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三位年轻人查出晚期肺癌!这种肺癌基因检测和精准治疗太重要!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本文专家:

崔同建,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周建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赖金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21岁的小伙李山(化名)咳嗽了几天总不好,到医院看病,没想到却查出了晚期肺癌!

“李山是我印象深刻的肺癌患者之一,因为太年轻了,才刚毕业开始工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周建娅教授介绍,患者来就诊时,CT检查显示右肺病灶合并淋巴结的转移和对侧的转移,Ⅳ期肺癌。“他不抽烟,从事办公室工作,没有处在特殊环境,也没有不良习惯。相对于大多数肺癌患者,这个病例确实比较罕见,这么年轻,这么早转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赖金火教授同样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36岁女患者周霞(化名)因胸闷到急诊,做了彩超、CT发现有肺部占位,大量心包积液,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大汗淋漓。我们给患者做了一个心包引流,流出来的心包积液是血性的,而且从她的心包积液中找到瘤细胞,诊断为肺腺癌心包转移。”同样,她也没有吸烟等肺癌危险因素。

“肺癌患者群体确实越来越年轻化。我接到过一位34岁男患者刘力(化名),咳嗽两周就诊,门诊CT检查发现右肺占位,伴有胸膜转移。”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崔同建教授介绍,患者住院之后进一步做了CT、磁共振、骨扫描等相关检查,最后诊断为右肺腺癌,胸膜转移、骨转移。已经处于晚期,失去了手术最好的机会。

这些年轻人,到底是怎样“惹”上的肺癌?

01
这种罕见肺癌,年轻人高发

经过医生检测,发现这三位年轻肺癌患者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ROS1阳性。

周建娅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ROS1阳性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例约为2%-3%左右,有一个较大样本的研究是基于6066例病例,里面筛出157例ROS1阳性患者,按照这个数据来看,ROS1阳性患者所占比例大约是2.59%。

“基于我国肺癌患者群较大,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的数据,2015年我国肺癌患者是73.3万,如果按照2%-3%的比例计算,ROS1阳性的患者还是不少的。”周建娅教授说,“对于这些患者,发现他们并给予真正有效的治疗很重要。”

“临床上,ROS1阳性肺癌患者通常比较年轻。比如常规肺癌的中位发生年龄是70-72岁,也因此有人称肺癌为老年病;但是ROS1阳性患者人群大概发病的中位年龄在50岁左右。”赖金火教授介绍。

除了年龄特点,周建娅教授表示,ROS1阳性肺癌更常见于不吸烟或轻度吸烟的人,女性更为常见,总体ROS1阳性的患者中,女性占了64.5%。

02
揪出罕见肺癌,基因检测是关键

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体检很重要。崔同建教授表示,“肺癌高危人群,比如有吸烟史或者肿瘤家族史,还有一些肺内小结节的患者,体检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抽烟者35岁以上、不抽烟者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CT体检。第一个目的是要先诊断这个病人是不是有肿瘤,是什么类型的肿瘤,是小细胞肺癌还是非小细胞肺癌,在诊断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筛查。筛查就包括EGFR、ALK、ROS1等基因检测,最好能够进行多基因、多靶点检测,一次性地把病人分类清楚,能够让病人通过精准的检测获益。”

周建娅教授也表示,目前非小细胞肺癌常规建议患者做EGFR、ALK、ROS1的检测,“我们临床中应用的是10基因的PCR检测,能够在一到两天告诉患者这10个位点里面有没有异常,ROS1就是其中一个。”

“除了有咳嗽等常见肺癌症状的患者,对于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还需要多关注其他部位的特殊症状。”赖金火教授介绍,有不少肺癌患者是从急诊转来的,而且急诊转来的肺癌患者基因突变比例往往更高。比如有些患者是因为脑转移出现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到急诊看病,或者因为突发偏瘫到急诊,结果发现肺部占位。这些肺癌类型有时起病突然,转移部位比较特殊,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常规做基因检测。

资料图 李蔚海/摄
03
精准治疗,晚期肺癌也能长生存

很多肺癌医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患上肺癌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相比较于其他大部分恶性肿瘤,肺癌目前的诊疗方法明确,有很多新药陆续上市,为患者带来了多种治疗选择。

就像前面提到的三位年轻肺癌患者,后续都获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在等待基因检测结果时,我们先给周霞进行了化疗。”赖金火教授介绍,“基因检测发现ROS1阳性后,给予针对性靶向治疗一个月,患者明显走路没有那么喘了,心包积液也没有了,肺部病灶也明显缩小、得到控制。到现在已经三年多,治疗效果挺好的。”

“检测出ROS1阳性后,21岁的李山开始吃靶向药物。”周建娅教授说,他从2014年开始接受治疗,到现在2020年,定期随访,没有过多的不良反应发生,也没有合并的情况发生。“治疗效果都非常好,平时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肺癌患者。”

崔同建教授接诊的患者刘力,在2017年8月开始接受靶向药物治疗。治疗一个月后,肿瘤病灶明显缩小,达到非常好的肿瘤部分缓解(PR)。“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非常好,没有特别的不适反应,直到患者在2019年3月出现了头晕头痛的症状,影像学考虑可能是软脑膜的转移。改变治疗方案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现在患者状态非常稳定。”

由以上三位肺癌患者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们患病后没有自暴自弃,都以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同时,由于目前可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很多,医患配合也显得尤为重要。崔同建教授表示,在给患者讲解后,他很快就接受了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即便是19个月后出现了新的疾病进展,他依然全身心信赖医生,配合方案调整,很快恢复到生活完全能够自主自理,医生都替他感到高兴。周建娅教授也一直鼓励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以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

肺癌是可怕的,但目前临床研究进展迅速,靶向药物越来越多,赖金火教授表示,相信只要医患配合、互相信任、良好沟通,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就能帮患者获得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