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单的人,必须硬气!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327天!
昨晚跑了9公里,留了1公里,等着某位信誓旦旦要跑10公里的CEO,一起跑完。边跑边想着一件事:朋友的孩子开始不听话了……
朋友说,女儿从小乖巧懂事,但上了大学后,一点都听不进他的话,而且大一挂了两门必修课,跟她怎么说都没用,关键她还不愿意和你交流……
我倒觉得,不听话不是什么坏事。孩子不听话的阶段,迟早会来,它是成年的标志。
许多孩子有过突然不听话的阶段,甚至是刻意的不听话,为了反对而反对,现在叫杠精。就像朋友的女儿,从“乖巧懂事”“变成了“一点听不进去大人的话”,从讲道理的角度,父母很难接受,父母还是那个父母,女儿也还是那个女儿,突然就不听话了,怎么了?谁的错?
我们先把这种情绪当成是一种独立宣言吧,类似于羽翼丰满,离家高飞,就好理解了,这是孩子想为自己负责的标志。独立行为,第一个要反对的,往往是父母。高发在大一,还特别符合成长的逻辑。大一之前,孩子处于目标单纯的他律阶段,生活围绕着各类重要考试,最后是考大学,自己、家长、老师,大家的追求高度一致,独立需求被压抑得几乎看不到。到了大一,之前的压力全部消失,很容易有“人生从此轻松了”的错觉,自我放大,唯我独尊,转变的突然、剧烈,让一些称职的父母有种被自己最爱的人背叛的感觉。当然,不称职的父母也会难受,不过,谁管他们呢。
面对这种特殊时期的“不听话”,要克制讲道理的冲动,教育者的行为模式得做相应的调整,这时候要说得少一点。孩子觉得受尊重了,有独立的感觉了,对抗心理反而会下降。孩子读大学以后,建议父母的行为更被动一些,孩子需要帮助,要尽力,孩子探索世界,要放手。
但少了说,不是不说,不然就彻底失控。人没有发疯,就意味可以和他讲道理,闹独立的孩子并没有发疯,是可以沟通的。
生活中,我也劝过这样的孩子(比如我哥的儿子,详见《如果孩子开始跟你谈判了,那麻烦了……》),我的理由是:你对买单的人要保持足够的尊重,达到他们的基本要求。非常有效,他们深刻了理解契约精神,知道不守信用,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一点都不酷。
父母资助孩子读大学,双方没签合同,但本质上是契约关系,父母出钱,孩子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中国人重视教育,往往把供孩子读大学视为必尽的义务,只能讲付出,不能谈条件,否则就是对不起孩子。扯淡!养到18岁,就够了,已经很够意思了。付孩子大学的费用,不是义务,你是甲方,出了钱,有资格要求乙方拿出合格的产品,挂科就是违约,挂必修的两科,是重大违约,是可以理直气壮谴责,要求整改的。不要不好意思谈钱,谈钱有利于讲道理:孩子,你上大学的钱是我出的,如果挂科,就是你不尊重我,我可以拒绝继续出钱,以后,请你自己负责,自己解决。
该讲的道理,一定要讲,而且要讲明白,别含糊其辞。孩子读大学之前,双方是契约关系这点更要讲清楚,学业不达标,违约!不锻炼,健康垮了,违约!
有这份无形的合同在,行为更规范,道理更好讲。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