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卖猪肉被嘲,如今身家过亿被追捧:读书无用,才是最大的骗局

几天前,一则“两万月薪招聘名校学生养猪”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发出这则招聘启事的是一家名叫“牧原股份”的A股公司。
据网传截图显示:
此次招聘针对知名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开出的薪酬按学历分为三个档位:本科20000/月、硕士22000/月,博士24000/月。
闻讯赶来的网友们纷纷落泪:“这年头,我恐怕是连养猪的资格也没有了……”
但“养猪”的门槛可能从来都不低。
2003年,一则“北大才子街头卖肉”的新闻引起社会轰动。
在那张红极一时的新闻图片里,身形瘦削的黝黑男子身着背心大裤衩,光着膀子挥着刀站在铺位前,他一手举着锋利的剔骨刀,目光炯炯,黏稠的汗液不经意间顺着脸颊流淌……
若不是鼻梁上架着的那副能看到反光的厚厚眼镜,估计没人会将照片上的人和“高材生”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那正是有着“北大屠夫”之称的陆步轩。
如今,距离“一炮走红”十六年过去了,他还在卖猪肉,年过五十的他现在将猪肉卖得“风生水起”。
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8亿,与另一个北大师兄陈生一同创立了“壹号土猪”,该品牌已被估值超过40亿元,远远超过了其他猪肉品牌。
时隔20年,陆步轩不会想到,自己会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被群嘲的“北大屠夫”,而是成为了人人吹捧的商业新星。
2003年,有一个报道:一个北大毕业的学生,在西安街头卖肉。
当年的陆步轩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北大屠夫”。
一瞬间,所有人都在嘲笑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读了那么多书,最后成了个卖猪肉的。
陆步轩说:卖猪的那些年,他成了村里的反面典型,村民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张口就是“学习好有什么用,北大毕业都卖猪肉”。
 
那个时候的他,自己也深刻觉得读书无用。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他回到体制内工作,一直到2016年,他辞职。
如今,距离新闻10多年过去,这个北大屠夫在卖猪肉,成为了年销售18亿的卖肉大户。
而我最喜欢的采访里的一句话是:
既然进了这一行,就专注地把这行干好,这也是北大精神。既然不能改造世界,就扎扎实实去做一件事。
陆步轩,当然是自谦了。
事实上,2008年,他认识了北大校友,也是卖肉佬的陈生。
2010年,陆步轩花4个多月完成了讲义。
2011年12月,长安年鉴2011年版三稿的校审工作正在进行,《猪肉营销学》讲义也打磨完毕。
2013年,陈生和陆步轩已经有了10多家门店,他们亲临新街口北大街超市,在现场熟练地切割猪肉。
不读书的人卖猪肉,只是一场交易;但读书人卖猪肉,却变成学问。 
职业不分高低,读书也从来不是无用,而他是通往成功最容易的那条路。
“陆步轩现象”之所以成为当时人们谈论的热点,最大的原因是,他的经历打破了人们对“读书有用论”的认知。
甚至在当时,很多人把陆步轩当作了反面例子。
有些人甚至拿来揶揄他们的小孩:读书不一定是有用的,你看看陆步轩,读了北大还不是去卖猪肉。
大家都觉得,陆步轩沦落到卖肉这个地步,是不应该的。
人们理想中的北大毕业生,不是应该做大官,做大老板的吗?怎么去卖肉了呢?
可是大家却忘了,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
正如北大老校长许智宏说的那样,“北大学生可以做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
人们之所以将职业自动分类,是因为一些职业确实不需要太高的门槛。
但人们常常忘了,高学历的人就是有本事将这些门槛不高的工作,做成一番事业。
普通的屠夫,也许能分辨的是猪肉是否新鲜,这块肉属于猪身上的哪个部位;
再好一点的屠夫,也许能挑选好的生猪,能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但“北大屠夫”陆步轩,可以将“卖猪肉”本身做成一个产业。
他的《猪肉营销学》,涉及市场营销学、营养学、礼仪学、烹饪学等学科,另外,他还要求学员必须到饲养场去了解生猪的科学饲养,希望“培养出来的都将是通晓整个产业流程的高素质屠夫”。
普通的屠夫,也许只知道支个肉摊,在原地卖肉。
但“北大屠夫”陆步轩,可以把卖猪肉这件事变成一个产业链,甚至将它做成一个年销售额18亿的品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卖肉这件事做到极致。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争论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我们往往会举例子说,那些小学毕业早早步入社会的人,成了老板;那些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成了那个打工者。
于是得出结论:读书真的无用,还不如早点混社会。
然而,事实真的这样吗?
2017年,有一个调查是关于中国大学校友会的。
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中,清华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质量最高,综合得分为100分,问鼎校友会2017中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排行榜榜首;北京大学99.87分,居第2。
清华北大是中国目前毕业生质量最高和毕业生校友最杰出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最顶尖大学,毕业生中社会公认的政界、学界和商界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最多。
请注意,政界、学界、商界多个领域。
那些个例不代表普遍情况,而事实是,学历高的人,真的走得越稳。
你打开视野的时候,知识会协助你;
你解决问题的时候,知识会帮助你;
你要成功的时候,知识也可以辅助你。
学习,是通往这个世界,最简单的敲门。
老人们常说:“人这一辈子,吃多少苦,享多少福,都是有定数的。”
今天你不吃读书的苦,明天就要吃生活的苦。
读书的苦总有尽头,生活的苦,却是无边的暗夜,无穷无尽。
曾见过很多无知的家长,在孩子读书偷懒时一味谩骂责备,或者直接放任不管。
他们自我安慰道,比尔·盖茨不也没读大学,陆步轩读了北大,还不是要回去卖猪肉。
可是他们不知道,比尔·盖茨辍学前,考上的是哈佛大学;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做起了猪肉品牌,如今销量超过十亿,身价上百亿。
或许,读书无法改变命运,但能改变思维;
读书不是成功唯一的路,但却是最容易走的路。
这个世上,有太多的事情付出了不会有收获。
唯有读书这件事,一分耕耘,就踏踏实实地会有一分收获。

这个世上,有太多东西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
唯有两种东西永远不可夺走,一是藏在心里的梦想,二是读进脑子里的书。
就在去年,“大企业HR只带走985的简历”的视频在网上大火,“学历到底重不重要”的话题也在各大平台炸开了锅。
视频里,某企业前人事经理说:“离开招聘会后,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就丢到桌子上,被清理了。”
以这位人事经理的工作经验来看,非985的大学生是被大企业排除在外的,其他大企业肯定也是这样操作的。
面对这样的残酷,另一位嘉宾问道:“都是大学毕业生,都没经验,985也没经验,您为什么只用他们不用我们呢?”
而她的回答是:“在985大学毕业生中,有的精通软件开发,有的在校期间参加了大型金融集团的实习,有的在尖端杂志发表过论文,有的获得过国家创业项目的扶持。而很多普通大学毕业生只会用在学校里帮忙管过事、出过镜这些虚的东西来标榜自己的能力。”
在某种程度来看,名校的光环,是一种优秀的传递。
至少在很多HR看来:出身名校,起码意味着有智商或者有毅力。
所以,选择名牌大学的求职者,成本也无疑是最低的。
世界五百强都会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是他们不会去普通大学招员工。
当别人没有深入接触你时,你的学历,你的头衔以及外表等外在表现往往决定了别人对你的看法。
一张高校文凭,不能确保让每个人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
这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其激烈程度比任何时候都来得猛烈。
一个人,贪图安逸和安于现状永远无法改变窘境,唯有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不断奔跑,才有可能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这个世界就是一些人在昼夜不停地提升自己,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得陌生了。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
培根在其著作《论求知》中说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能再赞同了,读书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是一种潜藏于心的乐趣,甚至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
读不读书,不在于处在多高的地位,拥有多少财富,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在于知识有多充实,人生有多知韵,精神有多富足。
那些强调“读书无用论”的人,往往自己放弃了读书的机会,还怂恿别人放弃,其原因无非是想让别人和自己一样庸碌一生。
读书不仅是为了离那些看不懂的艰涩近一点,也是为了离那个无知而浮于表面的自己远一点。
更重要的是,读书给人以无限的希望,给已经跌入低谷的人绝地反击的资本与勇气。
那些你读过的书,终有一天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妈妈,求求你别再骂我”|哈佛博士研究:父母的语言暴力,影响孩子大脑发育
北大教授渠敬东:今天的教育双轨制,成了家庭资源投入的无底洞
为什么你越唠叨孩子越不长记性?聪明的妈妈都这样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