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中)

学习哲学,很多时候不是观点难懂,而是我们没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哲学家的话。

——坤鹏论

一、“一”、“有”、“无”

在《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上)》中,坤鹏论讲了:

1.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规定这个世界的绝对本质为“一”。

“一”是,不被产生的、不消逝的,完全的,自成一类的,自倚的,不动的和无始无终的,它无所谓过去,也无所谓将来,而只是现在,同时是全体;

2.“一”的以上特征告诉我们,像生灭、变化、运动等观念都属于感性的表象,并非真理;

3.巴门尼德认为唯一的真理就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另外,这两天坤鹏论专门学习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中关于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的章节,又有所启发和收获,在这里一并分享出来。

黑格尔认为,“一”是纯粹思想的直接产物,在它的直接性里包含“有”。

坤鹏论认为,“有”是“一”的实在表现,除了“一”“有”外,其他一切别的东西都是“无”,都没有实在性,它们完全没有存在,全都只是幻象。

因此,“有”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存在”,“无”则理解为“虚无”。

在这方面,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的“一”、“有”、“无”和中国道家思想的“道”、“有”、“无”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根本上的不同。

道家思想认为,“道”是至高的,然后是“有”和“无”。

“有”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

“无”则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有”和“无”的来源相同,都源于“道”,但名称相异。

所以,道家认为,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总结来说,巴门尼德肯定“有”,完全否定“无”;而道家思想则既肯定“有”,也肯定“无”。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也导致了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太过关注分析“存在是什么”、“有是什么”,而忽略了要去问“虚无是什么”。

二、真理的方式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巴门尼德是如何对他所认为的唯一真理——“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的。

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紧紧抓住确定性不放,开创了希腊人的严密的逻辑思维活动。

就像在《色诺芬尼大笑 那些神不是神,是笑话!》中所说,巴门尼德的论证,开始有了真正哲学的意味。

为什么这样说?

下面就和坤鹏论一起重现一遍他的逻辑推理论证,理解其中原委,并细细体会哲学论证过程中的智慧。

据说巴门尼德的著作《论自然》是一部3000行的诗歌集,可惜只有160行得以保留。

这首诗讲述了一名年轻男子(有可能就是巴门尼德)被公正和正义之女神带去真理的王国,在那里一位女神传授他宇宙万物的真正本质。

女神说,认识这个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真理和意见。

其中真理的方式是探寻事物“本身”,而它又有两种询问路径:存在的事物(存在)和不存在的事物(虚无)。

由此巴门尼德认为,“有必要说出并思考存在是什么,虚无不是什么。”

三、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巴门尼德的逻辑论证是从“要么存在者存在,要么存在者不存在”这个简单陈述开始的。

比如:奶牛存在,但是独角兽不存在。

经过进一步思考,他认识到人们只能断言上面这个陈述的前半部分——存在者存在。

因为我们只能对存在的东西形成概念并言说它,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则不能。

试着想想看,谁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的形象呢?

而且,只要当我们想要思维、言说某个不存在的东西时,其实我们就是思维某物,言说某物了。

而且,不存在的事物这个词就存在逻辑错误。

因为,如果它是事物,就一定是存在的,而不是不存在的、虚无的,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存在的、虚无的。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对巴门尼德的这个结论做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总结:

“当你在想,你在想一些事物;当你使用一个名称,它一定是某个事物的名称。所以想法和语言都需要外在于它们的客观主体。而且,当你在某些时候或另一些时候,想到某个事物或者说起某个事物,所想所说的都一直是存在的。因为变化本身与事物的存在或不再存在共存,因此也不会有变化。”

所以,在巴门尼德看来,必须要排斥任何暗含“存在者不存在”的观点。

也就是只会存在存在物,而不会存在非存在物(只会有物存在,而不会无物存在)。

既存在存在者,又存在非存在者(即有物存在,又无物存在),是不可想象的。

只有“有”存在,“非有”不存在。

这就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再简单点讲:有则有,无则无,有且无是不能成立的。

四、几个隐含意义

由“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巴门尼德继续推导出了这个观点背后的几个隐含意义。

第一,不存在变化。

我们虽然看到的是事物在世界中总是变动不居——通过产生和消失而变化着。

比如:当一粒小小的杨树种子长大了,一棵杨树就产生了;当它死亡时,它就不存在了。

但是,巴门尼德指出,这个所谓的变化过程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

我们先是说树不存在,然后又说它存在,接着我们再一次说它不存在。

在这里,我们在开始和最后都说到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可能成立的观点。

于是,从逻辑上讲,我们就不能不拒斥这个所谓的变化过程,将其视为一个巨大的错觉。

因此,从未有过变化。

第二,世界由一个不可分的东西构成。

这同样也是一个与我们所见不同的意义。

我们一般会观察到并认为世界包含许多不同的东西。

比如:一只猫坐在凳子上。

我们所知觉到的是,猫和凳子是不同的东西,而不是一团没有分别的物质。

但是,这种通常的物理差别的观点在逻辑上也是有缺陷的。

我们其实是在说,猫爪下面不存在猫,而从它的爪子到头才存在猫,猫头之上又不存在猫。

因此,当我们划分猫的物理界限时,我们在开始和最后都说到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可能的观点。

那么,我们必须拒斥所谓的物理差异的事实,将它也视为一个大型的错觉。

简而言之,只有一个不可分的东西存在。

第三,存在必定是不动的。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种填补空间的东西,他否认存在一种空无的空间的可能性。

因为,假设存在运动的话,它在它原来的地方将不存在。

同样,如果存在能够运动到另一个地方,也得是另一个地方在这之前是空无的空间即无物存在才行。

以上就包含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合逻辑的断言。

第四,“一”不生不灭。

让我们假设一下“一”即可生成又可消灭来看看。

如果是生成,必来自于“无”,如果是消灭,也必归于“无”。

但是,前面说过了,“无”既不能言说,又不能思考(不合理),因此“一”不生不灭。

第五,“一”是绝对的,也是自足的。

它没有任何欲求,也没有任何感情,它无所依傍。

假设“一”有依傍,就会有两种可能:

一是依傍存在的东西,那就等于依傍自己,依傍自己等于无所依傍;

二是依傍不存在的东西,可是依傍不存在的东西,还是等于没有依傍什么东西。

所以,“一”是绝对的。

正因为它是绝对的,它就不必有所欲求了;它无欲求就不会患得患失,它哪里还用得着什么感情呢?

后世的斯宾诺莎也阐述过类似巴门尼德这样的观念。

第六,“一”必定是一个完美的球体。

有趣的是,古希腊人特别喜欢圆形的球体,认为它是完美的象征。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所以他主张天体和地球都是球体的。

这一观点被后来的许多古希腊学者继承。

因此,巴门尼德也认为,“一”是一个中心点均等地扩张到四面八方圆满的同心球体,就是充实的意思。

如果它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是不规则的,比如:就像保龄球那样挖三个洞,它们将使保龄球里面产生不存在的区域,这样也会错误地断言某物不存在。

由此,巴门尼德坚定了他的大胆结论——既不存在变化也不存在运动,而只有一种恒久不变的东西存在。

因为存在物充满了一切空间,所以也不会存在独立于存在物之外的思想,思想的内容就是存在的内容,于是,他继而推出自己的另一重要观点——“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这样写道:“思想与思想为了它而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之物。因为没有存在者并对之有所言说(或表现),你将寻找不到思想。因此在存在者之外,它(思想)是无物,也将是无物。这是主要思想。思想产生它自身,被产生出来的东西是一个思想;思想与它的存在是同一的,因为在存在之外,在这伟大的肯定之外,思想是无物。”(坤鹏论注:初读会觉得很绕,多读几遍就会体会到黑格尔这段话的精妙。)

后来的智者派则由此推出:“一切是真理,没有错误;因为错误是非有,非有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巴门尼德这样的思考为后世探究“存在本身对人类来说是什么”的存在论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

  • 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发端

    在西方哲学中有很多基本的概念是非常容易弄混的,其中有一个就是'本体论',下面我们就简单说说什么是'本体论'. 1.什么是本体论? 在古希腊哲学中,有一个转向,这个转向就是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之前, ...

  • 哲学简史|形而上学家巴门尼德:运动和变化是不可能的,存在是一

    虽然塞诺芬尼以神学的方式阐述了埃利亚学派的基本观点,但人们多将巴门尼德看作埃该学派的真正创始人. 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房间内部interiors of Raphael rooms, Vatican 巴门 ...

  • 读书札记:柏拉图《巴门尼德》

    此篇大而论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与爱利亚角色老实检讨"理念论"的问题,第二部分则是一种辩证法的对话训练.了解这一篇,首先必对巴门尼德的学说有一定了解.简单而言,巴门尼德 ...

  • 巴门尼德的永恒:凡是存在之物存在,存在即是被思想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讲谈社」→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039 篇文章 [光荣希腊]第 14 篇文章 之前介绍了由泰勒斯为主的"米利都学派",这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早期哲学之七:南意大利哲学

    古希腊早期哲学之七:南意大利哲学 公元前7 至前5 世纪的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地区,是希腊在西方的殖民地(即" 大希腊")这一地区的工商业不及伊奥尼亚发达,社会政治.经济虽相对落后, ...

  • 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下)

    很多常识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审视下,都会败下阵来. --坤鹏论 一.色诺芬尼的真理与意见 色诺芬尼提出"意见"与真实者和真理(也就是"一")相对立,他这样吟唱道: ...

  • 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上)

    学习哲学史不是为了增加谈资,而是了解各种哲学思想的初心以及其论证过程. --坤鹏论 <希腊哲学史>曾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色诺芬尼是"第一个说出'一'的,但他没有作出清楚的说明& ...

  • 坤鹏论:语言是思想的边界 哲学最难是语言(下)

    人生就是这样,不怕慢,就怕站. --坤鹏论 一.语言是工具,也是艺术 坤鹏论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思想的工具,也是声音和符号的艺术. 因此,世界上所有语言和文字在工具性上基本是相通的. 不同民族.人种 ...

  • 坤鹏论:语言是思想的边界 哲学最难是语言(上)

    就算你穿上了最专业的游泳衣,也不代表你就会了游泳,哲学也不是会说几个名词术语就证明你有智慧了. --坤鹏论 一.语言既是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哲学主题之一 做哲学首先是一种陈述活动,这种活动要尽可能清晰和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上)

    愤世嫉俗往往源于太喜欢这个世俗,其中道理很简单--绝大部分的恨源于爱而不得. --坤鹏论 坤鹏论写到这里,大家一路跟着读到这里,我们基本也了解了哲学与修辞学一直的关系. 自古希腊时期起,它们便处于对立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要对修辞学转向?

    不管做什么,既能找出一堆支持你的道理,也会有不少反对你的道理,凡是模棱多可,正反皆有理,都不值得浪费宝贵的脑细胞,更不值得为它们停下前进的脚步,连一丁点儿的踌躇都不要有! --坤鹏论 一.没有所谓的真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下)

    偶然的机会永远留给必然有准备的人. --坤鹏论 一.从概率看哲学与修辞学 坤鹏论认为,如果从更本质的角度看,哲学和修辞学完全代表了人们在这个概率世界中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西方传统主流哲学--是确定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与修辞学如此对立不容?(中)

    科技背后不是科技,而是人. --坤鹏论 一.理性面对人事,往往束手无策 17世纪,欧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 随着科学在那里萌芽.发端,"理性与科学"便成了一直延续至今.蔓延全世界 ...

  • 坤鹏论:为什么哲学初学者最好读柏拉图的著作?

    万物流动,人也不例外,特别是那些不停思考.不断实践的人,他们每一天都是新的. --坤鹏论 坤鹏论本想浮光掠影地介绍一下柏拉图的著作,但是,很快就发觉这违背了自己的写作初心. 而且,越是学习越是写,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