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困在时差里的护士们
2006年,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医学心理研究所的时间生物学家蒂尔·伦内伯格创造了一个词,叫做 “社会时差” social jetlag
以睡眠为例,其实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套自己的生物钟,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规律。但是,由于某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工作制度的强迫下,大家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物钟,去适应工作制度。一到休息日,再调回到自己本身的生物钟。
护士,由于要上前夜班,上后夜班,上早帮班,上晚帮班,上各种班...就成了生活在“社会时差”里的典型人群。
如果你的身边有在医院工作的护士朋友,那么你一定会发现,如果你想约她/他一起逛街吃饭,简直是一个终极难题,因为你们俩永远也对不上时间。
普通人在睡觉的时候,护士在病区里认真工作。
普通人刚起床上班时,护士可能才熬了熊猫眼准备下夜班。
普通上班族兴高采烈准备约着姐妹一起去商场购物时,护士们可能正在补觉。
大部分医院的护士排班都会采用“轮着来”,也就是说,如果以一周为单位的话,在这一周里,一个护士就要至少有一个夜班,2-3个责任班(白班),1-2个帮班(清早和傍晚上班),以及一个备班(随叫随到)。
对于按照这样排班工作的护士来说,想要固定下来作息,是完全不可能的。
除此以外,在护士眼里,也没有“法定假期”的概念。逢年过节常常是需要上班的,大家排着休息。忙的时候,休息还可以“被欠着”。
总的来说一句话,护士的“社会时差”,并不是固定的比普通上班族早或晚12个小时,而是毫无规律可言。
如果你熬过夜,一定会深有体会。哪怕再年轻,熬完一个大夜,在早上也会有点“走路轻飘飘”,或伴有心悸。
年轻有一点好,熬完夜恢复特别快。当天睡一会,马上就能活蹦乱跳。
但是一旦过了25岁,你就会发现,熬夜之后可能需要调整2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精力。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先熬一个大夜,然后休息一天,再熬个前夜,再来个早起...基本如同夜班后去游乐场连着三天做跳楼机的刺激感。
“护士上夜班不能睡觉吗?”
非常遗憾,真的不能。
绝大部分医院都明文规定护士不能在夜班期间睡觉。毕竟,护士肩负着叫醒医生的职责。
而且事实上,夜班护士需要每隔1-2小时巡视一次病房,巡视回来再逐一把数据输入电子病历系统。屁股还没坐热,就要开始下一轮巡视了。哪怕真的让睡觉,也没有时间。
在ICU重症监护室里更是如此。ICU里一位护士管2-4位重症患者,虽然四位病人都在视野可及范围内,但是这些重症病人需要每小时(看病情)输药,换药,测血糖,记录出入量等等。更是一轮刚结束,下一轮就到时间要开始了。
哪怕想偷懒,都绝无可能。更别说睡觉了。
说“护士被困在时差里”可能都不太准确,毕竟时差是固定和别人相差几小时的时间。
“护士被困在混乱的时间里”可能更为准确。
在这种混乱的时间里,护士成为了“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人群。
因为上夜班-下夜班补觉-白天补觉之后晚上睡不着-熬夜-第二天起不来...
身体的不断被消耗,导致没有精力去做其他任何事情,下了班只想睡觉,睡不着也不想起床,就开始无止境的刷手机...陷入一个不健康的恶性循环。
英文中有一个词,叫做 guilty pleasure,内疚快感。
当我们辛苦,委屈之后,就像要补偿自己。比如下班之后的深夜烧烤啤酒,熬夜追剧等。
这些事情,我们明明知道不健康,但是这种“内疚”会给我们带来补偿感和快乐。
每个人都想过着自律充实健康的生活,没有人想要消耗生命。
但是对于护士来说,想要从这个恶性循环的生活方式中跳脱出来,真的太难了。无论再怎么调整,也要熬夜;无论计划的再好,都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排班打乱。
之前的公众号文章下面,有一位读者提问:作为护士,如何在这种不健康的生活中,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这个问题,我至今都没有答案。
说来也有点讽刺,毕竟,护士是促进人类健康的一群人。
可能代价,就是牺牲自己的健康吧。
每一位夜晚来到医院的病人,都会希望有一双温暖的手迎接他们,帮他们减缓痛苦。这个社会系统的运转,需要很多和护士一样,过着混乱时间的让我们尊敬的工作者。
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做一点努力。
希望护士长的排班能够更人性化一些,充分考虑到护士的休息调整时间。也希望更多的医院能够相对固定护士的班次,例如一段时间内全上夜班。
也希望每一位热爱护士这份职业的人,不会因为年龄或者身体原因被迫离开。
本文中手绘图作者:Tes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