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哥雷语】播撒公益的种子
8月14日,我带着山大附中的13个学生,还有7名家长,一起来省血液中心参观学习。
这个活动的初衷为了完成孩子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学校要求孩子们在假期里要开展一次公益活动。假期过了大半,各种培训作业完成的差不多了,有了点儿空闲的时间,开始联系同学开展实践活动。
她们商量了半天,没拿出个主意。征求我的意见,我立马就想到血液中心,同学们来这里,可以来学习献血的知识,了解采供血的状况,还能帮着做些宣传工作。
而且这里有我一帮朋友,可以把他们的实践活动安排的非常的周全。
周一开始策划,周二就开展活动。血液中心表态热情欢迎,参加人员得组织发动,两条腿走路,姜子暄在同学这边发动,我们从家长这边发动。陆续有人报名,一直到周二的中午还有报名参加的。总共有13个人,以知新9班和齐鲁工大的子女为主,一支实践小分队就成型了。
14日下午2点,大家陆续在血液中心集合,合影后,献血办梁晨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血液中心的全部科室。首先是大门口的献血屋,在这里了解了血液知识和采集全血的过程,对于这群中学生来说,也是重温生物课ABO血型知识的一个好机会。他们很想知道自己的血型,但测血型需要扎手指头,一番鼓动,男孩子多数都测了。女孩子怕怕的,都不敢。
为了做好采血的示范讲解,熊浩然的爸爸还亲自上阵,捐献了400毫升血。这算是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见面礼吧!熊叔叔的伟大举动让他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好几个人围上去,对他做了采访。他讲到献血的过程,除了针扎的那一下有点儿疼,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这不是他第一次献血,从大学时期开始,到这次已经献血1800ml。他表示只要自己身体允许,会一直献下去。家长的一带头,示范作用就出来了,有同学立即表态,等他18岁的时候,每年要献血两次。
接下来大家来到机采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非常忙碌,顾不上我们,我就当起了解说员。给孩子们讲解了血小板的基本的知识,如血小板作用,采集间隔期,奖励政策等。我还带她们到血小板采集区,告诉他们采集的过程和原理,但有个数据搞错了,很快被好学的郭同学纠正了,采集血小板的离心机转速有两种,一种是5600转/分钟,一种是4000转/分钟,这是他到工作人员那里求证得到的正确答案。看来他们听的是很认真,很耐心的。在姜子暄的设想里,18岁成人后,捐献血小板才是她的选择,这个更有价值,也可以一年多献几次,救更多的人。
通常,这里的献血者比全血献血屋要多,这里聚集了一帮固定献血者,微信群里有100多人。献血纪念墙上贴着一些献血者的照片,100次以上的有4个人,其中两个我认识,还有很多人不愿意宣传自己,做了无名英雄。
可能是因为下雨的缘故,当天参与机采血小板的只有4个人。我看了一下他们的献血登记表,都是80后,其中一个40多次,另一个29次,另外两个都是首次。小同学们很主动的去采访了他们,他们也很乐意接受他们的采访。我想他们的言传身教对这几个孩子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在姜子暄的记录里,这次采访的收获是这样的:
我们还采访了3位献血者。其中一个叔叔献血45次,我问他献血的目的,他说是为了献爱心,而且血小板捐出一点对自己又没有什么坏处,还能够救人。还有一个叔叔献血29次,他告诉我们,他的第一次献血是因为自己的家人需要血,那次经历让他真正的意识到了血液有多么匮乏,明白了献血是怎么一回事儿,从那以后,他就经常献血,一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以后能够更方便的用上血液,同时是为了让更多面临紧急用血的病人不再因为“等不到”血而错过了最佳时间,“毕竟人命关天呀!”叔叔感慨地说。还有一位阿姨是第一次献血,也是因为自己的亲人需要用血的原因。她说,以前并不了解献血的流程,因为很害怕扎针,也没有接触过这件事,但是,经过了第一次,熟悉了这个过程,以后就不会害怕了。我们问起阿姨,以后还会不会来献血,她给我们了一个感人的回答,“只要自己的血液不出现什么问题,献血还是要做的,很多人不知道医院的血有多么紧缺,真的不能再让更多病人因为等不到血液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在检验科,工作人员讲解了血液要经过表面抗原检测和高大上的核算检测,只有全部通过检验的血液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分离和处理过程,保证用血的安全。在成分科,他们看到全血经过离心分离、冷冻等流程,分解成血浆、红细胞等成分,整个过程好神奇。这个过程也给了他们“成本”的意识,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献血无偿,但到了用血,就必然是“有偿”的了。
在供血科,孩子们看到的感受是这样子的: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供血科,这里负责将血液运往医院,工作人员非常忙碌,她为我们展示了近期各个医院的需求量和供血量,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从一个方面更反映了无偿献血面临的困境。
次参观过程,有些“闹”,小同学们说话多,问题多,与环境的要求有些不搭。他们对于测自己的血型、体脂率等更感兴趣,那两个地方停留了很久,甚至对于鞋底塑封设备都要试一试。这展示了孩子们调皮的一面。但总体表现还是很认真的,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他们能能认真的听,认真的记,还能不停地问。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次活动,巩固了他们生物课的知识,对于采供血也有了全面的了解。至少在他们已经认识到,血液是宝贵的、重要的,采供血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而无偿献血的现状是不乐观的。他们已迫不及待地要长大,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来。其中的几个还注册做了献血志愿者。将来他们选择合适的时间到献血车、献血屋、到血液中心去做志愿服务。
一次实地考察,耳濡目染,胜过万千说教,见证了体验式教育的力量。而浩然爸爸的撸袖之举是整个活动的点睛之笔,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如此言传身教,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满满的正能量。
8月15日下午,我再次来到血液中心采集血小板,姜子暄一同前来,顺便写完她的考察报告。这次来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小女孩,头发光光的,戴着口罩,一看就是个病号,一问果然是个白血病患者,从她手里拿的玩具,姜子暄判断她应该通过轻松筹平台进行过筹款。她的母亲来献血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顺利输上血小板救命。看到这种情况,只能在心里默默祝愿,希望这个孩子通过有效的治疗,在妈妈的呵护下,在其他人热心的帮助下,将来能够顺利康复。我也相信,如果她能活到未来,成为一名成年人,她也会是一名忠实的献血者。而她的妈妈,不管未来结局如何,都会是无偿献血的推动者。
由此想到,或许我们的献血宣传,可以抓抓这样两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中学生(小学生太小,不合适),组织他们来看一看,能学懂相关的知识,还能帮着做一些宣传,他们会动员自己的亲人参与进来,而将来的他们也会是一批忠实的献血者。第二个群体是病人的亲人,他们有过亲人手术急需用血而不得的经历,比任何人都理解血荒的严重性,而其中的一些献血者可以转为长期的献血者,比如那个已经献血29次的先生还有那个首次献血的女士,也包括小女孩的母亲,对于他们,只需要多一些关心,多传递给他们一些相关的知识,他们会欣然加入献血者队伍的。
多播撒一些公益的种子,就多了一份收获的希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