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纪舜院士:中国的全球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系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意思是,要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到庐山外面观察庐山。同样,研究中国大地构造也不能局限于中国国境线之内,站在中国本土上研究中国,而是要跳出中国,从全球整体上,从中国与邻区地质构造的关联上看中国。弄清楚中国与全球主要构造系统的关系、中国在全球构造框架中的位置;弄清楚各地史发展阶段,中国受控的地球动力系统,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过程。
众所周知,现今之地球,从南北方向看,可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北半球又称陆半球,世界上的大陆多位于北半球;南半球又称洋半球,世界上大部分大洋位于南半球。从东西方向上看,可分为太平洋半球和大西洋半球,大西洋半球构造相对平静,太平洋半球构造活跃,全球主要的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均位于环太平洋活动带。在这个大格局中,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太平洋半球的西太平洋活动带的中段(图1)。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南为印度板块(图1)。中国东部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中国西部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
震旦纪(埃迪卡拉纪)—早二叠世,地球上有两个大陆区:一个由西伯利亚、东欧(俄罗斯)、北美(劳伦 )古陆,石炭纪晚期—早二叠世,劳俄和西伯利亚等合并成劳亚大陆;另一个是冈瓦纳大陆。值得特别予以注意的是,位于两大陆块区之间的中国及邻区,并不是像东欧、西伯利亚、北美那样的整块大陆,而是由一些小陆块(小克拉通或准地台)、众多微陆块及其间的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体。
震旦纪以来,全球曾依次发育了古生代的古大西洋 - 瑞克洋 - 古亚洲洋、中生代的特提斯 - 古太平洋、中生代晚期—新生代的大西洋 - 印度洋 - 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晚泥盆世古亚洲洋基本消失,劳亚大陆初步形成后,东冈瓦纳北缘开始裂解。中二叠世之后,随着古亚洲洋动力体系终结,冈瓦纳北缘则大规模裂解,以松潘—甘孜为代表的古特提斯巨型浊积岩盆地形成,扎格罗斯—雅鲁藏布新特提斯逐步打开,以中朝、扬子、塔里木为代表的中国主体完全与冈瓦纳分离,成为劳亚大陆的一部分。
从亚洲构造简图(图3)和全球构造简图(图4)可以看出,以塔里木、中朝、扬子三个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及邻区,正好位于上述三大动力体系及三大构造域叠加、复合的部位。古大西洋-古亚洲洋动力体系控制中国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形成(自北而南)萨彦—额尔古纳、天山—兴安、乌拉尔—南天山、昆仑—祁连—秦岭等造山系;特提斯-古太平洋动力体系控制中国及邻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形成青藏—马来中生代造山系、东北亚中生代造山系、亚洲东缘中生代造山系和叠加在亚洲东部古生代诸单元之上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印度洋-太平洋动力体系控制中国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在中国西部形成喜马拉雅造山系、青 藏高原以及昆仑—祁连—秦岭、天山、阿尔泰山等新生代复活山系,在中国东部形成亚洲东缘新生代造山系、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和中国东部大陆和海域的新生代裂谷系。
“多旋回造山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这一著名论断(Huang,1945),如 今 已 经 得 到 充 分 的 证实。中国的造山带大多为多旋回复合造山带,中国大陆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渤海湾等均为多旋回叠合盆地;中国的金属成矿带,多为多旋回构造-岩浆-成矿带。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的多旋回构造、岩浆、成矿、成盆作用是这样的突出、显著?现在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所处的全球构造位置;在于古亚洲洋、特提斯等洋盆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结构复杂的洋盆体系;在于中国并不是一个整块,而是由小、微陆块和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体;在于全球三大动力体系及其所形成的三大构造域在中国的叠加、复合。
本文摘录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