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俗称“八法”, 其实质是八种技击方法。我们说基本方法是因为这八种技击法是最根本的,而基于“八法”的变化和组合则是非常丰富的。介绍“八法”的太极拳著作很多,然而,对“八法”的解释并不是很统一的。这因为每位作者的师承、功力水平、实践经验、文化修养、所长和所短都不相同,所以对“八法”的理解和运用难求一致。笔者不打算在本文再树一帜去解释“八法”。本文主要介绍太极推手的科学发劲方法。过去的太极拳宗师对推手的发劲方法多秘不轻传,常有追随多年而不得其窍要者,为徒数十年不成材者并非鲜见。所以如此,除为师保守之外,训练方法不科学也是重要原因。笔者于五十年代初始从太极拳名家吴图南先生学习太极拳,对先生教授的推手方法深有体会,一言以蔽之即“科学化”。
吴图南先生著作封面
本文根据师承和笔者个人教授学生推手的经验体会把太极推手的发劲方法介绍给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拳科学化是吴图南先生终生倡导的。这里笔者对推手发劲冠以“科学”二字有两重含义:一是不保守,愿将所知公开出来;二是不故弄玄虚,把推手发劲用符合现代生物力学的原理解释并提出科学的训练方法。本文是从体育竞技的观点研究推手的,而不是从纯技击的角度讲推手,前者的目标是比赛的胜负,后者则以伤害对方为目的。所以,推手不允许使用“肘顶”等易伤害的技法,这实际排除了、“八法” 中的“肘”法的使用。此外,推手也不允许使用“撕、拉、掳、拽”不合太极拳理的动作。
一、整体发劲法科学原理
根据现代生物力学原理,人体发力的大小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肌纤维的伸缩差和参加活动的肌纤维百分数。现代体育的人体力量训练一般都是采用器械辅助工具,如拉力器、杠铃、击沙袋、携沙袋等等。用科学仪器测量,这种方法训练人体力量,肌纤维最多有70%参加活动。这说明还有30%的人体力量没有发挥出来。现代体育人体力量训练方法都是紧张有余而放松不足,所以不能使肌纤维伸缩差达到最大。太极拳针对这种训练之不足(指相对于少林外家拳),提出了彻底的放松锻炼方法,要求松静。用科学仪器测量,运动员作了气功(太极拳是一种动气功)之后,参加活动的肌纤维可达80%以上。同时这种放松训练也使肌纤维伸缩差增大。二者都使太极拳运动员的体内发生的力量增大。但是,太极拳不使用辅助器械和工具作力量训练,是否会抵消了放松训练的效果呢?实际上,肌纤维的收缩靠人体机能控制(即太极拳经典讲的“蓄劲如开弓”)可以很快地接近收缩极限,而再借助器械和工具使之收缩的余地是很小的,远不及太极拳放松训练的肌纤维伸长效果。这就是太极拳“内劲”的科学原理。
于志钧先生发劲
《太极拳论》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十三势行功心解》有:“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发劲须沉着松静”。这些太极拳经典论述对“运劲”和“发劲”讲得非常透彻。运劲和发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劲是体内产生的力,发劲是体内释放出的力。一个训练有素的太极拳家瞬时发力可以达到体重的2-3倍。这样的力量可以把一个人击出几丈之外。然而,一般人虽然可能身体健壮,但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其原因就是没有进行过发劲训练。“运劲如百炼钢”是肌纤维最大限度的收缩;“发劲沉着松静”是肌纤维最大限度的伸张。“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讲的是发劲方法,即整体发劲法。这个劲沉重、刚强、迅猛、干脆,无坚不摧。
(待续)
— 本文刊登于《武当》杂志1991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