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1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诏皆可之。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B.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C.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D.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平仓是宋代地方官府为抑制粮价、储粮备战以供官需军用而设置的粮仓。
B.枢密院是宋代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以防备武人跋扈。
C.天章阁是真宗营建的奉御集御书之所,皇帝在此接见大臣是最高规格礼遇。
D.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括善于治水,造福当地百姓。他在担任沭阳主簿期间,借助水利工程,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他还在淮南疏通沟渠,整治废田,解救水患。
B.沈括革故鼎新,务实而有成效。在担任提举司天监时,他改革郊祭制度,并按新制进行郊祀,节省了大量费用;创设浑仪、景表等天文仪器。
C.沈括见解独到,提出备边之法。他主张发挥自身长处以应对敌人,同时对边人训练军事的具体标准提出建议,这些主张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沈括学问广博,文化成就斐然。他在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方面无所不通,都有著述,并撰写了流传后世的《笔谈》一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
②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5)沈括处理宋辽边界争端的依据是什么?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弱冠事刘崇,以骁勇闻。宋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陆,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护军王侁沮其议,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
(选自《宋史·杨业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B.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C.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D.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中使,帝王宫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
C.君侯,秦汉时对列侯而为丞相者的尊称,后用于对达官贵人的尊称。
D.寅、巳,古人用来纪时的十二地支,其中“寅”排在地支的第一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为保百姓,劝主投降。宋太宗征讨并围困太原城,使得太原城成为孤城,杨业为了保全城中的生灵,劝服他的主子刘继元向宋太宗投降。
B.杨业戍边有功,遭人妒忌。杨业将侵入雁门关的契丹军队打得大败,让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逃走,引起了戍守边关主将的妒忌,有人偷偷上书诽谤他。
C.杨业受人责难,愤然出战。杨业被护军王侁讥讽,愤然出战,并让潘美、王侁等人在谷口做好接应,结果潘美、王侁等人为了争功,离开了谷口,杨业战败被擒。
D.杨业敢于吃苦,爱护部下。代州北部地区寒冷,而杨业在露天处理军务时旁边不生火,而且神情愉快,毫无寒冷的样子;他对部下有恩德,士兵都乐意为他所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②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登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荐自代,诏赴行在所,高宗特旨通判洋州。洋西乡县产茶。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迄不增。再通判遂宁府。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又力请于朝,除田租二万一千顷,筑长堤以捍水势,自是无水患。秦桧死,上访蜀士于魏良臣,以文若对。二十六年,以光禄丞召,改秘书郎,为《文思箴》以献。自桧主和,朝论讳言兵,故文若以此风焉。迁起居郎。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上屡为近臣言唐文若无罪,可改近郡。知饶州,兴学宫。余干尝有剧盗,巡尉不能制,文若遣牙兵捕而戮之。加直敷文阁,移知温州。三十一年,召为宗正少卿。金人犯边,文若求对,首建大臣节制江上之议。时诸将北出,捷书日闻,上下有狃志,独文若忧之,图上元嘉北伐故事。上谕文若以创业所历艰苦及敌情反覆甚悉,文若对曰:“愿陛下深察大势,趋策之长而避其短,无循前代轨辙,则大善。”未几,诸军退守,金主自将,淮南尽没。诏百官廷议,文若画三策,一请上亲征,二乞遣大臣劳军,三乞起张浚。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文若寻面对,上问曰:“今计安出,卿熟张浚否?”曰:“浚守道笃学,天下属望,今四十年,天不死浚岭海,正为今日。”上矍然曰:“援浚者多,非卿无以发此。”数日,缓亲征之期,起浚知平江府,盖上以浚虽忠悫,喜功,将士多不附。文若复言浚本以孤忠得众,寻改浚镇建康府,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乘舆幸江表,以起居郎兼给事中,直学士院,同群司居守。驾还,迁中书舍人。孝宗嗣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时以疾请外,除敷文阁待制,知汉州,寻改都督府参赞军事。除知鼎州,改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追赠左通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唐文若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B.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C.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D.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所,省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专指天子外出巡狩或巡行所到的地方。
B.改,指官职调动,是由一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者降。
C.江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本文中“江表”多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因从中原角度看,其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文若执政为民。任地方官时,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租,并积极修筑长堤以防水患。
B.唐文若进谏有方。朝中讳言用兵之时,他为文讽谏;上下盲目乐观之时,他画图警示。
C.唐文若富有谋略。金人来犯,他建议由大臣节制江上;淮南沦陷,他又谋划出三条计策。
D.唐文若坚持举贤。他请求皇上重用张浚,但皇上只是起用,他又不失时机地力挺张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
②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王琪字君玉,儿童时已能为歌诗。起进士,调江都主簿。上时务十二事,请建义仓,置营田,减度僧,罢鬻爵,禁锦绮、珠贝,行乡饮、籍田,复制科,兴学校。仁宗嘉之,除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帝宴太清楼,命馆阁臣作《山水石歌》,琪独蒙褒赏。诏通判舒州。岁饥,奏发廪救民,未报,先振以公租,守以下皆不听,琪挺身任之。知复州,民殴佃客死,吏论如律。琪疑之,留未决,已而新制下,凡如是者听减死。历开封府推官,直集贤院、两浙淮南转运使、修起居注、盐铁判官、判户部勾院、知制诰。尝入对便殿,帝从容谓曰:“卿雅有心计,若三司缺使,当无以易卿。”
以龙图阁待制知润州。转运使欲浚常、润漕河,琪陈其不便,诏寝役。而后议者卒请废古城埭,破古函管而浚之,河反狭,舟不得方行,公私交病。徙知江宁。先是,府多火灾,或托以鬼神,人不敢求。琪召令厢逻,具为作赏捕之法,未几,得奸人,诛之,火患遂息。复知制诰,加枢密直学士、知邓州,徙扬州,入判太常寺,又出知杭州,复为扬州、润州。以礼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二。
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琪性孤介,不与时合。数临东南名镇,政尚简静。每疾俗吏饰厨传以沽名誉。故待宾客颇阔略。间造飞语起谤,终不自恤。葬于真州。诏真、扬二州发卒护其窆,盖异数也。
(摘编自《宋史·列传·卷七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B.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C.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D.其先本蜀人/从弟珪/瑶/玘/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仓,隋以后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用于紧急军情的粮仓。
B.制科,封建社会为选拔“非常之才”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C.馆阁,北宋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
D.入对,指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接受皇帝的质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琪少有才名,文采出众。他在儿童时就学会了作诗,后考中进士,皇帝在太清楼举行宴会,让馆阁臣子作诗,他才能出众,独受褒赏。
B.王琪体恤百姓,敢于担责。他通判舒州时,正赶上荒年,请求朝廷开仓济民,在朝廷没答复,其他官吏害怕担责时,挺身而出,开仓济民。
C.王琪为政务实,颇有远见。任润州知州时,转运使想疏通常、润两条漕河,王琪上书陈述弊端,朝廷没有回复,造成后来行船不便的后果。
D.王琪不为言惑,勇揭真相。他调任江宁知州以前,江宁府发生多次火灾,有人疑是鬼神所为,王琪加强戒备,明确奖赏,纵火者很快伏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从容谓曰:“卿雅有心计,若三司缺使,当无以易卿。”
②数临东南名镇,政尚简静。每疾俗吏饰厨传以沽名誉。
(5)文中如何体现“琪性孤介,不与时合”?请简要说明。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父超,晋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周显德二年,宰相李谷征淮南,昉为记室。世宗览军中章奏,爱其辞理明白,已知为昉所作,及见《相国寺文英院集》,益善昉诗而称赏之曰:“吾久知有此人矣。”恭帝嗣位,赐金紫。四年,平湖湘,受诏祀南岳,就命知衡州。陶谷诬奏昉为所亲求京畿令,上怒,召吏部尚书张昭面质其事。昭老儒,气直,免冠上前,抗声云:“谷罔上。”上疑之不释,出昉为彰武军行军司马,居延州为生业以老。开宝二年,召还,复拜中书舍人。五年,复知贡举。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冬,判吏部铨。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至道二年,陪祀南郊,拜舞仆地,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昉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昉和厚多恕,素与多逊善,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昉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初,从父沼未有子,故昉出继于沼。昉再相,因表其事,求赠所生父母官。诏赠超太子太师,母谢氏郑国太夫人。
(节选自《宋史·李昉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B.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C.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D.时赵普为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以后指金鱼袋配饰及紫衣官服,文中借指高官显爵。
B.贡举,古时朝廷向地方征召人才的官吏选拔方式,明清时期则泛指科举制度。
C.奏对,臣属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也作文体名称,是奏疏与对策的并称。
D.文正,是中国古代文臣极美的谥号,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谥号即为“文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昉擅长文辞,受到皇帝赞赏。他因撰写的奏章文辞事理明白,深受周世宗喜爱,又因《相国寺文英院集》中的诗再受称赏。
B.李昉受人诬陷,被贬调离京城。他被陶谷诬告替亲近的人谋求官职,虽有张昭出面解释,仍被调出朝廷,到延州居住。
C.李昉选用人才,秉持公正之心。他在中书省时,对于请求任用的人,如果才能可取,他就加以提拔;能力不足,也和颜相待。
D.李昉力行孝道,请求追赠父母。他虽被出继给李沼,第二次任宰相时,上表请求追赠自己亲生父母官职,得到朝廷允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
②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
(5)李昉“和厚多恕”,在与卢多逊交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说明。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献《东封赋》,迁太常寺奉礼郎。又献所为文,召试入等,出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货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时知州李迪贬衡州副使,宰相丁谓戒使者持诏书促上道,讽辄留迪数日,为治装祖行。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揵,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以疾监舒州灵仙观。尚御药张怀德荐于章献太后,遂召还。玉清昭应宫灾,下有司治火所起,讽曰:“此天之戒告,乃复置狱以穷治之,非所以应天也。”狱由是得解。擢天章阁待制、知审刑院,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青人,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又请益漕江、淮米百万,自河阳、河阴东下以赈贷之。迁光禄卿、知陕州,道改潞州。入见帝言:“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选自《宋史·范讽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B.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C.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D.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庇荫的意思,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赋,古代一种文体,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讲究文采韵律,盛行于两汉。
C.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成为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诸侯曰“不禄”,大夫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讽才能出众,他进献《东封赋》被皇帝召见,出任知县;曾建言外守要塞,内修百务,厉行节约,以保边疆无忧。
B.在黄河决堤冲毁田界后,范讽重新划分,写入地契,田讼即止;玉清昭应宫被烧毁,冤案四起,他认为是降灾戒告,毋违天意,因此销案。
C.范讽因母亲年老而不接调令;任县令敢法治豪强;置宰相丁谓诏令不顾,帮助李迪;用宰相王曾的积粮,赈济饥民,并请求派出使者安抚。
D.范讽治理黄河水灾,纠正贫富不同却负担相同的懒政,并上书朝廷以此法令推行天下;曾建议水路增运江、淮粮食百万,赈救灾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讽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
②讽曰:“此天之戒告,乃复置狱以穷治之,非所以应天也。”
1.
【答案】
(1)A
(2)A
(3)B
(4)①北方地区马多而且人们熟悉骑马作战,好比是中原擅长强弩。
②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改变沈括的主张,就放弃黄嵬而请求天池。
(5)商定两国疆界的文书或文件(“所议疆地书”或“地讼之籍”)。
【解答】
(1)“……者”是判断句式,应独立成句,排除B、C两项;“疏水为百渠九堰”意思是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以播节原委”意思是用来分导和节制沭水的主流和支流,是“疏水为百渠九堰”的目的,故应在“以”前断开。故选A。
(2)A项,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3)B项,改革郊祭祀不是在提举司天监期间。
(4)①习:熟悉。中国:中原。
②凡:总共。夺:改变。
(5)从原文中“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可知,沈括处理宋辽边界争端的依据是商定两国疆界的文书。
2.
【答案】
(1)B
(2)D
(3)C
(4)①大军驻扎在桑乾河,适逢曹彬的军队失利,各路军队收兵返回,潘美等回到代州。
②身上负伤几十处,士兵们几乎战死,杨业还亲手杀了几十上百个敌人。
【解答】
(1)“上遇我厚”句式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致”“王师败绩”构成动宾短语,表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故选B。
(2)D项,“'寅’排在地支的第一位”错误,排在地支第一位的是“子”。
(3)C项,“结果潘美、王侁等人为了争功”说法错误,原文“美不能制”说明潘美并没有争功。
(4)①次:驻扎。会:恰逢。班师:收兵返回。
②被:遭受。殆尽:几乎战死。手刃:亲手杀掉。
3.
【答案】
(1)D
(2)D
(3)A
(4)①适逢大水,百姓很多都被淹死,唐文若到城墙上,拿出府库中的钱招募善游水的人,救活的人很多。
②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皇帝)没有回复。
【解答】
(1)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请恩”是“请求恩典”的意思,结合“为”分析,“为宣和执政请恩”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A、C两项。“喜”的内容是“其直”,二者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B、C两项。句意:将要任命他起草制书,当时有替宣和时执政官请求恩典的,被司谏凌哲弹劾,唐文若喜欢他的直率,作《禾黍诗》来赞美他。(但)侍御史周方崇认为这是在讥刺自己,于是弹劾唐文若狂妄放诞,之后(唐文若)被调出京城任邵州知州。故选D。
(2)D项,“迁”除了指官职的晋升、调动外还指贬谪。
(3)A项,“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租”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迄不增”分析可知,唐文若在任洋州通判时,是为百姓力争不增加赋税,并非是争取免税。
(4)①“会”,恰逢;“发”,打开、拿出;“振”,通“赈”,救济;“活”,使动,使……活下来。
②“是”,赞同、认为……正确;“列”,列名;“之”,代词,指他的意见;“报”,回复。
4.
【答案】
(1)A
(2)A
(3)C
(4)①皇帝随口对他说:“卿一向有智谋,倘若三司缺执掌的官员,应当没有人替代你。”
②多次治理东南名镇,为政崇尚简约沉静。常痛恨庸俗的官吏装饰供应过客食住和车马的馆舍来猎取名声。
(5)①向朝廷陈述十二件事,针刺时弊;②痛恨沽名钓誉;③不理会流言蜚语。
【解答】
(1)“衣冠子弟”作“能力学取富贵”的主语,其后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藉父兄资荫”指凭靠父兄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
(2)A项,“用于紧急军情的粮仓”说法错误,应是用于公益的粮仓。
(3)C项,“朝廷没有回复”错误,文中为“诏寝役”,即皇帝下诏停止了工程。
(4)①“从容”,悠闲随意的样子;“雅”, 一向;“使”,倘若;“易”,替代。
②“临”, 治理;“尚”,崇尚;“疾”,痛恨; “沽”,猎取。
(5)从文中“上时务十二事”“每疾俗吏饰厨传以沽名誉”“间造飞语起谤,终不自恤”可看出,王琪性格耿直,不与当时的流俗相一致。
5.
【答案】
(1)D
(2)B
(3)C
(4)①等到李昉被罢免宰相,张洎起草诏书狠狠地攻击诋毁他,而李佖却每到初一、十五一定拜访李昉。
②如果接受他的请求,这是卖私人交情,因此严厉地拒绝他,使恩惠归于皇上。
(5)①李昉向来与卢多逊交好;②李昉不相信卢多逊诬陷诋毁自己;③在太宗提及卢多逊时替他开脱。
【解答】
(1)“数”表多次,用来修饰“以其短闻于上”,应在“数”之前断开,排除A、B两项。“多逊”是“遂参知政事”的主语,故在“多逊”前面断开,排除C项。故选D。
(2)B项,“古时朝廷向地方征召人才的官吏选拔方式”错误,“贡举”指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举荐人才。
(3)C项,“如果才能可取,他就加以提拔”错误,对才能可取者,李昉也正色拒绝。
(4)①罢相:被罢免宰相。攻诋:攻击诋毁。朔望:初一、十五。诣:拜访。
②请:请求。市:卖。峻:严厉地。绝:拒绝。
(5)从文中“昉和厚多恕,素与多逊善,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可知,李昉向来与卢多逊交好即使别人告诉他卢多逊诬陷诋毁自己也不相信,而且还在太宗提及卢多逊时替他开脱。
6.
【答案】
(1)B
(2)D
(3)A
(4)①范讽任知县时照顾贫弱的人,至于豪横的大户人家,则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
②范讽说:“这是上天的告诫,却要设立案件来追究原因,这不是用来回应上天的方法。”
【解答】
(1)“通判淄州”,做淄州通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他谷”,其他作物,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2)D项,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
(3)A项,“他进献《东封赋》被皇帝召见”错误,“又献所为文,召试入等”时才被皇帝召见。
(4)①为,担任;存视,问候看望、照顾;大家,大户人家;峻,严酷、严厉。
②“非所以应天也”为判断句;狱,案件;穷治,追究;所以,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