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选择滋养你的人和事
(配图摄影 by 辉友Jay)
这是「辉哥顿悟」的第九期,有关「OKR」「目标」以及「个人成长」,希望可以为你带来启发。
其实找对象和企业招核心人才的道理是一样的,第一看人品,就是看是否能建立背靠背的信任,看的点是对方是以个人利益优先考虑问题还是以大家的利益优先考虑问题;第二是看自我迭代能力,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愿意改变。
以Netflix的实践看,管理的机制需要学会做减法,不是通过增加规则(rules)去实现更强管控,而是要通过减少rules来增加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不拘一格》的英文书名《No rules rules》真是深刻啊,直译过来是「没有规则者胜」。
大多数人自我管理的最大挑战都在于「日常太忙,以至于没有时间真正地发展自己。」忙到没有时间思考的话,一定会发展到内卷。所以理性的企业应该创造留白空间,带来思考与反思的机会。
只有开放性问题才能扩大认知,只有基于开放性问题的讨论才能滋养彼此。
OKR是连接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工具,O需要基于必要性设立,而为了设立KR,就必须知道能力现状。KR用来弥合能力现状与必要目标之间的差距。
一个好的目标源于必要性,必要性源于战略,战略源于全面感知。
任何不想改变的组织与个人,但凡看到必死的结局,而且愿意真切观察濒死状态的种种细节(when、how、why)就会产生改变的动力。
追求「转型」的企业大都失败,原因在于老板总是期待下属改变,而自己固守不变。
看完《稻盛和夫自传》,我马上意识到一件事:目前有一个项目推动的困难就在于没有贯彻「利他」的精神。可以立刻做出改变。
伟大绝非偶然,伟大企业的共性,都在于哲学的践行。
昨天记者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公司都在推OKR,但很少公司真正取得效果?我说这是是否真正相信OKR带来的差别。大部分人会说自己喜欢OKR,其实是将信将疑,而且希望能快速见到效果。我们是真正相信OKR,历经两年多磨难才真正看到一些效果,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还需要3-5年时间。信和不信,是产生差别的关键。将信将疑就是不信。
我现在有点理解阿里面试中「闻味儿」是怎么回事了,但我们有更结构化的方法来达到效果,而且没那么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基本价值认同 思维模式。前者通过追问其职业选择的理由和应对困难的态度可以获得,后者围绕「高效能人的七个习惯」问即可。
很多人说招人难,其实我发现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搞清楚。第一、设立这个岗位的必要性是什么?没有必要性,就没有目标;第二、所要招的人需要具备哪些关键特点?经历、领域、内在要素分别是什么?如何取舍?这决定人才画像;第三、你所要招的人可能出现在哪些平台,可以从什么渠道触达?考虑清楚这几点,招到合适的人就不难了。年轻人找对象也可以借鉴同样的方法论。
每次我在面试一个人的时候,除了基本问题之外,我总会问自己一个问题:眼前这个人在5-10年后,会不会成为这家企业的中坚力量?能不能成为承担重任的管理人才?是否能适应企业5-10年战略目标的要求?如果看到这种可能性,我才会考虑给Ta通过。
当没有目标时,每个人都喜欢当「好人」,因为资源无限,做错事也没有惩罚。但是当有目标时,没有好人坏人的区别,只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因为资源有限,做错选择就一定会被惩罚。
我们首先要接受一点,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有的决策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优先原则。这里的「人」,是指所有人,你、我、他概莫能外。如果无法理解这一点,就永远无法理解原生家庭的困境,并从中走出来。
睡觉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任何复杂、困难、纠结、犹豫的事情,睡一觉起来之后,基本上都会豁然开朗。人在睡眠状态下,是一个更智慧的状态,更加回归本我,减少外界噪音,能以更接近事情本源的状态去「思考」。
总结过去若干年职场见闻,发现一个人,无论其背景多么辉煌,只要离开主航道,脱离战场,其个人进步会迅速停滞。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大公司创业期的牛人,在离开这家公司之后,如果不切换到另一个主航道的战场,就迅速泯然众人矣。大家对他的认知停留在当年辉煌期,他的认知发展的高点也停留在当年。很多如雷灌耳的牛人都一再重复这个问题,令人唏嘘。这也提醒我们自己,要想保持认知提升的速度,必须永远在主航道、在战场上,不能远离或者旁观,下场打仗,在战场上经受折磨。
我发现我现在喜欢的人中,很大比例是老人,比如巴菲特、查理·芒格、稻盛和夫、任正非,或者那些一直牛逼到老的人,比如彼德·德鲁克、褚时健...可能潜意识中,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越老越牛,牛X到老。
任何人如果尝试扮演一个完美的好人,其必然结果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被无限压缩,直到超出自己内心的极限。
很多人都在关心自己的收入问题,但这只是结果。我们要想改变结果,要从原因上去找解决办法。比如如果把自己视为一个公司,怎样提升收入呢?不能只想着定收入提升的目标,要从三方面着手,产品(或服务)、渠道、品牌。产品是否能增强一倍?渠道是否能增强一倍?品牌是否能增强一倍?如果这三者都分别增强一倍,那么收入预期会增加8倍(2 x 2 x 2)。
所谓秘诀,就是不断磨练基本功,磨练基本功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但基本功不扎实是很多人辛辛苦苦忙碌,但糊里糊涂失败的根本原因。
投资不是一个「纯客观」的活动,是主客观的融合。你需要让自己的内心与外界取得一种适当的平衡与融合。达到这种境界,股票账户里的财富就不再是「浮盈」,不再是数字财富,而是真正的财富。
每个早晨起床,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创造出一些东西,解决一些问题,学习一些技能,这样才不会在晚上睡觉时有虚度今日的感觉。
「读书」是没有用的,除非你把书中的理念与你的日常实践相结合。比如《能断金刚》,强调了你需要每日早起之后冥想,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给自己留有空白。书很简单,道理很直白,但如果我们只是看,而从来不遵照其中的建议去实践,那么与不读这本书没有差异。我在看书这些年,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自己实践之后形成的认知才是自己的认知,否则永远是别人的认知,没有进入你的身体。
这个世界没有太多秘密,无非三点:第一、是否尊重常识?第二、是否重视基本功?第三、是否能不顾各种诱惑,坚持对常识的尊重和对基本功的重视?仅此而已。
做事的顺序:先做今日必须做的事情,比如运动、工作、明日文章的写作;然后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包含1)一旦解决,可以大大提升效率的事情2)重要的技能,一旦掌握,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
我们总以为问题在这里,答案在别处,其实不对,大多数时候,问题和答案在一起。比如我们内心觉得痛苦、焦虑、沮丧,其出路不在于别处,而在于自身,在于我们内心在不断追求一些外在的、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回归内心,审视自己的欲望,就能发现解答其实很简单,就是重新回到自身,追求正确的东西。而我们真正需要的结果会接踵而至。
让自己变得平庸的最佳途径就是永远与大众保持同样的思考,同样的行为方式和同样的努力程度。
今天老友来访,谈到一个话题,滋养和消耗。我问:什么人滋养你,什么人消耗你;什么事滋养你,什么事消耗你;什么地方滋养你,什么地方消耗你...这些都要思考清楚。不可能只被滋养不被消耗,但是如果消耗太多,滋养太少,时间花了,精力费了,只感觉被消耗,没有被滋养,时间一长,麻烦就大了。人生的选择,就是要不断选择滋养你的人,滋养你的事,滋养你的地方,去花时间,这才是有价值的时间。成长是最本质的收获,钱只是bonus,或者一种浅层次的证明。
每当我们受困于结果时,不妨回到源头,这样思考会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