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现代版「红楼梦」把我完全看傻了
“大院子弟,一窝红旗下的蛋,一群肆意妄为的青少年。”
最近,一篇《与冯裤子有关的日子》刷爆朋友圈。
短短五天内阅读量就突破百万,文章流传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以至于让原作者“马东”(不是《奇葩说》的主持人马东)还专门写了篇《我不是冯裤子家保姆的老公》,来回应有关前文的一些质疑。
回头看这篇《与冯裤子有关的日子》,它描述了冯小刚生涯中的一个大院朋友圈。
关于冯小刚与王朔之间的恩怨,小十君在《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之前也曾经和童鞋们八过。(冯小刚:一个“新导演”和他的江湖往事)
▼冯小刚与王朔的合照
(王朔出身于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名列当时八总部中的第二位。)
提到冯小刚与叶京的恩怨,文中说:
“很多看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人都不太理解叶京为什么这么恨冯小刚,还专门找了一个和冯小刚长得像一个妈生的佟磊来演他,演技无所谓,就冲佟磊这大板牙也一定要用他,还给起了个名字叫冯裤子,用尽全力来恶心冯裤子。”
▼左是演员佟磊,右是冯小刚
那么,它提到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以及那个大院子弟圈,到底是个什么鬼呢?
所谓大院,据著名大院子弟马未都说,在今天主要指军队大院。话说1949新中国建立初年,为了稳固江山,国家在北京专门划出一块地给军人及其家属居住。相对完整的社会系统,享受着的一定特权,使大院子弟与外界平民的生活有所区别。
(马未都出身于空军五七干校,典型大院子弟)
这群生于共和国,长在红旗下,经历文革等运动洗礼的“红二代”,身上带有的特殊气质与经历的青春往事,构成了所谓的大院文化。
马东在那篇爆文结尾就说到:“请允许我第八次推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已经看了六遍了。讲的就是王朔,叶京年轻时的事。很神奇的一部剧”。
这种文化不足为外人道的神秘性,使得《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种剧,除了本身的故事外,还带着许多可供八卦党考古的史料价值,因而在豆瓣上能有8.4分高分。
这部剧究竟怎么神奇了?今天就来唠一唠。
“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每次一开头,屏幕上都会写这么一句怀旧味十足的话。
导演叶京,与王朔是打小的铁哥们,借着后者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他炮制了这么一部剧,不仅追忆了一把大院子弟的青春,还夹枪带棒地影射了一群同伴。
据说王朔本人非常喜欢这部电视剧,还买了好多碟送给别人。他说这就是《红楼梦》被人写了《飘》,叶京写好了他就不写了。
“他完全真实,他完全把我看傻了。”
▼从左至右,分别为王朔,冯小刚与叶京。
(叶京出身于训练总监部大院)
剧中的冯裤子,长脸小眼,一嘴大板牙,年少时动辄被人各种损,一激动就禁不住涕泗纵横,每集就跟签到似的哭戏不断。
拍片成名后呢,蓄起胡子,系上扣子,深沉范儿,要说这不是冯小刚都没人信。
看来,导演叶京果然如《与冯裤子有关的日子》所说:
一是为好哥们王朔站队,二是因为自己深受其害,才会如此对冯小刚“下此毒手”,祭出赤裸裸的仇恨呀。
其实,出身平民家庭的冯小刚,与大院子弟本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
幸运地,文工团退伍后的他,在电视台当美工,经郑晓龙(《甄嬛传》导演)介绍,认识了改变他人生的王朔,也让他“善于利用比他聪明的人”的特点在大院子弟圈充分发挥。
(郑晓龙出生于总后大院)
剧中的另一个人叫汪若海,带着眼镜看着文质彬彬,实则穷横暴躁,兄弟为自己解围入狱,他却接手了兄弟的女朋友。大学毕业后成了集团老总,业余写言情小说。
这个人物的原型,便是在剧中被戏称为“大陆琼瑶”的编剧与作家海岩。
海岩,原名侣海岩,出身大院的他,一边当着锦江国际、昆仑饭店的董事长,一边拍着《永不瞑目》《玉观音》《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儿》等脍炙人口的“海岩剧”,用罪案悬疑加虐恋爱情的套路,捧红了徐静蕾,陆毅和孙俪等一大批明星。
剧中的高洋高晋兄弟,一直是大院子弟圈的核心成员。哥哥高洋,大男子主义严重的大佬,统领一班哥们儿走南闯北。弟弟高晋,为人义气,家里安排下当了警察。
这其中的高晋,指的便是导演叶京自己。拍电视剧之前,叶京在军界和警界都有着深厚的人脉,因此能够在冯小刚拍《甲方乙方》时为他调来坦克助阵。
而高洋原型,则是叶京的哥哥叶宏,曾在《大腕》中客串过一个山寨品牌的大款。
当然也有人说,这高家两兄弟是指华谊的王中军、王中磊。这个除了问导演,也无从考证了。
(从左至右,王中军,冯小刚,王中磊)
剧中由佟大为扮演的主角方言,集所有姑娘的宠爱于一身,却依然傲娇不知足,自卑又自恋。这个所谓“京城小有名气的作家”,原型便是作家王朔。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讲的是大院子弟从文革时的北京游荡,百无聊赖中惹事生非,到改革开放时的广州下海,鱼龙混杂里发财梦碎,这期间发生的恩怨情仇。
抱着管中窥豹的鸡贼心态,小十君坚持不懈地看完全剧52集,对于这部考古价值严重高于艺术水平的电视剧,脑海里只留下了三件事!
车轱辘话,意为来回重复,絮絮叨叨的话。叶京在改编王朔小说时,受其语言风格影响,将融政治语言,影视台词,方言俚语于一体的京式贫嘴融入了人物对话。
可是,其中一些车轱辘话,放在电视剧乍一听还算新鲜,但一来二去,就成了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让小十君看得审美疲劳,出离愤怒。
“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堂塔不也跳下去了吗?”一句电影《追捕》的台词,在剧中居然出现了五六遍?
“列宁同志不咳嗽了,他已经不发烧了!”《列宁同志在一九一八》再深入人心,有必要念叨十几遍?
更过分的是,为了紧贴原著神韵,这种在对白上的顽固坚持,可说是走火入魔。
“咱谁跟谁呀!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儿。美好的童年!”
一句王朔某小说的对白,竟然被当成了圣旨一般,在整个剧集中被各种人物翻来覆去,来来回回地说了一百多遍!一百多遍啊!简直是丧心病狂的聒噪!
拍婆子,又叫泡妞,嗅蜜,把妹。大院子弟,无论是在北京瞎混玩耍,还是在广州下海赚钱,都丢不下对姑娘的爱好。
这部剧里,拍婆子主要有这么几种拍法。
一是“爱妹难自持,花样来套磁。”,关键在于“不要脸”。
二是“情不自禁时,挺枪强上之。”,得逞的概率很难讲,关键还是“不要脸”。
▼哆哆嗦嗦的冯裤子,颓了。
▼“朋友妻,不客气”的汪若海,当了回小人。
当然,此剧中的女同志可不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们也是自由恋爱的践行者,以全剧第一风情万种大美妞李白玲为例,无论枕边人是谁,始终挚爱着男主方言。
鉴于如此奔放的爱情观,此剧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两两之间相互混搭,包含互相伤害的虐恋,一厢情愿的姐弟恋,直男癌与抖M之恋,暗恋等类型。
除了打嘴炮,拍婆子,大院子弟爱干的另一件事就是茬架。
茬架,即约架,它标准的仗势是这个样子的。
当然,真要打起来,他们也没那么多规矩,一切都乱套了。
▼刘家庄遭遇战,尾随姑娘不料陷入敌人埋伏圈。
▼澡堂门口碰上小流氓,敌有假枪我有板砖。
▼两军对立大打出手,大院子弟以武会友。
离开北京到广州,他们说是在做生意,其实也憋不住分分钟大展身手。
▼单枪匹马突围战,神勇北方龙强压南方地头蛇。
▼棍战桑拿房群雄的他,当时就念了两句诗。
不过,大院子弟究竟是流氓假仗义,还是英雄真耿直?他们打不完的架,究竟是时代弄潮儿的真我风采,还是无业游民的战斗青春?
这些谜题,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小十君已经弄不清了,还是留给各位童鞋思考吧。
其实,关于“大院文化”的影视剧有很多,不过它们说的其实都是一拨人。
小时候,他们是电影《看上去很美》中的方枪枪和小伙伴们。活在集中管理的大院幼儿园里,吃饭挨揍睡觉,稍息立正站好,听话就给你奖励小红花,要是像方枪枪一样调皮捣蛋,不能规规矩矩地拉屎撒尿,就给你关禁闭。
幼年的他们,还没长成老百姓羡慕的“大院子弟”,还没产生特权带来的优越感。大院,对这时的他们来说是集体主义的牢笼,是大江南北不同人们构成的社会群落。
上学了,他们是马小军、刘思甜、大蚂蚁、刘思甜,身边的女孩儿是米兰和北蓓。
他们过着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生活,打架,喝酒,洗澡,泡妞,在空虚无聊中挥霍时光,让无处安放的青春,在青春期的荷尔蒙里蒸腾。
大院,对于他们而言,是文化革命风起云涌的漩涡里,一块没有大人的游乐场。
再长大一点以后,他们是辛黑子、宋建军、宋京生,身边的女孩是罗冬娜,温小雅。
他们来到了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中的什刹海冰场,拍婆子,茬架,无聊游荡,北京话在他们嘴里被说出了花儿,损人不带脏字成了旁人羡慕的口腔快感。
对于他们来说,这时的大院是个认证身份的光荣标识,不仅能将自己区别于一般的平民子弟,还能区别出“我们院的孩子”和“其他院的孩子”。
直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他们变成了方言、高洋、高晋、许逊、卓越、汪若海、冯裤子,身边的女孩儿是李白铃、乔乔、夏红、百珊和金燕。
尽管艺术水平值得商榷,但我们也总算从中读完了他们最完整的青春故事,从北京到广州,从年少到世故,从封闭的红色年代,到大门初开的改革时期。
特殊的身份,曾让他们骄傲,也让他们失落。大院,最后化作了这群“红二代”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化作了新时代滚滚车轮下的不甘与落寞。
《血色浪漫》《甜蜜蜜》《蓝色骨头》《记得少年那首歌》......涉及大院文化的影视剧还在接二连上地上演,他们的故事还在被花样翻新地讲述。
最新的一部,将会是传说中的电影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据说,这一次,都已年过半百的王朔,叶京,冯小刚三人,将冰释前嫌,组成铁三角,共同追忆青春。
▼电影《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片场照
“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放弃这个地方,就是为了长久地保存这个地方。我们今天大踏步地转移,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回到这个地方。”
大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也许,我们此时能做的,也只有管中窥豹了。