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是他们,延续了跨越海峡的民国

王鼎钧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中文作家。王鼎钧的四部回忆录在大陆出版,是读者的一件幸事。读后感想各人不同,对我来说,读他的书,如一个久违年代突然走到面前。那些许久没有再听到的用词用语,激起童年回忆。

有过那样一些人,不可测的智慧是在水下,浮出水面的冰峰在阳光下一闪一亮。那是我曾经很熟悉的氛围,却随着我身边最亲近一辈人的离去而离去。离去的是一个时代。如今在我远远的周围,可以看到许多同代学人,却风景迥异。

▌忽然的开放

我开始读到王鼎钧,是在美国,十几年前。

当初去美国,想的不是去看一个国家,而是去看世界。实际发生的更有一点荒诞:我也是去看近邻,看台湾人。

现在想来,当时大陆还足够封闭。离开大陆前,我只在广东认识过一个台湾人,是个彬彬有礼的工程师。记得他送我一包“冻顶茶”作见面礼,那是我第一次喝上台湾茶。

那是八十年代末,这么说吧,如果他不送,我就不太可能在那个时间点上喝到冻顶茶,也不会知道那是台湾名茶。想想不可思议,当时文革结束、大陆戴上“改革开放”帽子已经逾十年了。

如此封闭, 大家感觉却已经“很开放很开放”了,因为参照系是在此之前的十年文革。其实,九十年代初以前的开放,大多只是自己给自己的开放,以前不能穿的,现在可以穿个,穿个牛仔裤留个披肩发;以前不能做的,现在可以做个,就觉得开放狠了。

曾经不准谈人性,现在人性突然爆棚,性善性恶,人性弱点和人性复杂性,都一勺烩了。一边有拘谨压抑的延续,一边有池内狂欢。

最经典的,是曾经个个一无所有,却不准说自己一无所有,说出来就是不满现状,就可以是刑事罪行;而文革以后,大家还是一无所有,却居然可以说出自己一无所有,那是多大的解放。所以崔健喊一嗓子《一无所有》,足以降天下。

▌两种字体的不对等

开始可以了解世界了,但是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是片羽吉光。

所以,在1990年,大陆人没有交上台湾朋友,对台湾和台湾人毫无了解的,十分普遍。美国是个小联合国,五彩缤纷下,刚到美国的我,对台湾好奇。他们没有经历简化字改革,还用着我们称“繁体”他们称“正体”的书写。此前,我只想到书写差异,没想过还有文字隔阂。

我们这代大陆人生在1949年以后,是在政权文化的双重交替之间,我小时候,书架上父亲和哥哥的书,多为“繁体”。老师没有教,稀里糊涂也就会了。文革中,我周围的小朋友还有过一阵“繁体热”,感觉好看而时髦。大家被政府送下乡,收着天南海北来信,繁简两体夹杂。

到美国后我才知道,哪怕在两岸隔绝年代,在两种字体之间,两岸并不对等。只要有碑帖有旧书,大陆孩子就一定有机会接触传统中国字体,而那个时候的台湾人,可能真没有机会看到一本大陆文字革新之后的简体书。

令我想起刚到美国,认识个酷爱读书的台湾女孩,她借了我的书去看,还书的时候一边说:“好看”,一边说,“就是有的字不认得。”她在纸上描画了“书包”两个字,问我:“那是个什么包?”得到答案她笑得岔了气。

也是到美国后我才知道,对台湾人说“繁体字”可能是一种冒犯。认真的,会正色纠正:“不是繁体,这是正体”。在海外,来自两岸的人可以为字体优劣争得面红耳赤。

我无意冒犯,赶紧对大笑的女孩说,“还是正体好看”,没料她说“昨天给妈妈写信,写了两个钟头,你写信可以省很多时间。”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更没有电子邮件。

我忽然想到,人对文字反应很奇怪。虽然英语也可以拆解析义,中文词无疑最可拆解。一个词义通常由两个独立字义叠加。可是,人有能力忘记本源,赋新词以超越本源新义,完成视觉感觉走向双重麻木的飞跃。

在我们词典里,“先进”“革新”总是好词,“革命”更是当然。革、命,我们很少盯着这个词看半分钟,得到它直观的明示。

▌他的记忆没有断层

到美国以后不久,有了朋友淘汰下来的一个电脑,还没有发达网络,所以,电脑只是个打字机,我懵懵懂懂,为得到一个新鲜玩具开心,没有去想,大家都已经走到了旧世界的悬崖边缘,那是世界享受最后安宁的黄金片刻。

中文书都留在了千里之外的家,又住在偏远乡下,那时候,偶得一张中文的《世界日报》,就很稀奇。就在那张报纸上,我第一次读到王鼎钧。他的文字领我进入了另外一片天地。

听上一辈讲故事,对比会有感触,触动很容易发生在两代差异和时代变迁之间。我这一代和前辈王鼎钧,还多了另一个隔阂,隔着大陆的文化断层。这个断层,我和自己的父辈一起经历。

王鼎钧却和我从未谋面的叔叔、和父辈的另一批朋友们,延续了跨越海峡的民国,期间距离,何止一个海峡。1949年,两岸曾经是同一个起点,然后从差之毫厘开始,几十年一过,已经谬之千里。

我想重读一遍王鼎钧,一开始读他的自传,忍不住想记下时时冒出来的一些联想和感受,可能写着就会离题很远。只是信马由缰,如同回到许多年前,在上海的湿冷冬天,和父亲一辈聊天,捧一杯热茶,多半只为了给冰凉的手取暖。心却一直是热的。

果然,刚开始,就扯远了。

上面的文字,节选自林达发表于《随笔》2014年2月号上的文章。林达笔下的前辈王鼎钧,果真不一样。

王鼎钧先生曾说,在他所经历的漫长时代,“咱们中国一再分成两半,日本军一半,抗日军一半;国民党一半,共产党一半;专制思想一半,自由思想一半;传统一半,西化一半;农业社会一半,商业社会一半。有人只看见一半,我亲眼看见两半,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教我作个见证。”

所以,他记录了一代中国人的血泪辛酸,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集体经验和历史教训。但愿这些经验和教训能时时警醒后人,让中华民族最后能够以尽可能少的代价抵达光明的彼岸。

王鼎钧的写作,融合微观的自传和宏大的历史变迁,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有个人活生生的经历:有战争,有逃难,也有温情。

一位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王鼎钧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理想。

(0)

相关推荐

  • 【文化掇英】系斜阳缆 ──王鼎钧回忆录中的百年场景

    人物背景 席慕蓉,女,1943年生,蒙古族,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她于1 ...

  • 王鼎钧,一个葆有知识分子良知的作家,他的作品定当传世

    从左至右:鼎公夫人,顾月华,王鼎钧,作者 源于对中国汉字的爱 文/甘以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鼎钧的名字,在台湾可以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被台湾媒体称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后知 ...

  • 大陆公布海峡中线已不存在 下一步就是将“统一”提上日程

    大陆公布海峡中线已不存在 下一步就是将“统一”提上日程

  •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

    世界上,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据2008 年的统计资料,亚洲总人口达43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3%.亚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有3个位于亚洲:一是位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 ...

  • 自然笔记097丨读书笔记手帐之三

    ↑<低头种地,抬头唱歌>手帐 在相册里翻到一张还没有参加广西师大社线上分享活动之前做<低头种地,抬头唱歌>的手帐,非常好看的封面,直接临摹下来,画了书中的插图,摘抄了一首喜欢的 ...

  • 王鼎钧:“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

    . "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 作者:甘以雯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6日 14版) .       [中国故事]     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鼎钧的 ...

  • 这是一只跨越海峡去镀了金的鸡

    上回笋笋做了"九层塔炒鸡蛋",小伙伴们都觉得特别. 各位小吃货们对九层塔也越来越好奇. 听说九层塔就是"台湾三杯鸡"不可缺少的那一味,表示一定要去尝尝三杯鸡. ...

  • 倍林达的功效与作用

    病情分析:倍林达的功效与作用,考虑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心肌梗塞的发病率.第二种,可以降低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抗血小板聚集.第三种,可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

  • 林达:离去的是一个时代

    王鼎钧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中文作家.王鼎钧的四部回忆录在大陆出版,是读者的一件幸事.读后感想各人不同,对我来说,读他的书,如一个久违年代突然走到面前.那些许久没有再听到的用词用语,激起童年回忆. 有过那样 ...

  • 跨越海峡的角逐,首届“妈祖杯”两岸民间斗茶赛优胜名单揭晓

    10月7日,2019年首届"妈祖杯"两岸民间斗茶赛决赛在妈祖圣地湄洲岛天后广场成功举行. 首届"妈祖杯"两岸民间斗茶赛由民革莆田市委员会.台湾嘉义县阿里山茶叶生 ...

  • 韩寒、林达、王小波……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

    前几天叶三约了个话题,聊读书,讲影响过我的书. 我小说看得不多,虽然我的好朋友里有很多优秀的小说家,特别是阿乙这种罕见的优秀的纯文学作家. 之前在叶三的会员直播间里聊文学性,商业的,通俗的,文学的,怎 ...

  • 【芸香雅集】方林达诗词集

    方林达诗词集 秋叶 寒侵未肯离,雨掠渐疏离. 欲入丹青册,临风不落枝. 为嘉树字「惠风相从」 惠和赋诗闲,风听琴韵间. 相知惜翰墨,从类出云山. 风吹雪似烟集 风吹雪似烟,霞举水云缘. 点落坚冰化,晶 ...

  • 林达:他是我最喜欢的中文作家 | 高华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就是推荐我们读他

    王鼎钧人生坎坷,阅历丰富,有着大陆战乱.台湾发展和海外旅居的经历,而今已进入耄耋之年,仍笔耕不止,关心海内外青少年一带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他曾在台湾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 ...

  • 刘晓林:达芬奇画犹大恐惧所引发的别样启示

    达芬奇画犹大恐惧所引发的别样启示  刘晓林  宇宙中充满了许多难以揭开的秘,达芬奇便是一例. 1452年4月15日出生,1519年5月2日逝世.在世间仅存了67年的他,竟然蕴藏了如此巨大的能量:雕塑. ...

  • 林达

    林达(1914-1947年7月),原名林有璋,上海市南汇区人.1940年5月,林达奉命赴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教导队受训.不久,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8月,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