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寻找语文的诗和远方(中国教师报)
褚清源:寻找语文的诗和远方——
编者按: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于是,“诗意地栖居”成为人人之向往。而语文本就充满诗意,也要诗意的安居在课堂之上。
多年来,董一菲老师身体力行,由对诗意语文的向往求索,到打造出诗意的语文课堂,再到现在高扬诗意语文的旗帜——在诗意语文的路上,她不断向前,也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向往诗意的语文人。诗意语文是爱、是美、是哲思,是唤醒、是引领、是播种、是点燃,是注重熏染、是培养审美,是心灵与心灵的懂得与碰撞、是精神与精神的共振与合鸣。诗意语文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信仰……
《中国教师报》褚清源老师用自己的文字,把董一菲“诗意语文”解读得愈加鲜活、生动,把董一菲“诗意语文”推向更广阔的天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心有诗意、热爱语文的人们共同努力下,诗意语文将走向更远的远方。
正文:
语文,有许多面孔。诗意,算是其中的典型面孔之一。于是,在教学实践领域有一种语文叫诗意语文,被经营得风生水起。但诗意语文不独属于王崧舟,还有董一菲。
两个人一位引领小学语文,一位引领高中语文,一个在长江之南,一个在东北边城,两个人遥相呼应,形成了语文界一道美丽的风景。
作为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中学工作了近30年的语文教师,董一菲对高中版的诗意语文有着清晰的界定。在诗意语文的辞典里,“美、情感、哲思、爱”是其中的核心关键词。诗意语文由“诗意”和“语文”构成。董一菲说,既然是“诗意”就离不开审美、情感、简约、灵动、意境,如诗如画如乐;既然中心词是“语文”,就不可背弃语文的实用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诗意语文不是把诗歌简单植入,而是渗透、浑融、弥漫,语文课要有诗的意境,让学生成为诗意地栖居的人。但董一菲也坦言,诗意语文其实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不甚清晰也不必清晰的存在,就像是“诗”本身,“诗”用暗示和象征传达情感、情绪,营造一种意境和境界,呈现一种美。诗意语文是语文的一种状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董一菲说。
这种无法用语言清晰界定的诗意语文,真实地发生在董一菲的每一节课上,只有真正走进这样的课堂才能领略。“教师的价值就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活在课堂上。我喜欢教室,喜欢语文,喜欢孩子们!”董一菲说。
在湖南永州教科院教研员吴春来眼中,董一菲的诗意语文给学生以精神的种子,用语文的诗意美好塑造人生的真善美。如今,诗意语文已经走出黑土地,走向了全国,也从董一菲一个人的诗意语文走向了由更多一线教师参与的诗意语文团队。
七月的一天,董一菲主编的《同课异构与点评(高中语文经典篇目)》一书首发式在南京举行。一年前,因为编辑这本书,董一菲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这支由48人参与的作者队伍,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集结的是一群精神尺码高度相同的人。
聚首南京,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第一次在线下见面。于是,他们萌生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相约方式,手持“花雨伞”,成为他们见面的标识。第一次见面的方式如此充满诗意,注定为这次南京之行埋下了太多伏笔。于是,南京之行结束,微信朋友圈里,诗意语文团队用文字记录下的感动被不断刷屏。如今,书已出版,但董一菲说“此群不散”,这是他们语文教学生涯的一个驿站,等待他们的是语文更远的远方。
诗意语文团队中的许多成员都自称是董一菲的徒弟。徒弟们叫师父叫得真诚,董一菲也便与他们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情。而这些徒弟们据说都是当地理念超群、教学个性分明的教学新秀。提起诗意语文之路,董一菲的内心感慨万千。其实,上世纪90年代,董一菲就开启了她的诗意语文探索之路。她对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充满担忧——太多的孩子们不是读着书长大,而是做着题长大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每况愈下,从汉字书写到诗词积累到篇章积累,从现代文到古文,从阅读到写作,从修辞到语法,都存在大量的问题。
早在1994年,董一菲就开始自编选修教材,教材以诗歌的专题教学为主,内容涵盖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其中,有些以作家为专题,比如:《斑斓李贺》;有些以诗歌的艺术手法为专题,比如《“比”在诗歌中》《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总共大约有22个专题。
2009年语文出版社在国内精选20位新生代语文名师的经典课例和教育理念,出版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董一菲位列其中 。《董一菲讲语文》的出版,奠定了她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地位。她也从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逐步走向一位有思想、有成果的语文名师。
诗意语文不仅应该给学生“语文”这把“安身立命”的利器,还应该给学生一个精神的家园,让孩子们有生命的尊严,精神的气象,让他们敏感、优美、雅致,有人格的“高位”。“当作为媒体的网络、电视、电影、报纸,习惯于毫无节操地媚俗,当汉语欲洁不能洁的时候,我们必须坚守。”董一菲说。
语文里不止有诗意,还有远方!董一菲一直努力让诗意语文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给学生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给学生最美最纯净的母语,给学生善感的心灵,给学生一个温暖的爱与善的信念,给学生一个感性与理性兼具的世界,给学生一个内儒外道、中西合璧的人生智慧。
董一菲向往语文可以给学生以诗的阳光、小说的空气、戏剧的水分、散文的土壤,让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棵千般美丽万般风情的心灵之树。这也许是诗意语文里最美的风景。
作者介绍:
褚清源,资深教育媒体人、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出版有《学校智道》《课改立场》《问道课堂》等。(本期责编:张显辉)
董一菲,女。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中学,“诗意语文”的倡导者,董一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届全国中语会十大学术领军人物,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导师团导师,多家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首届全国中语会十大教改新星,获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大赛一等奖,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黑龙江省中学语文高级职称评委,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教科研骨干教师,黑龙江省“十一五”先进个人,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兼任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师大,吉林师大,哈师大,牡师院兼职硕士导师。
应邀在全国四十几个城市讲座授课,著有《紫陌红尘拂面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董一菲讲语文》(语文出版社),《仰望语文的星空》(长春出版社),《雪落黄河静无声》(现代教育出版社),《千江有水千江月》(教育科学出版社)等五部专著,主编《诗意语文行》、《教学风格——生命个性与教学智慧的述说》等。
其“诗意语文”当选为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之一。她倡导并践行诗意语文,追求语文的诗意与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及智慧与幽默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在诗意语文的路上,一菲老师一直走在前面,并将继续引领向往诗意的年轻语文教师们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