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泻实治汗证
□ 姚淮芳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阳气蒸腾阴液,使阴液出于腠理而为汗。汗证是临床中的常见病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的汗液外泄失常。
汗证主要分为自汗与盗汗,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者,称为盗汗。
中医学认为汗证是由于病后体虚、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所致,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证同时并见。现代医学在治疗汗证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此病具有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等特点,优势显著。
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历代医家对汗证的论述颇多。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载有对汗的生理及病理的阐释,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所化生,与血液息息相关。《金匮要略》第一次提出盗汗的病名,并指出盗汗多由虚劳所致。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言汗多因外感而致,且以风、热、湿三邪为著,其病机涉及营卫不和、里热炽盛、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蒸、阳虚汗漏、阳气暴脱等。
《黄帝内经》言汗为心之液,另有“血汗同源”之说。肝主疏泄,水液代谢过程也受肝疏泄功能的调节;肝藏血,为血海,血汗同源,由此调控汗液;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津液是汗的生成之源;肺主宣发,宣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水液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肾主水,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概而言之,汗证的病机纷繁,总不越虚、实二纲。虚证归于气、血、阴、阳,实证责之于湿、热、痰、瘀,致脏腑机能失调,营卫失和,汗出异常。
笔者认为,汗证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不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可导致汗证的发生,痰湿、瘀滞亦是其重要的病因,临床中唯有辨证精准,方能用药准确。汗证多为本虚标实,论治汗证,需标本同治,既要补体虚,又要祛痰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过劳的生活状态会过度耗损机体的气血津液,进而导致虚劳。情志不遂,压力过大,产生肝郁体质,肝郁气滞,肝郁血瘀,甚或横逆犯脾胃,从而导致脾虚痰湿内生,痰湿阻碍三焦气机,使气不化津,汗出异常。因而在论治汗证方面,首要区分汗出为常态还是病态,紧抓住体虚、痰瘀、肝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方能奏效。
治疗要辨虚实
从虚论治
肺卫不固证,症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治法为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笔者常以玉屏风散为主方治此类汗出,对汗出明显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以固表收敛;对外有表邪,时时发热者,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兼有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阴虚火旺证,症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为滋阴降火。笔者常以当归六黄汤为主方治此类汗出,对汗出明显者常以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对虚热明显者,以酸枣仁、丹参、牡丹皮、生地黄养心安神,凉血清热除烦。热重者酌加黄芩、黄连、黄柏;虚重者佐以山茱萸、女贞子、墨旱莲。
心血不足证,症见盗汗或自汗,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脉细。治法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笔者常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对兼气虚甚者加四君子汤化裁;血不养心、心神不宁者,可酌加茯神、柏子仁、远志等宁心安神并加浮小麦以敛汗;对血虚有热者,可加黄芪、当归、栀子养血清热;对心火旺盛,内扰心液,迫津汗出常伴心烦、难寐、舌红、渴喜冷饮者,可用导赤散加味清心泻火。
从实论治
邪热郁蒸证,症见蒸蒸汗出,汗黏,或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治法为清肝泄热,化湿和营。笔者常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此类汗证,治当清热利湿,而不可用敛汗之法,用药方面,杜绝采用麻黄根、五味子、浮小麦等品;因脾失健运,湿阻中焦而致汗出异常者,可用三仁汤等健脾利湿。
肝郁气滞证,症见周身多汗,四肢不温;胸胁胀满,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法为疏肝解郁,理气止汗。笔者常以甘麦大枣汤合越鞠丸加减。对于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养心安神、茯神健脾宁心安神。妇女症见月经不调者,可酌加伸筋草、益母草舒筋通络,祛瘀调经。
典型病例
赵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19年5月15日。患者有阵发性房颤病史3年,在外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未再发房颤。患者平日情志多抑郁,喜叹息,症见周身多汗,动辄汗出明显,四肢不温;查甲状腺系列正常,月经周期紊乱2~3年,近日汗出症状加重,纳可,夜寐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辨病辨证:汗证(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汗。
方药:甘麦大枣汤合越鞠丸加减。
药物组成:浮小麦40克,甘草6克,碧桃干15克,丹参15克,煅龙骨24克(先煎),煅牡蛎24克(先煎),炙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建神曲15克,法半夏6克,炒栀子10克,川芎6克,香附10克,炒酸枣仁25克,茯神15克,五味子6克,川楝子1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嘱患者畅情志。
二诊2019年6月5日:患者诉多汗症状较前减少、夜寐改善,但仍有月经不调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初诊方加煨葛根20克,绿梅花20克,白芍15克,伸筋草15克,益母草2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嘱患者适当运动。
三诊2019年7月15日:患者诉多汗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夜寐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原方继服14剂,巩固疗效,嘱患者畅情志,适运动。两周后随访,诸症均消,夜寐安,二便正常,疗效满意。
按:患者年近五十,平日情志多抑郁,肝郁气滞,阳气郁闭于内。初诊时症见周身多汗,动辄汗出明显,四肢不温,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汗,方以甘麦大枣汤合越鞠丸加减。浮小麦、甘草、大枣三者甘润平补,养心调肝,使心气充,阴液足;香附疏肝解郁,以治气郁;川芎辛香,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龙骨、牡蛎,固涩,收敛止汗;五味子敛汗生津。汗为心液,汗多而心阴受损,又见平素夜寐较差,故予酸枣仁养心安神,茯神健脾宁心安神。二诊时患者仍有出汗及月经不调症状,故加绿梅花疏肝和胃,化痰解毒;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同时予以伸筋草、益母草舒筋通络,祛瘀调经。因辨证精确,用药精准,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