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技术史:支付宝曾差4秒就崩溃,今年可以喝红酒过
在大多数人眼里,每年的双11是一场购物狂欢,是一场商业变革,是一场从营销、物流、金融、数据等各个环节和从业者有序共振的社会化大协同。
鲜有人去探寻每一次狂欢背后的技术蝶变:2009年,阿里的第一次双11,技术极限是每秒400笔交易;2016年阿里将最初的数字放大了437倍,撑起最多每秒有17.5万笔交易创建。
从传统意义上看,这似乎已是技术极限。非也,以双11为触点带来的新技术,一直自我进化着。当一个个代码,转换成一笔笔流畅的订单;当我们不再为一张充满乡愁的火车票狂刷12306网站;当智能机器人销售业绩超过人工客服成为AI时代的新职业时,技术带来的改变不正是我们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吗!
1
全民狂欢的双11,对于蚂蚁金服副总裁、首席技术架构师胡喜和一起奋战的同事们来说,最难忘的还是2010年那个惊险又刺激的夜。
11月10日晚上,帐篷和折叠躺椅占据了公司的每个角落,小二揉揉眼睛随手摸到就是喝完的红牛罐。支付宝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待命,眼睛直勾勾盯着电脑屏幕,“一有问题立马要处理,不行就重启机器,容量不够就加机器。靠‘人肉云计算’撑着。”所有一线的技术人员不曾想到,一个本是用来购物、慰劳自己的节日,这晚会是如此难熬。
23时59分30秒,支付宝核心账务系统突然报警。“嘀嘀嘀”的报警声让每个人发急。负责数据库的同事着急地冲过来喊“资源马上耗尽!赶紧杀掉非关键应用!”当技术人员争分夺秒地在机器上键入最后一行代码,释放出了资源时,离数据库崩溃只剩四秒。
“后来我们开始反思,支付宝怎么顶住每年‘双11’的业务量?”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程立说,双11倒逼支付宝开始搭建云计算技术构架,“如果这件事做得晚一点,几年的双11就别想挺过来。”
在技术尚未拿捏准确火候的时候,没人能够预测明天到底是惊喜还是意外。
当双11成为全民狂欢日,随之而来的是惊人的在线用户及交易量。2015年起,淘宝和天猫的核心交易链条和支付宝部分流量,就已被切换到阿里云上——这是阿里巴巴的工程师们搭建的全球最大规模的混合云架构。
去年双11零点,同时发起支付人数的远超12万。52秒,交易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1分47秒,20亿,6分58秒,100亿,系统不仅没有崩溃,还在一天内承载了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参与这场狂欢。酣畅的消费者们,用1207亿元的交易额为所有台前幕后的技术人员加冕。
将人的经验、智慧和科技的智能结合到一起,催生出新的物种——双11技术演进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谋而合。
各行各业的数据,开始汇总到“云端”,我们用手机、看电视、玩手游、上一个网站甚至买一盒药,都有可能用到云服务;天弘基金上云后,余额宝3亿笔交易的清算可在120分钟内完成,即使是春运售票的高峰期,也无需再为一张充满乡愁的火车票狂刷12306网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云计算就像水电燃气一样,正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
2
对于生活在琐碎日常里的人们来说,技术悄然潜行的日子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真正推动并见证了技术大变局的人,其实是此刻屏幕前、无数个正在滑动手指的你。
80后的林子上大学时,也算是走在了科技前端的新新人类,兜里揣着的除了能砸核桃的诺基亚5300,还有总会在口袋里来回作响的硬币。
第一次网购是他大三那年。老家的冬天来得格外早,林子插起网线打开购物网站打算买件棉衣寄回家去。零零落落的款式,上上下下翻个两页就到底了,根本没有什么可选的余地。“最后还是挑了一个,”林子还记得网站有些慢,得不断按F5进行刷新。到了支付环节还要插上U盾,重置密码的过程简直是煎熬,“第一次网购最多只能打个70分吧。”
能够把繁琐的东西变简单,技术才开始成为一种巨大的颠覆力量。
今年双11,林子再次打开网购页面,点击的背后都有海量计算和万亿级智能匹配。搜索、推荐、店铺,就连红包、优惠券都会投你所好,因为大数据懂你。
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就表示,数据中心攒下的已处理数据就超过了100PB(1PB=1024TB)。现在,这一数据已经高达1.26EB(1EB=1024PB),相当于2万个个美国国家图书馆。
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大数据第四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九次方大数据创始人王叁寿表示,在数据的1.0时代,聚焦的主要是业务分析,数据2.0时代,消费及社交数据的崛起成为了重点,大数据与行业开始了融合。
而今步入数据的3.0时代,金融大数据和企业大数据的变革成为了主要体现。不仅产生了用户熟知的产品,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参与者也正在涌现,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革命在商业世界的各个领域迅速发生着。
3
仔细想来,平淡生活里那些琐碎的细节,其实都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慷慨赠与。今天林子的口袋里,再也没有当啷作响的硬币,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我们的消费需求。
2014年Apple Pay上线后库克曾表示,所有以前的移动支付方式都失败了,基于NFC的支付方式只需在终端读取器上轻轻一“靠”,就能完成整个支付过程。Apple Pay的出现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用手机当钱包貌似成了一种流行。
一年后,马云在CeBIT汉诺威电子展开幕式上,向德国总理默克尔演示了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今年9月1日,肯德基在杭州KPRO店“刷脸支付”功能落地,刷脸也终于不在是传说。
当技术的意义远超码农在键盘上按下的一串串数字,最终推动的是整个营销、物流、金融等各个环节的有序共振。
承载了中国70%的快递包裹,平均每日处理4200万个包裹,4年前诞生的菜鸟网络已能基于算法进行全球物流规划设计,从气候、商家、消费者、交通等全方位做好统筹。“6年前双11的峰值已成为今天日常消费量,6年前物流还是个考验,今天商家可以在短短的16小时内处理上亿的订单。”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
在菜鸟网络的嘉兴仓库,货架比7层楼还高,整个立体库的作业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智能设备会把商品拉到仓库内,机器人自动将货物存储到货架上。商品售出时,机器人会自动定位并取出指定的商品。这个立体仓库的机器人作业稳定性已经超过人工,哪怕从7层楼的高度取一杯水都不会洒出一滴。
不可否认的是,以菜鸟网络、苏宁、三通一达为主的民营快递推动着以电商为主的商业形态蓬勃爆发,让包裹递送快一点,更快一点的愿景使得整个中国社会的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从2013年的18%到2016年的14.9%,下降了3个百分点。
“那会儿邮局都是人工分发的,现在还能选择时间段送上门。”想起在邮局排队等待包裹的心情,林子感慨那些从前“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4
2016年,Alpha Go以4:1击败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九段,在全世界掀起了人工智能热潮。今年双11的战场中,大量智能机器人组成的“新物种”军团,已经渗透到这场全民狂欢的各个角落。挑选货品、导购推荐、客服……在某些特定领域,这些技术喂养出来的“硅基生物”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甚至比人类完成得更好。
当技术在不断推动社会向前迈步时,不由也让人想起达摩院成立时马云的话,“大家都在谈技术,但如果你的技术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普惠、更加公平,如果你的技术不能让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够更加持久,如果你的技术不能让人类更加快乐、更加健康,那么我认为这样的技术并没有多大意义。”
在去年云栖大会上海峰会上,阿里云宣布推出ET环境大脑,来应对全球环境恶化。
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举例:一个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和它的产量、能耗、企业规模、资源化能力、历史情况以及同行的情况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ET环境大脑通过自主学习寻找其中的函数关系,为每一个因素客观赋权。在应对雾霾方面,ET环境大脑支持对雾霾的智能预测,为雾霾形势研判和应对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ET环境大脑带着“治愈地球”的使命出现,药效如何虽然目前还不知道,但是用技术的手段来改善地球环境的希望之光,至少是看到了。
5
当阿里巴巴想为世界解决1亿就业机会,服务跨国界的20亿人,为1000万家企业创造盈利的平台时,扛起的是为世界解决社会问题的大旗。有人惊异,无人质疑,因为这条路上一起越走越远的,有太多可爱的人,单就离我们每个人最近的双11大促,便可见一斑。
2017年9月30日,双11的压测环节测验中,小二行航打算在压测结束后回家陪老婆过生日,谁知当天的压测环节中出现问题,行航立马选择留在公司通宵加班,“等到把问题解决后已经是第二天了,想赶回家才发现蛋糕因为忘记放入冰箱直接在工位上化了。”阿里云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杨曦说这是技术组今年的新梗,却也是技术人员们责任心的真实体现。
在技术筹备的阶段里,没有一年不辛苦,没有一年不紧张,有人在解决问题时一边哭泣一边写代码,有人在双11结束的第二天就会去找主管:“我明年再也不要干双11了。”但庆幸的是,每年都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带着新的热情和梦想。
这是中国广大技术人员的一个缩影。就像阿里巴巴前不久成立的“达摩院”,在金庸的小说中代表着武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在现实生活中,技术人员身上承载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仅打破了那些天马行空的无解,也让中国互联网的声音开始响彻全世界。
“过双11,我们以前必须喝红牛过,今年估计能喝红酒过。”今年双11前的媒体沟通会上,蚂蚁金服支付事业部副总裁阿玺在PPT的最后一页打下了这样的话。
文 | 朱婷 李昊泽 编辑 | 斯问
往 期 精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