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石砚馆
兰陵石砚馆
该馆搜藏鲁砚包括兰陵紫金砚、玉皇砚、宗山朗公砚、宝山砚、压油沟砚、薛山砚、金星砚、徐公砚、红丝砚、尼山砚、端砚、砭石砚等。地址:大仲村镇全球通希望小学西300米十里八村农家院内。
去过没去过?游朗公寺、品地锅鸡、赏兰陵石砚!(最全的大宗山朗公寺简介)
编者:油墨布政经
临沂古迹颇多,美食多样,文化深厚,作为一个旅游宝地,可圈可点的地方数不胜数。今天小编就要给大家推荐一个地方,这地方有山有水、有声有色,还有诱人的美食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个地方就是大宗山朗公寺风景区,在这里你可以游朗公寺体验禅修文化,你可以品地锅鸡享受乡野美食,还可以赏兰陵石砚触及匠心雅物!
(一)朗公寺
朗公寺 位于兰陵县大仲村镇政府驻地东3.5公里处的大宗山,为临沂古代四大名刹之一,创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重修,明弘治三年(1490年)扩建,清代多次增建重修。鼎盛时期僧侣愈千人。
仅明末清初的齐鲁著名诗人、四川泸州通判宋之韩,赞美和描绘朗公寺的诗作就达十首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晚行九朵莲花山道中》、《 题朗公上寺》、《过朗公下寺赠住持》、《游大宗山下寺和王道沛大行韵赠赵奇际元师》等。
宋之韩(1610-1669),字奇玉,号莲仙,山东沂州人,廪贡生,先授东昌学博,后因博学多才受康熙皇帝的“才堪效用,力可宣猷”之赏识,敕授四川泸州通判,葬兰陵大仲村镇寨子村东。
与清朝大诗人宋琬、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著名书画王铎、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张四知等,多有唱酬,并有诗证(部分收录在宋琬的《安雅堂集》和《海沂诗集》中)。
宋之韩几十载笔耕不辍,先后写下了两千多首诗诗歌作品,其中有八百余首被收集在其作品集《海沂诗集》中。清朝《山左诗抄》等书也均有辑录。《海沂诗集》是一部明末清初的齐鲁、江浙、川陕等其涉足之地的历史画卷。其清嘉庆版的《海沂诗集》,今被收藏于国内和日本、美国、台湾等十多家著名图书馆和博物馆中。
【寺名由来】
朗公寺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因朗姓高僧所创而得名,历经南北朝,隋、唐、元为鼎盛时期,为古瑯琊郡寺院之首,被称为齐鲁四大名寺之一,曾与万德灵岩寺和杭州的灵隐寺相齐名。
相传,郯国故地东海县境内,有一富豪朗公,名卓大。
卓氏五旬之余,膝下九女,无子,求子甚切。
是年春,卓大去泰山降香求子归来,途经大宗山脚
下的车庄,酣睡中仙人托梦:朗公、朗公,此山九头,不出国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来年定生贵子。朗公卓大醒来,深信不疑。
回家后,携带银两至大宗山,建成该寺,并邀年少出家多载的胞弟,携数名弟子来此结庐供佛。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王羲之来到大宗山,朗公寺主持朗公来到王羲之跟前,请求他题写寺院楹额,王羲之欣然答应,挥手写就“大宗山朗公寺”。
【历史兴衰】
朗公寺位于山林中的山泉、怪石和径曲之处。据寺内碑文记载:建寺于东晋,历经南北朝,兴于隋唐,元鼎盛时期占地数百亩,僧侣就达500余人,曾为古瑯琊寺院之首。
朗公寺兴于唐代,盛至明清,衰于民国,毁于文革。朗公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绵延至今,成为深山古刹,97年得到部分修复,2003年9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201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朗公寺为中心的大宗山风景旅游区已成为鲁南地区主要的旅游休闲胜地。
【寺庙建筑】
朗公寺现存古建遗址为晋代建筑风格。其规模宏大,构造复杂,有上寺、塔林、下寺三大建筑,在朗公山之阳,下寺、塔林、上寺,从低至高。
上寺殿
堂飞檐斗拱,石柱盘龙,雄伟壮观,分前后三进,东西各配有碑亭、廊房等。大殿为佛祖殿,供如来佛祖,两侧为罗汉塑像。
(正殿)
(姻缘树)
二殿五间,为罗汉殿,殿内塑弥勒佛像,两侧列十八罗汉。前殿五间,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殿内塑四大天王。
(新建正山门)
上寺中保存了大量的碑碣刻石
(正殿前记事碑)
塔林位于上寺西南约50米,这里原是历代寺僧圆寂处,塔基多为鼓形,塔身为六面柱体,所置莲花项轮随处可见,塔身各面雕有盘龙飞天等图像,优美的造型与绝妙的浮雕相辅相成,显示古代佛教雕刻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
古往今来,既有帝王曾来此“造化”,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吟咏题刻,众多方家游人络绎不绝。宋之韩在他的《 题郎公上寺》一诗中这样写道:九朵莲花寺,郎公开到今。禅房菉竹翠,山径野蝉吟。槛外藏穹壑,龛前列碧岑。炉烟无断续,昕暮上云林。
更惊奇的是两幢民国十四年创修聚仙阁所立的石碑,用手击之如磬,有金石之声,用木棒敲打,会发出悦耳的颤音。
下寺虽是破壁残桓但神秘厚重
幽幽的山涧下,狐洞,小溪、老井、古桥、古树、天阶、曲径,以及“朝阳洞”、碧云观、关帝庙、尼姑庵等。
其中小溪上有桥,名曰“天桥”,桥下悬崖,有一棵古柏,蟠曲虬劲,生于石缝之中,犹如昂首苍龙奔腾欲飞,人誉之“万年松”。
另有相思树、山楂林、树盘根以及九步天阶、仙人脚、佛爷洞、聚仙阁等。
再加之百米之遥的“宋潢书斋”和那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狐仙断头”的故事,无不为大宗山和朗公寺增添了诸多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其中宋之韩在他的诗作《过朗公下寺赠住持》中这样写道:峰下莲花座,春园柳路横。翔禽如曲啭,流涧似弦鸣。宇宙慧风净,高深圆月明。今朝方丈至,不染世间情。
林间红叶
【著名景点介绍】
天王殿:四大天王虎目圆睁,脚踩八怪,十分威武。寺内东西配廊房、钟鼓楼、碑亭等建筑。
杏抱槐:朗公寺以西三十步,有一奇观―――杏抱槐。宛如母子,相偎相依,扶老携幼,亲情绵绵,耐人寻味。
塔林:上寺西行50米,古柏中有塔林一处。塔林为寺中历代僧人圆寂安葬之处。
(塔林)
僧人圆寂后,葬于塔林,灵魂经南边的天桥赴西天极乐世界,当时有塔七十八座,塔高不一,高者十余尺,低者亦有二人高,塔基石为鼓形,塔身为六面体巨柱,塔顶为圆锥体,掩映于松柏之中,巍伟壮观。
聚仙阁:此阁端座于奇石峭壁拥抱的盆地之中,宋潢书斋以北。阁分两层,石柱飞檐,流光溢彩,阁内香雾缭绕,仙气荡魂。“胡三公”脚踩祥云,手持宝伞,慈眉善目,奈人仰慕。
仙阁前碑文记载:车庄卓姓先祖卓云仙,救一狐狸于危难,狐狸变作一老者胡三公,与卓云仙结为兄弟,后卓姓族人人财两旺,族人建一阁楼,取名聚仙阁,以示奉祀。
碧云观:位于玉涧以北,峭壁之阳。此观早年飞檐重叠,琉璃瓦顶,前后两进院落,前5间为送子娘娘殿,殿内送子娘娘妖娆无比,光彩照人,怀抱赤身男童,左右两侧侍金童玉女。后9间是观音殿,中间3间供观世音菩萨,像高3米,立于莲花之上,神态端庄、慈祥。右手拿杨柳树枝,左手持净水瓶。东配殿供文殊菩萨,西配殿供菩贤菩萨。
了尘(程爱忠)老师所写碧云观
如今,已失去了当年的宏伟,但迹形犹存,灵气犹在,是善男信女求子求福的好地方。
佛爷洞:碧云观东,峭壁陡崖之上,天生一洞,洞府邃幽,名曰:“佛爷洞”。洞前玉涧流淌,四周古松苍翠,绿树掩映,遮天蔽日。
传说:燃灯佛祖为教化、超度一性情粗野的顽子,化为一老者,居于此洞,教顽子修炼百日,终成正果,化为金翅大鹏,终生辅佛。燃灯佛祖居住的石洞被称为“佛爷洞”。
燃灯佛祖教化顽子的传说,广为流传,方圆百里,不少乡民拎着孩童到佛爷洞前抚摸一番,三磕九拜,烧香祈祷,期待顽童聪明伶俐,学业有成,至善至孝,终生无灾无病。
了尘(程爱忠)老师在大宗山写生
红孩儿桥:碧云观南,玉龙涧之上,有座石拱桥,叫红孩儿桥。始建于隋代,重修于大明弘治年间。
因桥北送子娘娘殿的娘娘经常派遣红孩儿,通过此桥抱子送给前来求子者,所以这座桥便称为“红孩儿桥”。
民间有:“红孩儿桥灵悠悠,小媳妇不育桥上走,送子娘娘点罢头,来年准生胖娃妞”的顺口溜。
万年松:红孩儿桥西行五步许,玉涧之阴,巨石中冒出一奇松,蟠曲虬节,古貌苍然。
传说,松树是善良小龙女的化身,是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象征,被称为万年松。
神泉:位于转经山之阴,山腰间。相传,此地久旱无雨,河干井枯,偶出一泉,泉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有一盲人携子来朗公寺降香,口渴掬泉水饮之,洗面,目复明。
四方乡民闻之,皆来取水治病,果真灵验,遂称神泉。世人为感恩戴,捐资建一神庙。上刻楹联:“山中生泉滋万物,地中有水润众生”。匾额:“泽及生民”。
九步天阶:由神泉下百余步,有一巨石,东低西高,天生九阶,酷似阶梯。
相传,西天燃灯佛祖(燃灯佛,亦名燃灯古佛,大智度论译曰然灯。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或称为锭光佛,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释迦牟尼佛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满时逢此佛出世,佛
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得燃灯佛受记,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降临大唐传经,驻足大宗山,见众僧绕山诵经,便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后踏石阶,乘神骥西归。
如今,蹄印清晰可辨。燃灯佛祖踏过的石阶,被称为“九步天阶”。
而对此景宋之韩在他的《 郎公下寺燃灯佛足迹》中有着更清晰形象的描述:燃灯去已久,踪迹尚人间。岂是留行脚,还为启佛关。婆心遥度世,果腹自仙山。寄语往来客,转经涧外看。
观日台:位于转经山顶峰,建于唐代初期,久经苍桑,历遭战火,只留残迹。立观日台,观日出胜景与岱顶观日峰无异,人称鲁南“小岱顶”。
乾隆皇帝登观日台曾赐楹联“碧海金色波旭日,苍穹清静拥祥云”。
龙泉井:朗公寺门前,九龙涧南,地势平坦,绿草如茵,树荫下有一口石栏水井,曰“龙泉井”。此井水搬倒不溢,黄旱不枯,冬暖夏凉,井水清澈。常饮此水,延年益寿,随意饮用,止渴甘甜。
【杏抱槐的感人传说】
“六百年前槐抱杏,老去却让杏抱槐。方知乌鸦反哺意,草木岁岁换春来。”这如同人类繁衍生息一般 。
朗公寺以西三十步,有一奇观——杏抱槐。杏树有一搂粗,树桩部有一小小空洞,洞中生长出一棵幼槐,有成人拳头粗,高过一人,茁壮挺立。
传说这棵杏抱槐原为槐抱杏。唐代初期,槐树搂半粗,高三丈,怀里的杏树三人多高,已开花结果。老槐树除了抚养幼杏成长,还常为相爱男女牵线搭桥。
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夏天,一妖孽被火龙追赶,遁匿槐树间。
火龙口喷火焰,寺中僧人发现老槐树干已被烧煳,怀中杏树枝叶烧秃,树下怪物肉煳骨朽。随后,火龙口喷清水,洒在槐抱杏根下,腾空而去。
槐抱杏大难不死,时过境迁,年幼杏树锻炼得干坚、枝挺、叶茂,长成一棵麦黄杏,继承老槐树的天职,怀中又抱小槐树,小槐树乃老槐根生。
“六百年前槐抱杏,老去却让杏抱槐。方知乌鸦反哺意,草木岁岁换春来。”当地人称,老槐为祖父,杏为儿子,小槐为孙,祖孙三代,传宗接代。这如同人类繁衍生息。
……
怎么样?心生向往、迫不及待一睹为快了吧?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转发这篇文章,12月31日前就可以免费游览大宗山啦!赶快行动吧!
(二)十里八村农家院
最近,《朗公寺附近有个小伙为做好地锅鸡,三年吃遍周边饭店,吃掉1000多只鸡,平均一天一只!》火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来说说关于地锅鸡的一个传说。
关于地锅鸡,还有一个历史传说故事。
相传,魏晋时期,兰陵北部有个吴王,因为厌倦王侯生活,决意遁入空门,所以就到了大宗山朗公寺出家。当天在行至山脚下,闻到一股异香,寻味而去,就到了碧云观,见一个和尚与一个尼姑正在熬野鸡汤。
细问得知,这个和尚、尼姑原是一对类似梁鸿和孟光式的夫妻,那时流行的小乘佛教不避婚荤,所以他俩结伴出家过隐居生活。吴王被邀请一起品尝野鸡汤,吃过之后吴王赞不绝口,把出家的事抛在了脑后,于是跟和尚学起了做野鸡汤。
吴王在朗公寺附近建造了乡间别墅,整日呼朋引伴,用地锅鸡和兰陵美酒招待他们,并要求来吃鸡的宾客必须到朗公寺进行“慈心一日捐”。
多年以后,吴王过世,葬在了大吴宅附近,墓冢高大,与大宗山遥望。后人在此守墓,人越聚越多,便成了一个村落,始名叫“大冢村”,后来为了听起来文雅一些,改成了叫“大仲村”,再后来就成了现在乡镇的名字即大仲村镇。(关于吴王墓,可以百度《兰陵县大仲村大吴宅东汉古墓群未解之谜》一文)
往事越千年,地锅鸡流传了下。
这个热爱美食的小伙子,人们都称呼他“地锅李”,因为他喜欢做地锅鸡,多少年来一直研究怎样做好地锅鸡。
地锅李早些年还不叫地锅李,但是也从事餐饮行业,后来转行做起了建材生意,并且搞起了砚台、石器收藏。虽然现在生意做得有模有样,但是他总觉少点什么,人生应该不一样的精彩,尤其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是的,地锅李喜欢的就是美食,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变过。
在创业的这里些年里,地锅李认识了天南地北的客户和朋友,请客吃饭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作为对美食有独到见解和要求的他却发现,现在吃的地锅鸡没有小时候吃的好吃了,找不到那个味道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地锅李喜欢读《懂懂日记》,有一天他看到懂懂说吃不到地道的地锅鸡,当天和一个儿时的伙伴一起吃饭,地锅李又谈起这件事,伙伴建议他自己做,他才下定了决心要去做最正宗的地锅鸡,找回童年的味道、老家的味道。
于是,地锅李开始到不同的饭店去吃饭,只要是听说哪里做地锅鸡他都去,他品尝的过程中就去看人家怎做,不厌其烦的请教,有的店家不肯说,他就多去几次,带着朋友去,直到和饭店老板成为朋友。尤其是人们知道地锅李有这个梦想的时候,更是愿意帮忙。
“我要把过去的东西找回来,不光是为了和朋友们能一起分享失去的东西,也是想让我的孩子们知道我们那个时候吃的东西是啥味道。”地锅李一遍劈柴一边说,他都是亲自劈柴,因为为了做出最地道的地锅鸡,每根柴的大小都有严格标准。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地锅李吃遍了周边的饭店,有时候中午吃、下午吃,吃得都腻歪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少吃,每次只吃一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年吃的鸡少不了于一千只,平均一天一只,有时候感觉还挺对不起它们的!”
经过在选材、配料、火候、制作步骤上的反复的研究测试,地锅李终于找到了自己曾经熟悉的味道。如今他的“十里八村农家院”也开业了,为了能让更多人吃到既实惠又地道的地锅鸡,地锅李决定走低价路线,原来需要二三百才能吃到的地锅鸡,在他这里只需要□□□元,四五个好友一顿饭还花不了200元,可以说是非常接地气了!
地锅李下一步有两个打算,一个是注册“地锅李”品牌,不仅做地锅鸡,还做“地锅+”,把品牌做大,争取开连锁店;第二个是打造有机绿色的食材供应基地,让顾客看到食品的种植和生产,让顾客亲自采摘并参与加工过程,把订制和体验结合起来。
没想到正宗的朗公寺地锅鸡是这样来的,背后竟然还有这样的内幕故事,真是让真大跌眼镜!相信很多人吃了地锅李的地锅鸡后,一定不会再吃那些速生鸡、快炒鸡,因为味道根本没法比!
前不久,在大宗山西麓,朗公寺脚下,地锅李的十里八村农家院开业了!
这里吃饭太好了,三面环山、风景秀丽。东山、北山、南山如同一把太师椅稳稳扎大地,藏风聚气、吞吐乾坤;大宗山上古树名刹,泉水叮咚,虽残垣断壁也不失壮美。
这里地接罗兰,交通矿大。向东就是罗庄区,向西就是兰陵县,206国道当以避酒擦肩,湖北路正欲闻香而来;向北就是好地方矿坑镇,薛山出薛山砚,驴脖子山却没有驴肉汤;展望西南则为“考古研学区”之大仲村镇,蓝印花布穿今古,手作泥陶装东西。
这里……不说了,扯远了,十八里山村,额不对,应该是十里八村农家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大家呈现舌尖上的美味的!寻远山之气味、攒禅寺之烟云、借松涛之闲逸,酒足莫须松扶,饭饱当要山靠。
山风吹过,禅声邈邈。当你微醺捧腹,漫步石径斜,夕露沾衣湿,人生何求?不过三五知己好友,美食美景共分享,浮名虚利抛云端。
再说回地锅李。
地锅李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小伙子,他不仅对美食感兴趣,还对收藏有研究,对石器更是喜爱有加,用他的话说,“小时候就和石头打交道,漫山遍野都是石头”,门前的那些老石器,村口的石板桥,都让地锅李产生了感情。闲暇之余,地锅李就会背上一个小背包,带上一个小锤子,漫山遍野找石头,奇石就做摆件,纹路和颜色好的就用来做工艺品。
这些年,他转遍了周围的山,捡了无数的石头。他用这些石头,做了茶壶、香炉和花盆,还用朗公寺附近的石头做成了砚台,取名“宗山砚”或者“朗公砚”。
“据说朗公寺的牌匾就是王羲之给写的,当年他住在临沂城,距这里不过三十公里,他肯定经常来这里,在这里写过字、吃过饭、喝过酒。后来在兰亭集上诗词唱和、感叹死生亦大矣的时候,或许他就回忆起家乡的这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地锅李的推断不无道理,这里确实是曹操、王羲之、李白、宋之韩等历史名人到过的地方。
本来地锅李的农家院打算叫“文吉山房”(取文火炖鸡之意)或者“宗山良食”、“西麓柴食”之类的,但是怕顾客看不懂,为了通俗易懂、服务周围村民,就改成了叫“十里八村”。
“其实我应该叫三里八村的,因为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大宗山朗公寺庙会,到时候我要搞个美食节。”地锅李挠着后脑勺说。
君子不器,文房藏趣。参观过刘克唐老师的岭上砚台博物馆之后,他也萌生了打造一个展馆的想法。现在,地锅李还在“十里八村农家院”内布置了一间展厅,取名“兰陵石砚馆”,用来展示他近年来收藏的1000多方砚台和各种奇石、茶壶、文玩等雅物。他还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叫“啸笑生”。受快手上“石匠的小院”影响,他下一步还打算建造自己的“宗山别业”,自称为“宗山业主”。
……
可能很多小伙伴想要去一睹究竟了、大饱口福了,最后得告诉大家地址,农家院位于大宗山朗公寺西3公里处南山小院斜对过,在腾讯地图上搜“大仲村镇全球通希望小学”,到达后向西300米路北,或者搜“玉康门业”,再向东50米(大家看上图,西南方有一池塘,非常像一条鱼,这就是著名的鱼塘湖)。
(三)兰陵石砚馆
再来说说兰陵石砚馆。
兰陵石砚馆,又名宗山文房,位于大宗山朗公寺西麓、马山村南外环。
由此向北5千米是薛山砚、红豆砚和兴龙砚的产地,向西北20公里是金星砚、颜鲁公砚和棠林砚的产地,向东北50公里是徐公砚产地,向东3公里是朗公砚和禅石砚产地,向西15公里是麦饭石砚产地,向南10公里是冷水沟砚和东官砚以及苍山砚产地,由此向西南40公里是珍珠砚、烈火砚、虎纹砚、荀子砚、玉皇砚、梅花砚产地。
可以说,兰陵石砚馆宗山文房方圆50公里内,汇聚了多达十几种砚台品种。
此地又山川连绵、风景秀丽,三面环山的地形藏风聚气,其中向北是马山,可以“北山门外好安居”;向东便是大宗山,可以“采菊东篱下”;向南便是南山和梁山以及鱼塘湖,可以“种豆南山下”……
另外,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艺术多姿多彩,其中红木文创、泥陶手作、蓝印花布各具特色,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旅游、研学、参禅、隐修、耕读的绝佳胜地。
大宗山朗公寺附近的古石
庙前青做的砚台
该馆雅集奇石、字画、文玩、旧石器、老家具、鲁砚(包括紫金砚、玉皇砚、宝山砚、压油沟砚、薛山砚、宗山朗公砚、转经山禅石砚)、金星砚、徐公砚、红丝砚、尼山砚、端砚、砭石砚等。崇尚“魏晋风骨”和“兰亭遗韵”,倡导“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二”的理念,致力复兴、打造小圈化的文人雅集场所。
朗公寺附近的转经山脚下所产禅石加工的砚台
朗公寺附近的转经山脚下所产禅石加工的砚台
兰陵石砚馆(宗山文房)目前正在筹备中,欢迎参观和指导!微信:dudongqishi。详细地址: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全球通希望小学(大宗山朗公寺西麓)西300米十里八村农家院内西北角。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后期设计效果图
后期设计效果图
后期设计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