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分1针,2针,3针,到底有什么差别?哪种更好呢?
最近疫苗接种室里人庭若市,打针的护士姐姐忙的午休都没有,一个一个的给人们解释新冠疫苗,然后注射,观察。经常有人会问道:“我这个疫苗打的是几针的?”“听说有1、2、3针的,那哪个效果要好点,不良反应要少点呢?”看来大家都很关心疫苗保护力和不良反应,我们下面就介绍一下。
相信大家在打疫苗的时候护士姐姐会跟你说,你正在打的是哪个公司产的什么疫苗,要打几针,还会提醒你些注意事项,那么我们打的都有哪些疫苗呢?
载体疫苗(1针):康希诺腺病毒载体疫苗
灭活病毒疫苗(2针):国药北京所新冠灭活疫苗、国药武汉所新冠灭活疫苗、科兴中维新冠灭活疫苗
重组亚单位疫苗(3针):智飞龙科马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
为什么他们有的打1针,有的却要打2、3针?
这主要是因为这几种疫苗的有效成分不一样,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先了解下我们的机体是怎么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然后再看看疫苗的成分。
病毒极其简单,是由蛋白质外壳和里面的遗传物质组成的,大部分本身缺乏基因表达的酶,全靠侵入活体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内部环境和工具来自我复制。当它侵入我们人体后,会经历4个步骤: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当完成释放后有的宿主细胞也随之裂解,释放出的大量病毒继续寻找新的工厂,我们的大量细胞至重要器官因此被破坏。
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称为抗原)的结构和我们体内物质的结构不同,尤其是其中的刺突蛋白和S蛋白有其特异型,我们免疫细胞可以主要识别这两个标志,识别出来后就会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杀灭入侵者,保证我们的安全。
我们的机体有两种特异性免疫:
1. 机体可以产生抗体来中和病毒,他们的关系就像是刀和刀鞘,抗体可以特异性的识别和黏住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阻止他们把刀伸向正常细胞上,这叫体液免疫。
产生的抗体除了中和毒素,还可以激活补体去裂解被感染的细胞,暴露病毒;参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直接杀灭靶细胞。
2. 还可以产生一些具有杀伤力的T细胞,它可以识别已经被病毒入侵的病变细胞并杀死,病变细胞破裂,里面的病毒入血后又可以被抗体中和,这叫细胞免疫。
这两种免疫相互协作,就好比打仗时火烧敌人大营,让敌人烧死在大营(靶细胞)里或暴露后再被抗体抓捕。
既然机体免疫主要针对的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那如果我们早有一支针对病毒的军队在体内时刻准备,等病毒入侵时立即识别击杀,那岂不是很好。要有抗体就得先被感染,但我们又不能直接把病毒注入体内,因为那样造成的风险太大。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打疫苗。
疫苗打的不是原始的病毒,而是加工过后毒力减退甚至消失的病毒,或者是病毒的成分,根据疫苗的有效成分可以分为灭活疫苗,减毒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病毒颗粒疫苗、亚单位疫苗和核酸疫苗,我们正在接种的是其中的三类。
1. 病毒载体疫苗:将新冠病毒的部分基因嵌人其他特定的病毒载体或细菌载体(如腺病毒等),然后让它们进入人体内表达出目标抗原,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当然这些病毒载体被证实是安全的。
因为载体病毒是活的病毒,免疫原性接近天然,可以大量复制,模拟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所以只需要接种少数剂量就可以引起全面的免疫反应,一般只要1针。
2. 灭活疫苗:采用传统研制工艺,先让新冠病毒增殖,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其灭活,没有毒性,但保留它的免疫原性,也就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外壳不会改变,仍能引起免疫反应,犹如一个只有外壳的死菌,在体内没有侵蚀细胞和复制的能力,不会增殖,抗原数量有限,所以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让机体建立起牢固的免疫防御,一般需要打2针。
3. 蛋白亚单位疫苗:将新冠病毒的目的抗原基因通过重组方式构建在表达载体上,比如是有自主复制能力的DNA质粒或RNA质粒(一种可以在细胞体内复制而不受细胞本身的调控的遗传物质),再转化到细菌、酵母、哺乳动物或昆虫的细胞中,诱导表达出刺突蛋白和S蛋白,纯化后制成疫苗。
类似于借鸡下蛋,再把所有的蛋集中起来去集市上卖,因为它只含有抗原成分,不含有基因不能在体内复制,所以也需要注射足够的量,一般打3针,常用的乙肝疫苗既属于这一类,也是打3针。
那它们有什么差别呢?
1. 疫苗成分不同。灭活疫苗是死的病毒,蛋白亚单位疫苗是病毒的一部分关键蛋白质,病毒载体疫苗是带有新冠部分基因的非复制性腺病毒。
2. 接种剂次不同。病毒载体疫苗1针,灭活疫苗2针(第二针在3~8周内完成),蛋白亚单位疫苗3针(第二针在4~8周内接种,第三针在6个月内接种)。
3. 有效性不同。WHO在新冠疫苗的目标产品简介中提出,新冠疫苗的保护效力要求至少为50%,70%以上则更被接受。根据官方数据,灭活疫苗的临床试验有效性最高,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不宜评估或直接比较疫苗临床疗效,由于不同疫苗的临床研究设计和研究现场不同,研究结果会有差异,疫苗的真正保护效果还需通过后续大规模IV期试验或广泛接种疫苗后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获得。
4. 安全性略有差异。灭活疫苗和蛋白亚单位疫苗不会造成病毒感染,非复制型腺病毒载体疫苗无法自我复制,安全性也较好,但由于腺病毒可以吸附机体内各种细胞表面,缺乏靶向性,所以它既能感染靶细胞也能感染其他正常组织细胞,产生难以避免的不良反应。
5. 技术成熟度不同。灭活疫苗为第一代疫苗技术,蛋白亚单位疫苗为第二代疫苗技术,多种基于这些技术平台研制的疫苗已上市,技术成熟度高,而病毒载体疫苗技术度中等。
6. 储存条件不同。灭活疫苗热稳定性相对较好,一般可在2~8℃储存,蛋白亚单位疫苗可在2〜8℃储存6个月以上,在室温和40℃保持至少稳定1个月。载体疫苗的储存条件方便灵活,可在4℃液体缓冲液中保存,或以冻干粉形式存在1年以上。
这些疫苗作用的基本原理都是让机体提前识别病毒抗原,产生有针对性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只是方式不一样。一种新疫苗从最初研发到最终应用,通常需要经历数年,至少要经过探索、临床前期临床试验和批准等阶段。疫苗得到批准并投人使用后还须对疫苗的生产、质量控制等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以保障疫苗安全性。
对于一个疫苗的开发,要有下述流程
1. 非临床研究/临床前研究
2. 发现苗头化合物
3. I期临床试验
4. II期临床试验
5. III期临床试验
6. 获得上市许可
7. IV期临床试验和不良反应监测
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内容不做赘述,只是为了方便我们了解市上的疫苗研发到了哪一步。但上市的这几款疫苗都没有完整走完疫苗研发及上市的流程,有的是附条件上市,有的是批准紧急使用,这里有两个名词解释。
1.附条件上市:就是指那些经过评估后预计符合上市要求的疫苗,只是还没有完成所有注册上市所需要的研究和资料,前期的临床实验基本完成。这些疫苗通常先在一些一线岗位工作者,比如边检人员、防疫人员、医务人员及负责城市基础运行的工作者中紧急使用,因此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可靠,可大规模用于一般人群,灭活疫苗和腺病毒疫苗属于这一类。
2.批准紧急使用:是指为了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限内紧急使用疫苗,目的是在医务人员等特殊人群中,先迅速建立起免疫屏障,以保障城市的基本运行。重组亚单位疫苗属于这一类,已全部完成了动物试验、临床I期、II期试验,且I期、II期试验取得非常好的安全性指标和免疫原性指标。
因为去年我国疫情控制的较好,疫苗在国内没有做三期临床试验的环境,所以我国灭活疫苗是在巴西、阿联酋、土耳其等国家做的三期临床试验,因为人种不同,测出来的疫苗保护率不能完全套在我们国人身上,但至少就目前来看没有大规模的负面消息,可以大致参考数据认为上市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没问题的。
还有种说法是就当前研发的疫苗而言,它们主要通过肌肉或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这些方法通常只激活下呼吸道部位的免疫(全身免疫应答),而无法激活上呼吸道保护(黏膜抗体应答),因此最终可能只达到部分保护或减弱感染的效果,而无法起到消除病毒传播的作用。
对于不良反应,有的人打完和平时无异,有的人几分钟就开始起疹子、发热,严重的甚至发生全身免疫反应综合征。但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极低,这和个人体质有关,大部分人都是发生轻微的不适,这是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在工作的结果。如上述所说的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释放炎性物质,和我们平时的感冒发烧是一样的,这个经过人工处理毒性更低,一段时间就会好转,如果反应过于激烈,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依靠药物或一些物理手段来缓解症状。
有下述情况者禁止接种:
1. 对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不管轻重;
2. 以前出现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不管是不是同类疫苗,要及时告知;
3. 患有癫痫但没有干预控制和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者,可能加重病情;
4. 正在发热者,或者患有急性疾病,或者处于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或者患有严重慢性病患者但没有控制或控制不佳;
5. 妊娠期的妇女。
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合适接种,可以现场或网上问问医生。
尽管疫苗是不完美的,但目前它是我们国家建立免疫屏障的重要手段。现在我国疫苗接种已达4亿多剂次,但其中有部分人还没有完成全套接种,距离我国要达到群体免疫的接种要求还很远。钟南山院士也亲自接种疫苗,以提高大家对疫苗的信心。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新冠疫苗有一定的了解了,如果还有疑问的话,请更多咨询医生。也请多多告诉周围的亲戚朋友,积极接种疫苗,对你我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