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Nielsen-Scott A 和 Goodyear H 在 BMJ 杂志中撰文报道的一例足月顺产的健康男婴的案例[2]。男婴的母亲并无感染或大疱性疾病的病史。在男婴被娩出期间,有医护人员注意到男婴正在吮吸手腕部。男婴出生后,医生即发现其双侧手部和腕部背侧皮肤共可见 4 处直径<1 cm 的糜烂性病变,边界清晰,两侧对称分布。这些糜烂性病变所在之处恰好正是出生时男婴吮吸的皮肤区域,身体其他部位未见皮损。
基于新生儿出生时上肢远端的典型水疱/糜烂样皮损,且身体其他部位无水疱样病变,加之新生儿的一般状况良好(无感染征象),母亲无大疱性疾病或感染的病史,可对新生儿吸吮性水疱进行临床诊断,尤其是观察到婴儿吸吮病变处有助于作出诊断。新生儿吸吮性水疱是一种良性皮肤病变,诊疗方面几乎无需借助任何检查手段。提升对这种先天性水疱的认识,不仅有利于减轻家长的恐慌与焦虑,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给婴儿带来的痛楚。然而,新生儿吸吮性水疱需要与新生儿感染(如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单纯疱疹、新生儿水痘、先天性梅毒、念珠菌病)、大疱性疾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天疱疮)等疾病相区分,有时不易区分。新生儿脓疱疮(impetigo)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化脓性皮肤感染,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偶尔可由 A 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由两者混合感染引起。脓疱疮可分为大疱性和非大疱性性脓疱疮。新生儿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生后 4~10 天,以面部、躯干和四肢突发大疱为主要表现,皮损初起时呈孤立分布的小水泡,疱液透亮,后逐渐增大成大疱,其内充满淡黄色浑浊液体,周围可伴有红色环状边缘[6]。大疱性脓疱疮容易破裂,破裂后留下红色糜烂面,伴或不伴有鳞屑或结壳。局部外用或口服有效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