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的要药:生姜和干姜
我们研究张仲景治方的建中思想,首先我们看具有建中补中固中功效的方剂,这些方剂中,能够起到建中固中守中作用的药物就是姜草枣这三味药,这三味药中,甘草自不必说,我们之前也专门解析过甘草这味药,是药物当中最甘甜和缓固中补中的药物,同样,大枣作为一种口味甘甜黏腻的常见食物,甜味入脾,而且大枣长得圆润饱满色泽红润,能够补阴血,健脾胃,甘草、大枣这两味甘甜的药物到了人体之后,为人体提供了能量,同时加入生姜,利用生姜的生发作用使中焦的能量能够运转起来,到达身体外围四肢百骸,生姜善走窜可以带动全身的气血的升降出入。
现在有很多的大夫,在开方的时候,不管开什么方用什么药,写到最后都习惯在下面写上,生姜三片,大枣三枚,还说这是药引,所谓药引就是引导药物发挥力量到达身体的病所,但是方剂需不需要这个药引,尤其是生姜这味药是不是能用到所有的方剂中,这都要依情况而定,这要看治疗疾病的药物走向是哪里,加了生姜是对治疗疾病有益还是妨碍的,如果是患者的疾病需要药力发散到身体的外围体表,这时可以用生姜,因为生姜辛散,善走窜,能快速使药力到达外围,但如果治疗的疾病需要药物的力量在身体内部聚集,需要收敛身体的能量,这时就不能加生姜。而且生姜三片,是多大多厚的片,重量能达到多少,这个都不明确,让患者自行添加生姜,这在用药当中也是不妥当的。
我们还是回到桂枝类方剂中的小建中汤开始说起,以姜草枣建中药为轴心,建立以甘草为中心,升降运转的秩序,用生姜的辛温开散,大枣的甘润补益阴血,推动中焦脾胃以甘草为轴心的运动。
还有一些初学者因为理解不了伤寒论条文,有时候便会直接学习当代一些经方大家注解的经方临床运用等书籍,这类经方书籍对于初学者入门是有益的,因为他直接把经方都罗列出来,并明确使用证和用法,更加便于我们理解方剂和研究疾病,但是我发现,在现在很多的经方实用书籍中,里面很多方剂都说可以用干姜代替生姜这样用,这也是非常不恰当的,生姜和干姜本来就是不同的两种药物,虽然都属于姜,但因为入药时的制法不同,生姜和干姜的性味归经,和药物配伍后所起到的作用,乃至到达身体后的运动方向都是不同的,生姜,就是我们平常最常用到的新鲜蔬菜调味品,而干姜是姜的姜母的干燥根茎,生姜和干姜都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只是培育的方式不同,采集到的姜也就不同,在栽种的时候,先有一块母姜掩埋在地下,在生长过程中会滋生出新的子姜,由于姜属于根茎,根茎都有趋光性,所以越掩埋,生姜越往上长来获得阳光,这样在不断的培土过程中,生姜越长越大,而干姜深埋于地下,在生长过程中是不培土的,所以个头较小,因此我们说不同的生长方式,造就了生姜和干姜不同的中药性味和功效。
生姜个头都很大,里面的纤维很少,很嫩很脆,含水量高,太阳一晒就容易萎缩,而干姜是姜的母姜,个头较小,质地较沉重,在成长过程中内在成分积攒下来,沉淀的就较多,即使在太阳下晒,也不容易萎缩,但他们的区别不仅仅是外观和含水量的多少。
干姜质坚硬而粉性足,善于守而不走,温里散寒,通常不用于解表,温里范围比生姜要广泛,主要用于心脾阳虚的里证,具有温里回阳通脉的功效。而生姜质水性足湿润饱满,味辛辣,善于走窜,行走的速度很快,善于发散风寒,具有解表发汗,祛除表邪的功效,此外生姜偏于温中焦脾寒,温中止呕,生姜这位药药效明显且价格低廉,我每年都会用很多,生姜,虽然是很普通的调味品食品,但在有的方剂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药,生姜和胃、暖胃、解表,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生姜性热,善发散,它可以通过温热发散的作用,很好的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温中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生姜还有一股生发之气,所以它的辛温之力,流通性更好,更善于温化体内的寒湿痰饮。有时候一些脾胃虚寒的症状,用一位生姜就管用,还有的妇女在秋冬之际面目浮肿,皮下停水,也用一味生姜熬水喝下发汗就能解除,之前我们也讲过很多中风初期的患者,中了外风用一味生姜熬水喝发汗就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一味生姜用好了,能治疗很多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