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无奇之道》 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和地的法则,或者我们叫它自然法则。在自然法则的角度,是没有“仁” vs “不仁”这种相对性的,自然法则对待万物都是一样运用的。“刍狗”,就是古代人用草做成的狗,用来祭祀,跟近代人去上坟烧的纸人是一回事。老子用刍狗,来把 万物比喻成同一类事情。

什么叫“仁”?理解了“仁”的本意后,我不得不佩服中文造字的伟大!仁从字形上,左人右二。指的是人可以分为两类,“我” 和 “非我”。能把这两类,当成一体来对待,就是 “仁”。

第三章我们讲到“尚贤”的时候,就讲了人性主观上的趋利避害,会导致世间的事物只剩下“利我”,而没有了“不利我”的类别,所以人道的事物 是不符合天道的平衡的。这里的“利我”是泛指一切利于人类的事物。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引入一个相对性,把人分为 “我” 和“非我”,那么就会导致世间的事物只剩下(利,我),而没有了(利,非我)。古人把只做(利,我)而伤害他人的行为,称呼为“不仁”, 把能做(利,非我)但可能不利自己的行为,称呼为“仁”。

但天地法则是不存在 主观的 “我” vs “非我”的相对性的,所以也就不存在 “仁”vs“不仁”这种相对性,也就没有 “仁”的定义了。 天地不仁,不是说 天地只做(利,我)的行为,而是说 天地做事是不分 利我 或 利他的,天地法则是没有 “仁”vs “不仁”这种主观相对性的。

所以,贴近自然法则的领导人,也要像天地法则一样,不要有“仁”vs“不仁”这种主观相对性,要把天下各类百姓都当成一样的对待。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天地之间,不是指天空和地面之间,而是泛指天地的法则 和 法则的展现。

橐,是古代用来生火打铁的鼓风机

龠,是古代用来生火吹风的管子

上一章老子用 深潭,这种容器来比喻 自然法则,潭里的水 比喻 自然法则的运用/展现,但是没有讲到 相对性变幻。这里老子找到了更好的例子,他用 鼓风机 和 吹风管 这两种容器 来比喻 自然法则,用它们生出的风,来比喻 自然法则的运用/展现,用鼓风/吹管 的动作来比喻 相对性变幻。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鼓风机 和 吹风管 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它们虽然是空虚的,但是它们却不会因所含的空气多少而产生体积变化。它越运用,就生出越多的风。

什么是“不屈”?“屈”对应的是“伸”,它们是事物形状变化的一种相对性。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描述一下,“伸”就像你吹气球,气球被吹起来膨胀 就是“伸”,气球泄了气而收缩,就是“屈”。所以“不屈”指的就是容器本身没有体积变化这种相对性。老子用鼓风机 虽然空虚,但是自身却不因其所含的 空气的多少而产生体积变化, 来比喻 自然法则是无形的,而且 自然法则本身 却不会因为 它运用的多少 而产生变化。法则本身 和 它运用的数量 是没有关联的。

既然法则 和 它展现出的事物的数量没有关联,那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事物的数量呢?

老子用鼓风的动作 来比喻 相对性变幻。动作越多,就是相对性变幻越多。 鼓出来的风,可以比喻成 自然法则的展现。动的越多,风就越多,是用来 比喻 相对性变幻越多, 自然法则的展现就越多。决定鼓出来的风多少的,是动作的多少,而不是鼓风机,老子用这个比喻来告诉我们,决定世上事物种类多少的,不是自然法则,而是相对性变幻的多少。我们可以用直观简洁的数学公式来表达这个比喻:

鼓风机 + N个鼓风的动作 =》 N个 风

自然法则 + N种相对性变幻 =》 2N种自然法则展现的事物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用再多的语言也无法一一描述这些自然法则展现出的无限的事物。前面我们讲过,语言是有限的,万物万象是无限的,用有限去对应无限,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我们发现,虽然 风 和 鼓风的动作 都是无限的,但是鼓风机只有一个。虽然 自然法则展现的事物 和 相对性变幻 都是无限的,但是 最根本的自然法则只有一个。与其去做那种 试图掌握无限种事物 这种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不如去掌握最根本的自然法则。

有的人把“中”理解为中庸,平衡等等。这只理解了表面的意思。老子举得这个 鼓风机的例子,不太容易让人理解“中”的本质意思。我来举个例子: 比如说我们用圆规来画圆, 随便定一个点, 我们可以通过变幻圆规两脚的距离,来画出无限个圆。这无限个圆,就是无限的法则展现。变幻圆规两脚的距离,就是变幻相对性。 我们定的那个点,就是无限个圆的中心。圆的大小有无限种变幻,但中心永远不变。这个中心就是自然法则。所以说,“守中”,就是抓住这不变的法则。这就是古人说的“以不变,应万变”。

总结:

在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自然法则 是不存在 主观相对性的, 领导人 对待民众,也不应该 有主观相对性。然后继续上一章的比喻, 用 鼓风机/吹风管 这些容器, 鼓风/吹风的动作,以及风/空气,这3者的关系,来生动的告诉我们,自然法则 是 无形的,是与它展现的事物种类的数量 无关的。决定事物种类数量的 是 相对性变幻的数量。人们与其去试图 掌握 变幻出的无限的事物种类,不如去 掌握它们不变的本质,即掌握不变的自然法则。只要掌握了鼓风机,我们就可以生出无数的风;只要掌握了自然法则,我们就可以 变幻出无数的 事物种类。

(0)

相关推荐

  • 一本《五千言》,为何国人读出了权谋智诈,西人读出了科学思想

    千人千面<五千言> 这部道家"天书"<五千言>,韩非子读出了权术,孙子读出了兵法,鬼谷子读出了捭阖之术,程颐.朱熹读出了智诈.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这是道家替统 ...

  • 顺应自然法则

    古代能顾全大体的人:瞭望天地,观察江海,顺应山谷的起伏.日月照耀.四时变化.云层分布.风向变化的自然法则:不以智巧烦扰心境,不以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治理的效果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 ...

  • 为什么说老子所讲的道是物而不是理?

    道概念在老子以前就已经存在,道作为学者最高的追求对象,其意义与今天真理概念一致.在老子的论述中,道作为真理的意义仍然可以看到.但是,老子为道赋予了另外一层意义,在这个意义中道不再是理而是物.道概念的这 ...

  • 老子: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凡事都应遵循道的规律

    #道德经智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

  • 道德经第五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五章 虚空化物章 第一 ...

  • 道德经第五章解析

    道德经第五章解析

  • 守中:“与道同行”的修持法门(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天地无情,似无情实至情,唯如此,方能生育万物: 圣人无情,似无情实大爱,唯如此,方能主持公道. 由天地而圣人, 由圣人而到每个人, 这些都是相通的, 从中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修持法门, 那就是, 多言数 ...

  •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 ...

  • 道德经 | 第五章: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道德经 | 第五章: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道德经 | 第五章(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 ...

  • 道德经 | 第五章:正言若反

    道德经 | 第五章(3)来自慈怀书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 ...

  • 道德经 | 第五章:圣人与刍狗(2)

    道德经 | 第五章(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 道德经 | 第五章:圣人与刍狗(上)

    道德经 | 第五章(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