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方伟|走进卫风

方伟


此前曾写一本书,叫作《走进诗经》,这次跑到安阳、滑县等地转一大圈,这是《诗经》卫风、邶风、鄘风的采集地,所以此文就叫《走进卫风》。

先说说邶风、鄘风、卫风这三国的来历吧: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然后分封诸侯。封先圣王如尧舜禹之后,封功臣如姜子牙于齐,接着分封宗室:“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鲜於管(今河南郑州);弟叔度於蔡(今河南上蔡)”等。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同时表达对故主的歉意,武王就把殷故地朝歌(今天淇县一带)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以使“不绝殷祀”。但又不放心,就派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封在武庚的周边予以监视。有资料表明:殷都以南为“鄘”(应该是今新乡一带),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应该是今鹤壁、汤阴、安阳、邯郸一带),霍叔监之;殷都以东为“卫”(应该是今天滑县、濮阳一带),管叔监之。号称“三监”。后来项羽封刘邦于“汉”,又将秦朝三降将封在陕西一带,号称“三秦”,大概是从这里学来的。

这样看来,邶、鄘、卫,是各有其区域性的。但若说邶风采于邶,鄘风采于鄘,卫风采于卫,恐怕不对,因为邶、鄘、卫最初并不是国家,管叔的封国在郑州管城区一带,蔡叔的封国在上蔡,他们居于邶、鄘、卫只是“相禄父治殷”。况且,即使作为国家,存在时间也极短。因为武王伐纣后第四年(《史记》说二年,说法很乱,不作考证)就去世了,然后周公摄政,然后管叔、蔡叔联合武庚造反,然后周公东征平叛消灭了管、蔡、武庚,并把原来这一片地盘统称为“卫”,封给自己最小的弟弟康叔姬封。卫康叔才是卫国的真正初君。邶和鄘也就存在几年的时间。

这样看来,卫康叔的卫国,其地盘应该包括新乡、安阳、濮阳等这一片区域。

有人对卫国的发展史做过考证,说卫国先后建都于朝歌(鹤壁,384年)、楚丘(滑县,31年)、帝丘(濮阳,378年)、野望(沁阳,45年)。卫国是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立国前后共计838年,直到秦朝灭亡前一年才被灭掉。

邶风、鄘风、卫风,“其诗皆为卫事”(朱熹语),这是无可置疑的了。孔子七岁时,吴公子季札聘鲁。鲁国的乐师,可能就是太师挚、亚饭、三饭、四饭、鼓方叔、拨鼗武、少师阳、击磬襄这一班乐队,为季札演奏“周乐”。当时是把《邶风》《鄘风》《卫风》作为一个单元演奏的,《左传》这么记载:“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看来季札也是把《邶》《鄘》《卫》,统称《卫风》的。

卫国是殷故地,文化应该最先进,所以这一带采集的诗篇也最多。其中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加起来有39篇之多。周太师在编辑《诗经》时,因其多,不成比例,譬如桧风、曹风都只有寥寥几篇,于是就将从卫国采来的诗一分为三,以其旧有国名称之,于是邶风焉、鄘风焉、卫风焉。大致是这么个因由。

《世说》里面有一则关于《诗经》哪篇最好的讨论: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最好;谢安说“吁谟定命,远猷晨告”最好。赞成谢玄,反对谢安,不知谢安说的这两句好在哪里。但要我说《诗经》最好的篇章,倒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虽然这些都不是《邶》《鄘》《卫》里面的,但《邶》《鄘》《卫》几乎篇篇都好,令人难忘。

这三个国风里面,有最早的悼亡诗《绿衣》,有最早的送别诗《燕燕》,有最早的弃妇诗《日月》,有最早的孝母诗《凯风》,有最早的隐逸诗《考槃》,有最早的怀乡诗《泉水》与《河广》,有中国最早有姓名可考的女诗人许穆夫人所作的《载驰》等等。当然,有最早最美的恋歌,如“静女其姝,俟我以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如“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读来令人心旌摇荡。正人君子对此颇看不顺眼,《礼记·乐记》说:“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我只管读诗,不问其它。当然,这三个国风里面,还有大量的怨刺诗,孔子说“诗可以怨”,我已经多时不“怨”了,“怨”诗就不论了罢。

前年我到安阳,在安阳诗友扈超峰、刘秀玲等陪同下参观了殷墟和古文字博物馆,这是目前有实物可证的中华文明的最早的源头。

八月二十二日又应超峰的邀请再赴安阳。次日超峰载我等去滑县,途中应该是经过淇水。这条河曾经流淌出多少诗篇。

据说滑县尚存“楚丘”遗址,那是卫文公筑都城楚丘的地方,《诗经·定之方中》就记载这件事。

卫国迁都濮阳,《诗经》基本就定型了。但我一直很向往濮阳,因为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即是濮阳,孔子弟子子路葬于濮阳。孔子后来从濮阳一路南行,直到罗山,子路问津就发生在我那里,问津处后来就称“子路镇”,而“子路镇”,即是我的出生地。所以,我一直想去濮阳。

八月二十五日下午,乘濮阳闫震所驾的车,与几位诗友从滑县赴郑州,再次穿行于桑间濮上。打开车窗,扑面吹来的,就是卫国的风,所以,我就算“走进卫风”了。

丙申九月初三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