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书道”与中国“书法”的不同之处
中国人称“书法”,而日本人称“书道”。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
从表面看,“书道”应比“书法”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深刻。日本将饮茶、赏花与书法都视为提高人的修养、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境界的手段,它是理性的、哲学式的艺术观,作为手段可以被抛弃掉,而留下的是一个完美的人格。书法在这里成了哲学、道德、伦理的附庸。
▲日本藤原行成墨迹
藤原行成,天禄3年(972年) - 万寿4年12月4日(1028年1月3日))是平安时代中期的朝臣。一条帝时代四纳言之一。右少将藤原义孝的儿子,藤原伊尹之孙。
▲日本小野道风墨迹
小野道风(Onono Michikaze,894-966),日本平安中期的书法家。小野篁之孙,官至内藏权头。在摹仿我国王羲之字体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秀气”风格,为“和(日)样”书法的创始人,在日本书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日本书道史的发展受到中国书法强力的影响,从产生日本第一件书迹的飞鸟时代开始直到近代,中国书法的影响力明显地交替递衍推进着,一代又一代都未曾断绝。中田勇次郎指出“从四、五世纪的大和时代到现在约一千五百年间。本(日本)国从大陆输入书法,从而学习进而创作了本国独特的书道艺术。”
而中国,虽重视书法艺术,但主要把它看成形式,通过书法表达主体的感情,它是抒情达意的,感性的,将书法视为终点,而不仅仅是手段。中国书法从未构成一个“道”。中日两国面对一种艺术,思考的角度各有侧重,但在不同处却又有相同之点。中国可以将“法”与“道”巧妙地统一在一起,并赋于同样的含义。《左传·定公五年》:“吾未知吴道”,即指法而言。书画家的“我自有我法”,此“法”一指规矩,二指破法,即进入到更高一层的化境,此为不求与道合而自然合于道、殊途同归。
日本在近代,也试图打破“道”这个绊脚石,他们认为,如果“道”在历史上还起作用的话,那么在当代艺术思潮中它已大大落后于时代。书法不应只是媒介,不是任何其它东西的附庸,它表现为一种艺术价值,而非哲学的、伦理的价值。由于约定俗成,日本仍将书法叫书道,但在现代,二者的实指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