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枷锁

不记得是小学还是初中课文中,曾对这篇小说的节选有过深入的学习和剖析。别里科夫的套中人形象是那么鲜明而讽刺。而今,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职场中的历练,我重温此书,竟读出了别样的心情。

文 | 含

❉❉❉❉❉❉❉❉❉❉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在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作者契诃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别里科夫,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首先文章点名了别里科夫的特殊性格与社会之间难以调和的持续冲突,“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啊”成了文章中重复最高的一句话。他总是担心会出什么乱子,他严格遵守着现实的规则,把自己置身在套子当中,不敢逾越半步。他的性格固然是极端的,但极端的高潮是别里科夫的婚恋,婚恋并未让他得到解脱,反而“结婚的决定好像对他起了有害的影响,他瘦了,脸色苍白了,似乎更深地钻进他的套子里去了。”这场相遇因为枷锁而最终走向了分离。最终枷锁的存在和别里科夫内心的冲突导致了他的死亡,但极为讽刺的是在埋葬别里科夫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还没有过去一个星期,生活又和原先一样了:严峻、厌倦、乱七八糟”。最后借用伊万内奇和布尔金的聊天说出了原因“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有人说别里科夫的墨守成规可恶至极,但真的只是这样吗?不,“现实的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在现实与套子中煎熬挣扎,他的可怜之处也正是在这里,无法改变的可悲性格最终使得他走向死亡。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契诃夫晚年的作品《新娘》,这是是契诃夫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娜佳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她在道义上产生觉醒,她认识到昔日的生活是多么无聊,不劳而获,在萨沙的引导下,她同那种“不干净,不道德”的寄生生活一刀两断。她毅然从家中走出,去迎接新生活的到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境遇而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想想我们,是否也曾在现实的枷锁中无法挣脱,难以冲破。我们此时就应该跳出此时此刻的境遇,就能看到束缚住我们的枷锁,被束缚住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这种束缚且没有勇气去打破他,改变他。生活终将归于普通,归于平静,但追求普通和平静则会扼杀掉我们心中的斗志和那份初心。看看周围,难道就没有套中人?有多少人藏在无形的套子里,不愿面对世间的种种变化,也不愿知道这一切只是自欺欺人。我们真正应追寻的精神,是积极乐观向上,勇于拨开心中的迷雾,追求未来崭新的方向。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