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歌到董卿:爱读书的人到底有多赚?

文 / 张涔汐

01

前段时间,我重温了一遍《朗读者》,每次当我心情有些低落的时候,听着节目中的嘉宾讲诉自己背后心酸的经历时,总会觉得自己的那点不如意相比起来,轻如鸿毛。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董卿对胡歌的采访。

05年是胡歌事业爆发的一年,那一年他红遍大江南北,过大名气让他感到心虚,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心理准备去面对粉丝们。

06年车祸事故,让他面部毁容,面部缝补了100多针,对于普通人来说都难以承受,更何况对于一个演员?

他的这两年的经历,犹如高速运转的过山车,从巅峰嗖的一下跌倒了低谷。

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他孤独、委屈、迷茫、无奈、孤独、自卑,这种内心的煎熬,让他不再是以前狂妄不羁的李逍遥,而是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的寻路人。

正是在车祸疗养的一年里,他开始大量读书,并且从此爱上了阅读。

接受采访时,胡歌面对镜头说:

这场车祸就像上天的恩赐,让一直无法静下心思考学习的我忽然有时间去充电。


02

涔汐非常理解这样的状态。

每当涔汐在面对低谷的时候,抑郁症让我无法喘气,靠着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高尔基的《童年》撑着,每次当沮丧的时候,我就想着书中比自己更悲惨的两个主人翁的经历。

正如胡歌所说:“在那段最消沉最无助的日子里,是阅读让我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我感慨阅读的力量太强大了,以前我们看到的胡歌是那个疯疯癫癫的李逍遥,蜕变成现在看起来颇有文化,稳重中流露着人生智慧的梅长苏。

这个蜕变的过程虽然跟那次车祸经历有关,但不得不承认是阅读让胡歌成为一个更有思想厚度的演员。

一个经常读书的人跟不读书的人,言谈举止大相径庭。

阅读可以升华一个人的生命,甚至可以重塑一个人的灵魂。


03

我们再来看看董卿。

离开春晚的舞台,董卿辗转到《中国诗词大赛》。这个舞台可不是普通的主持人能镇得住场的,必须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嘉宾们各个都是万卷书的读书人,没有文化底蕴这个金刚钻,单单选手的才华瞬间能秒杀了主持人。

但是,董卿却做到了谈笑风生、妙语连珠。一场诗词大赛的中国文化擂台上,你尽情的感受到“何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董卿从主持人身份辗转成《朗读者》制片人,挑起大梁直接把一个文化节目做到了极致,左手制片人,右手主持人,转型的成功,让董卿达到了事业的巅峰。

环球人物对董卿采访,董卿回答:

我基本上保持每天睡之前1个小时阅读,雷打不动的,很多人问我还能坚持啊。无所谓坚持不坚持,这是一种习惯。

正是这么多年她保持阅读的习惯,积累的文化底蕴,才让她在事业的巅峰。


04

很多人可能会说:涔汐你吹牛,读书有这么厉害吗?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事业高度吗?

看看马伊俐怎么回答的:

学艺术的,如果要想走得的更宽更长更久,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文学理解能力,经不起长久竞争。人,终其一身,比的是永恒的耐力和终身学习的渴望,非一时的爆发力。

看看郭德纲怎么回答:

相声演员拼到最后一定是拼的文化。

涔汐今天要回答的是:不管在任何一个行业,在实力上能达到一定高度都得拼文化。

涔汐身边一位友人,之前只是工厂流水线的工人,月薪两三千。但是他不甘心,私下买书大量充电,最终专攻互联网,自学成才,最后成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专才。

只有真正爱好阅读的人,才会明白阅读对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自幼中外名著阅读积累,涔汐今天也不会给大家分享如此多的人生智慧。

汉代刘向曾经说过: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大家抽空多多阅读吧。


作者简介:张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头发虽长见识不短,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职场的认知大坑,欢迎关注@我是涔汐,公号(id:zhangcenxi99)让你增值的地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