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技术问题”

李炳亭

谁见过儿童讨厌游戏?

当儿童的学习热情被教师激发出来之后,请问,学习对儿童而言,是枯燥无趣的吗?所以,今天的儿童未必个个是厌学的。而所谓厌学,极有可能是厌恶你的课堂。换个教师试一试,为什么学生会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得生龙活虎,甚至不情愿下课?从度日如年到废寝忘食,距离是“一个老师”。

所谓鸡有鸡道、蛇有蛇道。儿童在只有摆脱成人的控制之后,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认知事物和世界,才有可能拥有各自独特的学习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

“人之初,性本学”,儿童的天性充满了好奇,脑袋里装满了无数个“为什么”,那么只要“顺其自然”,尊重这种“天性”,学习就是顺理成章的平常事了。儿童正是在以好奇心为表征的兴趣驱使下,开始向未知领域进发的,在动手中积累了“经验”,这就叫学习。你承认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套系统吗?可儿童在开口说话时,为什么事先没有经过学习拼音、语法、改病句、组词、造句等专项训练,竟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当我们在斥责儿童厌学时,我们是否还可以这样追问自己,儿童厌恶和抵触的都是些什么知识?当教师强迫学生所学的知识不适合学生时,很遗憾,这样的课堂效益自然不会太高,假如以此把责任推卸到儿童身上,恐怕越发显示的是我们成年人的无知和霸道。

教学假如善于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则事半功倍。学习就是满足儿童的好奇,当学习一旦成为儿童的自然选择之后,比如说“我渴了”、“我困了”,他就会围绕自己的愿望去付出和准备,约翰.洛克说,“得不到就会使人感到痛苦”,因此,他就会为了避免痛苦而拼命向着渴望得到的目标靠拢。设法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其实就是解决儿童学习的驱动力问题。

你见过儿童因玩游戏而大声叫累的吗?即便真的很累,他会因此停止“工作”吗?不会,甚至当成人强行中止儿童正在进行的游戏时,他会大哭大闹,因为你剥夺了他正享受着的“学习”快乐。

总有一天,我们要让每一个儿童“嗜学如命”。

可在让学生“嗜学如命”之前,我还得接着解答几个相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学影响教学进度怎么办?怎样评课?好学生不愿意帮助别人怎么办?等等一些“技术”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恰恰就淤积在传统课堂上,并成为制约课堂“高效”的障碍。传统课堂一直十分重视对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好比说,我们平时饮用牛奶,是为了摄取牛奶中的氨基酸,知识就好比是“牛奶”,而氨基酸就是“能力”。当课堂过份重视知识的灌输时,因为学习能力的缺失,才造成了学生不会学,或者如我们所说的“遇到了困难”。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传统的做法一般是教师勇于出手“替”学生解决,表面看,是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可事实上并未必有助于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我们主张教师要敢于做一个“懒人”,不予“理睬”不对,可教师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教师应发动学生揪住“问题”“捻针尖”。我是说,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围绕着“遇到的困难”,上挂下联、从四面八方做“研究”,有了一种思路仍不够,还需要再找出另一个思路,这样“穷究不舍”的“研究”就叫做“无限放大原则”。

有人可能会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什么?是袖手旁观不管不问吗?当然不是。教师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点拨”,我是说,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难以逾越时,教师既不能做“好人”伸手相助,也不可以不管不问“冷眼旁观”。做“好人”的结果是,让学生当遇到困难时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有“反正你会告诉我”这样的心理。“冷眼旁观”的结果是耽误时间,须知有些问题离开了教师,学生还真的很难自我解决,这是客观事实,如果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还要教师干什么,而需要有教师在,并不是你把所有的问题答案一字不差地告诉给他们,你要掌握点拨的技巧,点拨则是教师最佳的选择。可你不要误解“点拨”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点拨可不是“精讲”、也不是“点评”,点拨是启发、诱导,是用“手电筒照路”,是“捅破窗户纸”,是为了追求能让学生“一拍脑袋”那样的恍然大悟,是“灵感迸现”那一刻时难以言说的欣喜若狂,是“四两拨千斤”,是武功高手的“点穴术”。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难得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了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正是通过这样“磨刀”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渐渐“锋利”起来的。开始时,因为“学习能力”较弱,影响教学进度是正常的。但随着学习力的增强,进度会越来越快,这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其实,什么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都是相对于“教”而言的,而对于学生,委实只有一个目标——“学习目标”,单纯追求进度却无法让学生学会,这样的“进度”则是无意义的。教师要耐得起性子,有足够的耐心,“等着”学生“会学习”,就像当妈妈的那样,要有足够的耐心,等着孩子会使用筷子。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概括为“转两头,促中间”。“两头”即抓好导学案的编制,导学案既要承载着学习目标、任务,更要承载着学习方法的设计,要不然怎么能说导学案是方向盘、路线图、导航仪呢?另一头既抓好“达标测评”,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得如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不就心里有数了吗?我说特级教师的课未必高效,结论就是这样来的,课堂教学不是比谁讲的精彩,而是比的是谁能让学生学好!至于“促中间”,很简单,就是利用好小组与对子,发挥小组长的“小先生”作用,通过组织组内“小展示”与“班内大展示”两种“展示”形式,比一比谁学得最好、悟得最投、帮得最有效。

除此外,我还得说,“评课看学生”,你千万别看教师讲得如何。讲的如何和学得怎样根本不是一回事,别搞混了。我鄙视那些什么公开课、示范课,它们只起一个作用,那就是设法把教师们引入“歧途”,如果谁要是临摹公开课,那你一准没救!

评课看学生的什么?当然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说,我们主张“三个看”,即看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三个度”贯彻的是高效课堂的三个基本环节,即“预习”、“展示”、“反馈”。

看完学生再看教师。看教师什么?我说过了,首先看他们能不能“激励”、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效课堂主张的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氛围如何在教师!你有没有办法让学生狂欢起来?那这是“艺术”,我只承认唯有这里才有艺术。其次,我当然要看教师是不是用了“模式”上课,在课堂环节上是否有“偷工减料”现象,比如达标测评,任谁都不可或缺。第三,我要看你讲了没讲,讲了多少,是否使用了“合作学习”,是否兵教兵了。

而至于为什么有些学生看起来自私,甚至不愿意帮助别人。这很正常,人是自私的动物。但当你开始在教室和学生们中间建造“高效课堂文化”时,则效果会不一样。如果每一个学生会意识到同伴就是自己难得的学习资源时,还会拒绝自己的成长吗?

什么人最可怕?找到感觉的人。自尊、自爱、自恋、自强……记住,让学生找到感觉,他就会沉迷其中、物我两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