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阴对里病,少阴对表病,这两栏制表弄反了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仲景写这本书,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医道的传承,以及世上少受点难。那么既然是用于传承,是用于初级阶段的教学呢?还是用于高级阶段的研修呢?如果是初级的教学,那么六经的展开是循序渐进的,尽量不把其它经的问题放进来讲。如果是高级阶段的研修,可以说他讲太阳病的时候,其它五经病都可以拿来对比啊,分析啊。我在读《伤寒论》是能够感受到仲景是以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的,也可以说是以一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展开的。那么第七条这个条文,我认为还是在太阳病这个范围内讨论。所以病有发热恶寒者,可以对应太阳中风,无热恶寒者,对应太阳伤寒的初始阶段。这个条文讲的是发病的时间规律,那么发于阳发于阴可以对应上一天的那个时间段发病。这只是一种讲法。

7.1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这是什么病呢?我们约在太阳病。发于阳,就是发生在“阳”,这里的阳,大概就是白昼的意思。意思就是太阳病多在白昼发病。下面一句意思就是太阳伤寒多在夜晚发病。这段说的是发病的时机。无热恶寒,属于太阳伤寒的初始阶段(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就是里虚,津血偏向于体表,用来抵抗外邪,所有内部空虚。整体上的表现就是体内津血虚少。发热恶寒,说明整体属于阳性,正气还可以。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初始阶段,表皮的郁热还没发出来。

7.2 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中国人是玩数字的祖宗,据说是有着很深的奥秘。什么时候病治愈,没法确定下来。身体强的人好得快一点,身体差的人好的慢一些,这是常理。疾病从发病到结束,是有一个统计学曲线的,六七日是一个周期。这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发于阴,就是半夜发病,到了第二天白天计算为一天,到第七天,算作六天。发于阳,就是白天发病,当天就算一天,到了第七天,应算作七天。你看,不管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实质上都是七天。七日来复啊,我们说一个星期七天,为什么是七这个数字?上帝造人,用了六天,第七天休息,所以有一周七天之说。

生命有很多周期,一日是一个基本的周期,这是地球自转的影响,一个月是一个周期,也有一年的周期,这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影响。一年分为四季,一个月分为四周,一天分为上午下午,上半夜,下半夜四个阶段。太阳病,在没有药物干涉的情况下,七天就会经历一个节点,是治愈或者传变的节点,要么好了,要么更严重了。但是呢,这个七天是一个常人的天数,而有些人强壮些,有些人弱些,会在七天之左右变动。

中医不是玄学,是临床医学,一切以临证为中心,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与这个数字,但是呢,我们也不要一下就一棍子打死,说这是瞎扯淡,我们要给这句话一个存在的空间,暂时不理解就悬置起来,以一个开放的态度接纳它。

借用《黄帝阴符经》里的一段话结尾——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道

    <伤寒论>: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条内容是什么意思呢?自古注解各不相同.现在不谦真人注解如下: 根据&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三)

    桂枝汤,可以从调和阴阳来解读,也可以从攻与守.内政与民生两个层面来解读,桂枝和白芍,是属于攻守层面的,生姜,大枣和甘草可以说是内政和民生层面的. 桂枝汤三字经 太阳病,自出汗,中风证,脉浮缓. 桂枝汤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桂枝汤相关证 桂枝汤的相关证,我们还要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条目对比 总括 脉 头项 是否恶寒 是否发热 是否汗出 是否恶风 其它 方剂 第1条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 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 脉缓 ...

  • 《伤寒论》疑难:第7条“发于阳……发于阴”,具体指什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是说六经之传变,太阳病与少阴病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解释"阳数七,阴数六."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一)

    12.大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

  • 《伤寒论》笔记: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神安,气定,形复)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不了了之,就让它这样自发发展下去. 风家,容易感风邪的人,就是容易得太阳中风病的人. 太阳中风,一般是用桂枝汤解表,解表后,风邪还没有完全去除,还有存留.这个时 ...

  • 《伤寒论》笔记: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瘲 ...

  •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证分腑热和经热,腑热是 ...

  • 【古文探奇】容美纪游-发容阳

    发容阳 二十五日,君遗前使覃千总领向把总.彭百户.柳门子及行李夫三人,以骡一.马二送余起程.(赆物余璧其杯.缎,收川马二匹,黄连二斤,峒被二床,峒巾十条,茶叶四篓,蜜饯二瓶,路莱十种及程仪)司中小校及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