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阴对里病,少阴对表病,这两栏制表弄反了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仲景写这本书,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医道的传承,以及世上少受点难。那么既然是用于传承,是用于初级阶段的教学呢?还是用于高级阶段的研修呢?如果是初级的教学,那么六经的展开是循序渐进的,尽量不把其它经的问题放进来讲。如果是高级阶段的研修,可以说他讲太阳病的时候,其它五经病都可以拿来对比啊,分析啊。我在读《伤寒论》是能够感受到仲景是以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的,也可以说是以一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展开的。那么第七条这个条文,我认为还是在太阳病这个范围内讨论。所以病有发热恶寒者,可以对应太阳中风,无热恶寒者,对应太阳伤寒的初始阶段。这个条文讲的是发病的时间规律,那么发于阳发于阴可以对应上一天的那个时间段发病。这只是一种讲法。
7.1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这是什么病呢?我们约在太阳病。发于阳,就是发生在“阳”,这里的阳,大概就是白昼的意思。意思就是太阳病多在白昼发病。下面一句意思就是太阳伤寒多在夜晚发病。这段说的是发病的时机。无热恶寒,属于太阳伤寒的初始阶段(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恶寒,就是里虚,津血偏向于体表,用来抵抗外邪,所有内部空虚。整体上的表现就是体内津血虚少。发热恶寒,说明整体属于阳性,正气还可以。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初始阶段,表皮的郁热还没发出来。
7.2 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中国人是玩数字的祖宗,据说是有着很深的奥秘。什么时候病治愈,没法确定下来。身体强的人好得快一点,身体差的人好的慢一些,这是常理。疾病从发病到结束,是有一个统计学曲线的,六七日是一个周期。这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发于阴,就是半夜发病,到了第二天白天计算为一天,到第七天,算作六天。发于阳,就是白天发病,当天就算一天,到了第七天,应算作七天。你看,不管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实质上都是七天。七日来复啊,我们说一个星期七天,为什么是七这个数字?上帝造人,用了六天,第七天休息,所以有一周七天之说。
生命有很多周期,一日是一个基本的周期,这是地球自转的影响,一个月是一个周期,也有一年的周期,这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影响。一年分为四季,一个月分为四周,一天分为上午下午,上半夜,下半夜四个阶段。太阳病,在没有药物干涉的情况下,七天就会经历一个节点,是治愈或者传变的节点,要么好了,要么更严重了。但是呢,这个七天是一个常人的天数,而有些人强壮些,有些人弱些,会在七天之左右变动。
中医不是玄学,是临床医学,一切以临证为中心,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与这个数字,但是呢,我们也不要一下就一棍子打死,说这是瞎扯淡,我们要给这句话一个存在的空间,暂时不理解就悬置起来,以一个开放的态度接纳它。
借用《黄帝阴符经》里的一段话结尾——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