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作家文学】总第512期 2020年210期 ‖ 散文(陕西)蒲银富:《悠悠故乡情》
悠悠故乡情
陕西 / 蒲银富
初冬时节,我又一次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千阳,关中西部边陲,一个群山环绕、名不经传的小县城。
清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明艳夺目,我迎着朝霞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越发翠绿,麦苗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天空中,偶尔有几只鸟儿从身边掠过;北方初冬的田野,显得空旷而寒意浓浓,弥漫着泥土和芳草的气息,空气清新而湿润,令人心旷神怡,好一幅壮美的西部黄土高原景观,让我沉醉而迷恋。
我的家乡,不仅有连绵不绝的千山,水波粼粼的千河,还有绚丽多彩的千湖国家湿地公园;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民风淳朴,待人热情厚道,这里百姓尊师重教,文化氛围浓厚。
我的父母亲从小生活在这里,是故乡的山川草木,哺育和滋养他们长大。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已经深深的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成为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我虽然生在他乡,从小在父母亲的熏陶和教化下,对家乡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全面,由陌生到熟悉,慢慢地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故乡情结。
记得七十年代的初夏时节,那年我刚刚十岁,第一次跟随母亲回乡探亲,所见所闻终生难忘。一路风尘,几经周折,在宝鸡汽车站,乘班车回千阳。那时宝鸡通往千阳既没有铁路,更没有高速公路,只有一条破旧不堪的县级公路,七高八低,坎坷不平,翻越千阳岭时,一路颠簸,让我呕吐不止,仿佛把身体都掏空了,感觉极度的虚弱、乏力,这种感受成为我挥之不去的梦魇。
回到家乡走亲访友,来到远离县城的舅舅家,那时候正值物资匮乏时期,农家的日子还不富裕,许多人家的粮食不够吃。在农村走亲戚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舔碗”,因为粮食匮乏,为了节约粮食,许多人家在吃完饭后,养成了舔碗的习惯,沿袭了很多年,后来由于生活好了,才丢弃了这个习惯。
那时候,很多偏僻的农村还没有电灯,乡村的夜晚是那么的寂静和枯燥乏味。舅舅家诺大的院子里,只点了一盏煤油灯,微弱的火焰一闪一闪的,漆黑的夜色给农家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人们是多么渴望光明,渴望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
村里没有自来水,吃得是井水,我曾经多次到井边遛达,目睹了农家吃水的艰难;低头向井底俯视,黑黝黝的深不见底,让人眩晕,没点力量还真打不上井水,刚打上来的井水浑浊不清,沉淀以后方可食用。那时候为了缓解用水困难,在北方的许多农村,离村庄不远处都会修筑一种小型坡面蓄水设施,俗称:“涝池”。姑娘媳妇在这里洗衣,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牛羊时不时的在这里饮水,人欢马叫,异常的热闹,远处的农舍炊烟袅袅,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
在家乡的日子里,我和新结识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我们踏着落日的余晖,沐浴着晚霞,走在田埂上,我陪着小伙伴割猪草。我们一路唠嗑,一边割草,悠然自得的欣赏着西部山区的自然风光,别有一番情趣,跟我在城市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初,我又一次回到了家乡。这时候的农村经济状况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许多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冯家山水库,经过建设者多年的艰苦奋斗,1 9 8 2 年枢纽工程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冯家山水库建成后,改变了千阳的自然环境气候,千阳依托水库上游的湿地资源优势建成的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给家乡增添了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家乡人民晨练和休闲的好去处。
在一个日丽风清的早晨,我漫步走在千湖的岸堤上,放眼望去,碧波荡漾,水天一色,一望无垠;静谧的千湖流光溢彩,两岸林木葱郁,湖光山色,宛如画屏,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这里被人们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在岸边赏景时,忽然,我看到湖面上漂浮着不少的鱼儿,可能是有人偷着炸鱼遗留的,我一下子来了精神,赶忙过去拣了二十多条鱼儿,有:草鱼、鲤鱼、鲢鱼等,意外的收获让我激动不已。我把鱼儿带回家,给亲戚们都分了一点,让大家尝尝鲜。大水库的鱼儿,因水域宽阔,天然喂养,味道极其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在堂弟的陪伴下,我慕名来到家乡颇有名气的景点“燕伋望鲁台”游览。燕伋,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是家乡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被世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人”。我们来到这里,看到望鲁台光秃秃的,只有一个十多米高的锥形的土台,别无长物,显得有些苍凉,让我大失所望。
时隔三十多年,我再次来到“燕伋望鲁台”游玩。宏伟、精致的石牌楼,宽阔的广场,精美的建筑,与我多年前所看到的望鲁台景观,大相径庭,今非昔比。望鲁台有设教塾门、启文坛、恩师亭、尊师祠、民俗宫、燕居宇等景观。
这些年来,为了弘扬燕伋尊师重教的美德,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望鲁台的开发力度,使望鲁台景区焕然一新。如今随着燕伋望鲁台景区的不断完善,家乡人民对先贤燕伋愈发敬仰,燕伋尊师重教的思想,潜移默化影响着家乡的莘莘学子,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千阳的现在和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全新的美丽山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交通部门把宝鸡通往千阳的公路,重新规划设计了新的线路,废弃了过去翻越千阳岭的旧线路,新的线路沿着川道设计,路程近了很多,更加平缓。当你沿着宝平公路行驶中,你会被沿线满目青山的景色所吸引,漫山遍野的洋槐花,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沿途风光旖旎的景色,让你的旅行,更加愉悦和浪漫,曾经一路颠簸和呕吐不止的状况,不再重演。
家乡人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铁路客运及高速公路通车,从此以后,家乡的老百姓出行更加便利。今日的故乡,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水泥路面硬化到自家的门口。过去那种晴天“扬灰路”,雨天“泥水路”的时代,已去不复返。
随着农村机械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牲口不见了,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小轿车,农家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的年轻人,再也看不到当年摇轱辘打井水,饮用浑浊不清井水的场面了,苦涩的井水成为记忆中的往事。曾几何时,在北方农村盛行多年的涝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嬗变,涝池这个物象,已经从农家生活中逐步消失,成为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
从七十年代至今,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我曾多次回乡探亲访友。家乡的山川湖泊,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我越来越熟悉,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些年来,我虽然身在他乡,无时无刻地思念着家乡,家乡发生的大事小情,成为我家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我关注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里不仅仅是我的故乡,更是我亲人魂归故里的地方,寄托着无尽的思念。
近些年来,随着我回家乡的频率增多,家乡的父老乡亲认识我的越来越多,我时常跟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我们之间愈发的亲切自然,无拘无束,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在家乡的日子里,坐在自家小院的葡萄架下,悠然自得地品茶、读书,闲时到千湖岸边遛达一会,欣赏一下湖光山色,我的心情是那样的惬意和悠闲。漂泊异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叶落归根,回归故里,安享晚年快乐的时光。
美丽的家乡,在我余生的日子里,这里将是我的养老之地,更是我灵魂的归宿。期盼着家乡,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好,期盼着家乡的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富裕。
★作家简介★
蒲银富,生于三年困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在三线军工企业参加工作,现已退休,爱好旅游、书画、游泳,喜欢把岁月中的人生感悟,述诸笔端,偶有作品在网络媒体平台刊载发表。2020年7月,在《神州文艺》【父母之恩】主题全国征文比赛中,散文作品《母亲》荣获优秀奖。
3.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本公众号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作者若不同意,请注明);来稿请附15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以及联系电话和作者生活照片,以附件形式投入指定邮箱,邮件主题:(投稿)+标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