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的“十六字方针”
练习太极拳的十六字方针,即“顺应气轻”、“圈活格中”、“松静定空”、“全为灵悟”。
一、练习太极拳要“顺”
太极拳的构造就是一种“顺“的结构,让人的身心向顺的方向转化,也就是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变化。人刚刚产生时是最顺的状态,太极拳就是要后天返先天,找回婴儿状态。所以拳应该越练越顺,如果觉得别扭,那一定是要领有问题。太极拳的拳势,无论是外形,或者是内在,都应呈现出顺遂,处处皆顺,整体如一,“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这就是顺!
二、练习太极拳要“应”
应对,呼应。太极拳为应对之术,练拳即为应物,应物有方法,最大的方法是自然。“应“的一个核心是掌握开合的诀窍,掌握了开合,就是掌握了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练法之一。太极拳处处不离开合。不仅动作有开合,脏腑之间也有开合,经络穴位也有开合。随着动作的开合,而体会内在的开合,是太极拳内功训练的重要法门。
三、练习太极拳要“气”
通常所说的太极拳气感就是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肢体上或者身体内部有了明显的感觉,这种感觉包括酸、麻、胀、热、痛、跳、凉等。是不是练太极拳有气感就好,没有就不好?不一定!有气感说明练功有效果,有了动静。其实气感并不神秘,要想获得气感并不难,通过太极桩,几天就可以感受到。但没有气感并不代表练功没有效果,有些人经络敏感性不强,也就感受不了气在身上的反应。
四、练习太极拳要“轻”
太极拳的轻,在内气不能有阻塞感,在形体上不觉其存在。所以练拳既久也不会觉得很累。从养生角度看,不能加诸已身。太极之轻,轻若无物,此之谓“空”。从技击角度看,不能加诸他人。以轻待人,对方也无法加给你力。拳架子轻,这是太极拳“轻“的基础。轻是在顺的基础上才会有,顺的基础是规律,当正确规律建立起来后,规律就变得自然了,就轻了。
所以拳架无规律是不会轻的。另外,练拳不能急。急了就无法轻。沉着是解决急的问题。心中要轻,无欲是根本。欲望满满不能轻,练拳时念头都要放下。太极之轻,不是轻浮,轻浮是无根的,轻浮着打拳是软弱无力。轻与灵往往是连在一起的,练拳久了,就会觉得神清气爽。
五、练习太极拳要“圈”
太极拳是一种弧形运动,掌握太极拳圈的特性,是掌握太极拳的一个关键。太极拳是通过形圈来练气圈。太极拳气圈有三种:内圈一一气运五脏的立体圈,其作用在于滋养内脏。外圈一一手脚梢节圈,气在梢节运行形成的圈。其作用在技击中尤为突出。身圈一一气遍周身形成的圈,以气运身,达到以气润身。气圈最典型的是小周天,任督二脉构成一个完整的气路。
六、练习太极拳要“活”
练拳要有活力,不能练得死气沉沉的。内外兼修就是活,动作不瘪,精神不塌,还要内外贯通,如同活水畅流。要做到活必须处理好虚实关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腾挪空间。做到活还要处理好拳的空间关系,如上下相应。
七、练习太极拳要“格”
太极拳最关键的一点,要“实格“,就是要身体力行,实际操作,不能只看、只研究,不动手不行。我始终认为,没有真正练过太极拳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太极理论家。把身体束缚放下,用心直接去撞击拳的内核,把拳打碎,突破了“武“的界限,就格出了东西。因此格拳必须静,静了心才能有活力。拳人人会练,但拳不是人人都会格的!
八、练习太极拳要“中”
不偏不倚谓之中。在形,八面支撑,饱满,能呼应;在内,中气充沛,流转灵动。若无充沛内气,纵然身形端正,不可谓中。中是一种从容的状态,不缺憾,不鼓噪。
九、练习太极拳要“松”
松不是故意做出来的,故意做的一定松不了。把内外的紧张点去掉,自然就松了。练拳时精神上先要放松,再逐渐引导身体上的松。在松中要特别注意上、中、下三节。上节松即头颈松,有向上之松拔,领起全身之神。
中节松即腰部松,以腰为轴,不松则滞。下部松即脚踝松,向下松沉,其跟在脚,要落跟要稳定。松不能懈,松中有紧,保持一种适当的张力。
松实际上是加强了对形体的控制力,而不是放弃控制力解决已经形成的紧张点,更重要的是解决形成这些紧张的原因。
解决己经形成的紧张点通过练习太极拳架就能够解决,既能解决身体紧张,也能解决心理紧张。而要解决形成这些紧张的原因,则要深入研究太极理法,明了太极思维,并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
太极拳包含了很多道家理论,也融会了很多儒家的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中和,守中。就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尺度和框架,比如“松“,要松得彻底,但又不能松得懈掉,松得垮下去。一个标准就是“松“而能起!
十、练习太极拳要“静”
静是充满生机的动,在动中保持阴阳和谐平衡,这样的平衡会使能量越来越大,动力越来越足。静是定的基础,静了才能定。在静定的状态下,人的感知度会被放大。
十一、练习太极拳要“定”
定形,形不油滑,油滑了,拳架虽然流畅,但不能固本,“拳油子“永远练不到高境界。身形中正是定形的核心,无论拳势如何变化,中正始终不变,这就是中定。定心,无论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练拳时心无旁鹜,不练拳时心神安详,波澜不惊。定心既是功夫,也是涵养。定能产生智慧,练太极达到了定,智慧之光便开始闪耀。
练习一段时间,没有尝到甜头,于是觉得自己选择不对,就改练他拳了。须知,练拳一定要有一定量的积累,练到一定的量,可能忽然有一天,感觉就来了。顿悟也是不断悟的基础上才能顿的。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刚有了一点体会,就沾沾自喜,又去“尝鲜“别的拳套。太极拳的功夫是分层次的,开始的体会,往往跟后来的体会不相同,所谓“日日练拳日日新“,刚有些体会就移情别恋,就失去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价值的机会。每每从头来,永远得不到。有些自以为是,认为掌握了太极拳真谛,要通晓天下太极,一个一个拳种套路练过去,成了浮在水面的“万金油“,并且容易错将表面当深刻,拳练成残花败柳,毫无根基。所以,练好拳,第一步,要定!练拳如此,其他亦然。
十二、练习太极拳要“空”
太极拳不仅仅是运动,更是文化,在身、心给予人修养,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经常练太极拳,并练通太极拳的人,会不断改善并形成特有的思维方式,由此改变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放空自己才能容纳别人。容纳不同观点,不同做法。你就能从别人那里,甚至对手那里获得启发、灵感。
十三、练习太极拳要“全”
完整、饱满即为全。形全,动作圆活;神全,精神饱满。内外三合是“全“的基础,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内外三合达到,就使拳没有缺陷处,没有凸凹处。全还指锻炼要全面。不偏阴也不偏阳。五阴五阳为太极拳高级境界。动静结合是太极拳锻炼全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静坐、站桩来结合拳架一起锻炼。拳能全则能固气,不散乱。
十四、练习太极拳要“为”
老子说:“无为而治',但道家并非是无所作为,关键是它的另一句:“无为而无不为'。太极拳怎么为?大的方向来说,就是始终坚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练拳态度。太极拳是完全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符合生命健康规矩的,是一种简洁大方的运动,而不是晦涩、难懂的。所以练拳的人应该是开朗的,长期练拳的人应该是光明的。具体要领上也要体现“为',就是要放开心胸、手脚。太极拳是有为拳,“为'什么,为健康,为积极向上,为乐观处世,为培育、培养和善用激情。太极拳的“为”是建立在“无为”基础上的,能做到太极拳“无为”,就又是一种境界了。
十五、练习太极拳要“灵”
拳要灵就要把拳练空,练得毫无障碍、僵力除掉才能灵。除僵力首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运动,不可有局部动作,局部就是零碎,有零就不会有灵。要灵必然要轻,不是没有重,而是举重若轻。行拳矫健敏捷,而不觉其动。要灵必然还要虚,空而灵,虚而妙,虚心实腹,就是把心境涵虚,把肢体练坚实。
十六、练习太极拳要“悟”
“拳打千遍,其义自现“,但武术又不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单靠量的积累,有时候不能产生质的提升。太极拳尤其如此,练拳的悟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什么是太极拳的悟性?对拳架的感性。就是对拳架、拳势、拳风的直观感受和体验能力。就像开车时车感如何,射箭时手感如何一样。有感性,就能学会拳。对拳理的知性。就是明白拳的所以然。有知性,就能明白拳。对拳义的灵性。拳是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东西,规规矩矩练死拳,终究不能达到上乘境界。对拳的灵性,就是把握它“活“的成分,即它的灵魂。有灵性,就能通晓拳。感性、知性、灵性,这三性的综合,就是对拳的悟性。有悟性,下功夫,花时间,就能练好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