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鹤下扬州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瘦西湖上
没去过扬州时想去扬州,去过扬州后想念扬州。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因为扬州有他忘不了的人,就有这么深情的慨叹!薛宝琴说:“汉苑零星有限,隋朝点缀无穷”,因为隋堤有她忘不了的柳,就有这么思接千里的联想。念叨很多次想去扬州看看,今年国庆期间在扬州匆匆两天,所历所见所感一直在内心萦绕,这份想念,如果不形诸文字,还真的不知道如何安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个园与东关街
我们10月4日下午六点多到达扬州,天已经黑了下来。在去酒店的路上,路过瘦西湖的一处门前,灯光下瘦西湖门口还聚集着很多游人,我都有些迫不及待想加入其中。安顿下来、吃罢晚饭,沿着宝带河去到瘦西湖另一个门口,看回廊上的字画介绍,看对面照壁上有灯光映射的几个大字:“一湖一院三千年”,仿佛站在历史的入口处,向前一步就可以穿越到繁华的过去,登隋苑楼台,赏吴宫花月,闻大唐笙歌。第二天清早醒来,雨淅淅沥沥下的紧,心里不免紧张。好在扬州的雨真乖巧,八点时便停止了。虽然在这一天中还零星地下过几阵雨,但是,除了唯觉凉意之外,一点也不影响游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来到个园
第一站去个园。个园是一个以竹子为主题的家庭园林,在竹子博物馆中还有四棵几百年古老的竹子。因“竹”字半边像“个”子,园便因此而得名。姚合在《扬州春词三首》中写道,“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 郑板桥也是酷爱画竹,说明扬州人对竹子情有独钟。个园的主人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自己的家庭园林时也选择竹子为主题,表现出不俗的品味。据说,他从28岁开始修园,修了20年至48岁而成,享用20年寿68岁而终,留下这座名园。这让我想起木心的诗《从前慢》,慢的东西才这么牢靠,才会久久地流传。
走在个园中,曲径一边是茂密的竹林,一边是开阔的草坪,草坪前有一个开有月亮门的白色照壁,一树红枫独立在如茵的草坪上,以照壁为背景成为一幅绝美的图画。几棵高大的乔木耸立在园子里不同的位置,并不十分地引人注目。后园里让人难忘的,是一片绿肥红瘦的海棠展开在太湖石围着的花圃间,一株婀娜依依的垂柳拂摆在水池畔,一棵枝虬叶翠的松树昂首在假山上。松树的高枝伸上石山上的鹤亭边,构成“松鹤亭”的意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个园中的绿肥红瘦
相比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绍兴的沈园,个园在房屋亭台的建筑上讲究实用,不刻意讲究画面感,没有曲曲折折的穿廊,也没有凭窗临池的美人靠。亭子建在石山顶上,适合登高望远。书房也建在石山上面,由曲折的石级导入,取“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意思。从古到今,读书是中国人最为统一的信仰。在不大的后园中,用各形各色的石头砌成春山、夏山、秋山、冬山,让一园藏四季。看来主人的志趣不在风景,而在更广阔的时空之中,是要把“秋冬春夏尽堆栏”。
在竹子博物馆所有关于竹子的介绍中,我注意到两张小小关于竹子的歇后语的字框。被文人雅士推崇备至的竹子,与之相关的歇后语却大都不妙。如:竹蓝打水——一场空,竹丝编背蒌——眼多,竹林的笋子——嘴尖皮厚,竹织鸭——无心肝,竹子当鼓——敲竹缸,竹子顶天——差一大截,竹枕头——空的,竹筛子盛稀饭——漏洞百出……在文人雅士眼里看到的是竹节、中空,是气节、虚心的象征;在普通人眼里,看到的是竹器在使用时的表现与局限,这真是雅与俗之间很有趣的矛盾。
又看了一处江南的园林,又体会了一下旧时江南富足人家家居的雅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走在东关街上
从个园出来,就到了邻近的东关街,一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两侧挨家挨户是买本地特产的商铺,不时有一个一米来宽的小巷垂直街道向纵深伸展。我们在街上缓缓走过,在阴凉的秋日,体会“画楼隐隐烟霞远,铁板铮铮树木凉”的意境。在接近城楼的路段,有一座临街建筑叫做冬荣园,是沈从文先生的岳母出生的地方。房子已然成了喝茶买茶的商场,但还是象征性地保留着旧宅主人的物件。墙上挂着介绍宅子旧主人的图文中,图是张家四大名媛的照片,文说的是沈从文先生的岳母家。陈列有沈先生岳母出嫁坐过的轿子,和新娘的画像。
读过张允和写的《张家旧事》,想不到一不留神居然走进了她的外婆家。若在当年,这所宅子中最该介绍的一定不是沈从文、不是张家四千金,甚至不是她们的母亲。而其他的人基本上被时光湮没在历史天空的深处,但凭这几颗星星来照耀宅子的当年。这既是历史冷峻的淘汰,也是历史温情的留存,我们向往一个地方,不正是因为那里有与历朝历代的风流人物的踪迹、有关于他们的看得见的记忆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马可·波罗塑像前
从一座城市楼下走出东关街,面前是一条马路,马路对面是运河古渡,门楼边立有马可·波罗的塑像。我想起徐则臣的小说《北上》中、乘船沿运河一路北上的小波罗,他来自意大利,自称是马可·波罗的粉丝。在书中,我顺着小波罗的游历,看到了一百年前沿运河从杭州到天津的一路景象。却因遇河霸的挑衅,他们的船是在夜里路过了扬州,错过了这一段运河。我瞄了一眼马路对面高高牌坊上“运河古渡”四个字,想:今天一定要游这一段运河,替小波罗补上一课。
2.大明寺与平山堂
冒着绵绵细雨,我们马不停蹄地来到大明寺,大明寺在蜀冈上,沿着一条长长的斜坡路来到寺门口。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寺庙,第一个住持是鉴真和尚。鉴真纪念馆被围着在修缮中,寺院千余年来,多有圮废,又被修缮,历经沧桑巨变。院内有梁思成、郭沫若的塑像,梁思成根据日本招提寺设计了鉴真纪念堂,郭沫若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几个大字,碑背面有赵朴初书写的纪念碑文。虽是寺院,文化气息比宗教气息浓厚的多。院里耸立着一座九层高的栖灵塔,巍峨峻美。我们乘电梯上到六层,俯瞰扬州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蜀冈下大明寺牌
寺院西边高处,有一座建筑叫平山堂,是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修建的住所。他在一阙《朝中措》中写道:“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这首词让平山堂名扬天下。我却在到来之前,只知此词,不知平山堂。
但是,有很多人知道,很多人来过。欧洲阳修的学生苏轼不仅来过平山堂,还来过三次。“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俩师生词中提到的那棵柳树,被后任扬州知州薛嗣昌命名为欧公柳,至今还在平山堂前有一石碑,一柳树在讲述与还原当初的景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平山堂
到平山堂愐怀先贤的人很多,他们留下很多题咏。王安石有“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苏辙有:“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对凭栏。”秦观有:“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汪楫有:“平楼高十尺,登眺意翛然。”万时华有:“醉翁行处残阳古,多少游人日往还。”程梦星有:“山平水远妙蕴藉,略如欧老行文章。”王士祯有:“他日相思忘不得,平山堂下五清明。”徐树有:“三老文章三泰斗,堂前客到敢平乎?”从这些诗句中,可看到平山堂在人们心目中自然环境的优美,与人文地位的崇高。
平山堂内设有欧阳修、苏轼纪念馆,分“生平简介、歌赋扬州、清举风骨、清芬传家、家国情怀、遗泽后昆”几个栏目,介绍这一对贤师徒在扬州当知州的故事,还列举了他们在扬州任上的三大政绩。过去多知道是他们的文章学问,看了纪念馆中的展览,也知道他们修齐治平方面的涵养与丰功。为任一处、造福一方,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站在平山堂前,回想欧阳修任居此处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热闹景象,回想他身后各路文宗纷至沓来,怀揣着追慕与比肩的不同情感与心情,禁不住猜度:他们当初可曾意识到,自己的行踪、自己的文墨,对平山堂美好的加持?正是这代代流传的敬慕,让自古圣贤身后不寂寞。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鹤塚
平山堂前地势较低的地方有一座鹤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一对鹤夫妻在此生活,一只仙逝,另一只哀哀而亡,追随而去。后人建鹤冢以葬之,曰:禽尚如此,人何以堪!凄美的爱情故事总是打动人心的,在江南这样的故事特别多,宁波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杭州、镇江有白娘子与许仙,绍兴有陆游与唐琬,扬州许是没有但有这小小的鹤塚。
平山堂侧有西园,西园有三块御碑,有乾隆皇帝手书“天下第五泉”的碑。西园一角还有扬州八怪之一的石涛的墓。我们没有细考鹤冢的由来,也没去了解御碑与石涛的墓如何会出现在这里,只觉得这恰恰就是扬州的好处,一座蜀冈上,就有那么多重量级的历史人物与文化艺术为扬州站台。
来大明寺,游平山堂。这里,鉴真传过法,欧阳修宴过宾客,苏轼拜过师,很多文人骚客弄过笔墨写过华章,我们来怀过古。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运河岸边
3.运河古渡与莲花公园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隔着古今,隔着文字与现实,更不可能踏进在书中读到的运河。明知如此,还是兴致勃勃地去游扬州那一段六公里的古运河。
运河石砌两岸、夹岸烟柳成行,显得生机勃勃、一点也看不出她有那么古老。临河的房屋半掩在柳树或其他的树荫中,若隐若现。有中式的豪门大宅,也有西洋风情尖顶白墙,以中式旧建筑为多。檐牙挑柳丝,刚柔并济的美,偶尔有一两栋远处的现代建筑也扑进镜头。河上有好几座桥、新建的、旧修的都有,每一座桥都别致。有一座新建的柳叶桥,就如一片横放在水面上的柳叶,线条与造型都非常美观。一座座桥让人不禁感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有一座黄色的桥不是跨河而建,而是傍河而建,那是御码头,是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游运河时登船的地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身后是运河
船行在这一段运河上,没有见书上描述的水上人家,也没有见书上所记的沿途风物,在水面左顾右盼,所见非常有限。只是内心感叹,最古的一段运河被精心保护得这么好、倒饬得这么现代。这是隋炀帝留给扬州的遗产,隋炀帝又在哪里呢?“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这是小波罗睡梦中经过的河段,即使在白天,小波罗当年又能够看到什么呢?我从豪华游船上下来的时候,觉得难以想象。坦白地说:这一段运河游,既没有在绍兴乘乌蓬船时那种反朴归真的体验,也没有在桂林两江四湖上坐游轮时时尚现代的感观,更没有在秦淮河上灯影中坐画舫时探幽怀旧的情调,导游所介绍的这段运河的前世今生,与我所看到的一路景观,仿佛是两张皮,坐在游轮上的我,暗自努力也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运河边的旧房子与年轻人
下船离开运河古渡,心里有淡淡的失落,也有小小的不甘。想不到我们前脚踏出运河古渡,后脚就踏进古城遗址。
透过玻璃罩看到发掘得初见雏形的宋城遗址,走过明清时代的洒金桥,把远处的女墙一起摄入照片中,多少弥补一下运河不古的失落。在扬州城中信步蹓跶,一不小心又遇见荷花池公园。“平临一水入澄照,错置九峰入古情。”亭、桥、水、柳、莲、青房黛瓦,无不勾勒出江南的秀美,让人留连忘返。即使出得园来,街角随处树叶丛中一挑飞檐,也是让人陶醉。说不出扬州好在哪里,可就是喜欢,从骨子里喜欢。也不是就我如此吧,古人不也曾“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吗?
在蟹黄包子与文思豆腐羮的安慰下,结束了紧张的一天。有诗为证:
斜风兼细雨,走马看扬州。
个园翠竹青,东关旅人稠。
名寺谒群贤,古河读春秋。
桥头观飞檐,依依摇垂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甥舅怀古
4.瘦西湖
心心念念瘦西湖,其实特别放不下的是湖上的二十四桥。
从西门进来,几步就遥遥望见二十四桥,此二十四桥早已经不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后人把诗词中的二十四桥建在痩西湖上,想要再造一个“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意境。听一位导游说,桥两侧有二十四级、桥长有二十四米,桥左右共有二十个桥柱……这数据显示,文化的影响力是多么强大!曾经是一座桥引出了美丽的诗句,而今是一些美·丽的诗句成就了这座名扬天下的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把镜头朝向哪个方向,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瘦西湖中泊着几艘装饰的船,还有两只黑天鹅,一只在船上、一只在水里,宁静平和的景象。只可惜灰蒙蒙的天空,映衬出灰蒙蒙的水面,使画面显得有些阴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抬眼便是画
从步云门进去有一座白塔,是藏传佛教的佛塔。据说是从广西飞来。石涛的家族兴衰史在桂林靖江王府中展出,他的墓却在扬州。这座塔与石涛墓,是不是广西与扬州神秘缘分的记录呢?塔边有一个御碑亭,亭内玻璃框内罩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写的文字,镌刻在石碑上。乾隆皇帝的字如行云流水,饱满、大气而又灵巧,他显然是一位了不起的书法家!
走过五亭桥,到瘦西湖的另一侧,古街、古亭、古园、古屋内基本上都是商场,所卖的吃的、玩的、用的,皆为文化遗产。虽然有现代商业的植入,但商家基本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并不招睐游人。“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海内知名天下饭,花间品味景中缘”,“园中草木春无数,湖上山林画不如。”他们把广告藏在对联中,读到此联,你怎么不想进店坐一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所谓伊人,临水伫立
在商业氛围里有一处静香书屋,是扬州八怪中金农所书,里面是一个大园子,有假山、亭子、书屋,还有石塑的船伸进水面,站在船头临水迎风伫立,人与风景融为一体。站在石船头突然觉得,所谓风景区,就是把自然的、人文的遗产排列组合在一起,给人抚今追惜的场所。
走了一大圈,终于来到瘦西湖最热闹的地方——二十四桥,我和外甥轮流站在桥上照像时,有路人问:为什么叫二十四桥呢?我说:因为古诗词写扬州,有“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句子,说明扬州曾经有一座闻名的二十四桥。后人据此把它建于瘦西湖上,成了这个景点。那个白发的母亲与她中年的儿子听后,伸出大拇指说:你说的真好,知道的真多。我感到脸微微发烫,其实,站在二十四桥上面的时候,我知道的就是这么一丁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亲自从这个新二十四桥上走过后,忍不住再去了解她的来历。于是,又知道了“桥上行人桥下水,落花尚自怨香泥。”“廿四桥头添酒社,十三楼下说诗名。”“廿四桥边草径荒,新开小港透雷塘。画楼隐隐烟霞远,铁板铮铮树木凉。”“廿四桥头人影乱,三千殿脚棹歌长。”曾经,二十四桥把人们渡向何处?她有怎样惊艳的身姿?有怎样清波皓月的背景?至于牵动那么多才子的衷肠?这些认识与思考,让我觉得:旅游有时不只是足迹所至,更是足迹所至的地方,让我们神思在更辽阔的时空中飞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二十四桥上
从瘦西湖风景区回来,我们吃过午饭,匆匆告别扬州,拼车来到南京碌口机场。和司机师傅聊天,他说他是扬州人,长这么大没去过个园,没去过瘦西湖,没去过大明寺。我问:市民去要买票吗?他说:一年一百块钱想去哪里去哪里。我问这么优惠为什么不去看看。他说他天天开车绕着景区转,里面的一切都看够了。
开始还以为这位扬州师傅是心有遗憾,后来才听出他是在低调的炫耀:咱每天都在风景中,不用像你们这样专程跑来,专门卖票游览。我在沿途遇上风景,举着手机拍照片的时候,他问我:这很好看吗?我说:当然。一点也不介意他的不以为然,一是因为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文,足以成为江南人骄傲的理由;二是因为他一个年轻人还不及我对一切都怀有浓厚的兴致,我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扬州两日,余味无穷!
如果喜欢,请点在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