部热、针下热、全身热体温升高)或凉感(局部凉、针下凉、全身凉体温降低)作为衡量手法成功的标志。实际在临床上求凉求热不是目的,应以能否达到补泻来衡量手法的成功与否。没求出热、凉不等于没有补泻,总的来说凉热的出现,除与操作方式、手法娴熟程度、操作时问、有效刺激量有关系之外,与病情(病者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密切关系,临证辨清寒热,有助于凉热的出现。
《金针赋》《针灸大成》时代“烧山火、透天凉”取凉取热之有准,今时难取得烧山火之热,透天凉之凉,是因为那时的“顽麻冷痹”“肌热骨蒸”与今人程度有别,那时的毫针与今时的毫针更有粗细之分等。
总之,只要充分掌握领会《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紧按”“紧提”这一技术关键的含义和术式,以补泻为目的,客观对待取凉取热标志,用娴熟的手法和耐心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将脱去神秘外衣,成为每一位针灸临床医生的法宝。
(0)

相关推荐

  • 金针王乐亭常用针灸方

    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1956年王乐亭除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之外,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 ...

  • 古法针灸大成

    -1- 出处 本歌出自<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著.本歌论述了行针取穴的一些共性问题,诸如行针时要按病人体质之强弱胖瘦,身躯之高矮而决定针刺之浅深.要根据受针者之同身寸进行度量取穴,并应注意 ...

  • 探秘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二)

    什么是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分享继续,精炼医术,共同学习.  9:透天凉 概述:透天凉手法,是较常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捻转.呼吸.九六.开阖等法组合而成.<素问·针 ...

  • 针灸名家张缙

    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得言也. ---郭玉(<后汉书·郭玉传>) 张氏从古代手法中分类按韵厘定出二十四式单式手法,又予以定性.定序和术式流程,并拟 ...

  •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分析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导读"巧妙玄机在指头",针刺疗病取效关键在于针感得气.本文就烧山火.透天凉其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文字简约,义理精 ...

  •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操作技术关键

    导读"巧妙玄机在指头",针刺疗病取效关键在于针感得气.本文就烧山火.透天凉其手法操作技术关键及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文字简约,义理精深,对古今此手法传承阐微发幽,拾遗补阙,实为针灸干货 ...

  • 14位名家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真传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素问·小针解篇>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 ...

  •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最后一种最关键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学生最为膜拜的针刺手法没有之一,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学生时代,很多同学都曾经勤学苦练 ...

  • 图解针刺手法之飞经走气四法及烧山火透天凉

    明代徐凤在<金针赋>中提出"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飞经走气"四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 ...

  • 烧山火--针刺手法飞经走气四法、烧山火透天凉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 针刺手法:飞经走气四法.烧山火透天凉 明代徐凤在<金针赋>中提出"飞经走气"四法.&quo ...

  • 针灸手法 | 补泻 烧山火 透天凉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 · 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 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指能疏泻病 ...

  • 烧山火&透天凉(下)|秘而不传的关键

    烧山火&amp;透天凉(下)|秘而不传的关键

  •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7种操作方法

    烧山火透天凉客观指标 <内经>中明确提出补法泻法,<素问·针解篇>讲"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就是补了以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